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坑村里刚修复的一处古厝。
东南网9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 郑蔡乐 杨特团 林立宇 文/图)
从漳州市区西行15公里,穿过十里香蕉园,一片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赫然映入眼帘,它就是远近闻名的芗城区天宝镇洪坑古村落。
闽南有句俗语“有洪坑的富,无洪坑的厝;有洪坑的路,无洪坑的石铺”,说的就是洪坑古厝的建筑特色——青砖石壁脚:以条石砌基,用青砖砌墙,并以纸筋灰黏合,屋顶铺上红色板瓦。
昨日的繁华
站在村口的大埕边,一条分界线十分突兀。左边,是已近600年的低矮古建筑群,右边,则是散落在蕉园里不规则分布的新建水泥住宅。20年前还有2000多人居住的古村落,如今只剩下七八十户不愿搬离的老人,大多数村民已搬入周遭新建的楼房。
“这里虽然没有永定土楼、南靖土楼那么出名,但它是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这天,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村老人协会理事、花甲老人戴永春。戴永春如今正在撰写洪坑古村的族谱,对于这片还残留着昔日繁华的老建筑群,老人颇为自豪,漳州市文管部门曾到这里考察过,评价它“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布局之独特,在漳州当属仅见,它的发现,对研究闽南古代民居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600多年前,明朝初期戴姓先祖戴从宣从附近的天宝镇墨溪村迁至此地开基立派,而后由其后代子孙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才逐步形成了这片庞大的建筑群。
跟随戴永春穿行在洪坑各厝,宛若置身迷宫。戴永春介绍说,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0公顷,主体是一字排开的7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村内共有4条石板街道、18条排水沟、8口古井,村落的前后各有两口池塘。
“只要7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村庄,而村内各家各户却道路相连,门户相通。相传解放前国民党到这个村庄抓壮丁,一进村便迷了路,转来转去就是出不了村。”他说,至今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石碑。碑上文字的大致内容是禁止族人犯尊欺弱、窃取财物、私自盖屋作厕、私自放养鸡鸭等,村民们把这些村规奉为祖宗遗训,自觉恪守,因此村里秩序井然,大家相处和睦。
今日的落寞
600多年来,洪坑古建筑群一直默默地隐匿于天宝山脚下。然而,12年前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被惊艳发现后,大批文物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蜂拥而至。
“古村落出名了,盗走的物件也多了。”戴永春清醒地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几年前,一省级电视台曾来洪坑村做过专题报道,没想到新闻刚刚播出,小偷就来了,几座古厝里的石狮子、木雕窗花等被盗走了不少。”
少人居住的老屋不仅怕小偷,还怕岁月的侵蚀。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闽南地区雨水丰沛,明清古建筑群破损较为严重,古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鸿湖乐居的破败,就是一个缩影。
鸿湖乐居始建于康熙六十年,它与土楼形制相似,只是材料为青石、青砖,共有18间房子,各间相通,冬暖夏凉。戴永春也曾是鸿湖乐居的居民,他回忆道:“楼里有一口八角水井,大家共用,妇女洗菜做饭或洗衣服时凑在井旁,说着家长里短,笑声不断,其乐融融。遗憾的是如今大院里已空无一人。有些房间已经塌陷,屋里长起了野草,那口井也成了一口死井,井口那块价值不菲的八卦井框,也在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不见了踪影。”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站在三房大厝门前的戴永春悻悻地提到,2005年的一个深夜,不知何故,这座大厝突发大火,一夜之间烧得只剩下发黑的房梁与破碎的瓦片。“实在是太可惜了!三房大厝是这片古建筑群内唯一的一座二层古厝啊!”
在这座如今只有鸡鸭留守的空空院落里,有时,戴永春也会约上几个老伙伴在大门边上支起桌椅写写族谱、聊聊过去的日子。
明日何去何从
近年来,加快保护洪坑村古建筑群的工作也在逐渐跟进。继鸿湖乐居圆形城堡、戴氏宗祠、鸿湖庵等特色建筑先后被列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去年,洪坑村又入列国家住建部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目前,芗城区已经完成了洪坑村的保护规划及建档任务,并提交至上一级住建部门等待评审,如若能够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区里将立即启动古建筑群修缮计划。
“村里每年都会投入10多万元聘请专人打扫、修补古厝。”挂钩洪坑村的天宝镇纪委书记陈怡和表示,2013年,镇里制定并出台了《洪坑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如今村里每一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小巷、遗址、古屋等建筑物,都设有说明牌和保护标志。为确保老物件丢失的事情不再发生,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义务治安巡逻队,加强对古文物、古建筑的巡查保护。陈怡和笑着说:“假如你们来采访时,没有事先联系,是进不了村子的,马上会被警惕的村民拦下。”
“洪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是让它继续隐匿在天宝山脚下,还是进行适度开发转型为旅游胜地,抑或打造成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村里人的意见也不统一。”戴永春说,这也是近来他一直在冥思苦想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对这个古建筑群进行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即将离开村里时,戴永春又带我们去看了两处刚刚修复的大厝。他说,自2009年开始,村里的戴氏后裔开始采取自愿捐献的方式,集资修复部分老厝。“村里的古厝分属于十六房,目前,已有十四房的古厝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现在,村里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尽快修缮被火灾烧毁的三房大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