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闽宁山海牵手20年:百万群众的追梦之路

2016-07-22 08:32:05  来源: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王猛 摄

百万群众的追梦之路

在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孙玉珍一家过得相当困难,常常吃“白水撂盐”。所谓“白水撂盐”,就是没米、没面、没油,把锅坐上,火打着,放一把盐,倒点醋,把水往上一盘,就这么吃。

没有米,问别人借,粮食打下来了再给别人还,种上一年粮食不够一年吃。

2006年,村里成立了金融互助社,鼓励大家贷款养羊、做生意。孙玉珍一开始并不在意,后来看到很多人都去贷款,她也决定试试。

第一年她只贷了1000元。第二年,她贷了5000元。紧接着她又贷了1万元。因为羊涨价了,一只卖1000元。

第三年,她贷了3万元。

现在她家养了120只羊。

孙玉珍家种的粮食这两年完全没有收成,她说:“前年冰雹把一人高的荞麦全打死了。去年种玉米,天旱没下雨,玉米没收上。”

养羊,是她家的生命线。

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说,2010年前,全村像孙玉珍家这样的贫困户有385户,现在减少到了180多户。

5户人家正在村委会围着朱玉国签订一个重要协议。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互相指点着。当提笔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他们脸上凝固为一种郑重和期待。

这5户人联合从村里的互助社贷了5万元,用于养殖滩羊。

2012年,宁夏扶贫办联合黄河银行,将财政资金和闽宁扶贫协作资金整合起来放进资金池,通过资金担保的放大效应,利用资本之手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扶贫主战场。

盐池县共有102个行政村,闽宁协作创立的金融互助社,现在已经发展到93个。

朱玉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作为这个金融模式的操盘手,俨然成了专家。

他说:“输血式扶贫,你年年给两千,给五年还是贫困户。两场麻将,两场酒,旧衣服换身新衣服就用完啦。把这些钱变成有压力的,贫困户就不敢这么弄了,就要想办法赚点钱呢,不赚钱到年底咋还呢。”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机制。这是根本的改变。

“采取五户联保,户户必须诚实守信,不然要牵连别人呢。联来联去,跟不上别人的发展脸上也无光。”

成立互助社之初,村上没有将政府注入的资金分给农民,而是以四比六的比例配股,老百姓出四,政府配六,1000元一股。要贷款,先入股400元,再贷1000元。

第一次实施的时候,互助社账上有8万元,却贷不出去。

“因为贷了还要还呢,一度没人敢贷。后来大家通过贷款发展生产,都尝到了甜头。贫困户贷款,村干部帮着担保,到年底,这几户还钱比谁都快。宁叫牛挣死,不叫车翻了。穷人没有想当乞丐的,也想发家致富呢。”朱玉国情绪激动地数说着村里每户人家的状况,为他们盘算着,他手里似乎掌握着点石成金的法宝。

现在曾记畔村老百姓贷款总额已达1815万元,其中贫困户贷款1130万元,基本是家家贷款。

除了扶持养羊,村民创业搞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也可以贷款。这些贷款都由村里的400多万元互助资金作为担保。

“国家财政资金和闽宁协作资金毕竟有限,社会定点帮扶资金、募捐资金、慈善资金、企业资金……我们是各种资金都往互助资金里面放。”常海波说,这种模式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特别大。

朱玉国说:“这是为老百姓量身打造的金融扶贫模式,民管、民用、民受益,发挥老百姓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村民们行动起来了,走上一条追梦的路。他们受到激励和鞭策,不等不靠,梦想中的美好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来。自己造血,奇迹就会发生。

扶贫济困的最高境界,不是给予,而是引路。

在西吉县城30公里外的黄土群山之中有个震湖乡。

2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劳动力从这里去了福建。现在,许多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人回来了。

他们开始在山沟沟里兴办企业,发展产业。短短三四年时间,这里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叫“闽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成规模的经营实体有73家。

最早提出兴办这个创业园的人也是从福建回来的,是当地派到莆田市江口镇挂职副镇长的干部李晓东。

先来看看几位返乡老板的经历吧。

南国强,2004年去福建德兴电子工厂打工,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主管。2013年他回家乡联合10户村民创办了黑山羊养殖合作社。

张敬扬,1996年考入宁夏大学,但因家庭贫困,大二辍学。1997年,他跟随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队去福建打工,在一家电子厂当工人。几年后去青岛打工。2013年他和弟弟一起创办天合家庭农场养殖珍珠鸡,同152户散养农户结成合作社。

牛彦维,1995年到武汉做建筑工人。2000年去莆田市,在鞋厂、电子厂、水电安装公司打工。2013年创办犇牛木业和博怡塑业,加工板材,回收加工塑料残膜。

他们都是在福建等地打工积攒了资金,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开拓了眼界,再回来创办企业,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军人物。

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开始只有10户社员,现在已经带动2600多户,建成四个养殖分场,每年可出栏优质黑山羊种羊1.2万只。南国强为震湖乡、田坪乡、兴平乡12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发放基础黑山羊母羊4738只,他们出栏的黑山羊,合作社以保护价进行收购。

张敬扬的天合农场,2015年珍珠鸡饲养量达10万只,年孵化育雏能力达到200万只以上,年产珍珠鸡蛋500吨。示范带动全村及周边2000多户村民共同养殖,户均增收4000元。

牛彦维的博怡塑业,每年回收废旧农膜、废旧塑料2000吨,加工销售再生塑料颗粒1000吨,既变废为宝又消除了白色污染。犇牛木业年加工板材10万张,安置贫困劳动力200多人。

这群人带回来的观念和技术,打破了当地传统的生产结构,将昔日的环境和资源劣势创造性地扭转成为独特优势。这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大手拉小手的模式,系统性地重新组合了产业链。

第七、八、九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和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将产业开发作为扶贫重点,第九批援宁干部更打造了互联互通的平台,闽宁两地资金、资源、人才快速流通,工业化的触角已伸入黄土高原腹地,西海固的产业基础已被夯实。当本地资金和闽宁协作资金注入进来,县乡一级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整合进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

震湖乡发生的产业故事,是扶贫开发的必然结果,但也充满了戏剧性的细节。

去福建挂职的震湖乡党委书记李晓东一回来,就急切地想把学到的发展新思路付诸实施。他动员乡亲们发展产业,但是乡亲们顾虑重重,根本就不跟他的思路走,一片反对之声。

明明是路,为何走不通?李晓东痛定思痛,发现自己的切入点错了。他想到了思想相对超前的返乡者。

“先找几个人让他们示范,让他们赚钱,老百姓眼红之后,观念可能会转变。”

他和乡干部给返乡者做工作:“你们搞产业,乡上在资金、贷款上支持你们。”

返乡者们心里并没有底,但是大多跃跃欲试。

养什么?种什么?这些返乡者和农牧局专家一起去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考察种养业。在陇东,他们发现了黑山羊;去广东,他们又考察了珍珠鸡……然后少量引入,做试验。

穷乡僻壤办工厂,在乡亲们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有人调侃,“震湖乡”变成了“胡整乡”……

但“闽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还是在山沟里萌芽了。第九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陈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变化,果断地予以支持,闽宁协作资金强有力地催生了这个新生事物。

几年下来,发展潜力被释放出来了,这些返乡者整出了硬道理。

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群众的创造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发展潜力将不可限量。

当人被放置到产业链上的时候,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使是内陆深处的西海固,也能接收到地球另一端的讯息。

那个走出西海固的小女孩王国宁,在福建工作两年之后,学会了上网,认识了很多字。她从网上看到一条河南省郑州市的招聘信息,每月工资3000元,比她当时的薪水高一倍。

她辞职了,一个人远赴郑州。

王国宁去的是河南舞阳县一家长毛兔养殖场。这是一家很大的企业,那么多人正忙着剪兔毛呢。

她在这里一干就是4年。

“许多人来了,干干就走,吃不了苦。那时候养殖场兔子有3万只了,我天天在兔棚里面,一个棚一个棚地忙,每天收工都到晚上10点多了。”

清粪、加工饲料、喂料、打防疫针,所有的活她都干,所有的技术她都会了。她的工资涨到每月七八千元。

这个养殖场有两个分场,平时老板忙不过来,就把老场交给她管。

孛云峰不满足于在闽宁镇做水泥预制板和养羊了。他从扶贫办了解到兔绒产业很有前景,便拉上村里的8个人出去考察这个产业和市场。这几个人对他描绘的前景将信将疑。

在韩国一家毛纺厂,他们了解了兔绒的加工过程和生产线。韩国人问:“你们有兔绒吗?有多少我们都要,48万元人民币一吨。”他们被惊着了。

他们又到山东省临沂市考察一家韩国毛纺加工厂。加工厂老板鼓励他们早点投身兔绒产业,胆子要大一点。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令他们信心大增。

银川市扶贫办协调黄河银行给他们提供贷款,他们率先在闽宁镇将兔绒产业做起来了。

孛云峰的养殖场占地150亩,总投资1000万元。他免费给镇上农户提供土地、长毛兔、饲料、技术培训,农户只需自己建温棚,由孛云峰统一回收兔绒。但农户们仍举棋不定。

孛云峰说:“这是很多人看不起的产业、想不到的产业。很多农民认为一只羊才产一斤绒,一只兔子怎么也能产一斤绒?”

孛云峰带着兔子,一边给农户们讲兔绒产业的前景,一边剪兔绒现场称,大家信了。在福宁、园艺、武河村,有30户人愿意和他一起干。

孛云峰办事风风火火,带上大家一起给各家的养殖场选址。一路上,他不停地给大家念叨一句话:“小兔子,大产业;兔乖乖,赚钱快。”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在海原县的崇山峻岭里,有一所偏远的小学,叫七百户希望小学。

七百户村的东乡族村民丁学武说起送孩子们上学的那些事,悲从心起,眼泪直流。

第一件事是,他让二女儿回家帮妈妈干活,不上学了。孩子一听,顿时哭了。

他特别揪心,“没办法,确实没办法,两个孩子都上学,我实在是供不起啊!”

第二件事是,大女儿读中学的时候,一次离家去学校要两元钱的路费。家里找不出两元钱,他到处去借,一天下来也没有借到,孩子走不了,急得直哭。

“我感觉这两块钱快要把我逼死了……”

在贫困地区,教育总是站在最痛的位置,也一定是站在最关键的位置。

今年,丁学武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考上了大学,两个孩子都是从七百户希望小学毕业的。她们上小学、中学、大学都得到了福建帮扶资金的援助。家徒四壁的丁学武如释重负,他感觉有人推了他一把,他才挺过来。现在,他虽然苦着累着,但心里充满希望。

在海原县李旺希望小学,竖着一块闽宁协作纪念碑。

这所小学现有学生546名。老师们说,学校毕业的孩子,后来40%上了大学。

有两位大学毕业后回到李旺希望小学做老师。其中一位叫马晓霞,教语文、品德、社会等课程。马晓霞说:“我上小学是由福建资助的。考大学时,我就想将来当一名教师,用知识回报社会。”

20年里,一批又一批福建支教老师来到宁夏,他们和当地的老师一起,像是黄土地上虔诚的播种者,越是贫瘠,越是耕耘。他们坚信,在下一代人身上做一点改变,天地就会改变。

2005年春天一开学,在同心县窑山乡支教的福建教师陈坤玉发现,教室里少了好几个熟悉的面孔,心里不由得一沉。他翻山越岭,顶着寒风徒步走了几十公里,去了崾岘村,去了邻乡吴家堡村,用无数个理由,劝说家长让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未来。最终,他把辍学的孩子全带回了学校。

早在闽宁协作之初,习近平就把教育扶贫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来抓,并部署了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的工作。

习近平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三次联席会议上指出:“扶贫扶智,科教先行。福建将继续帮助宁夏贫困地区搞好教育设施建设和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兴办更多的希望小学,让更多的儿童重回校园。”

1997年,福建考察团经常会在西海固农村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特别是女童没有钱上学,但她们渴望上学,于是就趴到学校教室的窗台上旁听。

“在隆德县杨河乡调查时,我们很奇怪,这么多小孩跟着我们,却不去上学。我们走到哪儿,小孩跟到哪儿。我们决定了解一下这里的失学率有多高,结果是34%!”林月婵回忆。

她当时说:“我们能不能设立这样的项目,专门救助失学儿童,我们把学杂费解决了,让他们重返课堂,哪怕其他项目少扶持点,这是孩子一辈子的事。”

后来一项闽宁对口帮扶项目在宁夏实施,叫“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

20年过去了,受到帮助的孩子岂止万名!受到影响的岂止一代人!福建省累计向宁夏派遣支教老师17批1000多人次,帮扶或援建各类希望小学236所,救助贫困家庭学生13.5万人。

教育不只要投入真情和爱心,还要投入资源和资金。教育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更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教育不只是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更能改变一个时代的命运。

20年闽宁协作,宁夏的发展剧本已经被改写,孛云峰、王国宁、孙玉珍、丁学武、张明云、王金满、南国强、张敬杨、牛彦维等无数人的命运已经被改变。

后来,孛云峰来到河南舞阳那家长毛兔养殖场考察,和王国宁不期而遇。

王国宁说:“一听是家乡的口音,我就问孛云峰是哪的人。说来说去,我们是一个地方的。他问我爸叫啥,我一说,他竟然认识。”

王国宁被孛云峰请到闽宁镇一起创办合作社,带领当地几个村的几十户农民一起发展兔绒产业。

一天,孛云峰养殖场的十几只兔子生病了,凌晨五六点,孛云峰听兔圈里有动静。起来一看,原来是王国宁从外地连夜赶回来,正拿手电筒照着给兔子挨个打针呢。

“我看了,哎,有好多好多说不出来的感觉。”

孛云峰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有像他这样从西海固走出来的人才会懂。

在西海固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冲破命运的枷锁,走向广袤的原野,在不可预知的未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20年里,求转变求发展,数百万人寻求突围。

一直向前,走出宿命之牢,到产业链上去,融入时代的大潮。

而现在,美好的未来已经一步步明晰了。

……

“这是一个战略决定。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更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接受宁夏媒体采访时讲了这段话。

闽宁两省区的干部群众用20年的时间,用一系列成就,验证了这段话。

这段话使“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在这里破题;“两个大局”战略,在这里实现;历史责任和民众期盼,在这里契合。

这段话体现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为贫困地区的民心向背,也体现为各方资源和力量在广袤大西北的风云际会。

20年来,先后有9批140名福建干部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同时有15批244名宁夏的基层干部到福建各市县挂职。

20年来,闽宁协作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前提。

闽宁两省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年复一年轮流在两地举行。签订的协议和纪要均被不折不扣地落实。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干部培养……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市县结对帮扶,互派干部挂职锻炼,部门合作组织动员,市场导向企业投资……梳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决策过程和发展大线条,我们发现,当初建立起来的协作机制不但从未中断,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越来越好。

20年来,闽宁协作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核心。

闽宁两省区坚持以人为本,将帮扶重心由“物”转变为“人”,围绕“人”配置资源和设计项目。既关注眼前,也着眼未来。因人因地施策,一户一户拔穷根。将民生帮扶作为济困救急的起点,将教育培训作为长远战略的落点。将“人”的发展诉求作为目标,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改变了贫困地区的整体社会进程。20年一代人过去,扶贫开发的影响将超越一代人,更加深远,更加壮阔。

20年来,宁夏贫困发生率由1995年的55%下降到2015年的14.5%。在宁夏发生的变化,既验证了均衡发展的真理,也体现了大时代锐意进取的强音。

20年来,闽宁协作把产业带动作为关键。

闽宁两省区成功实现了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依托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批量转移过来,在宁夏培育和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一个个产业集群,已经系统性地改变了西海固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20年来,闽宁协作把改造生态环境作为基础。

西海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已经扭转。打井窖、坡改梯、铺地膜、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已经被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和人的关系得以重构。

20年来,闽宁协作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

如何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是扶贫开发最重要的课题。闽宁两地的扶贫干部创造性地发挥政策优势,利用资本之手和市场规律,激励和鞭策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主动参与产业链的生产与分配;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家家户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出蕴藏在当地群众之中的内生动力。

在未来,一个堪称典范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将继续推动闽宁两省区在更深、更广、更高的层面协作共赢,铿锵前行。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组织、推动下,闽宁两省区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原则,强化扶贫协作顶层设计,创新扶贫协作形式,提升产业扶贫协作层次,树立了东西扶贫协作成功实践的典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稳定。”

宁夏扶贫办主任董玲说:“闽宁扶贫协作的成功实践,在于高层重视、强力推动,在于机制健全、整体推进,在于民生优先、精准帮扶,在于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难题。

多少年的翘首企盼,多少年的艰难摸索,多少年的创新发展……我们用一代人的时间,结束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贫困的宿命,让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变成了希望之地,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树立了一个中国样板,留给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叹。

闽宁协作20年的不断探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成功道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鲜活例证。

如何评价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的成就?

“情深若海,功高齐天。”

这八个字,镌刻在李旺希望小学的闽宁协作纪念碑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闽宁两省区的千百万人,将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的时候,用行动来实现习近平的这个战略部署。

在彭阳县白阳镇陡坡村,陈亮被村里评估为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他可以进入政府建设的黄牛养殖示范点养牛了。

这个示范点进入了38个农户,都是贫困户。这里养殖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还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

陈亮家困难的原因是,哥哥嫂子患癌症去世后,留下了3个孩子要他抚养,欠下的30多万元债由他偿还。

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上马泉村的贫困村民王志俊会养蜂,扶贫办给他补贴,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他养了20箱蜂,住上了新房。他指着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说:“我过去一年洗个一两回,现在可以每天洗澡,幸福得很。”

通过一户一户地分析,一户一户地培训,一户一户地配置贷款资金,上马泉村识别的208户贫困户八成以上已经成功脱贫销号。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

“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是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宁夏正在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用愚公移山的信念,稳步推进,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20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群众收入数倍增长。因为“发展”这一共同诉求,在社会链条上的回汉各族人民都感受到时代的巨变。

闽宁两省区将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机遇,加强在陆上、海上、空中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的交流,推进云计算、云服务、互联网等方面的合作。

闽宁两省区将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进双向交流;以“9·8”投洽会、中阿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平台,相互提供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招商引资、经贸合作和旅游推介的便利条件。

闽宁两省区将结成更多的共同体、联合体,共同携手,互利共赢。

在即将迎来第一个“一百年”的时候,我们还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经济快速增长、国力增强背后,转型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凸显。这一阶段既是重大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 “中等收入陷阱”。

从量变到质变,并不是梦幻般的旅程。要发展,先要补齐短板。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意味着西部的亿万人口一起产业化,这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时间表。继东部沿海地区之后,广大的西部腹地将成为又一个持续增长的引擎。

而宁夏作为民族团结的典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向西握住阿拉伯世界,穿越亚欧大陆,将形成对外开放的“宁夏通道”。

当宁夏数百万人的数百万个梦都化为现实,西部数千万人的数千万个梦也不再是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最终得以实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发展的诉求,那时我们摆脱的不仅是贫困,中国人民也将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形成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给世界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 沙新 张慈丽 杨树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