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育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占全县民生投入近五分之一。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努力让广大教师“体面”生活和工作。不做折腾的教育,单个教师的师能拼不过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就在打造高效团队上下功夫。让每所学校都不可复制,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漂亮的校园大楼
东南网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林宇熙 通讯员 张丽勍 文/图)
2017年高考,宁化一中共有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位居我省县级高中第一位。如此亮眼的成绩,让原本名声不显的宁化一中一下子走入了教育界专家们的视线。
上个月,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彭斌柏一行5人来到宁化一中调研,这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宁化一中接待的第23批“客人”。教育部、省教育厅、三明市教育局、全省各地兄弟学校的领导和教育专家不约而同地到此“探访”调研,自去年10月份至今,已有800多人前来交流和学习。
在校园草地上阅读
师徒结对意在“培青促老”
三十出头的青年教师涂海滨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原漳州师范学院),如今是宁化一中高二年段的年段长、县级骨干教师。他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一中实行的师徒结对。
他告诉记者,在一中,每一位新入职的老师,都会被学校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当师父,新教师跟班学习,期限是三年。“刚入职的三年,对于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师父的课每堂都要去听,每周师父还会来听一次徒弟的课,对新教师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指导。
在宁化一中校长伊永河看来,这种方式不仅是让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新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媒体应用以及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对于老教师同样有所启发,实际是一个“培青促老”的过程。
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不一,如何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早在2013年,宁化一中就创新性成立了高考研究室,下设对应高考学科的9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由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主持,多名骨干教师和具备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成。
17年教龄的省优秀教师江宏是物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也是去年取得破纪录成绩的高三年段年段长。他告诉记者,名师工作室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月要出一套原创试题。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会出题。”江宏说,高考题目越出越新颖,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如何把知识点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非常考验教师教研水平。为了出一套高质量试卷,几名老师常常凑在一起废寝忘食地磨,一道试题改上十几次是常有的事。“每套题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础教育好不好,师资是关键,这句话正好应验了宁化教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所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相比,我们的师资存在劣势:高学历人才少,师范类专业人才少,名校毕业人才少。”伊永河坦言,单个教师的师能拼不过资源和条件好的地方,他们只能在打造高效团队上下功夫,他们需要整体的力量。
他们为这种整体力量的构建费尽心思。在学校管理上,宁化一中的执行年段长负责制就是一种得力有效的尝试。校长挑选各年段年段长并对其直接负责,年段长挑选各个班的班主任并对其直接管理。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潜力,各年段发挥智慧,在做好上下沟通、师生服务、示范引领三方面铆足功夫,形成处室与年段之间的合力、年段班级组之间的合力、年段备课组成员之间的合力,呈现出“段段争先,全校一盘棋”良性竞争局面。
这种合力的师资建设给宁化基础教育带来可观的收益和满意。毕业生仅有800余人的宁化一中,自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两到三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五个手指有长短,攥在一起有力量。在师资和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靠的就是高效的教师团队和科学管理方式。”伊永河告诉记者,去年全校“985”院校录取80人,“211”大学录取181人,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均创历史新高。
城东小学学生在写字
教育投入再多都不为过
1月11日,气温骤降,宁化最低气温零下4℃。距县城40多公里的泉上中学校园里却是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色。校园内,生活区、休闲区、运动区、教学区分区有序,香樟、红豆杉相映成趣,几只调皮的松鼠穿梭其间,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不少温暖。
泉上镇地处宁化最东部,与明溪县交界,是宁化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泉上中学全校共有学生399名,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
“在泉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走在美丽的校园,校长肖贵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这两年他花的钱:翻新教学楼近200万元,学生运动场硬化90万元,教学设施设备更新30万元,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设备20万元……“全部是财政拨款,我们的硬件与城区的学校基本没有差别”。
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作为贫困县的宁化可谓“不惜血本”,在财政收入本不富裕的情况下,2014—2016年宁化县公共财政投入教育支出分别高于同期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占全县民生投入近五分之一。短短两年多时间,在硬件提升改造上,新建城东等多所小学;完成泉上中心学校教学楼等34 个农村校的“校安工程”和薄弱校改造项目建设。实施校舍安全长效机制工程建设。
县教育局长吴革伟说,在宁化当教育局长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领导重视,百姓支持。宁化县委书记余建地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对教育,投入再多都不为过。”县长姚文辉说得更直接:“教育是宁化最大的民生工程。”两位党政主官都把教育当作宁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在打造。
要解决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抬高“底部”破解乡村弱的困境,除了推动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外,推动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优质师资也是宁化教育的一种努力。“我们的老师都是县管校用,根据需要通过交流方式,解决农村校师资不足不强、结构性不合理等问题。”
吴革伟介绍说,目前宁化县的师资交流主要有选派性交流、区域内交流、优秀教师的支教交流、学校与学校结对交流等几种方式,原则上交流时间最短在一年以上,一般都要服务三年。
为了提高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县里每年拿出15个中高级职称名额,给偏远乡镇和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同时,在农村校服务的教师每月可以多领六七百元的城乡补助。
交流激活了教师进出不畅固化的一潭“死水”,缓解了骨干优秀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的问题。最近几年,由于几任优秀教师外流,泉上中学原本强势的数学科目变成了弱项,县教育局选派具有30年教龄的省先进教师叶翠群前往交流。叶翠群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到乡镇,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让泉上中学的数学又恢复了往日荣光。去年,宁化一中考上北大的曹兴辉就是泉上中学输送的。
“教育是件良心活,也是件系统工程。”吴革伟出生于教育世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实实在在地办教育,办实实在在的教育,不做折腾的教育”。当过老师,做过校长,基层工作的经历,让他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四年前,他就提出并确定了“小学打基础,初中练好腰,高中求突破”的链式发展思路,把12年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
吴革伟说,他理解的教育均衡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投入与师资的流动,还要让每一所学校成为有个性、有特色、有内涵的好学校,而不是搞整齐划一的“人工林”,要结合当地实际从“基因”入手,让每所学校都变得不可复制,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让孩子面对未来的教育。
所以,在宁化的每所学校都贴上了自己独有的标签,宁化的“三好学生”还有新的定义: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我们的孩子出去考试,每个人的卷面都是漂亮的”。
城东小学学生在书吧悦读
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
作为我省23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宁化不仅经济欠发达,而且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在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
“人才难招,招来难留,只能在稳定现有队伍上下功夫。”姚文辉告诉记者,宁化作为客家祖地,崇文重教是一贯传统,历届领导班子也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待遇,在全省率先做到让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甚至一些乡镇教师的收入还高于公务员收入,部分高级职称的教师收入比地方处级领导的工资还要高。他们还同等享受应休公休、绩效管理奖和精神文明奖等福利,极大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三明市教育局局长陈兴说,我们就是要努力让广大教师“体面”生活和工作。
为了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宁化在教师职称评定上特事特办,加大职称名额,缩短评聘年限;专门建设一批限价房,让生活困难老师能安居乐业;每三年评选一次“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对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这种福利还延伸到师资师能培训再学习。在持续探索联盟办学、片区办学的同时,构建了中小学85后青年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定期提供具有正对性的理论讲座,通过定期开展定期开展共读一本书-思想碰撞,共上一堂课-实践交流,共参一个赛-素养展示,共研一次课-风采展示,共论一次教-论坛交锋等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养。
对于教师外出学习,宁化也毫不吝啬,每年专门划拨三四百万元用于教师继续教育,让他们经常到一些教育强省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地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也让宁化尝到了甜头,看到了效果。”姚文辉欣喜地说,现在学校周边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记者在采访中还得到一个新消息:几天前,一名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与宁化一中正式签约,为外来高素质教育人才进入宁化开了一个好头。
宁化在基础教育质量上不折腾和实在的用心努力,只是三明市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的一个榜样和缩影。三明市教育局局长陈兴告诉记者,近年来,三明持续探索富有山区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率先实施的“小学强基”,“中学壮腰”,“高中筑梦”系统工程已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去年高考,全省文科前50名,理科前100名中,三明占17人,居全省第四名,全市本一上线率26.28%,高于全省平均4.9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