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潘抒捷 通讯员 叶欣 文/图)
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东渡港区
港阔水深,风轻浪静,吊桥从国际货轮上将集装箱吊起,而后整齐码放,开阔的海面上,船舶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以港立市,因港而兴,一湾湛蓝环抱的厦门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回望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程,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的发展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里程碑。
从自由港的设想,到保税区的建立,再到2015年4月,最终圆梦自贸时代,厦门在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中开辟了自己的改革开放新路径。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城市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迈上新台阶。
如今,成立三年的厦门自贸片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调研、策划、制定厦门自贸区创新试验任务和项目清单,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厦门经验”。三年多来,厦门片区积极探索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推出361项政策措施,其中全国首创52项,复制推广全市263项。厦门片区推出的最佳实践案例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1/6。国务院四批次复制推广89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厦门经验22项,约占1/4。“一照一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一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学习借鉴。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厦门改革创新的高地和推动厦门转型发展的引擎。
梦起自由港
今年7月,厦门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图为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
厦门与“自贸区”早有渊源。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特区时指出:厦门经济特区不叫自由港,但是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从此,在厦门人心中播下了“自由港”梦想的种子。
1985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复福建省政府《关于报审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报告》,批准厦门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此后,厦门城市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86年8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进行了以厦门自由经贸及厦金经贸合作为主题的专题研究。
经过一年半的研究,厦门制定出全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21个专题研究报告。这一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厦门发展战略的历史性突破。
2004年,厦门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新办保税区实施保税政策;第二步把保税区转为自由贸易区,实行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第三步就是在厦门全岛实施有限的自由港政策。
2005年,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封关运行,被视为厦门“自由港”实现突破的开始。
2013年9月份,上海自贸区成立,再次激活了厦门尘封已久的“自由港梦”。随后,厦门迅速成立自贸区申报小组,最终在2013年12月,将自贸区方案呈报到国务院。
2014年12月12日,福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列入中国第二批自贸园区试点;12月26日,福建自贸区版图划定,包括福州、厦门和平潭三个片区,面积为118.04平方公里,厦门片区面积最大。
2015年4月21日,包括厦门在内的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同时揭牌,厦门由此正式跨入自贸区新时代。从“自由港”到自贸试验区,虽然厦门走了整整31年,但时代的使命赋予了它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内容。
从2.5平方公里到131平方公里,从湖里到全岛,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片区,以厦门自由贸易片区为引擎,厦门市委、市政府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走好厦门改革开放的创新之路。三年多来,厦门自贸片区主动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底线,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有效解决了制度创新系统集成问题。
“如今,自贸区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构筑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敢为天下先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挂牌三年多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全国首创改革举措52项。其中,“一照一码”更是打响了改革的“第一炮”。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项跨部门的行政审批流程改革,涉及工商、质检、税务及其他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应用部门,且相关部门的系统不兼容、信息不共享、业务不协同。
面对困难,相关部门没有退缩,而是立下了“军令状”。彼时,在没有国家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厦门自贸片区大胆改革创新,于2015年2月15日率先推行“一照三号”模式,核发载有“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号”“三号”的营业执照。一个多月后的3月26日,又采取24位证照编号规则,把“三号”升级为“一号”,实行了“一照一号”。很快,厦门自贸片区试行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一照一码”。当年6月1日起,在全省复制推广,随后复制推广到全国。
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自贸片区的血液里。
不同部门之间,摒弃利益寻求融合,借以释放改革红利。如,厦门自贸片区与厦门检验检疫局推出的入境大宗工业品联动检验检疫新模式,减少企业流通成本20%;与市环保局试行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使企业等待时间缩短22个工作日。
更重要的是,改革措施还有延续性。去年初,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厦门海关与厦门市口岸办,以“单一窗口”为支撑,推出“互联网+自主报关”改革,实现各类海关业务的全天候在线自助申报、自助预约、自助办理,被商务部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八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成为自贸区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
城市竞争的关键是营商环境的竞争,栽好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这也是从成立保税区到自贸片区挂牌以来,一脉相承的做法。
全球物流(厦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伯灵顿物流(厦门)有限公司,1998年在厦门注册成立,扎根象屿保税区,为戴尔公司及其近80家供应商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在厦门,我们能够保证只要戴尔要货,90分钟内物料就能直接上线。”公司总经理张晓兵介绍说,受益厦门的改革创新,企业的进出口额从1999年的5000万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7亿美元。
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厦门从10个领域入手,推进落实51项目标任务。经第三方评估,营商环境排名从厦门片区挂牌时相当于全球第61位提升至38位。在今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的营商环境评估中,厦门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
两岸深融合
在位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的台湾佳格葵花籽油项目的仓储物流车间内,一箱箱葵花籽油沿着传送带快速传输、分拣,它们将分拨销往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省份。
2015年,得益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政策,台湾佳格葵花籽油项目落地,成为厦门自贸片区首个由台企独资的食用油脂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年产20万吨,它也是目前大陆最大的全自动精炼葵花油生产线。
在中国现有12个自贸试验区中,福建自贸试验区是唯一将“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当作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自贸试验区。找准功能定位,立足区位优势,厦门自贸片区持续在政策上探索闽台交流合作新的突破口,助推两岸深度融合。
雄狮(福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首家在厦门自贸片区注册的台资旅行社,也是受惠于福建自贸试验区旅游业开放的首批台资旅行社之一。
“拿到赴台游资质对我们而言非常宝贵难得。”在雄狮(福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经理徐坚铭看来,一个1000人的旅游团,在台湾是超级大团,在人口基数大、消费需求旺盛的大陆却稀松平常,这其中蕴含的商机不言而喻。
自厦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以来,市场准入不断放宽,对台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除了台资旅行社之外,大陆首家台资海员外派机构——厦门台塑兴公司、大陆首家台资人力资源机构——沛亚人力、台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台湾大陆通商专业事务所等也先后在此落户。不仅如此,厦门自贸片区还率先建立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清算总量约占大陆同业的1/10;率先实行“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的两岸商品快速通关模式,厦门口岸台湾水果分别占大陆的80%,厦门口岸台湾食品进口货物批次占大陆的50%;上个月,首批来自台湾的散货在厦门与本地货物拼箱后搭载中欧(厦门)班列运往欧洲地区,标志着“台湾—厦门—欧洲”的散货拼箱业务正式启动。
事实上,厦门自贸片区推出的一系列对台先行先试措施,不仅为台企台青“开门”,更针对台企台青的需求做好附属专业服务,为他们“引路”,培育台企台青在厦门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017年4月,厦门自贸片区出台了首个综合性人才政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关于进一步激励自贸区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吸引高层次、专业化创新创业人才,其中有多项举措鼓励台湾人才来厦门自贸片区创新创业,打造台湾人才集聚高地。片区还率先全国建设2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出台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10条措施,吸引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截至9月,基地入驻企业953家,台湾团队151个。
据统计,自挂牌成立至2018年10月,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新增台资企业1198家、注册资本204.09亿元人民币。
开放强产业
位于厦门自贸片区的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航空维修业务蓬勃发展。
自2015年8月起至今年11月,从厦门自贸片区始发的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发运近400列,货值超过66亿元。
作为中欧安智贸计划的首条铁路线试点,中欧(厦门)班列前已有波兰波兹南、德国杜伊斯堡、俄罗斯莫斯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4条国际线路,通达12个国家,运行水平稳步提升。率先试行海铁联运拼箱业务,推动更多越南、韩国等国货物通过海铁联运班列运往欧洲,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打造“一带一路”国家物流新通道。
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厦门自贸片区以搭建产业平台为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发展路径。以制度改革创新助力产业发展,三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大力打造航空维修、中欧(厦门)班列、融资租赁、进口酒、跨境电商、国际航运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平台。
以航空维修为重点,做大高端现代服务业,带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这是厦门自贸片区不断开放发展,强化产业创新的又一个重要阵地,也是国家大飞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厦门航空维修业产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11.2%,约占国内25%、全球2.5%,超过80%为境外业务。
开放是厦门自贸片区的胸怀,平台是厦门自贸片区的支点。在越来越多领域的勇于探索、勇于争先,激发了这片改革“试验田”的深度活力。
近年来,厦门把跨境电商作为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引进龙头企业、配套扶持政策等措施,加快培育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自今年7月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厦门已经就如何更好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作出规划,复制推广杭州“两平台、六体系”建设经验,在搭建通关系统、建立金融体系、对接海关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划布局,并提前预留了保税备货的空间。
据统计,今年1—10月,片区实现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5132.38万件,同比增长39.71%,其中对台海运邮快件615.51万件,同比增长64.89%。厦门邮快件业务量居全国第6位。
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厦门自贸片区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双千亿”工作部署,加大联动招商协作、精准招商。1—10月,厦门片区新增企业8940家、注册资本879亿元;其中,新增外资445家、注册资本235.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00.7亿元。目前,片区在谈重点项目共39个,拟投资总额89.9亿元。世界500强企业壳牌福建加油站总部项目、美国邦吉、法国硕达,国家税务总局“千户集团”成员企业深圳影儿东南结算总部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并运营,沙特阿美中国化工品结算总部项目、亚马逊厦门跨境电商园、橙联等正式签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