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寻村庄蝶变的路径
博爱村里充满艺术气息的涂鸦。
博爱村里充满艺术气息的涂鸦。
直播进行中
修缮中的知青楼
修缮中的知青楼
杨哲与桂林村的孩子在一起。
陈建华帮村民挖笋。
笋农们收获雷竹笋。
东南网12月7日讯(福建日报游笑春 本版摄影 王龙志)
编者按
11月30日至12月2日,“助村”与东南网、腾讯大闽网组成的10人直播团队开赴南平,探访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川石乡慈口村因“助村”而发生的改变。截至12月6日,东南网与大闽网在南平三个村的直播,累计点播近50万次。
12月8日,联合采访团队将奔赴漳浦县佛昙镇、南安市向阳乡,直播小小河豚鱼给一个村庄带来的巨变,记录一个创业乡村的活力,欢迎收看。
延平博爱 贫困村变身涂鸦文化村
破局·博爱村的蜕变之路
一座位于偏远山区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涂鸦文化村。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个正在被书写的传说。传说的发生地,是南平市大横镇博爱村。
2015年,省人社厅派驻博爱村的蹲点干部黄思万,怀揣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和发展计划,找到“助村”团队,他想在博爱村写一个“神话”:将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打造成涂鸦和写生的基地。
借助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发展,黄思万的计划与“助村”栏目宗旨不谋而合。2015年12月,“助村”栏目刊发文章《艺术助村,蹲点干部召唤涂鸦高手》,呼吁涂鸦大师和爱好者前往博爱村创作。报道引起了热烈的反响。2015年底,在“助村”的带动下,省市媒体记者、自媒体人、高校师生和志愿者等18人前往博爱村实地走访体验。同期,南平画院的10多名画家前往博爱村无偿创作了多幅涂鸦作品。2016年1月,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30位学生和2位老师到博爱村创作。
借助众人的双手,博爱村农房的外墙开始“高大上”起来。目前,博爱村累计完成各类不同风格的中外涂鸦作品70多幅,今年已吸引了4000多名游客到村参观体验。
印象·涂鸦文化村生机勃勃
11月30日,在时隔一年之后,“助村”团队与东南网、大闽网的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再进博爱村。
大横镇镇长杨钦良对采访团说:“过去这一年来,我们对博爱村的变化感受很深。原来,我们这里几乎没有游客。现在从一天几个,到几十个上百个,村民们看在眼里,他们从事乡村旅游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信心也更足了。”
人心的凝聚,在村庄卫生上可见一斑。黄思万告诉记者,为了让游客有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2016年,博爱村发动了两次全村卫生义务大扫除活动,村民们积极参与,还自发成立保洁志愿者服务队。干净整洁的道路,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整治村容村貌,有村民已满怀信心干起了民宿改造、特色小吃制作等项目,为博爱村开发乡村旅游做配套。目前,全村可同时满足近40人的吃住需求。
虽然今年7月已经结束了驻村蹲点工作,但黄思万依旧四方奔走。“一年的时间太少了,这一年我们靠涂鸦和写生有了突破口,我们想借此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黄思万告诉记者,今年8月,博爱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有了一笔扶持资金。10月,村里引进占地300亩的果蔬采摘旅游项目,已签订用地合同。此外,河滩开发、莲田种植、道路拓宽、涂鸦墙、景观带、停车场等项目也在同步推进。
更多的资源,正在博爱村聚拢。记者了解到,博爱村乡村旅游开发已被确定为大横镇的重点工作。博爱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正由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编制。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将为博爱村量身打造旅游规划,并借助自身资源,深度介入博爱村的发展。
声音
大横镇镇长杨钦良: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各级政府都高度认可,并给予政策支持,这是博爱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个支撑。
第二个支撑是大横镇目前正在以镇为单位进行全域旅游规划,对博爱村来说,能够从镇级全域旅游开发获取的资源会比较多。
第三,博爱村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目前村民热情高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程度是空前的。有了这三个基础,博爱村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可期。
黄思万:博爱村的“涂鸦乡村旅游”,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组合创新,却因为独特新颖、与众不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告诉我们,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要用新思路、新对策,以创新求突破。
破解博爱村发展困局,关键在人。博爱村的发展不仅需要村里的百姓齐心协力,还需要所有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秉持利民为民的初心。
期待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爱、感受博爱、支持博爱,帮助博爱早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网友苏大叮:涂鸦墙很洋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赋予这个村子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很棒!
窈小二:农村的转变发展真的很重要,博爱村的创意很好,点赞!
东南网主持人杨雪韵:博爱村给我的感觉是村民特别纯朴,村子里很干净,风景和空气都特别好。博爱村的涂鸦墙很特别,非常吸引人,颠覆了我对传统农村的看法。
大闽网主持人李芸:博爱村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宁静、清爽的小山村,到处都是干净整洁的。走在村子里,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尤其是村里的“月亮湾”,我会想非常放松地在这里待上一两天。村里留下的残垣断壁,与生动明快鲜亮的涂鸦作品相结合,你会感觉到一种希望和重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博爱村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东峰桂林 一座知青楼的新机
缘起·有关知青的岁月情怀
一座在当地较有规模,且相对完整的知青楼,却因疏于管理日益破败。这是一年前建瓯东峰镇桂林村的情景。
当时,保护好这座承载许多人难忘岁月的知青楼,成为萦绕在省文化厅派驻桂林村第一书记、省博物院陈列设计部副主任杨哲脑海里的大事。杨哲找到“助村”,希望能够聚集更多力量,共同努力。在他的计划里,桂林村可依托知青楼,打造成一个知青文化村。
2015年7月,“助村”刊发文章《建瓯桂林知青楼,湮灭还是重生?》,为正多方奔走的杨哲鼓与呼。报道吸引了曾经在建瓯插队的知青们,包括曾任建瓯市知青办主任9年的赵英坦。在赵英坦的号召下,数十名老知青于同年10月聚首桂林村,商讨如何保护这座闽北最大的知青楼。
在多方的助力下,桂林村已经募得资金近100万元用于修缮知青楼。杨哲也收到了许多老知青捐赠的老物件,它们将被陈列于知青楼。
在杨哲看来,保护知青楼,打造知青文化村,能够记住一段青春的岁月,留下一段难忘的乡愁,收藏一段美好的回忆。知青文化将成为桂林村的名片之一。
印象·知青楼改造正在加速
12月1日,“助村”联合采访团走进桂林村,来到了备受瞩目的知青楼前。
记者看到,知青楼前搭满了脚手架,楼内地板、吊顶、窗户的修缮刚刚完成。杨哲告诉记者,知青楼的内部装修和外部综合整治将在明年春节前后完成。不久的将来,这座楼将成为闽北十个县的知青文化展览室。
“对知青楼的修缮,我们尽量做到修旧如旧。”杨哲说,“修缮之后的陈设将复原知青生产生活的场景,还原他们的岁月记忆。”
对老物件的收集,成为杨哲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杨哲告诉记者,目前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中。知青楼还将陈列一些文创物品,包括知青年代的海报、标语等等。
周学俊是曾在桂林村插队11年的老知青,目前定居建瓯市。得知桂林村要打造知青文化村,周学俊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准备放置在知青楼里。周学俊说:“闽北曾经拥有6万多名知青,对他们来说,知青楼的重生意义重大。”
依托知青楼发展文化旅游,杨哲为桂林村设计了五张名片。2016年,杨哲牵头编制了《桂林村十五年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路线图,记者查阅得知,省级传统村落、闽北知青村、抗战东南训练班、百年乌龙茶园、南宋驸马故里等五张名片,将成为桂林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抓手。
杨哲告诉记者,在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规划的同时,自己也着手进行桂林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截至今年9月,杨哲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685万元,这些资金被用来修公厕、铺设机耕道、硬化村庄道路、实施“亮化工程”“光纤入村”等项目,为村里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
声音
杨哲:通过这一任班子的努力,桂林村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帮助,也凝聚了当地干部乡贤的心,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桂林村将来会有持续的发展。
我也想借此机会,呼吁更多人帮助桂林村收集与知青有关的文物,协助我们建设好知青纪念馆。
桂林村妇女主任钟宝珍:谢谢采访团对桂林村文化的宣传和助力,采访团拍摄和录制的精彩片段很有代表性和宣传力!相信在你们的宣传下,我们桂林村将来的发展会越来越美好!
腾讯网友3781890486:不管怎样,对知青来说这段历史难忘!
杨雪韵:桂林村给我的感受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它的知青楼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李芸:桂林村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地方,因为这里有父辈们留恋和提及的知青岁月。看完之前福建日报对知青楼的报道,我受到了触动。站在那座有历史符号的建筑物面前,我在想如果可以把这里当作一个电影的取景地,好好还原一下那个时代的故事,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川石慈口 雷竹村的致富设想
一个革命老区村靠着种植雷竹笋,能否走上脱贫之路?
雷竹笋口感清脆,纤维质细,富含微量元素锗,具有防癌功效,在江浙一带十分畅销。被喻为雷竹之乡的建瓯市川石乡慈口村,雷竹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在我省是最大的。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好,慈口村的雷竹产量高,效益好。当地人将雷竹视为脱贫致富的希望。
12月2日,“助村”联合采访团来到慈口村,一进村就被带进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地面用谷壳铺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十分松软。省财政厅派驻慈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建华告诉记者,慈口村雷竹种植的绝活之一,就在这些谷壳里:铺一层厚约20厘米的谷壳,能够将地面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对竹笋的生长非常有利。
“这些谷壳一吨成本要500多元,一亩地要铺10吨左右。加上人工成本,光谷壳就需要五六千元。”陈建华说,“但这些科学的管理技术,可让我们的雷竹最高亩产值达6万多元。”
管理上的优势,让慈口的雷竹脱颖而出。从300多亩扩大到1000多亩,慈口村还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采用基地加产业的方式,注册了商标,办理了相关认证手续。与其他雷竹产区相比,慈口的雷竹产业实现了技术和管理的集中化,成为乡村脱贫,百姓致富的新希望。
陈建华表示,慈口村现在已经开始对外销售雷竹苗。慈口的雷竹种植技术,也可以复制推广。陈建华呼吁有志之士来慈口考察。
漫步慈口村,生动活泼的农家画墙是慈口的另一道风景线。据陈建华介绍,慈口突出地域文化,注重“慈孝”村庄文化回归。村里制定的村规尤重慈孝,村里评出61户“慈孝美丽家庭”,还把“二十四孝”故事等用图画的形式上墙,倡导慈孝、勤劳、诚信、友爱的文明村风。
慈孝之地、雷竹之乡,在慈口,传统慈孝文化与新的雷竹产业正在融合。一个山区雷竹村的致富梦想,正期盼着更多的助力。
声音
杨雪韵:慈口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慈孝文化和印在墙上的“二十四孝”故事。慈口的雷竹笋也非常好吃。
李芸:从第一书记陈建华身上,我们大概就能看到慈口村的特质了,那就是憨厚、稳重,做事有条理、有思想。慈口村的竹林画面实在是太美了,挖竹笋的经历也很难忘,有机会来的话一定要好好体验下。这里老百姓的凝聚力很强,做事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来到这里,我们还能感受到和家里一样轻松自然的氛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