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 机器换人 制种加速
2020-05-14 07:56: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5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黄平柳 陈晓星)12日一早,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村民黄勤建正在使用无人机对试验田里的秧苗喷洒农药。老黄尤为关注的是其中一块40亩左右、4月底刚刚插秧的试验田,“这块田全部使用插秧机插秧,一亩能节省成本近200元”。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三明就开始杂交水稻制种。去年,建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4.7万亩,产量超3200万公斤,两者均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10%,“建宁水稻种子”也成为全国首个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 “杂交水稻制种不同于普通的水稻种植,同一块地里要有父本母本,两者不同步,这就导致机械化很难实现。”黄勤建深有感触地说,由于杂交水稻制种的特殊性,以往在插秧环节仍主要依靠人工,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插秧季一到就开始出现人工荒,有钱都请不到人。” “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也是杂交稻种子产业加快转型发展的一大难点。”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民告诉记者,自2010年以来,省农业科研部门就开展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成熟的母本机插技术体系。 经过多番努力,黄勤建在一块20亩试验田里使用机插,确保每次插的秧苗在3棵以上,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年插秧,一台机器一天的插秧面积可达30亩。“机器换人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快又好!”黄勤建笑着说。 陈建民告诉记者,实践表明,机插秧用种量比正常手栽多30%~40%,苗数多,每亩增产10公斤左右,亩效益可提高约200元。随着更多技术难点被攻克,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将在更大范围推广。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