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福建日报创刊69周年纪念日。
69年前,在解放福建的隆隆枪炮声中,一支以老解放区南下新闻宣传工作者为领导和骨干、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参加的新闻中队,从建瓯东岳庙起步,开启了我省党报事业的光辉历程。1949年8月25日,第一张对开四版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与读者见面,从此,一纸飘香八闽大地。
69年过去了,如今,福建日报社已发展壮大成报业集团,形成集“十报十刊多个网站、新福建客户端、微博微信矩阵”为一体的立体化传媒集群。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党报集团主动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全媒体运作,初步构建起了以党报为龙头、报网端微互动互融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69年沐风栉雨,69年春华秋实。一代代福建日报人挥洒激情、砥砺奋进;一个个辛勤笔耕的燃情岁月里,福建日报人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记录时代新篇,谱写八闽华章,推动党报事业薪火相传,发展壮大。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党报媒体人追逐新闻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歇!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引领舆论导向,唱响奋进凯歌……我们始终在新闻现场,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四向四做”为职业标杆,我们新闻工作者就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既然选择了党报新闻事业,我们定当不辱使命,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出福建日报人应有的贡献!
今天,我们推出特别报道,请报业集团奋战在采编第一线的记者编辑,讲采编故事,抒新闻情怀,以此祝贺福建日报创刊69周年生日快乐,并与读者共勉。
——编者
以记者之名,永不止步!
□东南网 仇浩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定义“记者”这个职业的呢?我觉得,记者是一个时代实事求是的记录者,是攻坚克难的传播者,是永不止步的前进者!
回想这几年,我有幸以记者之名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基层,感受属于这个时代的一草一木,这是人生最好的养分!
就在前不久,我和同事一起走进福清市的一个新农村——一栋栋联排别墅,一个个健身场所,还有一张张微笑的面孔,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是一个又脏又臭的茅坑地!村支书告诉我们,原先当地人都是住在破烂的木屋里,别说台风,力度稍大一点的风雨就可以让村民家里一片狼藉,甚至瓦解!一名妇女回忆,早先时一次台风突袭,房子直接倒塌,一根大的木桩重重压在她的身上,好在后面有邻居见到帮忙援救,不然都不一定有机会接受这一次的采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全村百姓积极投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现在,这里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当地居民多次向记者表示感谢,谢谢我们长期热情关注和报道他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在我看来,有幸见证这个时代的发展进步,是一个记者无比的光荣!
将我们所见所感的正能量及时用文字或者语言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出去!作为记者,尤其是一名党媒记者责无旁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坚守在媒体端的最前线,我们义不容辞!
今年7月,第8号台风“玛莉亚”正面登陆福建,给这一带的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作为福建的新闻门户网站,东南网在第一时间投入抗台风报道!台风来临前一周,我们便成立了抗台风小组,根据各地易涝点又对应成立多组小分队,我们准备在台风来之前、中、后都进行现场实时直播报道。
7月10日,台风登陆前一天,受热带气旋逼近的影响,整个福州太阳暴晒,如同火炉一般!正午时分,我所在的小分队去金山地铁站的施工现场,和地铁金山站的负责人郭总进行直播前的沟通工作。为了更有效率地将地铁2号线金山站的情况传播出去,我请郭总带着我们先深入现场,了解各个细节。我们戴上厚重的安全帽,冒着高温在现场进行查勘。可能是中午没来得及吃饭的原因,加上本身就有低血糖,我觉得自己几近昏厥。但是当我看到十几米深的地下,还有好几个工人在闷热的作业现场进行台风前的排查工作,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直播开始,我们又一次在镜头前在炎炎烈日下进行了现场走访。当将地铁2号线的抗台风工作已进行妥善周密安排的这一信息传播出去时,我和同事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传播正能量,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为了更好地宣传十九大精神,我们在第一时间开设了学习十九大系列访谈节目。在访谈前日夜加班做功课准备,访谈时聚精会神地记录传播,访谈后的总结再出发,作为媒体记者,我们深深地感到,在新时代里,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
今年年初,福建两会召开期间,我们从纸媒的报道到网端的直播,再到H5的宣传,尽量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行的宣传渠道。作为一线的出镜记者,这段时间算是好好减了肥。从现场到演播厅,从演播厅到办公室,最后从办公室回家……离开办公室经常天色已晚,但是想到我们如此有意义的工作,心里便一片光明!
新的时代,心里的热情愈发沸腾!以记者之名,我愿继续记录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向大家传播最真实有力的声音,在奋斗前行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为了党报新媒体,奔跑吧!
□新媒体中心 方婷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当一名党报新媒体小编是种怎样的体验。关键词,从“跑”开始讲起。
第一个“跑”,是指让自己快速熟悉业务。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很迷茫——党报新媒体,要如何做得出色?时政报道怎样做才可以很好看?
第一次接触到大型时政融合报道,是在2014年的“闽三篇”。
2014年10月30日—11月1日,福建日报连续三天以头版加二版规格,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被称为“闽三篇”。
这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好评如潮。当年11月6日,福建日报官方微信推出“闽三篇”后,又发文揭开“本报采访组”神秘面纱,披露了这份“一号工程”的采写全过程。人民日报海外版公众号“侠客岛”、北京青年报旗下公众号“政知局”纷纷转载关注。
这个时候开始明白,只有在主题立意、表现形式、作品质量、技术支撑、用户体验等方面创新突破,时政新闻才能做到易读、悦读。尝到甜头后,我们又立足于打造人格化形象来报道解读时政类新闻——“屏山君”出现了。
这个原创系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传统综述文章进行二次创作和生动解读。报道突出创意设计,以数字、图表形式,把枯燥的报道变得生动活泼,也在全国打响了福建日报官微的品牌。
除了在时政报道的创新方面加快速度,我们也总是在各种抗灾报道中“与时间赛跑”。我们还有一个优势是,传递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粉碎谣言,已经创下多篇10万+的纪录。
党报新媒体重在创新,为了新闻产品创新,我们也是努力“跑”在最前沿。一系列H5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例如——
2017年9月,新福建推出H5《“向国旗敬礼”活动开始啦,到新福建表白祖国吧!》。这是新媒体中心首款点击量超千万级别的重磅作品。
2017年10月16日,我们推出喜迎十九大主题创意H5《签收福建人的民生大礼包,开启十九大style》。以动漫和说唱的方式,细数5年来的惠民暖政。内容全部由新媒体中心的编辑们自编自演,生动有趣、琅琅上口。
随着福建日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日渐活跃,风格也慢慢丰富起来——时而严肃认真,时而温柔深情,时而生动活泼……四年来,在我们不懈努力下,粉丝数日益上涨,稿件一次次被其他媒体转发采用,荣登各种排行榜。
热点不息,奋斗不止。那些熬过的每一个夜,挠掉的每一根头发,都将化作成长路上的宝贵智慧,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了党报新媒体,加油奔跑吧!
我们一直在关注民生
□海峡都市报 张志宏
海峡都市报是一份关注民生的市民报,一直以来都是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通过优秀的新闻作品,惩恶扬善,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今年初,渣土车事故频发,每一起惨烈事故,都给逝者的家人留下莫大痛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渣土车事故高发?
超重、超载,导致刹车难,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对此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暗访,发现渣土车超载的问题是在源头上。
一些渣土车4S店为争夺市场,将“加大横梁、加厚钢板”以满足超载的超标渣土车卖给客户。为了能顺利报牌,4S店掉包原有的超标车厢,换上“薄车厢”减轻重量,蒙混报牌后,再换回超标车厢上路。
这样的超重超载渣土车在路上跑,无疑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陷路人于危险之中。暗访取得了确凿的证据,我们立即向交警部门反映,敦促加大对渣土车报牌审查,杜绝这些隐患车辆上路。这篇报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省交警总队下文规范报牌流程,并要求福州交警上路截查问题车辆,保障广大人民出行安全。
紧跟时代的动向,牢记社会责任,我们一直在关注民生根本利益。
这两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整形医院越开越多,生意都很好,虽然是高消费,但去整形的不少是一些涉世未深、经济不充裕的女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如果说,做个整形手术要花10多万元,估计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如果告诉你“零首付”,只要有身份证和手机就能贷款,并且还给介绍高薪的工作,肯定很吸引人。
所谓无利不起早,哪有这样的好事?今年5月,就有几名女子掉进了这样的陷阱,有的是被朋友蒙骗,有的是被所谓的男友欺骗,结果面对高额的贷款无力偿还,最终当了陪酒女。还有一名18岁的高中女生,受到蒙骗进行隆胸手术,结果错过了高考,抱憾终身。
这个美丽的陷阱是怎样运作的?究竟存在怎样的利益链条?
通过明察暗访,骗局终于曝光在大众面前:整形美容机构为了揽客,给出50%以上的回扣,招请一些貌美的男女业务员;夸大医疗美容效果,隐瞒存在的风险,并许以高薪的工作机会,诱使爱美女子通过网络贷款支付高额的整形费用,当她们无力偿还贷款时即骗入夜场充当陪酒女。
这个由整形中介、整形医院、网络贷款公司、夜场组成的链条环环相扣,很多女子掉入陷阱却往往难以维权,只能任其摆布。
整组报道近10篇,在美容整形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福州食药监局随即介入调查,要求福州所有的整形医院进行整改,公安机关也介入了调查,很多美容整形医院因此主动改变了经营模式。
播撒弘扬爱 我们责无旁贷
□晋江经济报 林宜男
在晋江这座处处充满着爱的城市,有着越来越多正能量的报道,不仅感动着读者,也感动着在采访路上的我。
和大家分享两个在采访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每年岁末年初的“暖冬行动”,几年来一直是我们晋江经济报坚持的品牌活动之一。播撒爱心种子,弘扬大爱情怀,收获爱的希望。今年的暖冬行动,更是让人感动。
2月初,春节临近。极寒天气发威,冰箱式的寒潮降临晋江,晋江经济报暖冬行动特别推出请“环卫工过晋江年”活动。2月1日,《请环卫工过“晋江年”——你一个转发青商会就捐十元钱》经晋江经济报官方微信推送后,在晋江迅速掀起一股热潮。推文点击量一天之内破50万人次,引来读者5000多个点赞及上千条留言。
2月9日,全城关注的“请环卫工过晋江年”活动如期而至。晋江经济报通过微信直播,实时向广大市民播报这场“爱心大餐”的盛况,“致敬环卫工”的善举感动全城。
宴请环卫工只是暖冬行动的一个镜头。在晋江经济报的倡导和带动下,关爱环卫工的行动在晋江蔚然成风。几年来,我们行走于晋江各个镇街、村落,走访夹缝中的贫困人家,感受他们的艰辛,倾听他们的呼声;我们带着社会爱心人士的重托,将油、米、新衣等物资送到2000多名困难群众的手上,也把社会的关爱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今年3月初,一名老人打电话到报社,希望我们报道一名跟他和妻子只有一面之缘,却帮他妻子筹集医药费的好心人。我们联系到这位好心人。原来,好心人郑先生在晋江市中医院候诊时,听到有人因为没钱想放弃治疗。与对方素不相识的郑先生毅然伸出援手,联合自己所在的“正能量群”群友们,当天就捐助了8000元。此事见报后各界纷纷点赞,这个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群里都是什么人,为什么反应这么快?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几经周折,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了解到他们的骨干成员和以往一些爱心事例,尤其是这个群做公益时的特殊运作方式——不仅公开透明、反应迅速,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活动都有人“包尾”、补齐筹措目标款。
随后,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到,在晋江这座慈善之城,仅登记、注册的各类志愿者就有近27万,民间爱心人士更是难以计数,当地活跃着很多类似的爱心群体,大大小小的慈善组织遍地开花。
当然,我们不仅是这些正能量故事的报道者,也积极地投身到晋江的慈善事业中,做慈善事业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由晋江经济报社联合晋江团市委等单位发起成立的晋江民营企业爱心公益联盟,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8场重大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国内民营企业界爱心公益行动的一面旗帜。
温暖晋江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温度让爱在晋江遍地开花。而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好故事传播出去,弘扬开来,让爱心茁壮成长,撒满晋江大地。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口福建日报 周琳
福建日报屏山记者站,成立于1999年,主要承担福建日报重大时政报道任务。为了完成报道任务,我们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多年来以出色的报道,赢得历届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时政报道绝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抄抄材料,轻松简单,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我们每一天每一次任务都是抱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去面对,因为笔下的文字事关重大。报道现场同期打字、打印,常规活动报道在活动结束后半个小时内出稿,重要稿件第一时间完成,特别是抗灾抢险等紧急稿件,领导部署后的十分钟内就完成。不仅成稿速度快,更要质量高,十分考验记者的文字功底、日常积累以及对时政内容的深入理解、归纳、表述到位。这样的功力,需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积累和历练。我在屏山站工作17年,作为站在时政报道一线的“尖兵”,每年参加各类采访近400次,发稿超300条,常常一连几天都在赶会、写稿和审稿中度过,有时简单的一条消息,也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即便工作了十几年,面对每天的工作,要有把自己当一名“新人”的心态,认真做好准备,认真做好记录,认真对待稿件,来不得半点马虎。我至今保持着刚入行的习惯,每天晚上临睡前一定要把当天发的稿件再看一遍,看看是否有问题,这个方法虽然笨一点,但是多一道保险,获益不浅。
在日常工作中,我是有拼搏精神、内敛坚韧的女汉子,与人高马大的男同事们并肩站在新闻报道一线,记录事实、寻求真相,用文字反映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中、在福建改革发展大潮中的重大事件和感人故事。
每年七八月份,是福建的台风季。每当台风来袭,我都会出现在抗击台风的前线,直面狂风暴雨,跟着当地干部爬上海堤、登上渔排、深入地灾点,察看群众避险情况,同时也记录下台风登陆前后疯狂肆虐的情景,记录下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抵御台风的感人事迹。多少次,在一天之内反复被雨水浇得全身湿透,带去的衣服都不够换,发着低烧仍然一声不吭坚持工作;多少次,十级以上的暴风夹着横飞的骤雨打得睁不开眼,只能抓着身边的树或其他固定物才能挪动脚步;多少次,坐在行驶于颠簸崎岖山路上的车中,以膝盖为桌,争分夺秒,克服眩晕,完成了一篇篇台风报道……
屏山站的工作,意味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时政报道的高度和水平,有光荣、有成就,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辛劳。我从一个懵懂的新人,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党报时政记者,对这个岗位充满感情、满怀热忱,无论在这个岗位上付出多少辛勤劳动和心血汗水,都是值得的!
新闻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
口福建日报 单志强
我和要闻夜班似乎有一种难解的缘分。10年前,在福州办完结婚喜酒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了福建日报要闻大夜班生涯。
在媒体融合加速的当下,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创新方法手段提高传播力引导力?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
一、在把握大局中求高度,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一版编辑,政治敏感、讲大局是个基本功。因为,如果不了解大局、不研究大局,就很难掂量出新闻的重要性,要么大题小做,浪费题材,读者感觉不过瘾;要么小题大做,浪费版面,读者同样不领情。
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宣传报道是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为了编排出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套餐”,我与部门主任一道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努力寻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共鸣点,在反映矛盾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和办法,较好地做到了“顶天立地”。
二、在努力创新中求深度,强化精品意识。
有人说,夜班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做嫁衣不易,做好嫁衣更难。时政报道要想高出一筹,关键是落在多出精品上。为此,在认真完成“两重”报道任务的同时,我经常与部领导和同事研究如何提升版面“厚度”。
刹长风,尝试着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就是最常做的一件事。每天打开电稿库,总有一些“大块头”稿件。我们尝试着沙里淘金,从中截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小切口,深开掘。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不是简单地运用减法,稿件分量不是轻了,反倒是重了,针对性、启发性增强了。
一些来稿只见物不见人,有的虽写了人,但只有人影,他们被放到被动的位置,当作某种政策的印证者、某种经验的陪衬者。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与作者反复沟通、认真推敲、补充细节,力争见人见事见精神。
三、在“走转改”中求锐度,强化宗旨意识。
不变革,媒体就会老。同样,不思变,党报编辑也会被淘汰。为此,我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尽量多地走基层,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回到新闻现场。不论是采访还是编稿,我都努力从距离普通百姓最近的角度,尝试更有深度、更具细节的报道,力争把有利的因素说透,把不利的因素说够,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及时把党委、政府在化解难题、为民解忧方面所做的探索传递上来。
要闻编辑工作学问大得很,乐趣也大得很,真正钻进去,就会发现毕一生之力也难穷尽此道的奥妙。我坚信,新闻工作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新闻工作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唯有初心不可辜负
口海峡导报 林靖东
大家都在说初心,什么是初心?我觉得,那是一个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铁肩担道义的锐气,是党和人民喉舌的豪气,是力挽狂澜的骨气。
我曾经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和海峡导报一起走过辉煌。2000年,我和同事一起发起全厦门第一次慈善募款,为了一名叫忍忍的8岁女孩,并为她找到学校;2003年,为了一艘从金门漂来的失船,我们六下漳州,最终促使漳州副市长亲自找寻失船……那时候,我很自豪,媒体的力量源于读者,源于道义与责任,源于勇敢与担当。
2004年,我转战台海,成为一名驻台记者。三次驻点,坚持10年,并在微博上经营了一个74万粉丝的大号。我的脸书粉丝,有郁慕明、欧晋德这样重量级的台湾政要。
我一往无前,以为新闻记者的荣光与前景,如日中天。然而,媒体竞争的加剧,使得我们面临新媒体的转型。2014年,我被调到海峡导报两岸交流中心,这个中心有五大功能:生成和运行项目,海峡导报脸书运行,微电影视频拍摄,报社对台交流活动组织协调,与台湾媒体交流合作。
从一介书生,转身成为一个策划、制片、监制、执行人,不仅要想文创构思,还要想经济支撑。这中间的心路历程,不可谓不痛苦。
最近,就在刚刚结束的涂鸦大赛中,因为安保问题没做好,我被当地官员数次批评,内心崩溃而躲在无人的办公室失声痛哭。又累又委屈的时候,也想过放弃,在深夜痛哭过。但骄傲不服输的天性使然,擦干眼泪,我爬起来继续向前冲。
现在,两岸交流中心的脸书经营一年时间,收获25万粉丝,形成带8个垂直号的矩阵,具文字、视频即时采编、即时发布的功能,浏览量达数百万。我们推出的“海导3D动新闻”成为国内平媒首个3D动新闻版面,随后海峡导报“动新闻”融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被列为我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发展重点项目。我们制作了6档常态化微视频栏目,每期浏览量过万。金砖厦门会晤期间,拍摄了微电影《大社时间》和《Dream》,点击率达300万以上。十九大会议期间做了13次脸书推送,获得80万+的覆盖量,在内地的直播平台上有6个账号同推,获得40万+的直播观看量。同时建起4个新闻直播平台微博、一直播、映客、花椒,浏览量共达80万+。
除了致力于融媒体改革,我们的团队还在执行活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锻炼。我们执行过两岸中华儿女交流座谈会、单车天使神州行、两岸音乐季、资深驻台记者带你邮轮环宝岛等项目。
我想告诉大家,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有想不想。我是一个团队管理员,更是一个人妻和人母。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人生总有起伏,我们必须做那个不断奔跑的阿甘,和时间赛跑,和自己赛跑。
因为,唯有初心不可辜负!
“中考君”的工作日志
□海峡教育报 张敏
每年4月—7月,是中高考的招考季,也是海峡教育报最为忙碌的阶段。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中考专刊记者的工作日志,从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他叫陈东旭,我们称他“福州中考君”。在这一阶段,他是中考专刊和新媒体的记者、报纸学科编辑、数据分析人员,还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知心解答员。
8:30,他开始整理学科报纸和活页。我们的编辑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不仅要编辑理科试卷活页,还要刷题,一道道解过去,因为这是要给中考生模拟训练用的,不能出错。
13:30,他打开工作微信,20多个中考群在叮叮叮地刷着屏。他开始为家长和考生讲解政策,解答学科问题,排解心理压力。
他每天花在回复问题上的时间约为4小时,回答问题近500个。家长考生一般在休息时段提问,所以回复工作一般在中午、傍晚、深夜……
15:30,中考中招的政策发布了。他要采访政策新规,快速撰写稿件并争取首发。
招考季,我们撰写和解读的招考新闻共27篇,其中首发20篇,平均阅读数3万。6月24日,我们首发的《2018年福建省中考试卷及答案》,阅读数近40万。
17:30,他开始翻看其他媒体撰写的稿件,看是否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19:30,他开始整理往年的中考中招数据,为即将出版的刊物做准备,这些数据将是考生们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
3个月中,我们出版的刊物还真不少,除了报纸活页,还有一系列特刊。
其实,这只是整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其间,我们还举办了4场中考指导千人场讲座、一场福州市中招咨询会、一场全省巡回高招咨询会,并开通了中考查分系统和推送系统等。
6月底,为了顺利、安全地举办中招咨询会,报社无论采编人员还是经营人员,无论内勤还是外勤,都齐齐上阵。
展会前一天,我们工作至凌晨3点,巡场地,校对展位,检查通道,以确保一早顺利开展。休息不到4小时,继续工作。
福州市中招咨询会现场,参加人次达到一万。我们聘请了100名保安,启动了3个安检门。
咨询会上午,我带领采编人员采访现场近70所的普高和中职,就各校的填报指导做详细梳理。
采访一结束,都没来得及吃饭,就进入到写稿状态,整理、核对、制作,当天下午,稿子就发布了。在接下来的志愿填报期间,市区的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篇稿件,筛选比对,挑选适合的学校。
有人问“中考君”,干了这么多年,累吗?他的回答是:“累!但当听到读者的肯定、教育部门的赞许,就觉得值。我们每年帮助的可是7万考生啊!”
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