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福建经济发展座谈会”在榕举行。
东南网3月31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实习生 王昱钦)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日上午,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福建日报社联合在福州举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陆开锦出席座谈会并发言,座谈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社长蔡小伟主持。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结合自身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出发,从“供给侧改革重点是产业升级”、“根据需求结构性转换趋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在为民谋福”、“推进供给侧改革,打造产业联盟”、“创新宣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观点和看法”等方面,就福建省如何更好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建议。
大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为我们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使供给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福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难点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福建经济升级版。一些专家学者也指出,关于产业升级转型,福建省大部分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比较早地、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实施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一些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就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大家认为,未来几年,经济结构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工业化中后期以制造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结合福建自身的实际情况,今后几年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全省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报道力度,深化主题、创新形式,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气氛。
九牧集团董事长林孝发、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省经信委副巡视员兰文、省科技厅副巡视员黄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明旺、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何福平教授、福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肇光、莆田市副市长陈志强、泉州南安市长林荣忠、华峰集团项目总监李天源、福建日报泉州站记者何金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部分发言摘录:
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陆开锦
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产业转型升级
陆开锦
在全国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福建经济总体保持了比较好的状态,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但困难和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无论行业、企业,都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好的越来越好,差的日子难过。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核心是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而供给侧跟不上或不适应这种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的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环境、技术等成本明显上升。以规模扩张和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的升级换挡,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已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省由于产业结构的特点,去产能的任务不是那么重。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转型升级,以此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一方面是加快新经济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及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等,也包括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是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施机器换工、品牌创建、三产融合,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大量的制度变革,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包括进一步消除行业准入限制,完善金融市场,建立诚信体系,保护知识产权等,特别是要支持企业在技术、产品、品牌、营销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通过职能转换、流程再造,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全要素的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创造性,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的生活环境,公正竞争的制度环境,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只有这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有源头活水,经济中长期增长才有坚实的动力。
(作者为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九牧集团董事长 林孝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九牧创新
□林孝发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新常态、新经济带来新机遇。中国的卫浴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消费升级,因此卫浴智能化所带来的产业变革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将快速推动卫浴产业发展。九牧智能马桶盖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围绕着供给侧改革,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同时,九牧大胆变革突破,将实体产业与信息化融合,打造企业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九牧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突破:一是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九牧在深入研究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微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每年按不少于销售总额的5%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拥有超过2000名专注卫浴的研发设计团队和16个实验室。全球首创智能魔盒、智能声控技术、手势感应技术、电解除菌水技术、空气增压旋舞水技术、双涡轮冲水动力技术、马桶免刷技术、除垢花洒技术、恒温技术、水力发电照明花洒等先进科技,将健康与人性融入产品创新设计中,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九牧具有1600多项专利,仅智能马桶这个产品,就汇集了100项国家专利技术。未来九牧将以福建为中心,设立智能家居创新孵化基地,用合伙人制度,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并逐步在我国上海、深圳及美国硅谷、意大利米兰等地成立研究中心。企业应该将人才、研发、创新放在第一位。政府做环境,企业做品牌。经济转型中政府要做好规划,企业做什么,政府做什么,要分工明确。二是品质突破,顺应消费升级潮流。目前中国消费力强劲,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日趋强烈。九牧立足新的市场需求与竞争优势,从消费者的需求侧出发,以客户为导向,以用户价值创造者为本,从用材、供应、生产、管理、技术和销售、服务的每个环节促成良性的诚信循环,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这样才能增强市场和消费者对九牧的认可。三是精益制造,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工业化生产效益。九牧智能研究院作为九牧陶瓷智能制造工业4.0的示范项目,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压成型系统、脉冲气流干燥系统、坯体自检系统、机器人施釉系统、自动化物流输送系统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组成,模具使用寿命将提升500倍以上,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实现减员增效,促进生产从粗放向集约、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近期,南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南安家居建材优势产业,打造泛家居产业联盟的发展思路。九牧正牵头组建第一家线下实体营销体验中心,以南安厨卫、安防、家具、石材、物流等行业自愿组成泛家居产业联盟,并成立各会员企业参股的股份制公司,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一站式定制管家、一体化服务”的新型家装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线上交互设计、线下体验,产业跨界融合,实现政府部门、产业联盟、实体公司共赢发展,践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打赢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未来,九牧将与华为、IBM等国际巨头跨界合作,做优做强主导产业。
(作者为九牧集团董事长)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李文溥
根据需求结构转换基本趋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文溥
在现阶段,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清楚地认识向发达经济体过渡而发生的需求结构转换基本趋势。
目前,中国进入了向发达经济过渡的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新一轮升级转换趋势。以住房交通和食品衣着等实物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并重的消费结构。新的需求有可能很快替代高速增长了近20年的住房交通消费需求,成为未来10到20年之内中国经济的主要新增消费需求动力。然而,与居民消费结构正在悄然升级的趋势相悖的是,投资结构却并未随之发生明显的结构性改变。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相悖使得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1999-2015年,所有工业行业的产品库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1%,其中与房地产业、交通业息息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均呈现出更高的产品库存年增长率。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产品,尤其是与过渡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相关的第三产业主要是医疗、教育等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这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供给结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下一个阶段必须围绕未来5到10年、10到20年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趋势变化,借助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相关措施,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既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操作,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明晰供给侧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同时也可避免过剩产能问题的循环出现,使得新形成的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实现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良性产业演进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供给活力、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投资有效性。
过去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顺利突破贫困陷阱,进入向发达经济过渡阶段,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食品衣着类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交通通信和住房的支出大幅提高,逐渐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产品的支出比重较低,不及全部支出的20%,自2002年以来这两类支出占比还出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住房、交通通信等现阶段居民主要消费项目占比提高带来的挤压,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服务产品本身的供给机制不畅、价格高企息息相关。
在今后十年内,随着中国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十三五”期间人均名义GDP将突破1万美元)过渡,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出现新一轮升级转换。国际经验揭示,随着一个国家逐渐由中等收入国家向更高收入国家跨越,以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等为主的重型消费结构将逐渐被现代服务消费所替代。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能在未来5年内顺利跨过人均GDP 1万美元的大关,住房消费的需求将随之减弱。一般消费品产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它们的上游产业,也面临着壮士断腕式的去产能。在“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加”。在需求结构转换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根据需求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加有效产能,开辟投资新领域。
在居民消费结构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变为服务消费与高质量的实物消费并重,渐趋服务消费为主转换的过程中,在制造业出现一般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却由于体制障碍而面临着严重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种供需结构不对称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以及消费率的提高。然而,造成现代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因此,强调供给结构调整,并不是意味着脱离消费。相反,是要求下一个阶段的供给调整必须围绕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借助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相关措施,用市场之手,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能够满足新消费结构的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体系,形成有效供给,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作者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省经信委副巡视员 兰文
精准施策 改革创新做好公共服务供给
兰文
我省产业供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生产组织不够先进、创新活力不够强、资源配置不够到位、供给成本不够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去年以来重点从产业供给侧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是完善政策体系、去落后产能、补产业短板、铸创新链条、降企业成本。下一阶段应进一步突出精准施策、改革创新与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因企施策”优化产能结构。强化对各类企业的分类帮扶,稳妥、精准化解无效低效产能。做好落后产能及产能过剩行业特困企业摸底调查,分年度制定我省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重点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明显过剩行业违规项目的清理。针对石油化工、钢铁、船舶、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聚焦市场开拓、要素配置、政策环境等瓶颈,实施“一业一策”,帮助行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发展。
二是降低供给综合成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降低供给侧综合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压减行政审批前置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全面开展涉企收费的清理和规范工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
实施“一业一策”补产业短板。开展新一轮产业梳理,聚焦产业短板,明晰提升路径。石化产业重点延伸下游产业链,提高精细化率,拓展氟、硅等特种橡胶产品、ABS树脂等产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突破高世代面板、高端集成电路芯片等,解决“缺芯少屏”问题。机械装备工业重点促进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零部件与主机形成配套,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配套能力;提升船舶行业研发创新和省内配套能力;提升工程机械整机开发与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电机硅钢片、电机冲片、漆包线等产品质量,突破高压、超高压开关配套件;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工艺水平和关键零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冶金工业重点提升钢铁深加工及应用开发能力,拓展冷轧硅钢板、厚钢板、高合金钢等高附加值生产用材。纺织工业重点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占比,提升高端面料供给能力。食品工业重点加强精深加工、功能食品开发以及食品包装配套等环节。物流业重点发展现代仓储、多式联运转运,扩大保税仓储面积,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冷链物流体系。软件业重点提升工业领域服务能力,加强系统集成和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
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支持企业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提高供给质量,实现“去库存”。扩大信息消费供给,发展互联网经济,提升传统工业产品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品质供给,以国际同类产品质量为标杆,在安全实用、舒适易用、可靠耐用、品位格调等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增加绿色供给,赋予传统产品生态、节能、环保等绿色内涵。丰富服务型供给,引导工业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个性化供给,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针对更高层次个性需求,提供功能可配置、外形多样化、服务人性化的定制化产品。
提高创新活动效率。推动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和双创资源在更大范围的部署,提升创新活动效率。建立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利益共同体;突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加大财政资金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培育多元化创业孵化载体。利用存量空间改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整合高校资源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科研院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由“技术源头”向“创业源头”转型,打造一批支撑乡村创业的“星创天地”。
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生产要素向有效高效供给集聚,提高要素资源产出效益。在土地资源方面,建立科学的用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促进闲置、低效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推广“零地招商”。在金融资本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适销对路、诚信经营企业的支持,引导资本向成长型、创新型企业集聚。在人才保障方面,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壮大新型职业技术工人队伍,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在载体保障方面,加快园区整合提升步伐,加大园区公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搭建综合型、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政服务、信息化、金融、创新、中介、人才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软硬环境。
(作者为省经信委副巡视员)
省科技厅副巡视员 黄威
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黄威
省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创新为主引擎,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主要目标,积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数控技术示范,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一是实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通过集中优势科技资源,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扶持泉州企业开展鞋业、卫浴、服装等行业数控装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示范。二是先后出台“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行动计划、示范工程(二期)工作方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泉州市打造“数控一代”应用示范样板。三是加快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数控一代”,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加快传统产业生产变革。重点支持精密、高速、智能、复合数控机床,以及伺服装置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研发,培育和完善我省相关行业的数控产品产业链。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区域,采取省市联动模式,扩大数控技术创新应用的产业覆盖面和区域覆盖面。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一是支持中央企业、中央在闽科研机构和引进的重大研发机构在闽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二是积极推进重大研发机构的引进。省科技厅从2012年起启动重大研发机构引进,目前共引进落地15家重大研发机构。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建设创新平台。目前,全省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7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0家,其中国家级9家。“十三五”期间,将做大做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载体,培植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加大科技金融支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一是科技与银行合作。省科技厅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推动与省内各银行合作成立科技银行(支行),目前已在7个设区市建立科技银行,并推动各地科技支行共为全省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04亿元。同时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与省建行合作在全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助保贷”业务,专项扶持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科技与保险合作。设立出口信用保险等8类科技保险险种,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三是科技与创投合作。省生物与新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运行,省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加快建设,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台湾创业园孵化基金。“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鼓励银行资金、创投基金、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制定扶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科技服务业等政策措施,支持个人创业和“草根”创业创新。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企业牵头实施或参与实施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占新上项目总经费的79.8%。三是落实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在科技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认真贯彻国家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将认真实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五新”为抓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抓好省政府和各部门已出台支持“双创”政策措施的宣传落实,激发创新潜能和创新活力,形成创新合力;加快高质量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激励创新政策供给,充分释放改革政策红利。
(作者为省科技厅副巡视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明旺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明旺
当前,福建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做大总量,又要做优结构,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互为支撑、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通过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实现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以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品牌提升为核心构建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解决现有供给体系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的状况,促进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构建起具有更强竞争力、支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以创新驱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用好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工具,着力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新医药、海洋高新、节能环保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更好地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专利代理、专利转化交易服务机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构等专业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方式。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生产组织模式转变,推进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运用,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以智能技术与装备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项目合作方式逐步引进吸收智能装备产业的关键技术,分行业重点培育一批系统集成企业,实现系统集成企业、本体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以现代工业理念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突出绿色健康,推广物联网技术运用,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新媒体、新平台、新渠道的应用加大闽货的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提高“福建制造”“福建农特”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联盟。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重点推动投资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资本投向结构,在力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一产、二产融合发展,着力解决“投什么”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整合不同资源和创新要素,引导各类资本更多地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力争在一些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中率先取得突破,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必须全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扩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加快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同时,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区域结构,在加快海洋经济、山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支撑,着力解决“投哪里”的问题。应不失时机地大力推动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着力提升福州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加快厦漳泉同城化步伐,提高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吸纳能力,创建一批特色小镇,促进中小城镇与农村融合发展,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在巩固政府投资、深化央企合作、对接国际资本的同时,全力激活民间资本,着力解决“谁来投”的问题。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实体经济和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推动政府服务升级。各级政府应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为主线,不断探索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新做法、新机制,推动服务升级,努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着力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严格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程序清单和负面清单,把并联式服务、清单管理和“互联网+”思维运用到行政审批、项目推进、产业培育、市场拓展、公共服务等领域,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流程,规范中介服务,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平台,完善线上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将政府服务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商业便民服务资源聚合,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服务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着力推进政策落实,建立健全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的政策传导机制,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做好政策评估工作,对已出台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完善,提高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作者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何福平教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在为民谋福
□何福平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的矛盾与问题,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实现供给(包括劳动力供给)收益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及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居民、企业、社会、国家的多赢,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民谋福。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独特性和丰富内涵。增加供给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居民需求,改善民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我省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但产业发展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2015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1∶50.9∶41.0,同期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6∶44.6∶50.8。2015年全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而同期这一比重江苏省为2.55%。R&D投入的加大显然与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有着正相关作用。我省提出到2020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超过2%,虽然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投入力度相比还有差距,但只要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布局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创造条件把增量做优,并且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创新企业科技能力和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无疑将进一步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随着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加上面临全球经济弱增长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要求我省从供给侧发力,拓展多边贸易市场,着力保障外贸出口发展。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建立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行政制度与市场环境。简政放权改革的推进将使政府审批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责任弱化,相反,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责任愈加突出,所以要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要善于做“减法”,减少行政审批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更要善于做“加法”,加大有效产品供给,加快补齐短板,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分配的公平性。还要加强政策制度的协调性,有效防范风险,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资产和负债的平衡、去产能和新产业的平衡。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合理化配置。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福建制造+互联网”,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可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来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安全性。要加快福建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资本向技术创新领域投放,增加优质高效供给,减少劣质低效供给。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态美是福建的一大优势,实现低碳生态是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绿色导向,推进绿色布局,加快绿色转型,增进绿色福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在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减法”的同时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作者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福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吴肇光
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
□吴肇光
在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的跃升,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
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以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和质量效益为中心,努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构建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并进,着力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二是发展智能制造,培育形成生产新方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推进我省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三是加快绿色发展,形成低碳发展新模式。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低碳产业,推行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开辟持续发展新空间。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努力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以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综合实力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立足我省自身产业基础和现实需求实际,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分工协作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二是促进融合发展,培育产业创新力。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重点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重点是拓展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全价值链。三是推进集聚发展,增强产业支撑力。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为路径,突出集约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带动示范效应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产业驱动力。系统调整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和环境政策,形成有利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
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要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以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为目标,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二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三是深化精准扶贫工作,全力补齐产业短板。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莆田市政府副市长 陈志强
立足产业特色提升区域竞争力
陈志强
莆田市提出“336”工程(即打造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三个千亿元支柱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三个500亿元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六个新兴拓展园区),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协调供给和需求矛盾。围绕产业定位,加大产业链招商,政府出台奖励措施,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供给侧改革。
促升级。从产业链填平补齐、加大招商引资着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技术改造倍增作用、两化融合提升作用,促进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降本增效、产能扩张。一是产业链填平补齐。推动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通过龙头项目引进,做精、做细、做大、做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鼓励企业技改。促进存量企业提升,推动提高企业竞争力。出台技改补助政策,加大“机器换工”支持力度。去年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带动30多家企业新增设备投资5亿多元,实现减员增效。三是促进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实现管理提升,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实施生产装备与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实现生产线智能化管理,对实施“两化融合”企业投资额按照10%补助。
促创新。围绕产品、技术、材料、质量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产品创新。支持企业以实用为基础,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二是技术创新。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企业研发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占领行业制高点。三是材料创新。支持企业研发新型材料,突破前沿高端材料瓶颈,提升行业竞争话语权。四是质量创新。开展院地合作,借助中科院、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制定标准,对主导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分别给予每项最高10万-50万元的奖励,抢占产业竞争标准制高点。
促市场。鼓励企业进行营销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建立营销联盟、互相采购配套、外出参展办展等方式,建立营销渠道,拓展新兴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一是支持“互联网+”发展。培育电商平台。围绕医疗互联互通、房地产去库存、银饰采购需求,积极打造三大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电商联动,创新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拓展市场。对制造业企业分离成立电子商务企业的,予以20万元补助。支持个性化定制。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主动应对客户需求,开展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二是支持企业参展办展,加大拓展境内外市场力度,促进企业扩大产品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互相配套。鼓励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形式带动市内制造业企业进入产业链或采购系统。政府搭建平台,做好点对点服务对接,引导市内企业围绕产业龙头,相互协作配套。
优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成本、优化金融环境、加大问题协调,打造成本洼地,扫清企业发展“减速带”,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一是着力简政放权。开展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取消审批项目90项,下放62项;审批服务事项压缩到法定时限60%以内,平均承诺时限从11.6天压缩至4.7天,审批效率整体提高59.5%;即办事项由清理前89项增加至197项,即办比率提高121.3%;总计共减少1621个时限、401个环节、619个材料。梳理一批优化提升的服务事项。二是降低企业成本。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加大企业融资支持、提高企业融资抵押能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出台降本减负六条措施。三是优化金融环境。成立政府性担保公司,去年为企业提供应急转贷147亿元。今年又再追加2亿元政府担保和转贷资金,规模扩大至5亿元。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国开行低息贷款。建立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信贷客户的异常情况“三天一报”制度。对企业金融信用和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四是及时解决问题。
(作者为莆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泉州南安市政府市长 林荣忠
打造南安“泛家居”产业联盟
□林荣忠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引领企业在生产端开展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在供应链推进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和困难,培育发展新动力,既是适应供给侧改革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南安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
整合资源,加快打造“泛家居”产业联盟。具体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跨界联盟;两端融合、集成体验;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将石材、水暖洁具、厨卫、石材工艺摆设、家具搭配以及物流配送、电商平台等各个环节进行融合互动,通过设计创新引领、产业抱团联盟、渠道整合拓展、模式创新提升、线上线下结合,推广“政府+联盟+企业”的南安“泛家居”产业联盟及体验营销新模式,提供“厂家直销、一站式采购、一体化服务、个性化定制”的新型家装解决方案,以此引领消费、升级消费、创造消费。
顺应供给侧改革,加快打造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因势利导,精准施策,进一步转变公共服务方式,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
以精准施策替代普适政策。一是制定石材、水暖厨卫、机械装备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出台产业专项扶持、鼓励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梳理整合使用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努力降低企业成本。二是相继开展“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等系列活动,选派765名干部“一对一”动态帮扶企业,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困难。三是通过清理“两张清单”、推动网上审批、提速联审联批等措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通过完善政银企会商机制,设立应急保障周转资金、政府主导融资担保公司,推广银企供应链合作模式等金融创新措施,化解企业资金难题。
以主动谋划替代被动接纳。一是按照“一区多园”思路,启动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区转型,转变园区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招商方式和盈利模式,推动园区资产化、股权化,提升园区的运营力、承载力和集聚力。二是采用全新的股份制方式,整合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展示、营运于一体的高端阀门产业回归创业园。三是积极探索跨区域园区共建,与厦门火炬高新区商讨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微电子、锂电池等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大力发展虚拟(电商)产业园,打造配套齐全的专业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以间接引导替代直接支持。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激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向实体经济。一是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由市政府主导成立,社会资本、创投机构和央企、金融机构参与,下设阀门产业基金、“泛家居”产业基金、海外投资基金三个子基金,初步募集70亿元资金规模,主要用于支持阀门产业创业园和泛家居数据平台、线下体验店建设,以及赴境外设立建材市场,推动建材产能“走出去”。二是组建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基金,首期募集资金5亿元,用于支持优质困难企业启动重整改造、并购重组和清算程序,让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焕发生机。三是整合、改制一批集体和国有公司,新组建南翼港区发展公司,承接区域整理开发和基础投资主体,以整体打包上市为目标,争取打造成为泉州最大的国有投融资企业。
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一是持续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激励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持续抓好国家石材建陶、水暖洁具产品质检中心、石材博物馆、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设计选材中心、石材指数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作,为产业创新转型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支撑。三是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加大产业急需高端研发人才、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四是通过依托清华大学厦门荷清教育机构联合培训企业家队伍、举办总裁高级研修班等方式,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作者为南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华峰集团项目总监 李天源
做高端鞋服面料的领跑者
□李天源
福建华峰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把目光瞄向高端鞋服面料领域,走自主研发高附加值面料道路。2015年,许多鞋服面料厂商举步维艰,华峰集团却逆势而上,平均利润率比同行业企业高出10%。
华峰集团重视从供给端入手打造支撑发展的新机制,强调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加快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问题,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长期繁荣;加强需求侧管理,开拓市场,实现适销对路和供需平衡,为稳增长“点火”,进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用创新驱动的供给侧新结构应对新的需求升级。华峰集团的市场竞争优势靠的是创新。通过创新带动工艺和技术不断升级, 走出更多依靠科技、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路,赢得市场竞争的底气,筑巢引凤,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设备,生产高端产品,发展自主品牌。秉持创新驱动这一发展理念,华峰集团注重研发创新、舍得投入,集团成立以来,用于科研的资金已经超过亿元。
华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产品升级,人才先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加大引进和培育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手段,实现产品技术升级、拓展国际高端市场的发展战略。华峰这些年一直重视借智、借力。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以研发和质量为先导,形成强大的研发能力与完善的营销体系。二是专注高端产品。华峰主动放弃常规产品市场,专注于研发生产高端鞋服面料, 做精做专做强。技术创新让华峰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凭借超前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创新,华峰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得世界前三大著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新百伦认证的面料供应商。发展高端产品和高端客户不仅获得稳定订单和丰厚利润,而且有资金保障,避免了国内众多企业资金链问题。三是领先的产品创新模式。以市场供需为导向,推行“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创新模式。华峰关注运动鞋服面料流行与发展趋势,建立开发和研发队伍,分别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储备,提前开发储备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缩短产品交货期。华峰每年开发新产品300多种,避开了同行的模仿竞争,以高品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四是发展全方位的供需平衡观。华峰重视包含供方和需方及其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的供需平衡。依靠科技创新,实行全面改革,推动智能制造,减少能耗及用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引进设备旨在提高生产效率。
“让产能更高效”,这是华峰执着的追求,也是打造华峰市场竞争力的一把利器。华峰企业将更加重视产业创新升级,在后工业化中加快智能化;制造业创新升级,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服务上创新,在改造传统中走向现代化,以提高供给效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正研发纺织品从纤维到纤维的全新循环利用技术,破解纺织品回收循环利用难题,努力做绿色高端鞋服面料的领跑者。
(作者为福建华峰集团项目总监)
福建日报泉州站记者 何金
用全新、多元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何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乎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命运的重大决策。作为记者,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关注,尤其对这一命题在泉州产业界的影响保持了较高的敏感度。
当前,中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放缓。这一重大转向,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包括泉州民营经济和传统制造业,开始面临过去从未有过的高库存、产能过剩、销售难、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的考验。泉州经济需要重新构建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这无论对企业家还是当地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的主体,其出发点和利益支点或许不同,但是总的一个方向是,必须以全新的视野和多元的角度看待。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它要考虑一个相对大的、长远的宏观产业布局。过去,由于传统制造业处于规模扩张期和发展上升期,政府关心的是土地、融资、用工这些要素的价格和供应。现在情况变了,传统制造业企业日子普遍不好过,你给他再多的土地,他也不愿意去建厂房扩充产能了。那么,政府该做什么呢?从泉州的经验看,泉州在做高端智能装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总部经济。和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无论是高端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其发展周期都相对较长,所以,这两年,泉州的经济增速和财税增长速度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对于一个地方来说,这是必要的代价,必须以短期的低速增长和痛苦调整,才能换来长期、长线的发展红利。因此,对于地方的主政官员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要求他们在经济新常态下,从优化结构的角度出发,重构一个地方的产业版图。
从企业家角度看,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微观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过去的企业盈利模式行不通了,该怎么办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从企业实际出发,重新找到更好的盈利路子。这几年,传统制造业一直在进行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产业自身市场化调整的过程。拿泉州运动鞋服行业来说,安踏、特步、361度这些龙头企业,这几年的日子特别好过。因为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一两百元的运动鞋,大多数国民都能消费了。相比之下,那些无牌、质弱的小企业日子就难过了,淘汰了一大批,主动让出了产能。这种市场化的自发调整,代价最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光靠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可能还不够。国家层面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政策导向等方面,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构建一套好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保护机制,给企业家吃更多的定心丸。
(作者为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记者)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社长蔡小伟
创新宣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蔡小伟
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宣传工作,是我们新闻界的重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其相关的理念为我们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新宣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首先要创新宣传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进行九大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第一条就是理念创新。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从这一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宣传工作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着一些失衡。如,重大众轻分众、重数量轻质量,往往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看起来热闹轰烈,实际效果却常是雨过地皮湿;还有重“怎么看”轻“怎么办”,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成长的烦恼”,在引导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现象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致力于回答“怎么办”“怎么干”方面,还显得不足。这些都表明我们需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创新运用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发挥供给端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来宣传社会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极其契合,本质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宣传中要抓住五大发展理念这个根本性的、战略性的问题,突出宣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党报要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地宣传这一思想理论体系,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落实到福建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宣传还要着力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核心,我们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大局,坚持内容制胜、思想引领,不断改进创新主流媒体的原创内容、权威信息、深度报道、言论评论等,用主流思想引领时代,用正面能量推动发展,用生动故事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过去,我们习惯于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挖掘宣传内容,主要从需求拉动角度来看问题。而现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从供给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当然,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二者是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关系,不可片面强调一个手段。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实现由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的跃升,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宣传中认真领会贯彻,尤其要准确把握宣传的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五大工作重点,则是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宣传内容的层次性,更精细调控,提升引导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
要做足经济发展“创新”这篇大文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对于福建来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难点是产业转型升级,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的宣传工作特别要从源头性、基础性、生产性的问题入手,增强宣传的针对性。着力于报道好政策施行、产业调整的针对性、精准度,及时反映各级政府和企业制度创新、综合施策,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我们报业经济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型升级作为自身创新的主要抓手,优化资源配置,变“+互联网”为“互联网+”,确保新闻主业和经营产业双发展。同时,要加快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媒体融合,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意味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并催生更深入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宣传与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传播格局,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强化正面宣传的新闻化改造,在讲究权威性、严肃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必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突出媒体特色,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同样主题、融合传播,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唱响供给侧改革主题曲;必须在补齐技术短板和组织管理体系上求创新,要认真打造“新福建”、《福建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为龙头的“一省一报、两微一端”和集团网站群,全力以赴建设融媒体集成平台、全媒体大楼、中央厨房综合作业中心等,开发“一县一端”“一县一网”工程,着手传播力评价系统建设,以融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为轴心,改革创新原有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等,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真正相融,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出新型融媒体产品,有效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