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晖公司的生态茶园 东南网9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朱海华 郑晓强 通讯员 潘文书) 最近,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秋茶开采。待加工后,这些茶叶将被打上自主品牌“桂岭红”,进入柘荣、福州乃至北京、东北等地的茶叶市场。 岭后村地处偏远,是一处“挂”在山坡半壁上的小山村,地势陡峭、土地贫瘠,种田效益极低,自然条件与生产生活环境并不好。2002年,岭后村被宁德市列入首批扶贫开发重点村。 后来,经土地流转,由泽晖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统一管理的漫山茶叶,寄托着岭后村数十年来的脱贫梦想…… 从失败中走来 岭后村从未停止过脱贫求索,但遇到过一些挫折。 “上世纪80年代,村集体办起水电厂,可引进的设备比较落后,加上水源不大,产能跟不上。”村支书林良尧介绍,“上世纪90年代,村里又办了集体茶场,但因体制不活、管理不善等,以亏损告终。” 2000年,林良尧当选村主任。包括他在内的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开始发动群众种植速生林和黄栀子。可惜,速生林因引进的苗木不适合当地实际,种植失败;黄栀子倒是种植成功了,却遭遇市场整体低迷,没能给村子带来收益。 2002年,岭后村被宁德市列入首批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03年,林良尧上任村支书时,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2000多元,村集体负债4万多元。 “当时,最重要的是为发展打基础。”林良尧回忆说,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输血”资金及宁德市领导挂钩帮扶,2004-2007年,村里完成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如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防洪沟、村道硬化等,“总共花了40多万元”。 2006年起,村干部经市场调研,认为茶叶市场比较稳定,且村里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茶叶。“村里对茶苗补助一半。”林良尧说,“所有资金,全是村里‘化缘’来的。” 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700多元,村集体也基本还清历史欠账。 然而,林良尧又遇到新问题:“村里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抛荒。留下来的多为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分散种植、缺乏示范的背景下,茶叶新品种、管理新技术很难推广。” 钱与地的破题 能不能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茶叶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2008年,岭后村被宁德市扶贫协会确定为扶贫开发挂钩试点村。得知林良尧的设想,扶贫协会会长余上富给出建议:“能不能引进乡贤,成立公司,把土地流转到公司统一经营?” 林良尧第一时间想到林龙生。林龙生,岭后村人,福建晟宝龙房地产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龙生回馈家乡意愿强烈,想捐点款,改善基础设施。”林良尧说。 在与镇村干部交流后,林龙生决定改捐款为投资,投入150万元成立泽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茶业。公司总经理由林良尧担任,同时由股民选举出4名在该村有一定威望的入股大户担任董事,负责监督公司财务、参与公司管理,从而形成乡贤能人领头、村民能人参与的企业管理机构。 “公益性捐款,捐二三十万元了不得,而生产性投资一下拉来150万元,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林良尧说,“这下,钱与地的问题都解决了。” 岭后村优先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每亩地均为20股,分两种情况:农户入股的是山垄田,每亩折成6股,公司投入资金占14股;农户入股的是农地(大多为抛荒山地),每亩折成3股,公司投入资金占17股。产生效益后,先预留20%作公益事业基金,农民和公司再按比例分红。 部分村民担心经营风险,不愿入股,公司就向其租赁土地;有个别村民想留着土地自己发展生产,公司就将租赁来的地块,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予以置换,创造连片经营的条件。 目前,岭后村121户村民有102户参与流转土地,面积达1330亩。其中,入股995亩,租赁、置换土地335亩。流转来的土地,主要种植茶叶,部分用于发展毛竹和油茶等。 迎来历史拐点 土地流转后,泽晖公司拥有了全县规模最大的连片生态茶园,种上金观音、金牡丹、紫玫瑰等高优茶叶新品种,并发动村民养羊,利用羊粪和菜籽饼进行混合,为茶园提供基肥。 一开始,公司将茶青直接卖给外地品牌茶企。林良尧算了一笔账:加工一公斤毛茶约需9公斤茶青,9公斤茶青只卖1800多元,而一公斤毛茶卖2600-3000元,精深加工的品牌茶叶能卖到4000元左右。 “为什么要把利润的大头让给别人赚呢?”林良尧说。 于是,2010年起,泽晖公司开始建厂房、买设备,并请武夷山、安溪的制茶师傅上门指导,提高茶叶生产工艺水平和茶叶品质。2011年,公司注册“桂岭红”品牌。去年,公司茶叶获省农业厅授予的省名茶奖、省优质茶奖。 去年,公司年产值达1910万元。公司赚钱了,村民呢? 今年33岁的林国宝,从小在贫困中成长。作为长子的他,读完初一就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长期在外,自家的土地也慢慢荒芜。后来,他和家人以17亩土地入股泽晖公司,另出租3.5亩土地,去年入股分红和租金收入分别为1300多元、980元。2011年底起,他还到泽晖公司上班,身兼两职:开车载送村民到公司在外乡的茶叶基地耕作;参与茶园管理。“光工资,我一年能从公司领到3.6万元,与在外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还可照顾到家里的老母亲。” 有分红、租金,以及帮泽晖公司采茶、打工,岭后村民收入首次有了稳定、可持续增长的途径。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2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也达到3.6万元。 “岭后村终于迎来摆脱贫困的历史拐点。”林良尧满怀憧憬,“依托连片大规模茶园,接下来,我们打算以茶园观光、采茶体验为卖点,将旅游和茶产业结合起来,继续开拓增收渠道。” 相关链接>>> 柘荣是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山海协作机制、对口帮扶制度和挂钩帮扶制度等,为柘荣扶贫开发工作凝聚合力。省法院、质监局、档案局、科协以及石化集团等省直牵头和挂钩单位立足自身优势,确定帮扶项目。省发改委、经信委、人社厅、农业厅、林业厅、食药监局等省直部门也给予最大倾斜力度。莆田涵江区与柘荣建立定期互访和经常性交流制度,签订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共建协议。宁德东侨经济开发区对口帮扶,为柘荣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省市县三级扶贫重点村驻村干部按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去年各级下派干部累计争取各类帮扶资金590多万元,实施改善生产生活设施项目43个,投入资金220多万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31个,新发展乌龙茶900多亩、中药材4200多亩;新建卫生所、农家书屋等社会事业项目32个。 同时,该县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制度上确保扶贫开发落到实处。 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该县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研究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捆绑资金700万元,结合实施现代农业(茶叶、油茶)项目,加快培育太子参、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创新试点项目,继续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太子参、茶叶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记者手记 “弱鸟”的两翼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著作《摆脱贫困》中,第一篇讲的就是“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无疑,岭后村是只“弱鸟”,正是凭借政策支持和自力更生,找到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贫困地区由于长期的积贫积弱,一开始很难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要避免马太效应中“弱者愈弱”的消极影响,须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先后被列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市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开发挂钩试点村等,给岭后村带来政策红利。各级各部门的扶持资金,帮助它补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为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仅有政策支持还不够,还要靠当地人的自力更生。贫困地区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脱贫致富。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岭后村就没停止过脱贫致富的步伐,先后发展了水电厂、集体茶场、速生林、黄栀子等项目,但最终都没能立足于市场。2008年起,两次正确的市场决策,才让其找到脱贫的历史拐点。通过土地流转和吸引乡贤,解决了生产要素中土地和资金问题;通过提高茶叶生产工艺和茶叶品质,打响“桂岭红”品牌。 政策和市场,是“弱鸟”的两翼。现在还有些地方,长期贫困,扶贫扶了许多年仍不能“摘帽子”,原因何在?不妨看看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率,看看当地在市场摸索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难题。 |
漳州芗城区利用闲置厂房推进二次招商,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少用地,让城区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为绿色留地,为发展添力
穿越蕉园的林语堂文化园木栈道 东南网9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杨特团 郑蔡乐) 从漳州市中心搭乘公交客运专线,不消多久,便到了林语堂文化园。 2012年11月建成的林语堂文化园,坐落于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这里背靠天宝大山,九龙江奔流而过,万亩蕉林环绕,游客尽可在自然风光和古典文化中荡涤心灵。 “这里离市中心仅7公里,却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毕业生翁武新,将林语堂文化园作为毕业旅行的第一站。 城市化、工业化齐头并进,城市用地寸土寸金,要辟出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并不容易。 “用地不足,难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芗城区金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林挺峰说。这个开发区紧挨林语堂文化园,规划面积8.15平方公里,已有300多家企业落户,用地紧张。 工业发展要用地,生态建设也要以土地为依托。面对难题,芗城区的选择是——善于用地,为绿色留地,打造“田园之都,生态之城”。 林语堂文化园用的,正是芗城区政府为绿色所留的地。 最初,文化园所在地被规划为工业用地,芗城区政府有意将其纳入金峰开发区,多个工业项目已谈好,正等着入驻。 “汉朝起,这一带就盛产天宝香蕉,祖祖辈辈耕耘过的蕉园如被建成工厂,太可惜了!”珠里村村支书林炳南原以为蕉园为工厂让路在所难免。 但他没想到,不久之后,蕉园不仅保住了,还“长大”了。 “天宝香蕉是知名品牌,漳州是林语堂祖籍地。2012年,漳州提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当时,市、区领导一致认为,应改变观念,为生态和文化留地。”芗城区委宣传部的杨志辉说。 于是,芗城区把原本筹划的300亩工业用地全部退出,将计划入驻的项目转到工业集中区,当年就在珠里村启动林语堂文化园项目。 文化园依托千亩蕉园,规划占地1600亩,以“世界语堂、语堂故里”为设计主题,融合语堂文化、蕉园观光、玉尊朝圣三大元素,打造集名人瞻仰、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园区。同时,修建2.65公里的木栈道和1.48公里的登山道,将文化园内各景点串联起来。为提高天宝香蕉的品牌效应,国内唯一的香蕉品种园也建起来了。 “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就像一个天然氧吧,每天傍晚五六点,许多市民就来这里休闲。”杨志辉说,林语堂文化园已成为主城区的后花园了。 林语堂文化园项目并非孤例。近年来,芗城区致力打造“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为生态建设留地,建设宜居城市。 为了营造城市绿洲,芗城区在九龙江畔辟出大片土地,建设江滨公园、郊野公园。同时,投入1.95亿元,将芝山公园打造成漳州市中心唯一的山地森林公园。城区西北郊的天宝大山,是全区首个省级森林公园。目前,市区江滨地带已形成一条近4公里的绿色长廊,还有一系列森林旅游项目正在规划。目前,芗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2.4平方米。 最近,芗城区启动了宜居城市建设计划。未来,将投资61亿元,用于四季公园、石亭公园、元光文化生态园等生态项目。 为绿色留地,带来生态效益,但也有人担忧:工业用地会更紧张,地方经济或有增长乏力之虞。 对此,芗城区决策者认为,从长远看,为绿色留地,恰恰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 “文化园建成后,游客持续增加,周边的店面旺了起来,带动了消费和就业。同时,天宝香蕉的知名度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品牌效应更强,各地水果商纷纷上门采购。”杨志辉说,去年天宝香蕉价格每公斤提高了0.4—0.6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同比增长38%。 数据显示,在林语堂文化园建成前,当地每年的接待游客量约为3万人次;去年文化园建成,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今年1—8月,这个数字已突破16万人次。在芗城区建设局办公室主任严宝顺看来,文化园项目通过较少的投资,在经济和生态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留地造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观光农业,不仅造就了发展新增长点,也优化了经济结构。 用地少了,工业怎么发展?芗城区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闲置厂房,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少用地也能有大产出。 利用金峰开发区闲置厂房,推进二次招商、“无地招商”。开发区管委会定期走访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收集整理闲置厂房租赁信息,定期发布于开发区官方网站首页头条。这一看似简单的收集、发布等动作,却给土地供应紧缺的金峰开发区注入了新鲜血液。 “金峰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具有极大吸引力。可工业用地逐渐饱和,中小企业只得转向租赁合适的闲置厂房,这也节约了企业资金流和营业成本,可谓一举两得。”通过该信息平台租赁到闲置厂房的裕美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小姐说。 推动工业聚集,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把工业发展带入高附加值轨道。目前,金峰开发区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科技、特色家具、优质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汽车汽配、特殊钢铁两大战略产业的“4+2”产业体系。林挺峰认为,开发区在努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传统工业企业应当致力转型升级,将企业自身优势融入园区规划建设中,让有限的土地实现产出最大化。 |
东南网9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 8月27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能者外迁,弱者沉淀——山区农村如何留住壮劳力?”话题,刊发了《政策真给力 种田也风流》的典型报道,关注建阳涌现返乡接班的“农二代”群体,读者和网友纷纷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福建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过去农村留不住人,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教育医疗保障等与城市相比落差太大,农业劳动强度大。现在,改革逐步推进,尤其是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地方拥有了吸引“农二代”回归的经济驱动力。农村要想有更大的吸引力,还要在改革上继续做文章。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相信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财产性收入日益增加,农村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农村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关键是让种田有利可图 建阳市将口镇西岸村80后村支书刘永结: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价格与补贴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业成本,让“农二代”感觉到种田照样有钱赚。西岸村大部分年轻人能够留在农村创业,就是因为种田照样有钱赚。同时,重视保护农民权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 大户种田,让年轻人有用武之地 建阳市农业局党委书记赵茂躬:现在,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农业科技的推广、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和日益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已吸引了部分年轻人返乡。要想留住年轻人,还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鼓励他们成为种田大户。大户种田,留下来的年轻人才有用武之地。 为“农二代”创业扶上马送一程 YBC南平项目办项目主管张凤:“农二代”回乡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和商业经验。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整合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导师辅导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我们希望找到更多致力于创业的“农二代”,为他们牵线一批有爱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导师志愿者,提供战略咨询、决策指导、资金和人力支持等,“扶上马,送一程”。 农村留人,要有产业支撑 本报记者刘辉:农村要留人,就得有发展,而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建阳一批“农二代”返乡,正是因为当地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销路越来越广,效益越来越好,通过种粮获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让他们看到农业大有可为。 农业和农村被“农二代”从弃如敝屣到甘之如饴,转变何来? 来自政策合力效应。从各种农业补贴到粮食收购保护价,从土地流转到金融扶持,从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从下派村支书到大学生“村官”……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不断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输送活力。这,正是“农二代”回归的主动力。 让更多“农二代”看到农业的前景,农村就更有吸引力;而一批见过世面的“农二代”投身农业,农村发展也会更好更快。 |
近日,厦门市卫生局局长、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杨叔禹在社区医院为患者看病。高树灼 摄 东南网9月14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 蒙少祥 林泽贵 高树灼 摄) 8月29日一早,厦门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南区的林大爷步行10分钟,来到市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太方便啦,不用挤公交大老远跑去大医院了。”他说。 林大爷是糖尿病患者。厦门的一项医改举措,为他带来了这种便利。 今年7月起,厦门在岛内外的莲前、嘉莲、禾山、大同、侨英、石塘社区及内厝卫生院等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建设糖尿病全程保健网(糖友网),对纳入网络的糖尿病患者以“1+1+X”的模式进行全程管理,患者不用再去大医院排队了。试点成熟后,将在全市推广。 根据“1+1+X”管理模式,一个专科医生、一个全科医生、多个健康管理师组成一个团队,提供建立档案、诊断和治疗、定期随访、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并发症筛查、转诊等一整套服务。由三级医院专科医生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经本人同意并签订协议后,纳入糖尿病全程保健网,健康管理团队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个体化全程管理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目前,厦门常住人口中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有90万人左右,其中35万至40万是糖尿病人。如果病人都往大医院跑,势必难以应付。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杨叔禹说,“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改方向。推行慢性病医院确诊、社区签约、上下联动,逐步实现分级诊疗,是厦门今年医改的重点之一,目标是在社区医院就可实现慢性病的全程治疗。 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人不信任社区医院,小病也去三甲医院。针对这种医疗失衡之局,厦门对社区医院实行“资源沉下去,水平提上来”的建设和管理策略。 除糖友网建设外,中医名家进社区也是一例。 去年,厦门出台《关于开展市级医院中医专家进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当年6月起,以杨叔禹领衔的11名中医专家团队进社区服务。这11名专家均是厦门人耳熟能详的名医,平时在大医院里都是一号难求。每名专家进社区服务的时间暂定一年,每周进社区门诊2次以上,每次半天,固定时间地点,以方便市民就医。 杨叔禹在医院一上午只能看15个左右的病人,VIP诊察费要上百元,还经常约不到号。而在社区,患者找他看病,只要像平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那样,诊察费才7.5元,医药费报销比例也高。 事实上,早在2007年,厦门就率先进行社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实施医疗重组计划,由市属公立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医疗服务,执行免挂号费、基本药品零加价等惠民政策,医保无缝对接,凸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姚冠华近日在接听市长专线时透露,年底前,岛内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依托三家综合医院建立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明年海沧区和集美区也可实现。 未来3年内,厦门将完善布局,计划建设42个社区医疗布点项目,构建社区医院“15分钟服务圈”,居民步行15-20分钟就能到达基层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医院门诊量。 |
把工厂“种”到“梯田”上 ——解码利用低丘缓坡解决工业用地的“龙岩模式”
利用山坡地建成的福建福龙马环卫工业园。郭有光 摄 东南网9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吕洪荣) 说起“半坡起步”,很多人会想到考驾照时那难过的一关。曾经,龙岩工业的发展也经历了困境,由于山多地少,工业布局出现用地荒。为此,龙岩市委市政府从几年前开始探索发展“坡地工业”:将低丘陵和缓坡地整平后,发展工业园区。依靠这样的“半坡起步”,龙岩的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今年8月,在龙岩市获批的95321亩工业项目用地中,低丘缓坡地占64435亩,其中新罗区龙州工业园区、上杭南岗工业园区项目用地利用低丘缓坡地比例均超过80%。 解码一:如何突破丘陵区用地瓶颈? “龙岩的坡地工业其实就是被逼出来的。”龙岩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说,地方竞速发展争相拉拢项目,土地供给又受耕地指标制约,左右为困,工业园自然被倒逼上山。龙岩市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地区,人均耕地0.8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龙岩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一大批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相继上马,用地需求日益强劲。 如何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并在不新增用地、少用地、用劣地的情况下,促进龙岩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几年前,龙岩市委市政府经多次调研之后,形成共识:龙岩的土地虽然很紧张,但缓坡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好低丘缓坡地,工业用地瓶颈就能突破。 此后,龙岩率先在全省提出了“有利项目建设、节约投资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建设‘梯田工业’”的新思路,通过推广上杭县、漳平市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经验,为其他工业园区作示范,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地形地貌向“空中”和“地下”发展。 经过调查,龙岩全市共有荒山坡地2358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龙岩市国土资源局本着“控制总量、集约用地、合理布局、保护耕地”的原则,科学划定近、中、远期工业用地集中区,将其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引导在低丘缓坡地选址建设工业园区。 通过削高填低,龙岩将低丘缓坡地开发为平坦的工业园区,既跳出了占用耕地发展工业的窠臼,也为南方丘陵山区突破工业土地要素制约做出破题式的探索,实现了既保护土地资源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项目增多政府财政增收而耕地面积不减的多赢格局。 解码二:如何推动项目“爬上”山坡? 优惠的政策,是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和招商、留商、兴商的重要条件。 为了更好地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龙岩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的意见》、《关于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根据行政区划、区位和产业布局特点,科学做好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选址及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 龙岩市规定,建设项目使用低丘缓坡地的,其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按省里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使用耕地的,则要按省里规定标准提高30%执行。各县(市、区)还可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相关政策。 此外,工业项目使用低丘缓坡地的,出让底价可按国家公布的所在地土地等别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执行;占用耕地的,出让底价则在最低价标准的基础上提高30%-50%。 龙岩各县(市、区)政府每年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出让收入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配套设施建设。如漳平市为减少企业入驻成本,将工业园区内的土地出让手续费、变更费、登记费及土地契税、转让交易营业税、所得税等属于本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额拨付园区用于开发。 解码三:如何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工业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但如何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龙岩市规定,凡利用低丘缓坡地建工业园区的,均需编制和报批水土保持方案,明确工程治理和植被恢复措施,防止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在坡地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和项目用地选址审批过程中,该市尽量避开生态公益林地,充分利用荒坡地、疏林地,最大限度地保护植被;在项目平面布局时充分考虑土方平衡,实行台阶式布局,既控制工程造价,又适应自然地形。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都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开挖弃土较大的工程,须规范处置弃土,挖排洪沟和治理边坡。工业园区和重点工业乡镇平整削坡和填土后造成的裸露山坡及周边空地,须制订植被恢复绿化规划,做到开发建设和植被恢复同步进行。 龙岩市万腾车桥制造有限公司是众多“工业上山”受益者之一。公司总经理庄树仁进入车桥制造业已经20多年,原先一直在晋江发展,2002年到龙岩新罗区投资。2005年,万腾进入龙州工业园区,庄树仁看中了一处山坡地。他投入2000多万元,平整出60亩地,盖起了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同时,他投入资金,砌建了3条近1000米的护坡。护坡最高处18米,最低也有6米,确保不会出现新的水土流失点。 “有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这一出路,我们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占用耕地。”龙岩市领导说,近年来,利用低丘缓坡地面积占工业用地的比重逐年提升,土地供给压力减轻许多。 昔日不起眼的低丘缓坡地,正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效益。今年上半年,龙岩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个百分点,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
东南网9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整理) 探索“养治分离”模式 龙岩新罗区养猪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常务副主任谢少华: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罗辖区内养猪场遍地开花,龙津河流域内生猪存栏数最多时达近百万头,造成龙津河水质迅速恶化。 为解决龙津河水质迅速恶化问题,新罗区坚决对传统养殖业进行整改。截至今年7月,辖区内已拆除猪场面积167.3万平方米,减少生猪存栏数60万头以上,并发放拆除补助资金3.61亿元。 在坚持治理的同时,对龙津河流域外的苏坂、大池、适中等限养区域,通过鼓励动员大户整合小散户,以合作社或股份制形式,引导养殖业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实现“化零为整”,寻求治理新模式。如新罗区养猪大镇雁石镇,探索采用“养治分离”模式,即养殖户只管养猪,治污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承担。专业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协议,并按“谁污染谁治理谁负责”原则向养殖户收取一定治污费,负责养殖废水的收集、治理等工作,污染状况得以缓解,境内主要溪流水质明显好转。 分散饲养须向集约饲养转变 厦门同安区汀溪镇原养猪大户叶蕊智:2009年,我关掉了养猪场,当时养了七八百头猪。从事养猪14年,我觉得分散饲养必须向集约饲养转变。 在汀溪流域,我是养猪大户,有更多的财力建设标准化养猪场。我花了几十万元,建了沉淀池、沼气池等,这在当地很少见。散户根本没有能力建设污染防治设施,随意处置养殖废弃物,属于无序散养状态。 而且,集约饲养还可以控制成本,在饲料、猪肉等价格上有话语权。小户散养方式生产粗放、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一些地方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必须向集约饲养转变。 调整养殖结构 三明尤溪县畜牧兽医水产中心主任肖光耀:不论是要生态美,还是要百姓富,都要全力推动畜牧业向优质、高效和生态方向发展,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强力加快畜牧业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强化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引导养殖户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电力,或用来生产有机肥,让“放错地方”的有机肥资源变废为宝,实现生态循环农业。还可以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猪-沼-果(菜、林)”结合“漏粪地面-免冲洗-减排放”等生态养殖模式。第三,强调调整养殖结构,比如,今年尤溪县通过加大4个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即肉羊养殖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禽蛋生产基地和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业向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畜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宁德蕉城区农业局局长张昌会:金溪、七都溪、霍童溪是蕉城区三大重点流域水环境,是蕉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是宁德乃至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为形成三大重点流域水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蕉城区成立了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畜禽养殖业减排与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及畜禽养殖业“十二五”减排与治理规划等。同时,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并制定了畜禽养殖场拆迁补偿补助标准,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目前,七都溪、霍童溪一带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如果轻易拆除养殖场,政府部门必须为养殖业主生产转型出谋划策,创造条件。因此,我认为,要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整治畜禽养殖业。一是坚决拆除、取缔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提供一定资金弥补小规模养殖户因拆除造成的损失;二是政府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场的扶持力度,要求业主加大环保设施投入,以确保畜禽市场稳定;三是制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山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创造产业转型的发展空间,引导转型的养殖户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对养殖户发展现代农业给予扶持;五是建立监督机制,防止部分养殖户受利益驱使重新非法养殖。 外部规制重引导 福清市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郑义:福清是我省畜禽养殖大县(市),每年出栏生猪一百万头以上。在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福清也面临着较大的环境保护压力。 近年来,福清市制定并实施了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场,控制养殖总量。2012年3月,福清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福清市畜禽禁养区、禁建区、可养区划定方案》,对全市畜禽养殖场按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进行三区划分。2012年9月,福清市开始委托测绘公司对全市畜禽养殖场(户)进行统一测量,并大力推进禁养区内畜禽场拆除工作,到201 5年底,将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场拆除工作,有效控制养殖总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在禁养区外,福清市将进一步压缩粗放型、小规模散养数量,引导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向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通过采用经济适用的污染物综合治理技术,鼓励沼气发电和利用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等,按照农牧业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合理组织畜禽养殖,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布局畜牧业 泉州泉港区畜牧兽医管理站站长任锦东:近年来,泉港区按照“规模化养殖、集中布点”、“种养结合、畜地平衡”和“调优养殖结构”的发展思路,科学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可养区,对区内畜禽养殖业按不同环境功能和区域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泉港区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畜牧业主要布局安排在涂岭、界山、前黄等乡镇,稳定生猪、家禽生产,发展黑山羊、林下土鸡、蜜蜂等特色动物。涂岭、界山等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场,并利用速生林及果园发展林下土鸡;涂岭、南埔、前黄等乡镇利用山地草场发展黑山羊养殖;山腰、前黄等乡镇发展水禽,并培育壮大蜜蜂产业。 |
编者按:养殖业涉及千家万户人的生活,关乎农民收入,不发展不行,而养殖业也存在环境的压力。不规范的养殖必然造成污染,伤害许多人利益,如水不能喝、菜不能种等,进而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如何规范养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养殖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近期,本报有关《养猪坏了水源,不养猪损了财源——养殖业如何升级》的报道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今天,本报选取部分刊出,以飨读者。 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 省农业厅总畜牧兽医师梁全顺: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弃物。猪粪污染环境,就是放错了地方,找到利用它的适合途径,它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其他畜禽产生的废弃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受环境容量的限制,目前,我省畜牧业正处在十字路口,要冲出重围,转危为机,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出路就是发展与生态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畜牧业。 畜牧业占农业的很大一部分。生态畜牧业是一种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公共卫生的畜牧业,符合畜牧业永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是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当然,生态畜牧业并非对工业化畜牧业的全盘否定,而是吸收其合理性因素进行提升。如工业化畜禽养殖追求的高效率,能保证市场供应安全,而且增加百姓收入,应继承发扬。 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按照生态省建设要求,坚持“生态先行、安全为重、提质增效”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畜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空间布局、生产结构、养殖模式,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历史以来,传统的养猪并没有造成大的污染。但是,近年来养猪污染问题却越来越凸显。其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已对畜禽养殖污染物的防治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因此,规范的畜禽养殖场,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不规范的养猪才是造成污染的根源所在,整个畜牧业都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改变那种认为畜牧业就是污染产业的错误观念! 当前,农牧结合是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最理想模式之一,但我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规模畜禽养殖场无法配套足够的粪污消纳用地,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难以做到种养平衡,目前我省畜禽粪便还田利用率不足15%,这是造成畜禽养殖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大力推广以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的商品有机肥、农牧循环等综合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新技术给力生态养猪 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安如:通过饲料革命,运用新技术优化饲料成分,减少有害物的排放,从而从源头上降低污染。这是一种好的办法。 现在一些饲料运用了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新技术,效果不错。微生态制剂是一类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的活菌饲料添加剂。它能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菌团及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质,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物施加有利的影响。微生态制剂对减轻畜禽粪便的N、P污染有较确切的作用。蛋白质的降解通常需要蛋白酶和肽酶的协同作用,然而大部分的细菌只能分泌肽酶,而不能分泌蛋白酶,造成体内蛋白质吸收不良,使含氮物质从粪便中大量排出。微生态制剂通过补充消化道有益菌群,增加机体内源酶,从而直接参与含氮物质的代谢,对降低粪便中含氮物质的量有显著作用。微生态制剂对于减轻粪尿中恶臭物质的污染是首先建立并恢复肠道内优势菌群(有益菌)和微生态平衡,然后由于有益菌群在肠道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抑菌物质,从而抑制了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降低了脲酶活性,减少了蛋白质向胺及氨的转化,使肠内和血液中氨及胺的含量下降,这样就减少了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氨等有害气体,改善了舍内空气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漳州三圣畜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曾金雨: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用产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我曾在台湾从事养猪业27年,1998年到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兴办猪苗种养殖场。目前养殖场投资已近1000万元,养殖母猪600多头、公猪50多头、猪苗2000多头、成品猪2000余头。如今,按照“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原则,把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 龙头企业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着力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同时,科技是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强劲动力,要强化科技培训,围绕圈舍修建、科学饲养、标准化生产、疫病综合防治、饲草饲料调制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增加畜禽养殖科技含量。 此外,还要发挥政策导向和法制保障作用。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用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国家惠农兴牧政策支持农户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漳台农牧专业合作联社为例,发挥政策导向可以“联”出一片新天地。2010年5月1 1日,漳台农牧专业合作联社在漳浦县揭牌成立。合作联社由我、佛昙建龙猪业专业合作社、马坪镇天马畜牧专业合作社、马坪镇宏鹏农牧专业合作社、漳州市大北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组建而成。合作联社的成立为漳浦畜牧业“升级换代”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并对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联合发展道路起到示范作用。 他山之石 美国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美国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建场必须报批,获得环境许可。同时,美国的大部分大型农场都是农牧结合型的,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供给农田。 荷兰 由于土壤对有机物的消纳量是有限度的,同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要限定畜禽粪便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因此,荷兰立法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情况,逐步规定农田施肥量。在施用时间上,借助天气预报的帮助,选择适宜的时间。如要求场区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天气预报,检查风向和附近房屋的位置,不可在已预测有降雨的24小时内施用粪肥。 欧盟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种植结构,具体规定了不同的饲养规模,配套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在最初农场规划布局时,均需要请有资质的机构来进行选址设计、成本和收益测算、企业经营和环境风险的评估等步骤,并且配套有全面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加以辅证。场区布置要求考虑准确的坡度、土壤类型、地表水位置和水供应等因素。 英国 公共财政投资用于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如有机肥的生产使用、运输、储存等给予补贴。英国和丹麦政府为使粪肥能安全储存,分别承担农民建设贮粪设施费用的50%和40%,荷兰为了促进过剩粪肥运往缺肥区,对距离100公里以上和50公里以上的粪肥运输给予补贴。 菲律宾 玛雅农场堪称世界生态农业的典范。它以自产的麦麸开始养猪为主,并以沼气生产为纽带,形成农、林、牧、渔、副综合发展的联合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玛雅农场建起沼气生产车间,利用沼气为农场生产提供所需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 |
过半劳动力外出,乡村面临空心化,怎么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沙县的新农经 东南网9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黄少鹤 通讯员 茅露姬) 近年来,6万沙县农民将小吃店开到全国各地,缔造了这座闽中县城的创业神话。然而,沙县小吃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作为传统的国家商品粮基地,沙县也面临过半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形成农村的“空心化”。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另一方面,青壮劳动力流失,没人愿种地、没人会种地,新农村谁来建设?这片乡土谁来守望? 守望乡土,职业农民如何在田野上淘金 初秋,从沙县城关向西向北,富口镇、高桥镇、夏茂镇等,一路走来,稻浪翻滚,好一幅秋天的图画。边走边访,我们寻找着这幅画的作者。 下午三点多,俞永椿正驾驶着收割机在地里忙碌。俞永椿说:“一天下来可以收割100多亩水稻。”汗水湿透了他的社服。他今年32岁,从福建师大计算机系毕业后曾在三明农校教了5年书,如今他成了职业农民,也是沙县最大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俞永椿所在的夏茂益鑫农业合作社,盘活流转了附近十几个村的万亩土地,去年总产值1100多万元,利润近两百万元。而他和父母名下就流转了700多亩土地。作为合作社的农机操作手,在这收获的季节,他也是马不停蹄。由于自家的地还没收,他就帮社员们收割。“如果不依靠机械,这一天的工作量过去得雇30个工人才能完成。一年下来,除了自家收成、日常工资外,他们还可以在年底领到十几万元的分红。” “种田要赚钱,一是上规模,二是上机械。”对于自己的农民生活,俞永椿深有体会。 同样的话,出现在高桥镇海泉家庭农场农场主徐邦泉口中。通过改造和自制机械,徐邦泉家中拥有玉米播种机、收获机、旋耕机等九台机器,他和儿子两人在村里200多亩最差的河滩地上种土豆和玉米,去年纯利润50多万元。“我们买的是北方的农机,没有补贴,但还是值。”徐邦泉的儿子38岁,原来在外面开货车。“很多机械都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很好用。当个职业农民,只要天时好,致富不是问题。”站在三层楼的新楼房门口,小徐自信满满。 “劳动力外出,客观上使土地具备了流转的条件。再通过新技术、新农机等发展规模经营,可以获得远高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沙县农业局局长邓声豪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政府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扩大效益。“我们的目的,就是吸引这些想种田、能种田的职业农民留下来,帮助他们实现‘有利可图’的发展愿景。”邓声豪告诉记者,如果以传统方式种养,在农村务农的效益已低至多数人都不愿意从事的地步。过去,散户农民种水稻、玉米等作物,扣除农资成本上涨因素,亩均净利润是185.2元左右。按照户均7亩地、夏秋两季都收粮计算,每年种粮净利润还不到2600元。而在小吃店打个杂工,每个月至少4000元。 如何让土地产生应有的农业价值?沙县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一方面出资组建专业的土地信托公司,将全县闲置土地统一流转给农业大户,以提高农时效率,另一方面,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家庭农场商标注册、生产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引进等。截至目前,沙县已落地农业规模项目126个,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达到183个,家庭农场达到38家。 背井离乡,近万外来农民为何选择沙县耕作 在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职业农民带来了先试者的示范效应,在强烈的发展冲动支配下,不少外来工开始涌入沙县农村。 38岁的马建平来自贵州,2010年来到沙县。在这里,他是依附于“大户下”的“小户”,从沙县宜荣农业合作社那承包了80亩土地,用于种植烟叶。依托合作社后,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买种、运输、销售都由社里出面,他可以当个纯粹的农民,只要专心种地,一年后就可以稳稳妥妥地享受收益。去年销售完后,再交完土地租金后,他算算到手了将近9万元。“拿到手的钱,是在老家种田的四五倍。”马建平说。 “农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天灾和市场,普通农民对于市场风险更是毫无抵御能力。而加入合作社后,整体的价格谈判能力变强了,农户只需要从事生产,不必兼顾决策、管理、营销,这是沙县农业吸引外来工的一大原因。”宜荣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宜荣说。 为了吸引外来农业劳动力,沙县县委、县政府适时制定了一系列外来工到沙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在户籍上,在沙县有固定住所,并签订承包流转耕地合同3年以上的外来人员,可办理沙县常住户口;在子女教育上,外来务农人员其子女与常住户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一视同仁,就近接收入学。其中,签订三年以上耕地承包合同的人员,其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借读费;有医保的外地人员,为其办理迁移并在沙县参保;在信用贷款上,给予各种额度的信用贷款支持,同时每年拨取专项项目补助资金。 据统计,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沙县吸引外来工近万人,外来的新型农民与村民完成了角色的置换,让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着眼回归,工商资本怎么来“务农” “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还是要吸引工商资本‘务农’,这才是拉动农民致富和吸引农民回归的高速引擎。”沙县农业局局长邓声豪说。 “乐子鸡蛋,什么都好,就是太贵。”这句很牛的广告语,背后是沙县大通农牧公司对于品质的自信。 随着规模的扩张,该公司也引进了和“散户”合作的机制。“我们把鸡苗养到100天后,提供给农户,这之后饲料以及疫苗都由公司提供。一只鸡卖给农户价是30元,我们回购是35元,再加上鸡蛋的利润,养殖1万羽就可以挣20万元。”大通农牧公司董事长李学财说,这么算下来,农户一年挣到的钱不比在外面做小吃少。 同时,区别于以往的“农户提供产品,公司负责收购”的简单联结机制,大通农牧公司在每个散户的农场都占有25%的股份,控股是为了保证鸡蛋的品质。此外,这种合作也有利于农户申请贷款,在当地农商银行,由大通农牧公司出面担保,每个农户可以贷到2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中间一定要经过职业‘大户’。而‘大户’与农户之间只有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购、股份分红等方式,才能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邓声豪介绍,未来这也是沙县扶持农业发展的主打方向之一,县委、县政府将研究出更多相应配套政策,助力该模式的发展。 |
东南网9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侃)今年二季度以来,我省外贸呈回升态势,累计出口总值同比跌幅收窄。1-7月,全省累计进出口9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631亿美元,增长4.1%;出口、进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0.3个百分点。 比起数字上的恢复更让人欣慰的,“福建制造”化蛹为蝶,以技术集成、品牌致胜的新形象亮相世界,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高度。 “明天的科技”跑赢市场 位于长泰县的福建立达信集团有限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后起之秀。就是这样一家看似不出名的公司,去年LED产品出口超过26亿元,同比增长近80%,排名全国第一。 “业内都在做节能灯时,我们就致力于LED灯研发,抢得了先机。”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兴说,企业赢得市场,靠的是提前涉足“明天的科技”。 受复杂工艺所限,过去生产LED灯主要靠人工,标准难统一,产能也上不去。三年前,立达信把对LED灯的工艺改造作为“明天的科技”来研发。 “过去,灯里有专门的驱动板,现在我们把它直接集成到光源板上,等于砍掉了一个生产环节。”公司技术人员说。 工艺改进,让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2012年底,立达信开始自主研发LED灯自动化生产线,次年投入运行。如今,原本需要200多人的生产线缩减到10人以内,效率大幅提升,质量更加可控。“用手机二维码一扫,哪个环节有问题,责任人是谁一清二楚。”陈新兴说。 标准提升了,产能上去了,国际照明巨头企业和各大连锁超市成了企业的战略伙伴,订单自然不愁。 “研发是我们的生命线,有技术优势才有行业话语权。”陈新兴说,目前,立达信拥有一支专业研究开发团队,还与台湾晶元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两岸LED产业联合研发中心。 现在,立达信瞄准又一前沿技术——智能照明,依靠研发出的分布式无线智能照明技术,已能小批量生产。 “照明产品也能与信息化、智能化结合,比如在灯里植入传感器,就可以根据天气、光亮、移动对灯进行自动调节。谁说这些明天的技术不会很快走入千家万户呢?”陈新兴说。 “国际化品牌”决胜市场 以匹克体育为代表的佼佼者凭借国际化品牌决胜市场,正引领传统鞋服企业强势复苏。 8月14日,匹克发布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达2.9亿元,同比增长68%,带动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0.1%。 “南京青奥会上,5个国家奥委会选择我们的领奖服;首届男篮世界杯上,现场毛巾、裁判鞋以及5支球员的比赛服都是我们提供的。”匹克董事会主席许景南自豪地说。 在他看来,海外市场的佳绩,证明坚持把匹克与国际顶级赛事、高端体育组织捆绑的策略很成功。 “在与海外经销商的博弈中掌握话语权靠什么?靠品牌。但打造一个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许景南说,20多年来,公司投入数十亿元,历经名称、标准、商标、品牌、资本国际化,才有了今天的市场国际化。 为提升产品含金量,匹克组建了广州、北京以及洛杉矶研发中心,吸纳国内外科研人员和设计师300多名。同时,匹克提出5年内在100个国家商标注册,产品进入10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未来10年达到海外销售100亿元的“三百计划”。“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会给境外经销商更多的获利空间,允许他们做研发,甚至给他们研发费用支持。”许景南说。 匹克的国际化营销策略得到经销商认同。据透露,匹克今年第三、四季度的订单同比增长10%-20%。 转型升级,出口才有优势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认为,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要杀出重围都得走升级的路子。我省传统外贸竞争优势正在减弱,要通过构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快培育以先进技术、自主品牌等为代表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认为,我省产业结构整体偏轻,在市场低迷时期,支撑外贸出口仍是传统商品。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传统产业商品附加值,才能稳住传统市场。 鉴于此,今年3月,我省先于全国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九条措施,把推动出口行业转型升级作为头等大事。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措施,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根据相关政策,省、市联动对一批在外贸综合服务、区域总部、品牌运作、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一对一”跟踪培育,优先扶持,推动他们开拓市场、改造技术、升级产品。 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位于福清的祥兴集团积极开拓美国市场,在美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紧跟当地市场潮流设计本土化箱包产品。“把产品直接投放在主渠道销售,提高了定价能力和话语权,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企业负责人说。 去年,全省30%以上的出口型企业注册了自主品牌;124家企业、1142个展位进入第114届广交会品牌区,居全国第三位。188家省级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年出口近百亿美元,国际竞争新优势日渐凸显,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开放度不断提升。 同时,省政府及省商务厅组织企业深入中东、非洲、美国等市场推介福建商品。今年6月,省领导率经贸代表团赴阿联酋、尼日利亚和肯尼亚访问,促成了新龙马、鸿博光电、澳蓝空调等企业与外方达成50多项合作意向。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这样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外贸业务专业化、规范化经营,未来将成为我省外贸发展新的亮点。 |
过去,采伐收入占九成以上;现在,苗木等非采伐收入几占半壁江山 洋口国有林场的杉木育苗圃。黄海方扬辉摄 东南网9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采伐收入长期占国有林场收入九成以上,但林场从商品型转向公益型后,这一比例大幅下降。上半年,洋口国有林场实现收入1348万元,其中,苗木和种子等非采伐收入610万元,占了近一半。“没想到林场大变样,旧场部成了大公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洋口国有林场退休职工李茂寿说,林场转变经营方式的路子走对了。 位于顺昌县的洋口国有林场创建于1956年,在职干部职工104人,离退休161人。“每年需1500万元左右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场长张志才清楚地记得,2012年到林场报到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几名林场退休职工就闯进办公室,要求兑现2010年以来拖欠的社保补差额。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后,禁伐限伐政策让国有林场木材产量锐减,以“木头经济”为支柱的国有林场举步维艰。难题怎么解? 转变经营方式,盘活现有资源,成了第一要务。木材销售实施竞价招投标,首批两片底标为290万元的林子,实际中标额332.5万元,多创收42.5万元。 做大种苗产业,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开辟增收新路。杉木种苗经不间断精心选育,于2009年实现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 顺昌县洋口镇道坪村村民林诚华是受益者之一。他从2012年开始租35亩地育苗,由林场免费供应杉木种子和穗条,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回收,一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 通过建立育苗基地和“林场+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林场种苗年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株。今年2月,1.05万根穗条卖给广西林业种苗管理总站,挣得360万元。 “少砍树、不砍树是国有林场的方向。”张志才说,坚持“保持平衡,略有结余”原则,采伐量从2010年的2万立方米减少到今年的1.2万立方米。收入来源拓宽,林场采伐指标连续几年没用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育森林资源上。 相比林农的林子,国有林场的林子个头大、更整齐,这是为何? “同样是林子,如不经过抚育和间伐,林木普遍残弱瘦小。”副场长林有乐说,南山千亩大径材基地那片30年生的林子,尽管杉木密度从167株减少到70株,但留下的是良材,最大的一棵杉木蓄积量达2.4立方米。 3年来,林场森林蓄积量从61立方米增至65立方米,201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后,培育大树的方法在林场全面推广。 同时,林场实行绩效改革,职工月工资现在是2011年时的一倍。12支营林施工队伍还为周边农民提供了260多个就业机会。 |
南靖长教,因一部取景于此的电影《云水谣》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为古镇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滚滚财源,古镇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这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在开发旅游的基础上,留住古镇的青山绿水和原汁原味,成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共同认知—— 云水谣:忘不掉的乡愁滋味
云水谣古镇里,一座由破败土楼改造成的客栈。 本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南网9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国峰 陈梦婕 通讯员 林顺来) 乡愁往事 “在临近黄昏的海边,我独自坐着。凝视红色的海的那边,不知不觉感到难耐的寂寞,而忽然想起,在远之又远的海的那边,我那不曾说出口的誓言。” 这首诗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台盟中央原主席、电影 《云水谣》原创编剧张克辉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求学大陆的时候写的。写作之时,他不会料到,不久两岸分隔,台湾成了回不去的故乡,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却无鹊桥可渡。浅浅的海峡不远,却似咫尺天涯。 几十年后,他将这一段尘封的往事写成小说 《寻找》,并改编成电影 《云水谣》。电影中呈现的男主角陈秋水的故乡,就是取景自美丽的南靖长教。一条小溪从这个古镇穿流而过,岸边的13棵百年老榕树,依然郁郁葱葱,它们被当地村民奉为“树神”。一条被踩得发亮的鹅卵石古道,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据说这是古时长汀府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路。 当然,古镇最吸引人的当属一座座土楼,它们散布在山脚下、溪水旁、田野上,伟岸壮观。其中,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有保护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50多座。 2006年 《云水谣》 播出,并连续摘得金鸡奖等多项大奖,长教也得以扬名。原本籍籍无名的长教,开始有了海内外游客的身影,大家为的就是看一看陈秋水的“家”。当时,不少背包客来访,张口就问“云水谣怎么走”,这个美丽的名字,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起这里的土楼风情和水乡韵味。 久而久之,当地人开始改口,当地政府也顺势而为,把长教唤作“云水谣”了。 世遗之外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中,就包括和贵楼和怀远楼。 土楼申遗的成功,进一步打响了云水谣的知名度。游客数量不断攀升,让这个原本僻静的古镇一下子热闹起来。然而,这突如其来的游客潮,也让小镇有些措手不及。餐馆、客栈一家接一家开张,古镇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护环境和土楼的原始风貌等问题接踵而至。 南靖土楼管委会主任刘升蔚告诉记者,由于云水谣内入选世遗的只有和贵楼和怀远楼,因此,受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的其实只有这两座土楼和它们之间2公里长的古道。而实际上,云水谣片区有土楼50多座,这些最早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工艺精湛,各具风貌,同样值得保护。 土楼旅游热兴起后,很多村民都将自家土楼开发成民宿,随意改变土楼结构,凿洞开窗、乱搭滥建等现象开始出现。以往,管委会管理人员只能以劝导为主,但效果不彰。今年,针对开发乱象,管委会专门拟定了 《南靖土楼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成立了一支40多人的综合执法队,执法内容涉及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管理范围涵盖整个南靖土楼古村落,一套投资3000万元的土楼监控指挥系统也随之投入使用。 此外,为更好地传承土楼文化,南靖县拨出专项资金,发掘、整理福建土楼楼名、对联、夯筑技术等文化资源;成立福建土楼文学院、土楼博物馆等专业文化研究机构,组织专人编纂出版土楼文化书籍,搜集整理土楼山歌曲目、竹马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传统技艺民间传承人1100多人,对土楼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 传家宝 很难想象,位于长教溪畔的土楼文化会所(如图),几年前还是一座被人当做牛棚的破败土楼。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长方形土楼,现在不仅是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学院,以及漳州市作家协会、漳州市美术家协会的创作基地,也是当地最受驴友欢迎的客栈之一。 2010年,中国作协会员、南靖籍作家何葆国回到故乡,这座“白天能看溪流,晚上能听蛙鸣”的土楼,让他仿佛一下回到了童年时光。被乡愁“黏”住就走不了了,何葆国一咬牙拿出积蓄将这座土楼承包下来,修旧如旧,然后平生第一次开起了客栈。开张后,由于客栈地理位置优越,并且保留了土楼古朴的风貌,生意红火。 何葆国认为,很多未入选世遗的土楼由于无人居住,并且缺乏维修资金,逐渐崩塌毁坏,如果通过民间力量,在保护的基础上,将这部分土楼利用起来,既能增加当地旅游收入,也可以把土楼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样的话,土楼才是活的”。 目前,云水谣古镇的床位数已达3000多个,多由当地居民经营,每年的入住率超过70%。另外,经营土楼风味小吃、贩卖当地土特产、出租观光小木船等等,均成为古镇人在家门口创收的来源。 从最初的着急挣钱,到愈发珍视自家的土楼,再到自发保护土楼和周边环境,古镇居民也在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中改变着对土楼的态度。 简良发世代居住在和贵楼里,因为广闻博记且唱得一口好山歌,他成了这里最出色的讲解员。在与游客交流时,他总喜欢让人提点意见。前不久,在云水谣的长教溪里,有居民投放了水上步行球以供出租,不少游客就跟他提意见,认为巨大的步行球和古镇风貌格格不入,十分碍眼。简良发把这些意见反馈到管委会,没想到立马就得到反馈——予以取缔。 “很多年前,一个叫茂木计一郎的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来土楼考察,临走时他对我说,你们祖先留下的传家宝,真是了不起啊,一定要好好保护,将来一定会扬名世界。他的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现在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要牢牢记住这句话!”简良发说。 采访札记>>> 乡愁如何才美丽? □谷风 如果说电影《海角七号》捧红了台湾的垦丁,同样,电影《云水谣》也为南靖长教披上了一袭浪漫的云裳,使之大放异彩,以至于现在长教干脆更名为“云水谣”了。可见,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 如何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又留住乡愁?首先,乡愁必须有载体,所以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有关历史遗存,营造好周围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南靖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但这还不够。因为建筑、环境必须有文化滋养才能神采飞扬。乡愁是让人来“品”的,只有在挖掘乡愁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学会在乡愁里加点色彩、添点滋味,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从而让乡愁活起来,这样的乡愁才会更加美丽、更具魅力,才能令人回味无穷。 南靖在大力发掘土楼文化的基础上,巧借电影《云水谣》的故事,把古老的土楼,小桥流水、风车、老树、鹅卵石小径、篱笆墙、菜园串了起来,把土楼历史文化具象化,作为世遗的土楼也因此活了起来。游客走进这里,在观赏土楼的同时,自己也仿佛踏着鹅卵石小径走进浪漫故事中,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些年来,南靖的游客大幅增长,当地老百姓也越来越尝到了“云水谣”带来的甜头,南靖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然笔者并不主张为美化乡愁而脱离实际胡编滥造,那样就成了“为赋新诗强说愁”。 |
经过处理后的猪粪水可用于养鱼。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9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见闻 赵锦飞) 福清市渔溪镇南屿村只有200多户村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因养猪出名,也因污染而困惑。 上世纪90年代,许多村民为了生计纷纷养猪。起始,养猪产生些废弃物是要花钱购买的肥料,常常供不应求。后来,规模扩大,一个养猪场存栏数有一两百头,养猪场大量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在村里消化。再加上养殖业和种植业日益分离,肥料成了无人问津的垃圾。高浓度的污水四处横流,造成水稻、地瓜等农作物大幅减产,池塘中水生物大量死亡,更别说养鱼了。村里常年弥漫着一股恶臭气味,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污染村。 南屿村靠海,水资源本就紧张,农作物灌溉依靠大大小小的池塘。水体污染后,农民不敢用水灌溉,农作物一再减产,地没人种了,成了撂荒地。虽然依靠养猪致富,村里到处都是漂亮的小洋房,许多村民还开上了小车,但“养猪污染村”的坏名声让全村人脸上无光,而且终日与臭气、污水相伴,住着也不舒心。 怎么办?村民们在政府引导下,开始寻找出路。近年来,养殖户通过改善猪饲料、建立沼气池、猪粪便处理、加工有机肥等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向生态养猪迈进。 8月21日,记者走进南屿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没有恶臭。池塘旁羊群三三两两,水里鱼儿游,就连对水质要求很高的虾塘也在村里落户,地里种有地瓜、蔬菜等,一片生机勃勃。 村支书庄金强带记者来到第一批省级城市副食品(生猪)基地——福建屿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庄金木接待了记者。他曾担任渔溪镇兽医站站长,是村里规模化养猪的带头人。1992年,他养了9头猪。20多年过去了,现在公司年出栏生猪8万多头。 管理人员庄茂带记者参观了公司的猪舍。记者穿上白色的隔离服,进行消毒等程序后走进养猪场。猪舍在负压通风的作用下,温度比外面低了5℃,且空气流通,臭烘烘的气味一扫而光。猪舍地板采用全漏缝结构,用于猪粪固液分离,减少污水处理负担,可节约生产用水约六成。 此时,不少猪正在进食。庄茂介绍说:“猪吃的这些饲料,可是我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产品。这些饲料猪吃后,可降低氮磷的排放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记者了解到,这是屿兴与大北农(福建)集团联手进行的一场饲料革命。大北农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乳猪仔肠道健康的营养和免疫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出含微生态制剂和中药预混剂的系列饲料产品,去年荣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技术可使饲料利用率提高5.5%,氮排放较对照组降低4.38%,磷排放较对照组降低1.02%。更重要的是,养猪场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50.3%,避免危害人类健康。 记者来到养舍边上的废弃物处理区,感受到较为成熟的循环经济。这里建有4个沼气池,共2000立方米,每天可提供八九百立方米的沼气,免费供大部分村民使用。沼液经处理后,用于400多亩鱼塘养鱼。另外,固态粪便处理设施,每天可生产15吨有机肥,用于附近100多亩菜地施肥。目前,猪场正在建设2000平方米有机肥生产厂房,本月可投用,准备在有机肥行业大展拳脚。 这是屿兴生态养猪的尝试。据庄金木介绍,这一尝试始于2010年,改变的正是规模化养猪重发展、轻治理的弊端。当时,政府大力引导养猪场转型升级,法律手段和经济相结合,生态养猪理念逐渐得到大家认同。治理需要大量的投资,光设备投入就花了200多万元,政府补贴80万元。2010年,猪场达到达标排放。短短几年,公司已通过环保部全过程治理核查,成为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 屿兴公司是村里的带头养猪企业,其生态养殖理念影响其他养猪户。“我带领全村人养猪致富,也要带领全村人改变发展方式,不然村庄到处是污染,我将成为村里的‘罪人’。”庄金木说。 屿兴首倡生态养猪理念,与当年一样,庄金木义务为大家提供生态养猪技术指导,村民如有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到场进行指导。目前,全村30家养猪场实现转型升级。 正是有了养猪场的质变,才有了村里焕然一新的面貌。环境好了,猪病少了,畜产品质量提升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南屿村的猪肉已成为福州市场一个放心品牌,更成了村民增收的“法宝”。许多养殖户发现,虽然这两年生猪市场价格整体低迷,但是生态附加值凸显,村里的猪肉很畅销。去年,出栏20多万头生猪,超过福州市生猪养殖第一大县(市)——福清市总量的七分之一。村民人均年收入达9000多元,村民连年持续增收,养猪收入贡献很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福清南屿村,我省还建立了不少生态养猪示范点,如福清市星源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它的主要模式为猪—沼—果(火龙果)、猪—沼—菜(蘑菇);宁德市盛和畜牧有限公司,应用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消纳猪场粪污;三明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茂千畜牧养殖场,沼液通过管道直入农田,用来种植水稻、烟草等,粪渣用来栽培木耳,沼气集中供气农户;泉州南安市龙峰园养殖公司,利用沼气进行生态循环发电,沼液施用生态林。这些做法着力构建畜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养殖模式,加快推进畜牧转型升级,促进我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保生态,内生动力更重要 福清市渔溪镇南屿村村民靠养猪致富,但又因养猪坏了环境。他们很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终于,找到了一条生态养猪的路子,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养猪不仅事关农民收入,还关乎猪肉市场。但是,不规范的养猪所排放的粪尿及有害气体,会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 如何治理生猪养殖污染?目前,许多地方在力求破解这个难题,如划定养殖区域、适度限制饲养规模、严控审批手续、限定污水排放标准等。但是,相较于外部规制力量,内生动力更为重要。福清屿兴公司的治理措施证明了这一点。 如何看待生态养猪导致成本增加?养殖户也算了一本账:虽然养猪成本增加了,但生态改善带来的综合效益足以弥补成本,而且已经证明可以带来更丰厚的收入。如果规模养殖,成本还可进一步降低。因此生态养猪也得到了养殖户的支持。 南屿村的养猪过程,是从散养到规模化养猪,再到生态养猪的提升,从重发展、轻治理的观念,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的生态文明理念。 |
东南网9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 8月23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靠海吃海,又要清海让海——渔民怎么转型?”话题,报道了《翔安上岸渔民失海不失事业》的典型做法,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转产就业是个系统工程 厦门市翔安区区委书记陈永裕:推进退养渔民转产就业,是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目标,确保每年实现转移就业人数,预留发展用地,策划生成项目,增加财产性收入;其次,要形成科学决策、目标责任、经费保障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第三,要落实和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险、职业教育、项目推进、人居环境等政策。 补血不如造血 厦门市同安区代区长黄国彬:与其单纯地给失地失渔人员征地款、退养费,还不如给他们政策,给他们创业或就业本领、门路。 比如,引导大龄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招用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提供创业贴息贷款和创业补助,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促进失地失渔人员充分就业。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厦门大学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兴祥: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及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鼓励集体创业,完善优惠政策,促进转移就业。另外,要强化技能培训。建议提高失地农民、失海渔民的技能培训补贴;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职业培训计划。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翔安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郑子调:解决农渔民出路根本在于就业培训,让他们掌握谋生本领。还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渔民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校,掌握就业本领。建议出台优惠政策,规定农渔民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可免交学费,还可自由选择专业。 |
严格遵照科学规划,古厝旧居推崇修旧如旧,新兴建筑要求因地制宜、统一风格;古树、古桥、古厝、古庙、古琴相映成趣,生态与乡土文化成为最大卖点。在城镇化进程中,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一直在寻找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因而吸引不少人—— 逆流而栖,只为乡土
古树下抚琴读书,别有一番情趣。 东南网9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杨志慧 陈金荣 叶小秋文/图) 厦门,小有名气的山重人家饭店大厨林福财,已挑好多种新鲜时令菜,准备离开市场。 北京,美女古琴演奏家张锦冰,在偌大的舞台中彩排,一招一式,一拨一揉,甚是光彩照人。 香港,外贸企业老板傅泗利,西装革履,快步跨入自己的公司,一坐下,一杯咖啡配报纸。 熟悉的场景在三人的生活中每天上演,不过,如今三人却转换了“演出地点”。原本互相并不认识的他们,于2012年年初,不约而同地在城镇化进程的浪潮中做出逆流而栖的抉择——离开大城市,来到小山村。近日,笔者走进山清水秀的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寻觅吸引三人蛰居乡土偏安一隅的原动力。 归来 林福财,长泰陈巷镇山重村人,2004年从部队退伍后到厦门打拼,开了间饭店,二十出头的年纪,在当地名气不小。也就是从那时起,当城市人厌倦了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繁华都市,山重村因其青山绿水、田野花海的乡野风韵,慢慢成为省内知名的旅游点。 “殊不知,在山重的后边,还有个好地方,后坊!”打小喜欢到后坊“探险”的小林说,那儿多的是百岁的榕树、桂花树、相思树,还有千年的铁树、古樟树。樟榕相伴,碧水游鱼,鹅卵石路,常给人误入“桃花源”之感。村里自古就有“树常青,人长寿”的说法,村民生态意识强,从不乱砍滥伐,以植树荫子孙,至今还传承着一个特别的民俗,就是供奉被称为生态之神的千年古樟——大树将军。 傅泗利,从小随南安籍父母移居后坊村,尔后到香港创业,几十年间,他一有时间就会回后坊看看“大树将军”,热心慈善事业的他时常捐资修路,慰问村里老人。2006年,他被选为后坊村老年协会名誉会长。“年纪越大,心里越对家乡、乡土依恋得很。”慢慢地,每年回几趟家,已难解老傅花甲之年的思乡之愁。 “田园正美何不归?”简直是不谋而合,青年林福财毅然关掉在厦生意红火的山重人家饭店,老者傅泗利卖掉工厂,二人一脚前一脚后地回乡开启二次创业。他们都爱走在后坊村桃花岛的田埂上,迎着四面山风,观花赏鸟,环岛巡游。 是啊,谁不暗恋“桃花源”?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琴也在这里找到脚落之处。鲤鱼山下,国家重点文化项目——龙人古琴文化村,一个集古琴研发、艺术培训、度假养生、影视演艺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然成形。于是,原在北京打拼的古琴演奏家张锦冰也循声而至。“基地里也有一棵古樟,甚美,我们便在古樟树前盖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屋舍,取名古樟琴舍。”
后坊村有一处美丽的荷塘。 守望 只是长泰版的“桃花源”,已不再与世隔绝。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近年来,后坊村积极打造推崇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引导群众发展桃、李、提子、油菜、玉米等休闲农业。今年,后坊村被列为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十大合作试验基地之一。 于是,带着对乡土文化的眷恋,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像林福财、傅泗利一样,脱离喧嚣的快节奏都市生活,返乡筑梦,以期与乡土文化长相厮守。 林福财带着一家老小,用“纯手工”开垦出自己心中的梦想乐园——大树将军农家乐。大树将军农家乐选址极佳,东有溪西宫庇佑,西有马洋溪水孕育,南有百年古榕荫护,北有枧头古桥为靠山。“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千年大树将军为文化内涵。”林福财自豪地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植被,我们在施工中没有动用任何机械,完全由人手完成,一点一点开池塘、建草屋、搭木桥,搞得家里所有人的手都磨破了。” “我还喜欢听村里的老人讲古,何不将这些好故事挖掘出来呢?”平时,小林注重收集乡村里的一些文史典故、民间传说,并将其整理成文字,印成漂亮的宣传画,挂在屋顶上。“这样,游客一来,抬头就能看到,我还能边做讲解。”他说,“乐园门前的六角龟、八卦井,还有大树将军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图,都是有故事的,并且这些故事,宣扬的可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离大树将军农家乐不远,在曲折公路的转弯处,长泰红农庄的招牌清晰可见,一排排闽南建筑风格小木屋依山面山,每一扇窗打开后都像框住了一幅画,朝可闻鸟鸣,夕可送晚霞。农庄主人正是傅泗利,黝黑瘦峋,戴顶草帽,十足的山里人模样。 “古厝木屋、农耕生活、山居野趣,体味四季变迁的生活,把简单的农事劳动作为健康养生的休闲方式。”老傅说,这就是他一直向往的原生态乡土生活。 共享 “讲究慢活的农耕文明,也和古琴文化十分契合。后坊村因古琴文化的落地安家,也提升了旅游品位和知名度。”作为龙人古琴文化投资(长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锦冰表示,“古琴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谢美丽的后坊村给了古琴产业一个诗意的栖息地,我们自然也乐意投桃报李。文化村进驻之后,我们就与后坊小学开展校企合作,在学校设立了古琴社团,文化村免费为学校提供古琴和老师,给有兴趣学古琴的小朋友教授古琴演奏技艺。” 的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林福财的农家乐园也特意设计了一间土特产展销室,凡是有需要的村民,都可以带着自家的冬蜜、砂仁、地瓜、野山笋、青梅酒、糯米酒等前来展销。“放在这,我帮他们卖,村民们尽管放心回去干活。仅青梅酒一项,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十几万元。” 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后坊村一直在寻找着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村里先后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台湾知名专家,围绕田园风光、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高标准编制了村庄规划,以及各个自然村整治规划,力求做到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每一幢房子的建造,都要符合规划要求。 “对于旧大厝古民居,我们在修缮时只尊崇修旧如旧的原则。”后坊村村支书郑宝安介绍说,“而对于新建建筑,则要求因地制宜、适当整修、统一风格,倾心打造一幅原汁原味的乡村图景。”比如,大社自然村采用白墙红瓦土黄色线条的现代风格,溪东自然村偏好白墙灰瓦深红色线条的古典风格,枧头自然村突出白墙红砖灰瓦燕尾脊的传统风格…… 如今的后坊,古树、古桥、古厝、古庙、古琴相映成趣。后坊村近日向国家农业部提交了“中国美丽乡村”申报材料,有望成为继山重村之后的长泰县第二个国家级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