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情深 温暖一路同行
2019-08-25 09:54:4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绿色情缘 陈天长 2019年6月6日,《福建日报》头版刊出“我省一集体2人获中国生态文明奖”的消息,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村民兰林金获此殊荣。这勾起了我最欣慰的情感,就是从事新闻报道33年来,与《福建日报》长相厮守,结下的浓浓的“绿色情”。 我的家乡长汀,红得耀眼,红色小上海、红军的故乡、红军长征出发地,也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1985年,普查表明,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0%。 1983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带领专家、科技人员来到河田视察水土保持工作,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一个春天来到了。 1986年,我分配到长汀县委报道组工作,当时我刚进县报道组,懵懵懂懂,是《福建日报》老记者林占生的一次现场采访,使我对绿色有了全新的认识。1987年10月,在福建日报社农村处工作的林占生,重返长汀河田,感到惊叹不已——原来是植树难长,种草难活,方园40万亩的光山秃岭,已经开始变绿。在深入采访南段、赤岭、罗地等村,和县委书记、河田镇长座谈之后,老林一行写出一篇《秃山变绿记——长汀河田镇治理水土流失见闻》的长篇通讯,刊登在1987年11月11日《福建日报》2版。几天的陪同采访,使我认识到河田水土流失治理,意义重大,关乎民生福祉,更学习到老记者深入的采访作风,执着的敬业精神。他们给我上了一堂鲜活、具体的新闻采访实践课,也让我对绿色有了新的认识。 长汀人民有幸,迎来了水土流失治理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从1999年到2001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多次到长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他倡导下,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作为长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报道组组长的我,义不容辞投入水土流失治理报道攻坚战。在《福建日报》编辑记者们的引导下,我注意搜集采访水土流失治理的先进典型,以典型引路,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30多年来,在《福建日报》一批资深编辑记者的指导鼓励下,我先后采写了一批治理水土流失的先进人物,并通过《福建日报》的大力宣传,成为先进典型,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0多年来,《福建日报》龙岩记者站,一任接一任的记者,都把目光聚焦到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我都抓住机遇,提供线索,与驻站记者形成合力,采写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头版头条、重头稿件、深度报道,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如2000年3月26日林世雄主笔的头版头条《春风骀荡河田山》,2012年1月29日黄如飞主笔的头版头条《青山作证》,2015年5月18日张杰主笔的头版头条《造林“三变”》等等。在社会上影响大,反响好。去年,龙岩站策划了“行进龙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系列报道”之一、之二、之三,“青山作证·长汀经验人物志”等文章,浓墨重彩,集中宣传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和典型,有力推动了长汀打造水土流失治理“升级版”。 30多年来,在《福建日报》春风雨露滋润下,我也得以茁壮成长,每年在《福建日报》上稿四五十篇,最高一年上稿140多篇。 30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长汀,实现了从穷山浊水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昔日红土裸露的荒山秃岭,如今满目葱茏,花果飘香,那一座座绿茵覆盖的大山头,那一片片绿波荡漾的树木,成为一座座绿色丰碑。而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借助《福建日报》这个平台,能为这座丰碑添土夯泥而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者系中共长汀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