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党报情深 温暖一路同行

2019-08-25 09:54:4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绿叶对根的回报

向贤彪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与《福建日报》交往已有40多年了。《福建日报》于我是良师,是益友,遇到高兴的事,与她分享;遇到烦心的事,向她倾诉……在她70华诞时,每每想起与她相处的往事,心中仍充满难以抑制的温暖和感动。

时针拨回到1977年3月的一天,一辆满载人员和工程装备的闷罐车徐徐驶进福建邵武火车站。还未待装备卸完,团长宋德昌、政委何昌余就把我叫到他们跟前交代:向干事,这几天别的事先放放,到邮局把报纸订一下,保证一周内部队看上《解放军报》《福建日报》。末了,团长还不忘补充说:“军报的作用自不待言,《福建日报》也不能小觑。我们从外省调防初来乍到,要靠省报了解社情民情,还要与他们联系,尽早刊登我部的新闻,扩大在地方政府与群众中的影响。”

二位主官当面交代的任务,我岂敢怠慢马虎,立即赶到邵武县邮局去订报。尽管工作人员急事急办,但军报还得跨月才能到,《福建日报》3天后就到了。第一次看到的《福建日报》是啥样,刊登了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那天团长、政委打来电话我记得,说不光要看到《福建日报》,还要早日刊登我团的新闻。

随即,时任新闻干事的我马上下连采访,所到之处被官兵们火热的干劲所感染,安营扎寨的工作还未就绪,不少单位早已摆开了施工战场,打隧道“突突突”的风钻声在山谷回响。就在那天晚上,我在连队的工具棚里给《福建日报》写了第一篇新闻《部队调防足未稳,大干快上勇争先》,不久就被刊登了。打这以后,我坚持给《福建日报》写新闻,先后发表了反映部队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激发官兵施工热情,遵守群众纪律、爱护森林资源,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等方面的新闻。每当新闻见报后,团首长都会打电话祝贺,还叮嘱在团广播室滚动播出,对部队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鞭策作用。

在团里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给《福建日报》投稿主要是新闻通讯,到1982年底,我调到原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处后,就开始给《福建日报》写评论和杂文了。开始写了不少,但投过去大都石沉大海,有时偶尔也收到编辑同志的回复:“此稿离发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继续努力,保持联系。”同时还收到一些如何写评论的资料及范文汇编。当时联系较多的是文艺处的黄敬林编辑,他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在编辑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坚持在学中写、写中学,不久评论和杂文在《福建日报》“露脸”了。自1988年至1992年间,在《福建日报》用稿迎来了一个高峰期,每年都有三四十篇。如《赞“立精神”》《仅有重奖还不够》等评论和杂文,都在显著位置刊登出来,不仅被报社评为优质稿,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梁衡先生在《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一文中说:“评论难写,搞评论在新闻行业中算是一种难事、苦事,又很不容易出成果的事。”评论为什么这样难呢?因为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是报纸的最高层次。尽管评论难写、难见报,但这些年我一直坚持不辍,不曾有放弃的念头。支撑我一直写作的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觉得写评论有味道、有挑战性,它时时逼迫自己不断学习、紧跟时代节拍,对许多事作深度思考。“人是思考的芦苇”“思考是人类心灵绽放的花朵”。这学习和思考的乐趣,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二是觉得写评论通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萌发念头,构局谋篇到形成初稿,往往会与编辑多次沟通,完稿后还要经过他们的精心修改,最后才能完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这些年来,我在《福建日报》发表的许多评论、杂文都倾注了编辑的心血。黄敬林等编辑朋友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文风,常常令我感动,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和笔耕不辍的动力。

岁月更迭,情怀依旧。几十年辛勤耕耘,几十年春华秋实,让我对《福建日报》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我连续10年被《福建日报》评为先进个人的时候,我读到报社编辑一篇《根的颂歌》的散文,里面有对广大通讯员的赞美:“暴风骤雨中,有他们的身影;火场废墟上,有他们的足迹;夜阑人稀时,他们仍在挑灯夜战……我们讴歌赞颂大自然的根。我们更要讴歌赞颂有根之品格的广大通讯员!”当时,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沉醉其中,感动其中,随即跟了一篇《根的回报》:“当青草弹着琴弦从冻土中涌出,当绿叶吟着歌儿从枝条上走出,我们知道播种的季节到了;当稻谷跳着舞蹈向秋天奔去,当高粱红着脸蛋向大地点头,我们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我们每天都在播种,我们每天都在收获。”

水有源,树有根。在我的心中,《福建日报》永远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她的根深扎在八闽大地,深扎在八闽儿女的心中;而我则永远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绿叶的生机,离不开树根的滋养;绿叶的舒展,离不开枝干的扶持。作为绿叶对根的回报,我将永远与《福建日报》同心同行,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福建省商务厅原副厅长、纪检组长)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