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一只葫芦的产业化之路

2020-10-20 09:18: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游笑春
在这里,1元多一个的葫芦,在加工为大漆葫芦之后,能卖到100多元一个,这中间的增值部分,成就了官坊村村民的生存空间。拓展这个空间的,是三明学院创业导师、返乡创客上官灿丁。

上官灿丁在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通讯员 韩巍巍 王婷 摄

村民在制作大漆葫芦挂绳。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通讯员 韩巍巍 王婷 摄

葫芦里的致富良机

村民邓水香,几年前从外地嫁入官坊村。曾经她也外出打工谋生,但后来还是选择回乡照顾老人和孩子。让她意外的是,在官坊也能有“高薪”的工作。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将小彩珠串于红线之上,串好的珠绳将被挂在制作好的大漆葫芦上,成为挂件。这是制作大漆葫芦的最后一道工序。

“做一个赚2块钱,一个月一般能有4000多元收入。”邓水香告诉记者,“这份工作很好,离家近,时间自由,我有空就来,忙不过来就带回家做,可以兼顾家庭。”

与邓水香一样,其他八名“技术骨干”大多是官坊村或周边乡镇的家庭妇女。她们有的负责编织挂饰,有的负责刷漆,有的负责打磨,有的负责推广。制作大漆葫芦共有30余道工序,其中技术含量低的几道,基本由她们负责。

“这9个核心成员都不是我的员工,准确地说是我的供应商。”上官灿丁说,“我按件给她们付费,她们每个人都可以找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完成制作,一般情况下,一天都能赚100元以上。”

这样的模式,让村里的劳动力或多或少都与葫芦打上了交道。一有空,村民就会参与制作大漆葫芦,赚点“外快”。

“大漆葫芦产业需要农村富余劳动力,官坊村需要能够带来收入的产业。”上官灿丁说,“为了多为家乡做点事,今年我种了30亩地,收了5000多个葫芦,产值可达到近100万元。除了调漆,我把产业链各个环节基本都留在了村里。从葫芦种植,到刷漆,再到成品包装、销售,村民都能参与。”

已任官坊村党支部书记的上官新庆告诉记者,许多参与大漆葫芦加工制作的村民,2015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仅3500元,现在可达1.6万元。

文创发展的更多可能

“百里千刀一斤漆”,大漆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葫芦,圆滚饱满、口小肚大、外形福气。“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蔓藤延绵、果实累累、籽粒繁多,寓意“子孙万代”“万代盘长”,被视为吉祥物。

“人们喜欢把葫芦做成挂饰,挂在车里祈福平安,也可挂在家中镇宅旺运。”上官灿丁告诉记者,“大漆在古代是奢侈品,如今人人都有使用大漆产品的可能。我们的产品,能让大漆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大家都了解大漆,喜欢上大漆文化。”

据介绍,官坊村制作出来的大漆葫芦,大部分被公司定制为伴手礼,还有一些成为婚庆、年会时的礼品。“目前面向大众消费者的销售渠道也有,但我们没有大规模推广,主要是量跟不上。”上官灿丁表示,“产品上量需要更多人参与,也需要不少资金和时间成本。”

为了拓展大漆葫芦产业的疆界,打造出更多、更美的文创产品,校企合作,成为方向之一。目前,三明学院的设计团队与上官灿丁拓展合作,一方面吸引更多学生进行创业,另一方面,双方正尝试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在大漆葫芦上加入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原料,丰富产品体系。

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大漆葫芦这款工艺品,学院聘请上官灿丁为兼职教师和“设计+”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三明学院产品设计专业4个班100多名学生,都能学习大漆葫芦的设计和制作,并从事相关领域创业。

“火种”正在播撒。邱国鹏介绍,目前,有一些学生正在从事大漆葫芦的设计研发,有些学生组建起大漆葫芦的销售团队,还有一些学生将这个产业带到了福建省外。“我们有个湖南籍的毕业生,已经开始在家乡种植观赏葫芦,准备发展大漆葫芦产业。这些孩子回去后很有可能给家乡带来改变。”

“官坊村大漆葫芦的乡村振兴路径,是基于技术、艺术、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对三农进行综合性服务设计,是农民致富的好出路。”邱国鹏说。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