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娟(右)在田间采访企业扶贫。 贫困户的笑容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笑容,绽放在黝黑的脸上,足以打动每一个人。2017年下半年,穿行于闽东大山,踏访20多个乡镇,访问几十位贫困户,我见到了他们脱贫致富后发出的最会心的笑容。 不深入农村一线,就很难体会到山区贫困户的艰难困苦;不进村入户,就无法感受到村民脱贫后的幸福感。行走闽东乡间,我们看到周宁贫困户周孙庭养羊致富后的灿烂笑容,看到屏南残疾青年杨发旺因绘画获得重生的自信,看到古田贫困户曾起先因造福搬迁感受到新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这是宁德去年众多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剪影。这些年,宁德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精准发力,攻坚克难,2017年完成脱贫人口34520人,现剩下贫困人口66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初的1.5%降至目前的0.028%。 一年脱贫34520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宁德而言实属不易。与过去相比,宁德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它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面对愈加艰巨的任务,就要分外讲究科学施策、精准应对之道。那么,怎么帮贫困户?宁德各县(市)区各出妙招,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攻坚拔寨,全力攻克扶贫的“最后一里路”。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安排好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穷根、开富源。而发展产业便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闽东各地尊重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把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避免扶贫的“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如何给贫困户一项稳定的增收来源?走访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记者看到,古田县推行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带动贫困户种菇;寿宁县探索茶叶全产业链促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改良品种、精细管理茶园;柘荣鼓励农业企业帮扶贫困户种植太子参;霞浦支持贫困户养紫菜、海参;周宁县推动旅游扶贫,帮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屏南引入文创产业扶贫,重塑贫困户的生活信心…… 这些,无不开启了“造血”扶贫的好路子,让贫困户找到增收的渠道,进而甩掉贫困帽。 |
相关阅读:
- [ 11-28]【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脱贫路上 村企携手
- [ 11-23]【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惠屿:齐力振兴最美渔村
- [ 11-22]【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窄地变宽田 流金又淌银
- [ 11-20]【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决胜全面小康 我们是参与者
- [ 11-16]【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跨过海峡 来这筑巢创业
- [ 11-16]【党报记者基层共学十九大】春风化雨润心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