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8日讯(本网记者 谢添实 实习生 陈玮铭)2012年高考今日下午正式结束。那么,今年都考了什么?难不难?命题方向如何?今晚,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各学科试卷说明,详解各科命题思路。
总的来看,今年高考命题注重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注重创新,突出能力,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语文:作文首次选用诗歌材料
今年语文卷的最大看点在作文题。试题仍用“材料作文”题型,但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当代诗歌。诗歌主旨明确,诗意积极向上,内涵比较深刻,写作立意有较多的角度和层次。此诗语言优美晓畅,意象鲜明,易于把握,审题难度较低,公平性好。试题也有较好的甄别性,考生可围绕“地球”与“流星”、“自由”与“约束”展开联想或思辨,入手不难,但写好不易,须具备较好的联想想象能力或辩证说理能力。
选用诗歌作为作文试题材料,在我省尚属首次,丰富了作文命题的材料类型,有助于改变高中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模式化倾向,也有助于引导中学语文课程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试卷选材多样,富有时代感,如论述类文本《时尚浅说》阐述如何正确面对“时尚”的现实问题,贴合考生思想实际,对考生有正面的引导作用;第19题的选材关涉考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与文化,易于触发考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阅读文本体裁多样,布局合理,古代诗文阅读文本是“记”和“诗”,现代文阅读文本有评论、散文和传记,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引导高中教学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所选文本多为完整篇章,删改较少,保留了原有内涵和意味,阅读真实度高。
试题的设计稳中有变。如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第3题,近年来都考“直接描写”,今年改为“间接描写”,丰富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考查角度。选考部分甲乙两类文本的第15题,均要求探析文中重要语句的涵义,考生须观照全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具体分析,再概括作答,这有助于落实探究能力的考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数学:注重规避公式的直接套用
数学立足基础,适度创新,合理匹配试题的主要考查目标,并在试题设计上求新。如理9以等比数列的片断和、积为背景,考查考生从特殊到一般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理10、文16、理15依托新情境材料,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文11、理18、理19都要求考生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数学实验方法予以解决,其中,理19第(Ⅲ)问要求考生能将空间几何体的拼接转化为平面图形的拼接,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理20以三角函数为载体,将数列、函数与导数合理交汇,考查考生对问题的理解及综合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各种题型的试题梯度明显,例如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起点低,再逐步增加难度,而最后两题有较大的思维量。解答题在整体难度递进的同时,每一小题也均从易到难。例如理19、20、文21、22的第(Ⅰ)问入题较易,而第(Ⅱ)或第(Ⅲ)问则将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化和思考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查目标。
命题强调高考对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例如理10、文16考生需先理解“保序同构”的概念,并搜索已有的知识进而运用最本源的函数知识予以解决,考查考生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能力;理9在探究两个新数列生成的过程中,考生需将问题回归到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并予以解决,考查了考生抽象概括能力;理15的解决需考生阅读理解相关的知识材料,提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加以应用,考查了考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理18证明9个点都在同一条抛物线上,考生可从特殊入手,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也可通过演绎推理直接证明,考查考生推理论证的能力;理19的拼接过程需要考生严谨、简捷和深刻的思维,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理20第(Ⅱ)问在探究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过程中,需要考生对三个数的大小进行辨析,从而优化解题过程,考查考生思维的简捷性,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理20第(Ⅲ)问要求考生化整体到局部,先研究函数在一个周期内图象的性态,再从特殊到一般地解决问题,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文22也需要考生对问题进行不断地转化,考查了考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此外,试题注重规避模式化的解题和公式的直接套用,考查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着重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力求实现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健康发展。如理8、文12以函数图象的变换为载体考查考生对极值定义本质的理解;理9则回避了对等差、等比数列公式的直接套用,着重考查考生对等差、等比数列定义本质的理解;理10、文16则考查了考生对函数的定义本质的理解;文11对线性回归的考查不再是以往的套用公式,而是考查考生对线性回归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性理解;理15体现了对新材料的学习、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最后,命题直面文、理科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合理加大文、理科试卷的差异。两份试卷中,完全相同的试题只有三道(文10和理7,文12和理8,文15和理14),分值为15,占10%;姊妹题(背景或设问方式相似度较高)只有三对(文1和理1,文16和理10。文14和理11),分值约为13,占8.7%。这样的试题设置,无疑使试卷的人文关怀得以更为明晰的体现。
英语:H7N9病毒检测入题
英语在设题方面适度体现创新性,适度体现探究性,强化能力立意。阅读D篇是今年高考英语试卷的一个突出亮点,文章巧妙套用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章节,独辟蹊径夹叙夹议,深刻评述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的这一社会现实。文章将古典文学的欣赏性与现实批判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试题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引导中学英语教学回归语言学习的本真,抛弃死记硬背,扩大文学阅读,具有良好的反拨与导向作用。书面表达也是今年的一大亮点,设题情景生动活泼,开放性程度为历年最大,将语言能力考查与人文素养考查有机结合起来,试题虽框定写作方向,但又不束缚考生思维,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能有效拉开学生的档次,让课改学校受益,特别是能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收获其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课改新成果。
命题重视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突出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突出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试卷没有偏题、怪题,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语篇意识、语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对有效克服“题海战术”可以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减轻考生不必要的负担。因为,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是高中英语学习的共同目标,是《课标》的要求,也是《考纲》的规定,不局限于具体教材,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对考试的质疑,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单项选择题覆盖面广,考点涉及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虚拟语气、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动词辨析、动词短语、情境交际等。这些都是中学阶段的重点英语语法项目和英语语言的核心知识,试题情景设置合理,选项设置科学,突出在具体语言情景中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完形填空考点以实词为主,包括动词12题,名词4题、形容词副词1题,介词题2、代词1题。文章277词,设题80词,完全符合《考试说明》要求。
短文填词文本难易适中,考查动词2题、名词2题、副词1题、代词1题、连词2题、介词1题、功能词1题,设题科学,考点分布合理,主要考查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拼写的能力。
试卷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特别是结合前沿科学,让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单项填空第1小题题干引用了“Chinese Dream”(中国梦)的解析, 第32题涉及H7N9病毒检测,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了题干中语言知识的时代性。阅读B篇介绍了Google新推出的智能眼镜,文章既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可以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阅读C篇文章关于推荐购买银币的广告,文章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如何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E篇关于社会实践和学业改善的文章,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矫正漠视社会实践的观念。文章题材大都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对中学英语教学具有良好的反拨导向作用。
试题注重文化意识与人文素养的考查。试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要素。完形填空一改往年夹叙夹议的老面孔,在选材上推陈出新,改编了一篇“寻根访祖,追忆乡思”的优美散文,文章内容优美,意境隽永,立意深刻,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熏陶。短文填词讲述“自愿行动,报答社会”,文章的立意“A good citizen should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not the community serve him.”暗合了杰克逊的名言“ Not ask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 试题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勤学本领、报效社会。书面表达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以孩子为中心的三口之家,孩子是小皇帝,父母是臣仆”这一社会现象,发人深省。作文内容要求学生“描述漫画内容、分析漫画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看法”,漫画这一幽默辛辣的艺术形式结合巧妙的问题情景设置能够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认真反省,自我对照。纵观整份试卷,从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填词到书面表达,所有试题都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人文要素,试题可以很好的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
政治:彰显“正能量”
试题凸显对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如第34题看似简单,实则是对考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的考查。设置体现综合性,如第33题,通过对传导的设计,考查考生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第36题,以诗配画的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试题彰显人文性和艺术性,如第28、29、30、35和36题,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情景材料,题肢的文字表述力求美感和韵味。
试题强化能力立意,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情景材料,科学命制试题,较好地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发挥对中学教与学的良好导向作用。选择题题肢的设置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涉及的知识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第31、32和33等题着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第39题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反映时代要求的主题,设置了侧重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辩证思维、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等不同能力和方法要求的问题。试题的设计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试题彰显“正能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素材的选取和设问的指向上,都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引领。如第25题福建省“改善民生的做法”、第27题中国政府对钓鱼岛的主权宣示、第28题“最美群体”、第39题“美丽中国”和第42题“雅安地震的抗震救灾”等。引导考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现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文字精炼、指向明确、契合学生的认知,考生不会因为试题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设问指向不明或是超出中学生应有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原因而造成答题的困难;引导教学摒弃“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弊端,较好地避免了“繁、难、偏、怪”。试题的排列顺序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有较好的区分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历史:厘清历史发展脉络
历史试题凸显新课改理念。第13、20、21三道试题考查必修Ⅰ政治史模块内容。赤壁之战题、抗日战争题、志愿军题展示了从古到今中国军事史上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申张正义的案例,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艰险,克敌制胜的坚定信念。第15唐代工匠题、第19民族工业题、第38工业化题考查必修Ⅱ经济史模块内容。通过古代中国工匠技艺的传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走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中国梦的追求。第14、16、18三道试题考查必修Ⅲ文化史模块内容,通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朱熹的理学,近代中国的“中体西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以某一历史主题为载体,通过时空切换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第38题围绕“工业化”这一主题,以英国、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为载体,进行立体构思,突破了单线式的一对一思维。由于时代背景与国情的不同,从英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到苏联拒绝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再从苏联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探索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说明中苏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国情不同,所走的道路也有差别。试题全方位、多视角剖析了英、苏、中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内涵,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第13赤壁之战题、第23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题,在立足历史学科的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求勾勒出特定的历史画面。第16朱熹“劝农文”题不仅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更散发出浓浓的闽文化的乡情。第41题以毛泽东诗词为载体,通过提取有效信息,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逐步找到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之路。诗词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风貌及毛泽东临危不惧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试题注重过程性目标考核,诗词再现了当年闽西革命老区“分田分地真忙”、“风展红旗如画”的壮观画卷。时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在纪念和缅怀伟人毛泽东的同时,此题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地理:紧密联系时政热点
地理试卷预估难度值介于0.55到0.60之间。试题呈现形式多样,情境素材新颖,考点和难度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择题同一题组由易到难,梯度合理;综合题各小题之间的关系紧密,由浅入深,呈现出能力层次的递进和思维的逐渐展开。试题有良好的区分度,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试题贴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建设和时政热点,适度体现乡土地理和福建特色。如3-4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某家电企业组织空间变化,1-2题,闽浙丘陵发展循环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40题(B),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引导考生关注热点,热爱家乡,学以致用。
试题突出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资源、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等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方式主要是应用高中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内容涵盖初高中地理知识,突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融合。如37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为线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让学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对“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同时,着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6-8题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区判断及成因分析,9-10题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爬升沙丘的分布及外力作用方向判断,考生只有熟练掌握与理解课本知识,并进行迁移转化,才能作出正确回答。试卷共有10幅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模式图与景观图片,试题注重图表信息呈现的简洁性,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此外,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核心理念。如11-12题,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在落实新课标“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对引导学生重视开展问题探究等实践活动,让积极开展课改的学校及学生在考试中受益。
物理:选择题难度下降
今年的物理试卷结构稳定,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力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较好的区分度,符合“顺利平稳”的命题要求。
试题的情景多为学生所熟悉,但不失对能力的考查。如:第13题的行星公转,第14题的三棱镜色散,第15题的交流发电机,第16题的振动和波,第29(1)题的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曲线,第30(1)题的α粒子散射等都源于教材。第17题的物理单位制、第18题的导体线框穿过磁场问题,继承了以往重视对物理思想和物理基本研究方法的考查。第21题通过杆环系统考查基本的受力分析和“质点”模型。第22题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具有“新颖而不偏怪、巧妙而不繁难”的特点,有效考查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命题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教学摒弃题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实验题注重对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的考查,凸显实验题的考查特点,力求避免将实验题变相为计算题。第19(1)题考查实验的操作过程、误差分析、测量原理以及纸带的数据处理等。第19(2)题将“测定金属电阻率”和“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方法迁移到“探究无光照情况下硅光电池的反向伏安特性”的新情景问题中去,考查了实物电路的连接、电表读数、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能力。命题旨在引导教学切实加强物理实验,这种注重实践性和过程性的实验题命题思想,体现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整份试卷的易、中、难比例适当,选择题难度有一定下降,三道计算题有明显的难度梯度,使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也保证了整卷应有的区分度。在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上,保持了同质性和有效性,考查了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计算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分步设问,有效鉴别考生能力高低。在两个选考模块试题的命制上,第29(1)题和第30(1)题素材均源于教材插图,考查考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第29(2)题和第30(2)题均设置为简单的字母运算,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有效确保两个选考模块试题的同质性和难度相当,对不同学习需求和不同个性发展的考生公平合理。
化学:对所有考生均具有公平性
化学科试题的命制关注了不同群体考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了考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与个性发展潜能。试题的素材与解答对所有考生均具有公平性,摈弃同省内各地高三质检化学试卷相似或交集的素材与试题,杜绝地域、民族、性别、学校、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偏见或疑似歧视,同时兼顾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要求,不同选考模块的试题之间的难度也力求匹配均衡。
选择题突出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等;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及化学实验基础等内容。在全面考查化学学科基础的同时,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电离与水解、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简单计算、化学实验探究等主干、核心知识内容作为考查的重点,有梯度地在试题之内或试题之间考查不同层次能力。此外,在试题中也渗透了微粒观、转化观、数形结合等信息转换思想、分析与推理等能力的检测,以期基础知识与学科思想、思维方法考查相统一。
试题的命制注重多角度、多侧面考查主干知识,于基础考查中凸显学科内综合。如第11题以利用太阳能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气态燃料为情境,考查了光能、热能、电能与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从中检测了有关化学用语及学科思想;第12题有关反应速率测定实验中定性与定量问题分析、反常现象的分析等,涉及反应速率概念、影响因素及简单计算,涉及元素化合物性质、数据与图像信息的转换等;又如第23题,利用化石工业废气制氢的研究成果为素材,设计成数形结合与转化图形式,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运用;复如第24题以高效、安全、广谱消毒剂二氧化氯的制取工艺为背景,综合考查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化学用语以及难溶电解质相互转化内容;再如第25题以基础化学实验为载体,考查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实验探究中的原因分析、定量计算、实验评价等内容,在实验题中突破“理想化探究模型”的构题模式,把学生在探究中可能遇到的真实情状呈现于试题之中……。试题呈现形式求新、考查内容综合有度,解决问题的落脚点仍在于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机融合。
此外,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多元能力与化学实验素养的考查。例如: 第8题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22个考生应知应会的部分实验方法;第12、23题考查了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23、25题考查了定量研究的方法;第11、23、24、25、31、32题考查了物质转化观;第25题直指问题探究与实验探究的基本素养,综合考查考生分析、归纳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第31、32题涉及了物质空间结构的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等。试题通过设置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处理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及探究的能力,体现选拔考试中以思维(理论)和实验(实践)为基础的多元学习能力的考查要求。
本次为调控试题总体难度,化学试题保留了若干传统题型,但都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赋予新意。例如第11、 12题,立意新、落点低,考生只要兼具转化观或变易意识及读图能力,就能顺利作答;又如,第23、24题,考查内容虽然大多是基础知识及其简单迁移,但以新的呈现形式检测了考生学科知识的元认知等思维问题;第25题内容虽不源于教材,但立足于实验基础知识、原理及方法,从简单的实验操作到实验探究中的方案判断、问题分析、定量计算等,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技能又检测了理论思维,试题构造合理,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关于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再如第31、32题,在考查选修课程诸多基础知识之同时,检测了考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情境下的问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品质。此外,试卷中还有若干信息给予题,以全新的内容考查考生当场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生物: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理解、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等四项能力,其中涉及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分值高达40分,占生物卷总分的50%,如第2题以茉莉酸影响离体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为背景,第4题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相关实验中误差控制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实验素养,有利于引导中学开展课堂实验教学;第27题以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为背景,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方法和相关的理论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了探究性。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第28题以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遗传为背景,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将知识与能力置于真实问题情景中进行考查,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试题涉及植物抗盐抗涝、森林生态恢复、人类遗传病、铅中毒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油菜花色育种和克隆猪繁育等,引导考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突出生物科学素养考查,情景设置新颖,信息的呈现形式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问题梯度设置合理。如第5题的试题背景——罗伯逊易位(一种染色体变异),素材新颖并配以直观简洁的结构模式图,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第27题通过水迷宫实验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考查考生在新情景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