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建经济 > 正文

福建上市公司扎堆"理财" 专家提醒:谨防变相放贷损害投资者利益

2014-08-08 07:34:44  来源:海西晨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王乃玲 图

晨报记者 叶子申

近日有外地媒体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42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购买金额近1200亿元,理财金额大幅超越往年。

记者昨日调查发现,今年以来,不少福建上市公司也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对此有股民质疑称,自己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专家则表示,应谨防上市公司变相放贷损害市场。

多家公司买理财产品

日前,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2014年7月24日,公司控股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与华夏银行签订相关协议,使用自有资金 4000万元人民币购买理财产品。而在7月17日,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福建升腾资讯,分别以闲置募集资金3000万元和暂时闲置自有资金500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据悉,截至7月17日,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累计投资净额28000万元,公司控股子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累计投资净额21000万元。

实际上,今年以来,包括金达威、龙溪股份、科华恒盛、东百集团、七匹狼等福建多家上市公司都使用资金购买了理财产品。今年初,厦门港务称,使用不超过1亿元自有资金额度,购买短期低风险信托理财产品;今年3月,闽发铝业购买2000万元的理财产品;厦门金达威也于今年6月花500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福建上市公司中,东百集团在购买理财产品方面投入的手笔较大。今年5月,东百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购买了银行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2.1亿元。截至今年7月,今年以来东百集团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金额近10亿元。

不过,去年的“理财大户”紫金矿业今年相对低调许多。据悉,去年紫金矿业曾豪掷1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一度引发轰动。但今年,该公司尚未见到理财大单。

选择理财产品为保值

上市公司爱上理财,是从2012年开始的。据统计,2012年国内上市公司理财的资金量仅为百亿元,2013年全年也不过逾150家上市公司购买千亿元理财产品。据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42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购买金额近1200亿元。

上市公司为何热衷理财?记者咨询多家本地上市公司,得到的答案大体一致:增强公司自有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公司用于理财的资金,多是闲置的募集资金。在暂时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时,先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理财,获取收益。”福建星网锐捷相关人士说。

“最近几年,上市公司参与理财的越来越多,主要是目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一些公司投资并不理想,而选择投资理财产品至少可以保值。”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陈善昂告诉记者,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和募投项目建设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利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商业银行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增加公司收益,这种行为无可厚非。

理财可能掩盖公司业绩下滑

上市公司频频理财,股民也有自己的看法。“当初选择购买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因为看中他们的发展前景,但如今,他们拿着投资者的钱去理财,感觉自己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厦门股民高先生说,“与其购买上市公司股票让其理财,还不如自己掏钱理财更实在。”

国海证券投资顾问郭大勇表示,如果是正规地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增加收益,并无不妥之处。不过,眼下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炒股、投资非主业项目,其实是企业没有寻找到转型的方向和突破口,如此可能掩盖了企业业绩下滑的不良现象,属本末倒置。

另外,陈善昂告诉记者,当前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经不住诱惑,甚至拿资金去做变相放贷、违规拆借等,套取金融利润,损害金融市场,应引起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的理财收益并不理想,在已公布今年上半年购买理财产品收益的75家公司中,购买理财产品所花费的金额为201.76亿元,实际收益共计1.55亿元,收益率不到1%。另外,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危情也逐渐显现。亚星锚链在日前发布的2013年年报中表示,“由于公司与深圳市中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5亿元单一信托理财事项未能在2013年度处理完毕,导致年末计提坏账损失3750万元。”这无疑为扎堆抢入理财市场的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