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因为"河长制",所以"河长治"——大田县治理河水污染的实践

2017-01-09 08:17:27 项裕兴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大田县生态环境指挥中心远程视频监控现场

  新建的河滨栈道成了大田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东南网1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颜全飚 文/图)1月3日,大田县召开河长工作会,通报了2016年“河长制”工作考评情况,表彰了治河先进单位和“十佳河长”“十佳河段”,并对“十差河段”进行通报,这是该县连续四年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召开河长工作会。

大田是矿产资源大县,开矿历史久远,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机械化无序开采,水土流失严重,河流遭受污染。为治理好流域水环境,2009年,该县治河方略“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实行“河长制”;2013年,全面完善“河长制”流域管理机制,由县长任总河长,全县168条干支流共设立了168名河长、河段长,对河长工作进行严格考评,开启了全流域治河时代。

经过近8年探索,大田县形成了一系列治河护河的良方妙策,得到百姓赞誉,吸引了国家发改委、江西省、我省部分地市纷纷前来参观考察,相关做法列入省委深改小组上报中央的典型举措。2015年,“易信晒河”经验做法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2016年,大田县凭借生态综合执法,荣获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是我省唯一获奖的县。

“河长制”编织护河大网

晴天一身灰,雨天满地泥;雨水夹杂矿物质漫过河道,冲到水田,耕种无收。家住前坪乡川石矿区的林生钟回忆过去,感慨颇深。

河道“账本”上越欠越多,如何找到突破口?2009年,大田县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将河长之职委任给了两位副县长,便于协调各个部门、乡镇,明确“河长”为包河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水利、环保等相关单位、乡镇均列入协助单位,齐心协力抓好均溪、文江两条主要河流的监管、整治。

自从推行河长制以来,该县取缔了一批无证照、污染重的企业,清理了河道上淤积的泥沙、垃圾,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沿河两岸的居民明显感觉河道畅通,河水清澈多了,鱼虾也多了。

试行河长制收到良效,2013年,大田县将“河长制”与万里安全水系建设相结合,全面推广“河长制”流域管理机制,境内所有河流按河段,不分大小,均设立“河长”,全县共确定168名“河长”,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治水半径不断拓展,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

从2014年起,该县再次延伸“河长制”,组建“河长易信群”,全县所有河长均加入该群,以实名标注河段名和河长名,借助新兴通信平台实施“易信晒河”,开启了乡村兴水治河的新时代。促进了河长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确保任何一件涉水违法事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使“河长制”真正成为河道管护的一把利器。2015年,“易信晒河”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围绕着“河长制”工作机制,以达到全方位联动、立体治河效果,大田县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2012年,又集中水利、环保、国土、林业、安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成立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改变“多头治水”的弊端,自成立以来,共打击涉水违法行为782起,当场制止729起,行政处罚案件53件,起到了良好的震慑和教育作用。凭借生态综合执法,该县荣获2016年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2015年,大田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成立,以管理信息化、管控可视化、指挥远程化为目标,全力构建覆盖水体、大气、土壤等主要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网络。

近年来,大田县先后被列为全省二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省纪委挂钩帮扶下,探索出水土流失“五园模式”,将各个治理点打造成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等多类园区,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47万亩,即使遇到雨天,矿区内一些河流依然清澈见底。

川石矿区,成了花园,蓝天碧空,清清水流从水泥排洪沟划过。1月3日,林生钟欣喜地拍着照,在河长易信群里晒出一张如画美图。

大田县委书记熊旭明在担任县长期间执掌过多年的总河长,他告诉记者,大田是省内闽江、晋江、九龙江三大河流的源头,身为三江之源,大田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全力治理好水流域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关键在党”的理念,在“严管、勤查、联动、重罚”上下功夫,全力打好治水攻坚战、持久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