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防汛抗台风一线传来一个悲痛而感人的消息:卓洋乡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为避免群众受到洪水威胁,在清理一处涵洞淤塞物时,不幸落水被急流冲走,壮烈牺牲,年仅45岁。“他是为了我们村的安全才牺牲了自己,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村主任刘长务说。请记住,英雄的名字——周炳耀!
原标题:用生命点亮山村——追记福建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 他叫周炳耀,福建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村里老少都叫他“耀仔”,叫了几十年。 今年9月15日,中秋节,当村民最后叫响这个名字时,天人同泪! 那天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福建,袭击山村。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周炳耀毅然趟入汹涌溪流奋力排险,不幸被洪水卷走,献出了45岁的年轻生命。 100多名村民闻讯赶至,在狂风暴雨中追着狂奔的溪流,发疯似的冲向风雨交加的山谷寻找周炳耀。寻至下游5公里,对着周炳耀伤痕累累、全身冰凉的遗体,发出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最后呼喊:“耀仔!——” 追悼会那天,全村老少相携赶往古田县殡仪馆,见耀仔最后一面;几十名外出打工乡亲从全国各地赶回故乡,送耀仔最后一程。 …… “我没见过耀仔这么好的人”“这样的党员越多越好”……村民表达无尽的怀念。 周炳耀憨厚的笑容成为家人和村民永远的回忆(周炳耀家属提供)。 亲情守望——“一个村就是一家人” 庄里村位于闽东北山区。入秋以来接二连三的台风袭击,造成进村道路阻断,几经改道,记者得以进入。 一条条山路上,写满周炳耀与乡亲的亲情。 周炳耀聪明、手巧、勤劳,会安装彩钢瓦,懂水电工技术。除了靠好手艺揽活补贴家用外,多年前买了台农用三轮车,农忙之余,在四邻八乡拉拉客人,跑跑运输,挣点活钱。每每出车,遇到庄里村乡亲,必定捎带,连人带货,不收分文。 “一个村就是一家人,我不能挣乡亲一分钱。”周炳耀曾这样说。 在中国农村,偏僻往往与贫穷联系在一起,庄里村也不例外。 “小时候,家里穷,有肉时,父亲总是让给我们吃,他自己只用筷子蘸点肉汤……”周炳耀儿子周铭灿回忆。 担起家庭,是周炳耀成年后的头等大事。 村里山地贫瘠、人多田少,求生维艰。20多年前,周炳耀也曾离开山村和亲人,到深圳打过工,去北京卖过香菇银耳,跑南平做过装修……年迈的父母、病弱的妻子、幼小的儿女、故乡的一草一木让他割舍不下,很快,又回到了大山深处。 崎岖的山道,留下了周炳耀辛勤奔波的身影,也送走了一个个远走他乡寻梦的姐妹兄弟。他的一对儿女读完初中后,一个去了东北打工,一个远走海南谋生。完全可以凭能力在外闯荡的周炳耀,始终留在了山里,守望着些许寥落的村庄。 “有一年,我从东北去承德打工,打电话告诉我爸说想去北京看看。他说,香山和八达岭长城很好玩,并教我坐哪路公交车。他在北京待的时间很短,离开快20年了,还记得那么清楚。”周铭灿说。 在周炳耀的遗物中,有他当年在北京天安门、故宫拍的几张照片。在他家老房子的抽屉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办理的公交月票,套着红皮,贴着照片,盖着蓝印,崭新如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在周炳耀家老房子的抽屉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他保存的1995年在北京办理的公交月票。新华社记者 廖翊 摄 周炳耀的父亲周新柜,做过几十年村干部,关心村里建设。受其影响,周炳耀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热心集体。这个家,在村里很有向心力。75岁的老支书周宁德看中了周炳耀,做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2001年1月,周炳耀入党。2009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38岁。 担当使命——“党的人要听党的话” 走进庄里村,但见水泥马路连通全村,机耕道通向村后梯田,流经全村的庄里溪修好了水泥护坡,各家各户用上了自来水,3层楼的老人活动中心人气很旺……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都是耀仔领着大伙儿干的。 一个个种植食用菌的大棚点缀于庄里村房前屋后、山坡溪谷,成为一景。村民说,这是耀仔的心血。 担任村支书那天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写于宁德的《摆脱贫困》一书,他看了多遍,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庄里村人多田少,靠种地很难脱贫,周炳耀动员乡亲种香菇、银耳。古田是全国著名的食用菌之乡,过去没人牵头,村里种菌者寥寥,周炳耀是其中之一。 “我去年就种了一万筒,挣不少呢,你做吧,我教你,做不好我帮你出钱。”周炳耀挨家挨户做工作。 村民刘长钟外出打工,两手空空回乡。周炳耀借给他3万元建起了菇棚。从搭棚,到播种、灭菌、采收,直到销售,周炳耀提供“一站式”帮助。刘长钟当年投产两万个菇筒,挣了6万多元。 而今,全村124户人家,近80户种上了香菇、银耳。2009年周炳耀上任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480元,2015年达到1.28万余元,超过了全乡人均收入,村民渐渐脱贫。贫穷落后的庄里村,挂上了“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的牌匾。 “没钱的家难当!”周炳耀的搭档、村委会主任刘长务说,庄里村没有村办企业,集体收入为零,办事很难。 由于村内道路狭窄,大货车进不来,影响到商家进村收购香菇。扩路、修路迫在眉睫。2014年下半年,周炳耀一次次带着村干部到县里跑项目,筹资金。最后还差钱,他只有把为儿子办婚事的3万元垫了进去。 村里每做一个公共项目,几乎都是周炳耀发动村干部先垫钱,他从来是第一个掏,而且掏得最多。修自来水工程,为了省钱,他带着村干部去10公里外的水源地挖沟埋管。他从不等靠要,只想赶紧把事做起来,让村民受益。 “集体的钱,他一分都不舍得花。去县里跑项目、要经费,油费路费都自己掏,从来没有误工补贴,吃的是一碗青草汤加米饭……”刘长务回忆。 周炳耀走后,农信社信贷员上门了,所有人、包括他的家人才知道,他欠下了6万元贷款。 “他是宁可割自己的肉,也要省公家的米。”刘长务说。 “党员就是党的人,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周炳耀说。在他心里,听党的话,就是为老百姓做事,帮老百姓脱贫,这是他的使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9月17日,站在周炳耀落水的地方,村民张华忠指着被水冲垮的河岸回忆险情。新华社记者 黄鹏飞 摄 “全职”书记——“照顾的是全村” “永远都是带着笑容,说话和和气气”“从来没见过他生气”“谁找他办事都不会拒绝”……村民们描述周炳耀。 张巧明不止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每次都泪流不止。 2014年农历6月,她出生4个月的女儿因肺炎高烧不止,半夜一点多找到周炳耀。周炳耀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开车将母女俩送到古田县医院,处置不了,又驱车3个多小时直奔福州省妇幼保健医院,到了后帮助挂号,安排住院,并垫上几千元医药费…… “等安排好了,天都亮了。”张巧明说。 其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孩子病情多次出现反复,周炳耀送福州就有七八次之多。 “送到福州后,他都会说,出院时告诉一声,我来接你们。给他汽油钱,从来不收……” 还有一次,张巧明家的花菇筒坏了,修好后送回来已是晚上9点。她家菇棚在山上,丈夫有病,正愁怎么把成千的菇筒弄上山时,周炳耀看见了,赶紧叫来村主任,摸黑帮着一担一担地挑到了山上。 “一担一百多斤重,何况他本身腰不好,有时痛得下不了床。挑完后,我在家里煮了花生汤给他们喝,他们没吃就回去了……” “他照顾的不是我们一家,是全村。” 村里外出务工人员交医保社保都找到周炳耀,他不厌其烦地一年年、一次次帮忙代办,一些留守家庭的电费也由他代交; 冬天,村民家水管、水表冻裂,他无偿帮助修理、更换,连材料钱都不收; 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不孤独,他发动村两委垫资建起老人文化活动中心,逢年过节,备好礼物、慰问金去看望; 每到下雨天,或是周末,他提前开车到3公里开外的乡中心小学,把村里的孩子安全接回家; 种香菇、银耳最忙时节,为了不误季,让大伙省下雇工费,他组织全村人轮流帮工,他一家一家地去帮; …… 2011年,周炳耀用2万8千元买了一辆二手比亚迪,这台小车成了全村的“公务车”“救护车”“校车”,跟当年的那台农用三轮车一样,他成了全村人的司机。 “村里没钱,做事难,我们理解,没人责怪。修路时,我老公和邻居家老人都自发地帮忙修地基,大家很团结,有力出力。”张巧明说。 远在安徽合肥打工的刘长锋,千里迢迢赶回家乡送别周炳耀。 “他每次路过我家,都会进去坐坐,问我父亲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还经常用微信告诉我家里的情况,让我放心。每次回家,行李多,打摩的不方便,他知道了都会来接。有一次我自己回来的,他说,为什么没叫我?……” 这份贴心,深入骨髓、血肉相连;这份亲情,温暖全村、凝聚人心。 连续三届,他当选村支部书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誓言无声——“我的责任,必须要去” 周炳耀最后的背影(村民张华忠提供)。 周炳耀住的房子位于溪畔,是在外打工的哥哥周炳铨多年前盖的。周炳耀一家一直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老屋里,周炳铨看不下去,将房子半卖半送地给了弟弟。住了7年,楼上还没装修;楼顶天台漏水了,一直撂着。因为没钱,也没时间。 周炳耀的妻子刘冬菊患脑垂体失调症,体弱多病,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忙完村里,周炳耀得回家做饭、做家务,打理自家的菇棚,还得挤时间打工,替人家安装彩钢瓦……周炳耀一直是兼职村支书,每月工资1200元,家庭压力大于常人。 周炳耀走后,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回忆起周炳耀,都是美好和温馨。 “和他结婚20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过争吵和埋怨,一直是他照顾我,晚上给我刮痧。去年10月,他腰椎间盘突出,痛得直叫,一个礼拜都出不去,我帮他揉。”刘冬菊说。 “每次回来,爸爸什么家务都不让我干,连碗都不让我洗,说你在婆家辛苦,回来就好好歇着。”女儿周巧兰上次回家时,用手机悄悄录了一段父亲洗碗的背影,这是她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 “三、四年前,秋天天冷了,矿上活多,忙不过来,他就跑到辽宁帮我拉石头,干了整整一个月。这是我爸最后一次出远门。”儿子痛忆。 周炳耀(右四)旧照(周炳耀家属提供)。 让周炳耀最不安的事是因为没钱,垫给村里的钱一直报不回来,儿子领证多年,孙女都出生了,没有补办婚礼,觉得对不住孩子。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带妻子坐坐动车和飞机,去厦门看看,因为她最远只到过宁德…… “他平时很省,出门口袋里会装几百块钱,人家有需要就掏给别人。心里只装着村里,在家里吃饭,常常吃到一半就放下碗筷走了,因为总有人找他办事。”刘冬菊说,“我们都理解他,不会埋怨。” 9月14日晚,子女打来电话问候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这是他们与父亲最后的通话。 几个小时后,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狂风暴雨袭击庄里村。 早上5点多,周炳耀提前起床,穿上雨衣,在如注大雨中与村支委一起,一处一处巡查,一家一家叮嘱。周炳耀办事认真仔细,按照上级防汛抗台工作会议精神,预案、部署、排查、转移……该做的做了好几遍,他仍不放心。 窄窄的庄里溪,成了暴雨唯一出口,溪水夹着泥沙和各种杂物狂泻而下。涌至村中一桥洞,杂物堵塞,溪水陡然暴涨,越过桥面近1米,危及附近7户土木结构房子。周炳耀见状迅即趟过去,狠命拔走堵塞桥洞的竹竿。竹竿松动了,疏通的水流瞬间加速,眨眼间,“气旋”般地将周炳耀强力拽入、吞噬、卷走…… 这一幕,快得没法反应,没有任何声音! 妻子刘冬菊的心里,一直回放着与丈夫分别时的最后对话—— “雨那么大,我跟他说,不要出去了。他说,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我的责任,必须要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9月17日,记者来到卓洋乡庄里村,村里依然下着雨。新华社记者黄鹏飞 摄 石板桥跨过小溪,溪水早已回落,一切归于平静……记者寻至周炳耀殉职处。其时,距离那一天过去半个月。 庄里溪水挟着台风过后的枝叶,流过石板之下的桥洞,流下山脚。循着溪流眺望远山,无声而壮烈的一幕恍若眼前,村民们对周炳耀最后发出的呼唤重现耳畔。 一声声呼唤,发自肺腑,迴响天地,震撼人心。 这一刻,让生命永恒。 记者:廖翊、黄鹏飞 视频:林凯、张濠培 新媒体编辑:王贞、唐荣桂、郑晗(实习) |
2016年9月15日是农历中秋佳节,在这个本应合家团圆的节日里,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的全体村民却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这一天,他们敬爱的党支部书记周炳耀,为了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免遭损失,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忠诚的共产党人 四面环山的庄里村,一条无名小河穿村而过。平日里只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台风一来就变得洪水滔滔,令人望而生畏。站在没有护栏的石板桥上,庄里村支委张华忠讲述起周炳耀生命的最后时刻。 15日凌晨5:50,周炳耀发现老人活动中心路边的菇棚被雨水损坏,竹子、菇筒等堆积物散落,堵住了路边桥墩,导致桥下水流受阻,河流水位暴涨。 如果不尽快疏通桥洞,洪水将会涨得更快,严重威胁沿河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周炳耀立即跑到已被洪水没过的桥面上,双手紧紧抓着堵塞在桥洞的竹竿使劲拖拽。在用力拔出竹竿的一瞬间,疏通的桥洞形成的急速水流将周炳耀连人带竹竿拖入了桥下。 紧跟其后的张华忠见状立即大声呼救,但湍急的水流早已将周炳耀吞噬得无影无踪。7时许,人们在距离庄里村5公里的下游河道中发现了周炳耀,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45岁。 在周炳耀留下的“两学一做”学习笔记中,记者看到了他生前写下的一段话:“学习谷文昌精神,争当‘四有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实际上,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次村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庄里村村委会主任刘长务回忆,2013年4月份的一天,山上突发大火。不等消防队员前来,周炳耀立即带领村两委冲到山上,抡起铲子就扑火。 “每扑打一次,就有火炭碎片飞溅起来,周书记的手上都是伤,眉毛也烧了,但他全然不顾,怎奈火势越来越大,他又和村民一起动手造防火隔离带,一直奋战了数小时。”刘长务说。 水里来、火里去的周炳耀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他的儿子周明灿说:“爸爸其实会晕血。年初他帮别人铺瓦的时候,脚被钢筋扎进去流了一大摊血,他见血一下子就晕倒了,还被送到了医院。但是在危险面前,爸爸却从来都不会退缩。他总是说,那是他的责任。” 群众的贴心人 中秋之夜,庄里村没有了往年的热闹和喜庆,失去亲人的悲痛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村民们都自发地来到周炳耀家,安慰他的家人,倾诉无尽的哀思。远在河南、浙江、海南等地打工的村民惊闻这一噩耗,很多都在第一时间买了火车票、汽车票甚至飞机票,他们都希望看周炳耀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村民周传义是看着周炳耀长大的,他哽咽着说:“耀仔的牺牲,大家一是心痛,二是惋惜,更多的是思念。村里124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啊!” 2013年9月的一天,凌晨4点多,村民刘长周突然胃疼难忍,无奈之下,只好把书记叫醒。周炳耀二话不说启动小车,一路疾行,将刘长周送到古田县医院。“到医院后诊断是胃穿孔,医生说再晚来10分钟,问题就严重了。”刘长周还说,他家里穷,一时没有看病的钱,周炳耀当天垫付了4万元,后来又补交了4万元,至今他只还了4万元。 “我住院的时间正好是收稻谷的时节,家里的稻谷不收就会烂在地里。周炳耀回去后又和其他人一道帮我把稻谷都收了,保住了当年的收成。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周书记,只能以后多为他家人干点活吧。”刘长周说。 “周书记的车就是村里的‘救护车’和‘公交车’,跑了8万多公里,有一半都是为村民跑的,而且他还从来不收大家的油钱,都是白跑。”周传仓老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周炳耀生性善良,脾气很好,在处理村务工作时,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释。他还特别心灵手巧,木工、水电、建筑几乎样样都会,经常帮助大家干这干那。 村民张焕伟回忆,去年冬天因天气严寒,许多村民家中水管、水表冻裂,周炳耀自带材料,无偿帮助大家更换了损坏的水管、水表。村民们提出如果不要工钱,好歹也收点材料费,他却说这些都是他家废弃的,可实际上都是他花钱购买的崭新材料。 为了完善全村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周炳耀多年来更是不遗余力。2014年,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庄里村急需硬化水泥路,却筹集不出更多的项目款。情急之下,周炳耀把家里准备用于儿子举办婚礼的几万元积蓄,无偿借给村里。 记者问:“周书记到处垫钱、借钱,他家经济条件很好吗?” “担任书记之前,他家经济条件很好。担任书记后,他成了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多年来为了村里发展和帮助群众,他给出去的钱不知道有多少。”刘长务说,“村里现在还欠周书记3万元钱。前两天,信用社的信贷员来,我才知道周书记外面还欠着6万元贷款。” “作为一位村干部,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这是周炳耀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中写下的一段话,他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脱贫的领路人 古田县所在的宁德市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在闽东地区,‘洋’指丘陵间的平地,卓洋、前洋、吉洋等都是地形条件较好的村;‘里’则是丘陵间的低洼地,像庄里这样的村庄也意味着地形条件更加恶劣,经济发展也更加落后。”卓洋乡党委书记陈昱晨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不过现在的庄里村可不比那些“洋”差,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60元,超过卓洋全乡平均水平。这都离不开周炳耀书记的带头示范作用。 2009年周炳耀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庄里村还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穷村,人均年收入才3480元。多年在外跑运输的他认识到,靠传统的水稻种植永远脱不了贫,根据庄里村的地形条件,发展食用菌应该是个很好的路子,便号召大家一起种植食用菌。 “当时大家既不懂技术,又不了解市场,谁都不敢种。”刘长务说,为了带动大家发展食用菌,周炳耀带头种植了两万多袋花菇,当年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周炳耀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有条件的群众纷纷开始种植食用菌,走上了依靠特色农业脱贫致富的道路。 那些既没有资金,又没有技术,甚至劳动能力不足的,周炳耀也一个没落下。 2013年,贫困户张祖强因残疾致贫,家中仅妻子有劳动能力,想发展食用菌种植又苦于无技术支持。周炳耀带领村中两名食用菌种植专业户到张祖强家中为其提供技术帮助,两年多下来,张祖强一家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已经基本脱贫。 在周炳耀的带领下,庄里村近几年累计发展种植花菇166.9万袋、鸡腿菇40.5万袋、猴头菇75万袋、白木耳148万袋、水蜜桃200亩,全村124户414人基本全部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村的全面脱贫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现象还难以避免,因此我们要按照省市部署,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继承周书记遗志,早日让全部村民实现小康。”刘长务说。 |
周炳耀总是笑呵呵的,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澎湃新闻 李媛绘 照片上的周炳耀消瘦,脸部轮廓清朗,眼睛眯成缝,笑得自然又有几分羞涩——亲切如“邻家大哥”。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民说,我们的这个村支书,平时见人就三分笑,很和气,“团结很好”,而且“没有一点生气的态度”,大家都喜欢喊他“耀仔”。 在卓洋乡党委副书记李霞看来,这个人,感觉很“轻”,平时基本上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只是自己在那里细细地做一些事情,很平常的一个人。 就是这么一个人,9月15日,中秋时节,在抗击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前线,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不幸落水,被急流吞没,生命在45岁的坎上落下响亮而悲壮的休止符。 人已逝,再回望,发现恰恰是平常,蕴藏着博大力量。四季轮替,日升日落,大自然的平常,孕育着人间万物的生机勃勃。而人的平常,如涓涓细流,默默无息,却涵养着一方水土,温润着他人心田。 恰如他的名字,有“火”也有“光”。这似乎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在你不知道的角落,有人在温暖世界。 “有事找耀仔”,遇到难事、急事、大事,他总是第一“落点” 周炳耀生前生活着的庄里村,共有124户414人。如果说“414”是分母,他这个“分子”的分量最重。因为一旦遇事了,在村民心目中,他几乎总是第一选项。 他个人有一辆二手的“比亚迪”,俨然成了整个村子免费的急救车。 2012年2月,村民张清湘上山砍柴时,不慎摔断了脊椎。家人试着找周炳耀帮个忙。踩脚油门的事,走!这一趟是到古田县医院。从庄里村到古田县的路,我是坐车经过的,摇摇晃晃,坑坑洼洼,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探,不说开车人,坐车人也得全神贯注,给自己捏把汗。这一个来回就是三个多小时。 2013年,村民刘长钟73岁的老父亲不小心从自家二楼跌下,导致骨折。在田地里干活的周炳耀得知情况,放下锄头,踩脚油门的事,走!这次是到宁德市的医院,一趟就70多公里。 2014年夏季,村民张巧明4个月大的女儿突发高烧,深夜一点多钟,她硬着头皮敲开了周炳耀家的门。踩脚油门的事,走!先到乡里,条件有限,处理不了,于是直接奔向福州。这一路,要翻过一个隧道又一个隧道,打个来回就是300多公里…… 这辆车还是免费公交车,并且具有随叫随到的“功能”。 村民周炳增回忆,有一年,正值农忙,他请了隔壁树兜村的7名村民到家里“打个短工”。傍晚,雨下个没完没了,这7位怎么也坐不住,吵着要早点回家,搞得周炳增焦头烂额。忐忑之中,还是拨通了周炳耀的手机,毕竟是个“不情之请”,只好含含糊糊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没几分钟,车就来了。送一趟,再送一趟,乐此不疲。 受人恩情,自然是要感谢的。周炳耀不理会,笑着摆摆手。退一步说,汽油费还是要给的吧?还是笑着摆摆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要我说,他这个车,就是一辆为全村人服务的车!”75岁的老党员周传仓总结道。 车老是在路上热心地奔波着,当然是因为人是个热心人。 今年8月,村民刘长营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家养殖场里的几千只鸭子患上了禽流感。他心急火燎,把药搬回家了。村里没有兽医,怎么给鸭子打针?“有事找耀仔”的观念牵引着他闯入了周炳耀的家。按说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但这位村支书还是跟刘长营一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干起了兽医的活儿,“自学成才”。 村里在外务工的多,到了上交医保、社保费用的时间,全国各地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涌向周炳耀。他一一记下,抽出时间把事情办得妥妥的,解决大伙儿的后顾之忧。 说白了,这个村支书就是个“驾驶员”“勤务员”。有人说,“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周炳耀总是被庄里村的村民需要着。他的好,村里人惦记着。遇难的消息散开,在外务工、平时难得回趟家的,纷纷冒着台风的余威设法赶回来。周炳增是连夜从杭州回到村里的,黄荣勤是从湖北回来的,先坐趟火车,再倒趟火车,再转大巴车、摩托车。辗转一路,目的只有一个:到这位村支书的遗像前洒把热泪,扎扎实实地三鞠躬。 他笑着说:“几块钱的事!”村民含着泪说:“这个意义很重!” 台风“莫兰蒂”的破坏力至今令人心有余悸。74岁的村民周传义说:“那天的雨,用‘倾盆大雨’远远不够,说‘倾缸大雨’还差不多。” 9月15日凌晨,“莫兰蒂”登陆福建。6时许,周炳耀披着蓝色雨衣、穿着拖鞋,顶着“倾缸大雨”出门了。按照事先部署,他和村支委张华忠一路同行、一道巡查,排除隐患。 “当时,怎么说呢?水叫着喊着往下冲,跟老虎出山一样,跑得比汽车还要快!”张华忠形容道。 他们小心翼翼,来到村民张丽翠家旁的涵洞前。大水急匆匆往下奔袭,将沿途的杂物裹挟其中,累积到一定份儿上,生生把涵洞给堵塞了。急速的水流给阻挡了,被迫改道,就一股脑地往四周翻涌,朝临近的房子墙面横冲直撞,找到空隙,一顿猛灌。 张华忠说,周炳耀就蹚水到桥面,着手疏通涵洞。他紧紧抓住堵塞着涵洞的一根竹竿,使劲拖拽,竹竿的另一头缠绕着一堆杂物。竹竿松动的瞬间,水流湍急,形成的力将周炳耀拖入水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假如周炳耀不及时出手,会是什么情况?9月28日,在出事现场,张华忠指着涵洞周边的7栋土房子,说这些房子很可能就垮了。 责任在肩,周炳耀心里清楚要干什么。关键时刻,“驾驶员”“勤务员”成了大家的“守护神”。 庄里村的乡亲习惯了他的好,他也习惯了乡亲们的一声召唤,“要我帮忙”,没问题,上!但他并未止步,而是朝着“我要帮忙”的路子走。 2015年冬季,村里遭遇寒潮,不少人家的水管、水表都冻裂了。周炳耀是个“多面手”,水电工技术就不赖。“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于是挨家挨户地排查,能修的就修好,坏了的就换一个新的。 还是老路子。村民要给工钱,他笑着摆摆手。材料费总是要给的吧?还是笑着摆摆手,“用的都是边角料,废品,不值钱”。 周传仓跟周炳耀的父亲有过纠纷,想着“贵”为村支书,周炳耀肯定要向着自家人。但周炳耀不计较这些,从中撮合两位老人握手言和,还把他这个外人视为“自家人”。有时候遇到收电费的,不在家或者身边没带零钱,恰巧让周炳耀碰见了,二话不说就垫付了。见面时再还上,得到的答复是笑着的回绝:“几块钱的事!” “人有这个肚量,不容易!干部都这样,老百姓还不鼓掌拥护?这确实是几块钱的事,但这个意义很重!”周传仓眼含着泪,竖起了大拇指。 满腔热情地解答与群众相关的“题目” 村里人说,有时觉得,周炳耀这个村支书没有个村支书的“样子”。后来又觉得,村支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周炳耀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的儿子周铭灿摇头:“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女儿周巧烂叹息:“我也说不来。”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超级暖心的“老爸”。 周铭灿要到辽宁务工,“儿行千里父担忧”,左叮咛,右嘱托,“尽量对人好一点点。”“不要跟人争执,不要大声嚷嚷。”“碰到事了,就慢慢解决,不要着急。”起初,周铭灿觉得这有点“婆妈”,跟不上时代,“后来我经历了一些事,才知道他是对的”。 周巧烂远嫁海南。每次回娘家,周炳耀把她“供着”,让她安心当“娇娇女”。今年6月回家,她正要起身洗碗,就让周炳耀抢先了。周巧烂觉得“老爸”很可爱,掏出手机,在客厅远远拍下周炳耀洗碗的视频。只见周炳耀弓着腰,麻利地干着家务。如今这段视频,也让周巧烂“供着”,成为内心深切怀念的一丝慰藉。 儿女都“远走高飞”,身边的壮劳力也在远方干得有声有色,周炳耀为何总是“按兵不动”?要说他会开车、懂维修,水电工也能来,种香菇技术有一套,也到北京、深圳见过世面,人缘又不错,出外务工肯定是把好手,可以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周传义说,村民有时也开玩笑,说他就像个“老母鸡”,趴在窝里不出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他的兄长周炳铨知道,父亲年事已高,妻子又是个老病号,让他心甘情愿留下来,用肩膀去扛起男人的责任。他的兄长可能不知道,这个弟弟还有别的追求。 “作为一位村支书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多换位思考,用真情感化和凝聚群众。”这是周炳耀手写在“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民委员会”稿纸上的誓言。 或许,共产党员周炳耀把短暂的一生视为一个“解题”过程:群众出了“题目”,他就一笔一画地认真解答;群众不出“题目”,他就自己找出“题目”,再用心解答,目的是尽量让群众少遇到“题目”。 为什么在村民面前,他总是能做到有求必应,甚至还“没事找事”?为什么多年来他坚持四处筹资、自己垫资,修道路,立路灯,建老年人活动中心,热心向贫困户传授香菇种植技术?这似乎就是答案。 (本报记者 王国平 高建进) |
> 周炳耀出事地点。南都记者 李玲摄 周炳耀与妻子的合照。 周炳耀获得的奖励证书。 周炳耀在生活中总是笑呵呵的。 周炳耀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支书。今年9月15日,正逢中秋佳节,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福建。村支书周炳耀为保护村民人身财产安全,在村里巡查抢险时不幸遇难。年仅45岁。 在整理周炳耀的遗物时,女儿发现父亲随身的钱包里仅有29 .5元,而母亲身上也只有200元。村主任刘长务说:“周书记还欠信用社6万元贷款,他是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 9月15日,本该团圆的中秋,却带走了与刘冬菊一起生活了26年的人。 那天清晨,台风“莫兰蒂”在闽境肆虐,暴雨倾盆破空而降。身为村支书的丈夫出门巡查,刘冬菊不放心,跟在身后。当看见丈夫趟着近一米深的水清理涵洞时,她几次叮嘱丈夫小心。孰料,一个转身,“人就落水没了”。 她吓坏了,一边哭叫,一边追着被奔涌的泥流卷走的丈夫跑,却怎么也赶不上……再见到丈夫时,是在溪流的下游,距村庄5公里外,“他走了,没留下一句话。” 刘冬菊的丈夫,周炳耀,是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的村支部书记。正因为他在滂沱大雨中,及时清理了堵塞的涵洞,当天桥边及上游的村民才能逃过一劫,免于洪水的侵袭。而他自己,却不幸被急流带走了,年仅45岁。 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曾指出,“老区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党的感情深厚,他们奉献的多,索取的少。”周炳耀正是这样的人。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周炳耀很平凡,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但他的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当了三届村书记,周炳耀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七年如一日,总在不求回报地付出着。 74岁的村民周传义回忆,周炳耀走的那天中午,村民们基本没有心情吃饭。 “洪水冲走了他的躯体,但留下了更多的思念。”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去处,在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周炳耀带头和村干部共同垫资17万元,买下一栋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那一次,他把攒下准备给儿子举办婚礼用的3万元钱也垫进去了,至今这笔钱还欠着。 乡人大主席李扬盛是庄里村的包村干部,据他介绍,村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恶劣,群众的生活并不宽裕。周炳耀总想方设法帮村里做实事,“他的一生短暂,但都在奉献。” 舍命排险情 他奋力拔出堵塞涵洞的竹竿,水流畅通了,他却被卷进洪流 9月28日,台风“鲶鱼”来了。庄里村的小溪又成了“滚滚黄河水”。这条连接村干道的小溪,村里人叫它“庄里溪”,全长约10公里。平日里,溪流缓缓,清澈见底。 当晚11点多,刘冬菊被村干部连夜转移到地势较高的紧急安置点。两周前,台风“莫兰蒂”冲毁了庄里溪的部分土质堤岸,包括刘冬菊家门后的溪流护坡。她家的房子因此成为了危房。 尽管有一双儿女守在身边,但刘冬菊依旧不敢入睡。夜空里大雨滂沱,安置点旁洪流奔涌,一切都那么熟悉,仿佛那一日重现。 那一日是9月15日。早晨天一亮,大概5点多,周炳耀就换上草绿色的迷彩服,披着蓝色的雨衣,准备出门。窗外,瓢泼大雨,溪中,水流湍急。刘冬菊想拦住周炳耀,让他等雨势渐小再走。但丈夫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责任”,便推门而出。 根据村里前一晚制定的防汛预案,这天一大早,周炳耀和村支委张华忠需再次对全村开展巡查,排除隐患点。两人见面的地点,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附近的河道地势呈漏斗形,低洼处涵洞窄小,是重点巡查的地段。 果然不出预料。周炳耀到活动中心后巡视河道发现,由于上游菇棚倒塌,一些竹竿、菇筒等堆积物顺流而下,堵住涵洞,导致水流受阻,水势上涨,部分临河的房子已经被水淹了近一米深,随时可能被冲毁。 周炳耀急忙来到河道边,清理涵洞垃圾,将外露的竹竿一根根往外拖拽。 村民周传义家土木结构的房子正位于此处。“莫兰蒂”带来的“倾缸大雨”让周传义一夜未眠,那天清晨6点10分左右,他刚好站在桥边,距离周炳耀三米多。 他看到,周炳耀用力拔出又一根粗重的竹竿。这是他拔出的第四根竹竿。一下子,涵洞的水流就畅通了。急速的水流瞬间将周炳耀拖入桥下。 “他在我面前落水,身子被水卷起来过一次,脑袋上都是泥浆,转个弯就看不见了。”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三五秒,势不可挡的洪水将74岁的周传义吓蒙了。至今,他还在自责,“如果当时能反应过来递个竹竿,他或许有生还的机会……我怎么这么傻呀?” 不远处的刘冬菊和张华忠慌忙赶过来,追着洪水跑。 回想这一幕,是一脸憔悴的刘冬菊最悲伤的时刻。她泣不成声,一手拭泪,一手捂着胸口,断断续续地说,“我看到水漫到他胸前。他浮起来了一次。我感觉他好像看了我一眼,但很快又被卷没了。” 还在雨中沉睡的庄里村,被周炳耀不幸落水的消息惊醒。上百位村民紧急出动,冒雨寻人。7点18分,在距事发地5公里外的树兜村,人们找到了遍体鳞伤的周炳耀,已没有了呼吸。 家中“顶梁柱” 平日里忙完村里的大小事,他有时也会做点散工补贴家用 庄里村千里之外的辽宁,周炳耀在此打工的儿子周铭灿接到了噩耗。他把电话打到千里之外的海南,把消息告诉嫁到当地的妹妹周巧烂。身处天南地北的兄妹俩在电话里哭成了泪人。 周炳耀一家七口人。父亲周新柜今年78岁,一双儿女相差两岁,名字里分别带着“灿烂”两字,均已成家,只是儿子的婚礼还未正式办。去年11月,周炳耀当上了爷爷,有了个小孙女。 9月14日傍晚4点多,儿媳妇余琴带着9个月大的孩子,从邻镇鹤塘回来提前过中秋节。周炳耀开会回家,看到小孙女,兴奋地抱了好久。 一家人团聚的当晚,刘冬菊煮了稀饭,特地做了四个菜,一盘鸡爪,一盘卤豆腐,两盘青菜,分别是苦瓜和丝瓜。吃完饭,周炳耀又出去值班巡逻。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休息,不过基本没睡着。 刘冬菊记得,当晚丈夫还在念叨,“我最怕哪里的房子倒塌了。” 据古田县委宣传部部长余榕梅介绍,“莫兰蒂”台风致使古田县普遍受灾,其中卓洋乡最严重,一共倒了57栋房子。距离卓洋乡政府3公里的庄里村,如果不是周炳耀及时疏通河道,湍急的水流继续往上涨,将使上游的房子和住户都处于危险之中。 周炳耀奋力守住的房子没有倒塌,但对于刘冬菊来说,家里的“顶梁柱”倒了。 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样,年轻时的周炳耀也曾出远门打工。他到过北京、深圳,也去过南平。后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体弱多病、患有脑垂体失调症的妻子,他选择留在村里。 作为村支书,周炳耀每个月有120 0元的工资收入。平日里忙完村里的大小事后,周炳耀会到自家菇棚种植食用菌,有时也会做点散工补贴家用。 这个家并不富裕。 在整理周炳耀的遗物时,周巧烂发现父亲随身的钱包里仅有29.5元,而母亲身上也只有200元。村主任刘长务说:“周书记还欠信用社6万元贷款,他是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 急村民所急 每当村里人喊他帮忙,即便吃饭吃到一半也会出门 在周炳耀家里,比较值钱的大概要属那辆黑色的比亚迪汽车了。那是大约5年前,为了方便来回乡里开会,他东拼西凑花了两万八买来的二手车。 虽是私家车,但这部车更像村里的救急车。 2014年夏天,村民张巧明四个月大的女儿突发肺炎,半夜1点多高烧不退。在接到张巧明的求助后,周炳耀连夜开了2个小时的车,将母女俩送往古田县医院。后来由于孩子病重,需转院至省妇幼保健医院,周炳耀又立即拉上她们直奔福州,并为没带够现金的张巧明垫上医药费。此后两个月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有看病需要,周书记都会赶来帮忙。我们给他油费,但他不肯收我一分钱”,张巧明说。 在庄里村,搭乘过周炳耀车子的人不在少数。在75岁的周传仓看来,“这部车牌号为‘ 闽A N K 008’的车子好像全村的救护车一样,有人生病来不及打120,不管远近,他都会帮忙送医。” 不光充当村里的司机,周炳耀还发挥所长,义务帮村民修理水电,安装彩钢瓦等。对待村里的老人,周炳耀更是上心,办理医保和社保、上山砍柴、交水电费等,事无巨细,他都尽力办成。 刘冬菊说,“每当村里人喊帮忙,他即便吃饭吃到一半也会出门。”看着周炳耀长大的村民周传义说,“他从小就很忠厚,对人热情。当了村委和支部书记后,做事从不计报酬与得失。” 除了急村民所急,周炳耀还十分重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据村主任刘长务介绍,周炳耀担任村支书7年多,共为村里争取到8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硬化村内水泥路6条,修建机耕路3条共计5公里,修建河岸护坡1 .5公里,建设完成了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自来水工程等一批惠民利民项目。 “十多年没修成的机耕路,在他的努力下铺好了。”在刘长务看来,路难修,有时不仅仅在于经费,一旦涉及土地问题,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非易事。有一次,村里的道路拓宽硬化,路修好后,一户村民称,自家农田的沟渠被堵住了,要求恢复原貌。后来,周炳耀带着刘长务动手把水沟往另一个方向改道,这才把事情解决了。 庄里村是个“空壳村”。这个400余人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老人居多。去年11月,为了让村里的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去处,在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周炳耀带头和村干部共同垫资17万元,买下一栋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 那一次,他把攒下准备给儿子举办婚礼用的3万钱也垫进去了,至今这笔钱还欠着。 脱贫带头人 手把手教村民种菇,最大的心愿是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卓洋乡地处宁德市古田县东部,全乡面积97 .9平方公里,201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22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属于相对贫困的传统农业乡镇。周炳耀所在的庄里村,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共124户414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反季节蔬果与菌菇,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周炳耀当选村支书后,组织村民种菇致富,手把手传授经验。 卓洋乡党委书记陈昱晨还记得,第一次到庄里村见到周炳耀时,他正在田里指导一位村民种植,瘦小而又朴实的周炳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踏实的干部,做事从不抱怨也不马虎。” 卓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人选李霞表示,“周炳耀是村里的致富引路人”。村民在种植菌菇,遇到诸如菌种变颜色、长得奇形怪状等问题,总会来询问周炳耀。他不仅会耐心传授种菇技艺,还会帮忙播种、灭菌、采收和联系销路。在采菇季来临时,周炳耀还会召集种植户合作,今天帮这家收成,明天给另一家帮工,“整个季节他都在忙。”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价格,据刘长务介绍,今年周炳耀把各家各户的产品整合起来卖,“售价比往年高出2-4元”。目前,庄里村124户村民中,有将近80户人家种植香菇、木耳等农产品。菌菇行情好的话,一菇筒可以赚2元钱,散户们基本上都能种两三万筒,一年可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在周炳耀的带领下,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3480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60元,收入翻两倍,超过卓洋乡平均水平。村里的贫困户也从2012年的10多户,减少到去年底的4户。 在庄里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记录本上,周炳耀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致富奔小康。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让我们的群众富裕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乡人大主席李扬盛是庄里村的包村干部,据他介绍,村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恶劣,群众的生活并不宽裕。周炳耀总想方设法帮村里做实事,“他的一生短暂,但都在奉献。” “全村里每家每户,他都牵挂于心。多好的人就这样走了,我觉得太可惜了。”多日来,村民黄丽娟仍沉浸在悲伤中。和她一样,庄里村的村民也在想念着这位总是笑呵呵的村支书。 刘冬菊从未坐着丈夫开的比亚迪驶出过宁德市;夫妻俩曾计划去厦门看海;儿子周铭灿的婚礼拟在下个月举行;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马上就要落成了…… 只是这些事,周炳耀都来不及看了。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发自福建宁德 图片由家属提供(除署名外) |
图为周炳耀生前照片。古田县委宣传部 台风“莫兰蒂”15日凌晨登陆福建厦门翔安沿海,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受其影响,宁德市古田县普降暴雨,造成全县各乡镇普遍受灾。 在防抗台风过程中,46岁的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在清理涵洞淤塞物、以避免群众受灾时,不幸落水殉职。连日来,回忆起周炳耀生前的一幕幕,当地干部和村民,难以释怀。 桥洞堵塞河流暴涨危及沿岸村民生命财产 19日的庄里村,已恢复了以往乡村的宁静。走在村落街道上,强降雨和洪水肆虐后的垃圾及泥泞,已被清理干净;正逢艳阳天,三三两两的村民聚集在家门口唠家常,也有的趁着天气好,在院子里晒起了谷子。 然而,回忆起台风登陆的那天,36岁的张丽翠仍心有余悸。“凌晨4点多就醒了,那时候雨下得非常大,不敢睡,村里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吓得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张丽翠说,水慢慢地涨进家里,有膝盖那么高,也漫进房间。 当天,张丽翠土房旁桥洞的堵塞,让险情更为严峻。15日凌晨6时,周炳耀在巡查中发现村庄路边不少菇棚损坏,竹子、菇筒等堆积物散落,堵住了张丽翠土房旁的桥洞,导致水流受阻,河流暴涨。 彼时,河流水位已高达3.5米,没过桥面约0.8米,淹过房子1米多。为避免洪水上涨淹灌入村子,特别是位于桥附近的7户土木结构房子极有可能被洪水冲毁,周炳耀立即淌水到桥面疏通桥洞。 站在当时的桥面上,与周炳耀同组巡查的村支委张华忠指着桥洞告诉记者,周书记当时双手抓着堵塞在桥洞的竹竿一头,使劲拖拽,竹竿另一头缠着许多堆积物;在用力拔出时,瞬间疏通的桥洞形成的急速水流将周书记连人带竹拖入桥下,湍急的水流迅速将他淹没。 张华忠立即大声呼救,闻讯赶来的人员随即开始搜寻并报警,村民也自发前往帮忙。当天7时许,周炳耀遗体在距离庄里村5公里左右下游树兜村境内河道中被发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村民眼中的好人干部称他实干 “老房子到现在有五六十年了,被水浸泡时间长了,肯定会塌,连带旁边的房子都会倒,那损失真的是很大。”张丽翠说,要是没有周书记,他们的房子也许要面临很大的损失,除了感谢,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周炳耀是土生土长的卓洋乡庄里村人,已多年担任村主干;儿女均在外打工,家中留有父亲、妻子、儿媳及1岁的孙女,家庭主要靠食用菌种植收入。 热心助人,是周炳耀留给村民最深的印象。村民张焕伟回忆,去年冬天因天气严寒,许多村民家中水管、水表冻裂,周炳耀就自备材料,无偿帮大家更换,“我们提出如果不要工钱,好歹收点材料费,他却说这些都是他家废弃的,但其实都是花钱新买的。” 谈起周炳耀,村民张巧明忍不住哭了。2014年农历6月,张巧明刚出生4个月的女儿突然得了肺炎,此后的2个月,不管是事务繁忙,还是凌晨3时,周炳耀都是第一时间自己开车送张巧明母女到医院,帮助挂号、垫付医疗费。 “我们给他油费,他都不收。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张巧明哭着说,“他这样一个好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办好事,干实事,是干部、同事对周炳耀的评价。“他是我们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可每次给村里垫资做事,都是他提议并带头出钱。”长期与周炳耀共事的村主任刘长务如是说。 2014年,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庄里村急需硬化村内水泥路面,可是村里已筹不出更多的项目款。情急之下,周炳耀把家里准备用于儿子举办婚礼的几万元积蓄,无偿借给村里。直到如今他逝世,村里还欠着周家3万元。 追授优秀共产党员开展学习活动 周炳耀殉职后,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要求市县两级要第一时间看望和慰问周炳耀的家属,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妥善安置好后事。 当天,宁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胜泉受廖小军委托,前往卓洋乡看望慰问了周炳耀家属;古田县委书记钟昌华随后也前往看望慰问。 目前,中共古田县委已追授周炳耀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向周炳耀学习活动。(吕巧琴叶茂) |
宁德网周炳耀事迹专题页面 “福建日报”APP手机页面截图 宁德网消息(记者郑舒)9月15日,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为避免群众受到洪水威胁,在清理一处涵洞淤塞物时,不幸落水被急流冲走,壮烈牺牲,年仅45岁。 连日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东南网、宁德网等近百家网站相继发表和转发了周炳耀先进事迹的报道,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网友们通过留言跟帖、评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牺牲在抗台一线的村支书周炳耀的哀悼和钦佩之情。 多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周炳耀事迹 事件发生后,《闽东日报》刊发了《生命定格在四十五岁——追记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并配发评论《生命的高度》。之后“闽东日报”和“宁德网”的微博、微信对这一报道进行了转载,得到众多网友的转发和关注。宁德网还开辟了专题页面,将新闻媒体对周炳耀事迹的报道进行集中展示。 《福建日报》头版刊登了《为了村民安全,他献出了生命—— 请记住,他叫周炳耀》,报道迅速引起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近百家网站相继对该文进行转载。 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也对周炳耀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观众、读者和网民的强烈关注与反响。 周炳耀先进事迹也引起了网络媒体的高度关注,多家网络媒体也对周炳耀先进事迹进行报道。中新网发表了《“莫兰蒂”致宁德百余乡镇受灾一村支书救灾时牺牲》的报道,东南网发表了《福建一村支书清理涵洞堵塞物被冲走牺牲遗体伤痕累累》的报道,宁德网头条发表了《他心里装着乡亲唯独没有自己——追记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与此同时,东南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以及闽东日报、宁德24小时、宁德共青团、古田发布等微信公众号都对周炳耀的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在社会上反响热烈。 广大网友留言悼念周炳耀 来自各地的网友们,通过“福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微博、“工人日报”微博、福建日报APP,以及个人微信朋友圈转发、评论,将他们对逝者的哀思之情寄托其中。仅福建日报APP就有160多位网友留言。网友的留言和评论,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对这位牺牲在抗台一线的村支书周炳耀的哀悼和钦佩之情。 网友的留言评论说得最多的是“钦佩”,表态最多的是“致敬”。还有很多网友在“点烛”祭奠,大家的真情在文字上展现,在泪水中升华。 福建网友评论说:“是你,要大家珍爱生命;是你,让大家避开危险;是你,劝大家远离洪水。而你,却义无反顾地投入洪水中,为了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抗洪魔,救灾难,毫不畏惧,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要重!安息吧,周炳耀——心系群众的好支书,人们会永远记住你,怀念你!” 网友“秋天的童话”留言:“他是村民的主心骨,不似亲人胜似亲人。好支书把满腔爱奉献给村民百姓,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值得永远怀念! ” 网友刘再锋发表评论说:“英雄人物从来都不是偶然产生的,他生命中就是这样的人。” 网友“淼源”说:“虽然是个基层的干部,但是他却做伟大的事,致敬。” 网友“幸福”说:“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一路走好,人们会记住你的,安息吧。” 网友“鲁师傅”说,“人民的好干部,永远不会忘记你,这样的村支书是不多的。毛主席说死得有价值比泰山还重!好支书一路走好永垂不朽。” 网友表示将学习推广周炳耀事迹 网友们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支书而痛惜。他们纷纷表示,将以周炳耀为榜样,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宁德网友岛儿评论说:“在卓洋乡和庄里村走访了两天,我有深切的感受:一个村庄有这样的好干部,是村民的福祉;一个家庭有这样的顶梁柱,是家人的福份。周炳耀的身上,秉承的是中华民族与人为善、敢于担当的好传统。这个村庄传承的是邻里和睦、互帮互爱的好风气。好人周炳耀值得敬仰怀念,值得推广学习!” 福建电视台陆天在朋友圈里说:“凌晨6点起来,是为了送别因公殉职的古田卓洋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得民心者得天下,周炳耀是枚平凡的螺丝钉,一路走好!”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周炳耀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危急关头,面对狂风恶浪,敢于挺身而出,为了群众安全,不惜将自己置身险地。他的英雄事迹,正在被传播与铭记;他忠诚担当的精神气质,必将在更多的党员干部身上闪现。 |
两天来,周炳耀的名字磁场似的被强烈关注着。作为地处闽东北深山沟的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一位基层村主干离世为何引发如此大的关注?起因其实很简单——他在防抗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中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壮烈牺牲。 村民和知情人的深切缅怀折射出了一个英灵的伟大。危急关头的壮举也蕴含着周炳耀不平凡的情怀和品质。 台风来临时人们可以龟缩家中,或赶回家守护父母亲人,也可以为了他人而抗风搏浪。周炳耀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心系百姓安危、公而忘私,把群众看得甚至比亲人还亲,直至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与精神追求。当前在推进“两学一做”活动和建设六新大宁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需要这种精神。 前些日子,新媒体上有一篇文章流传甚广,说是人有三命,即性命、生命和使命。大意是: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三句话概括了三种境界。有的人只是来世上走了一遭,只追求一日三餐的温饱,没有高远的目标,亦没有伟大的理想,徒有性命而已;有的人认为既然来世上就绝不能白活一回,因此为了个人利益努力奋斗,努力活出一份出众的自我来,让个体生命流光溢彩;有的人则把责任扛在肩头,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前途紧紧联系起来,在履职尽责中体现责任担当和使命感,让精神焕发璀灿的光芒。 周炳耀虽为基层普通干部,但他显然属于卓越者。一个人的性命只有一次,但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因此,有的人活着却犹如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正所谓“我们不能决定性命的长度,但能提升生命的高度”。 “他是我们全村人心目中的英雄!”周炳耀在庄里村民的心声中获得了永生,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周炳耀发挥了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与带头示范作用,是宁德市成千上万基层干部和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当前缅怀周炳耀同志最好的就是弘扬好他的精神,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
9月19日,是送别抗台救灾英雄周炳耀的日子。周炳耀同志9月15日为抗击台风“莫兰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周炳耀同志,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人,1971年8月出生,200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9月15日,在防抗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5岁。 上午7时,周炳耀同志告别仪式在古田县殡仪馆举行,陈绍莲、刘振茂、卓昌旭、胡宁、郑国淑、许锋、林纪建、魏友根、游文龙、余榕梅、凌宏、何光武等县领导出席告别仪式。 在集体默哀三分钟之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县政府副县长何光武致悼词,对周炳耀同志的离去表示了深深的哀思:周炳耀同志是古田人民的骄傲,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音容宛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事迹,必将在古田大地上流传!他的精神,必将跨越时空永放光芒! 举行告别仪式的礼堂挤满了前来悼唁的人们。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跟周炳耀没有过太多的接触,但他们或多或少几乎都受到过周炳耀帮助:危急时无私的接送、困难时慷慨的资助,还有台风天坚持巡查的疲惫身影……这一点一滴都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即使离开礼堂老远,还是能听见里面传出隐隐的哭声,那是人们对他不舍的思念。 英雄一路走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抗台救灾英雄周炳耀同志告别仪式在古田举行 |
宁德网消息(记者 张文奎 见习记者郑凯)9月19日凌晨4时左右,天刚蒙蒙亮,庄里村村民都怀着沉重的心情起了大早,村里的8辆私家车全部出动,还安排了公交车。大家不约而同地准备参加周炳耀的追悼会,送这位“亲人”最后一程。 全心全意谋发展 卓洋乡全乡面积97.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属于传统农业乡镇,在古田属于相对贫困的乡镇。 该乡庄里村共有124户414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反季节蔬菜和菌菇。2009年,周炳耀当选卓洋乡庄里村支部书记时,人均年收入才3480元,是个穷村。 作为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摆脱贫困成了周炳耀肩头的重担。他始终认真履职,坚持“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周炳耀认真研究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当起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生产,为村民增产创收。 2013年,贫困户张祖强因残疾致贫,一家四口年人均收入仅3000元,家中仅妻子有劳动能力,想发展食用菌种植又苦于无技术支持。周炳耀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村中两名食用菌种植专业户到张祖强家中为其提供技术帮助,并且长期跟踪脱贫情况,至2016年,张祖强一家人均收入已达5360元。 村民主任刘长务介绍,村民张济利常年在村里务农,收入微薄。也是在周炳耀的引导下,开始种植香菇,第一年就赚了4万多元,第二年发展,年收入增加到十几万元,还盖起了三层楼的新洋房。 据了解,2013年以来,庄里村累计发展种植花菇166.9万袋、鸡腿菇40.5万袋、猴头菇75万袋、白木耳148万袋,水蜜桃200亩,村民后续经济作物培育不断壮大,2015年庄里村全村人均收入达9220元。 “我们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致富奔小康。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让我们的村民富裕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在今年“两学一做”第二专题讨论会上,周炳耀掷地有声。 公共事业挂心头 由于村财比较困难,周炳耀提出了一个方案,遇到村里重大项目开支却又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村支书和村民主任每人出3万元,其他村干部每人出2万元,作为项目垫支,待争取项目资金后再返还。 “周炳耀是我们村村干部里最穷的。前些年香菇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他日子还好过些,但这两年行情不好,他自己也不宽裕,但对村里的事务他依旧热心,对群众困难也常是慷慨解难。他妻子还患病需要大量开支,孩子们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前两天,信用社的信贷员来,我才知道,周书记还有6万元贷款没还啊。”刘长务说。 周炳耀没上任之前,庄里村村民一直靠村里的山泉水作为生活用水来源。周炳耀上任之后便积极带头修建自来水工程。白天他带领村干扛上工具前往十公里外的北山村登口山水源地挖沟埋管,晚上就在家中同村干研究自来水管的布置走向。筹资时他总是自己先出做好榜样,每户出100元,他就出200元。 2015年,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周炳耀带头垫资3万元,与村两委共同买下了村民一处闲置的房子,装修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由于没有村财收入,大家垫资的钱至今无法归还。“村里现在还欠着书记3万元钱呢。”刘长务说。 在周炳耀担任庄里村党支部书记的7年多来,共为村里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80多万元,6条硬化村内水泥路让村民出行更方便;3条机耕路让村民发展生产更有效率;1.5公里河岸护坡让这次洪水损失降低到最小;村里的70多位老年人有了宽敞明亮的活动中心;家家户户也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原先脏差乱的破旧小山村,在周炳耀任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展现出新面貌,庄里村先后被授予“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公共事业常挂心头,对周炳耀来说,还有很多的事情没做,也放不下。记者来到村委楼,在门前的空地上就见到堆满了碎石、沙子,料想村里还有项目没有完成,村支委黄文清指着墙角堆放的路灯杆说:“这15根路灯杆是前不久村里才买下的,考虑到村里没有路灯村民们夜间出行不便,周炳耀就想在村里主路上安装路灯,本想台风过后就装,没想……” 群众把他当亲人 “因为亲切,村里大家都叫他耀仔,都不叫他书记的。”75岁的老党员周传仓说。 五年前,周炳耀攒钱买了一部二手轿车,虽是私家车,却担起了村里“120急救车”的功能。 2012年2月,村民张清湘上山砍柴时摔断了脊椎,周炳耀得知消息后,立即开车将其送往县医院治疗。“我老公瘫痪在床之后,周书记还把我们家当做结对帮扶对象。时常关心慰问,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困难。”张清湘的妻子说。 2013年,村民刘长钟73岁的老父亲不慎从自家2楼摔下,导致骨折。正在田里干活的周炳耀,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开车将老人送至宁德市医院。刘长钟按乡土社会传统,要付200元油费时,周炳耀说什么也不收。 2014年夏季,村民张巧明四个月大的女儿突发肺炎,周炳耀得知后开车将母女俩送往古田县医院,孩子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时,周炳耀又立即拉上母女直奔省妇幼保健医院,事发紧急,张巧明没带够现金,周炳耀为她垫上医药费。看病期间,不管是凌晨1点还是3点,周炳耀都是二话不说开车来回接送张巧明母女。“我们给他油费,他说什么也不收。”张巧明哭了。 记者在周炳耀家中的停车库看到了村民口中的“120”急救车是一辆黑色的比亚迪,仪表盘上显示“88388公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为村民跑的…… “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我不赚村里乡亲的一分钱。”这是周炳耀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部小车承载的是周炳耀入党宣誓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的庄严承诺。 2001年,黄秋季在医院照顾生病的老公,刚好又是春播时节,家里三亩多地都是周炳耀帮忙打理的。 2012年,看村民刘长东做生意不善导致家境困难,周炳耀凑了3万元借给他当启动资金,并帮他建起菇棚……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周炳耀始终如一的默默奉献、公而忘私,在父亲的遗物里,女儿周巧兰发现钱包里仅剩下29.5元,而病床上的母亲身上只有200元。 |
今日上午,古田防汛抗台一线传来一个悲痛而感人的消息,卓洋乡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为避免群众受到洪水威胁,在清理一处涵洞淤塞物时,不幸落水被急流冲走壮烈牺牲,而他刚过完46岁生日不久。 据庄里村村民主任刘长务介绍,从昨日起,受台风“莫兰蒂”气流影响,当地骤降大暴雨,引发山洪暴发以及河道暴涨,多处民房受淹倒塌、道路和部分 通讯基站损毁。地势较低的庄里村,全村112户400余群众受洪水严重威胁。村支部书记周炳耀几天前就开始严密关注台风动向,着手布置各项防汛抗台工作。 14日起,随着台风“莫兰蒂”气流逐渐增强,当地暴雨倾盆而下,溪水骤然上涨,周炳耀组织村干部紧急转移住在地质危险点的群众。 今天凌晨5时30分,他在巡查落实群众转移工作中,发现一处桥下的涵洞被溪水冲刷而来的毛竹、泥沙等堵塞,眼看溪水上涨速度加快,很可能淹灌入 村子,后果不堪设想!此时他不顾已是通霄未眠疲乏不堪,不顾汹涌而来的洪水的威胁,毅然来到桥面,清理涵洞中的淤塞物,不料一条刚被拖出涵洞的毛竹被溪水 冲击后击中了他,他失去平衡落入溪水中,湍急的水流瞬间将他吞噬。见此情况,村干部一面向卓洋乡汇报,一面组织力量沿溪流进行搜救;已转移至安全地带的群 众得知这一消息,也自发投入寻找,大家都希望这位好支书能够脱离险境,平安归来。 当日上午7时18分,一个人们不愿听到的消息传来,击碎了心里的些许祈望,在溪道下游距事发位置约5公里的树兜村溪段上,周炳耀被发现,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遗体上伤痕累累,他为群众的人生财产安全,奉献出了自己最后的热忱。 请记住,他叫周炳耀 愿逝者安息 (记者 潘峻松) |
中新网宁德9月15日电 (吕巧琴 叶茂)记者15日从福建宁德市防汛办获悉,截至15日17时,今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造成该市百余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逾11万人,1人死亡1人失踪,累计直接经济损失逾3.7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死亡人员为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当天凌晨6时,周炳耀在巡查落实群众转移工作中,发现一桥洞被竹子等堆积物堵塞,为避免溪水上涨淹灌入村子,周炳耀立即到桥面上清理。 6时许,周炳耀在清理竹子时被湍急水流连人带竹子冲入桥下河流中,瞬间被淹没。经搜寻,7时许,周炳耀遗体在距离庄里村5公里左右下游树兜村境内河道中被发现。 宁德市防汛办称,此次台风“莫兰蒂”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降雨,14日起该市各地出现明显的降水过程,降雨区域覆盖宁德全境。 据统计,14日8时-15日16时,宁德市雨量超过100毫米的乡镇有46个,其中超过200毫米的乡镇有8个,超过300毫米的乡镇有3个,为霞浦柏洋338毫米、柘荣乍洋326毫米、东源318毫米。 暴雨导致水库蓄水迅速增加、江河水位暴涨。截至15日16时,宁德市24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为14.34亿立方米(比8时增加2.12亿立方米),占控蓄蓄水量的79%,目前有8座中型水库正在泄洪;赛江干流发生接近保证水位洪水。 此外,15日下午上白石、白塔、福安水位站先后出现洪峰水位;15时55分,福安白塔水文站出现32.25米的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26米)6.25米,比保证水位(32.9米)低0.65米,相应流量948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略超十年一遇。 宁德市防汛办称,这是该市1969年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仅次于2006年“桑美”台风影响的10200立方米每秒。 据初步统计,截至15日17时,宁德市九县(市、区)126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11.448万人,因灾死亡1人、失踪1人,累计直接经济损失约3.75亿元。(完) |
宁德网消息(古田记者站 吴涧杨远帆)9月15日,在防抗台风“莫兰蒂”中,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身先士卒,带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以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靠前指挥,科学救灾,使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但在抗灾过程中不幸以身殉职,享年45岁。 周炳耀同志牺牲后,市县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廖小军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市县两级要第一时间看望和慰问周炳耀同志的家属,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妥善安置好后事。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胜泉受廖书记委托看望和慰问周炳耀家属,古田县委书记钟昌华随后也看望和慰问了周炳耀家属。 镜头回放到防台抗灾中的一幕幕: 9月13日,古田县和卓洋乡部署防抗台风“莫兰蒂”工作,作为村支书的周炳耀与村主任刘长务立即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召集村两委班子开展防抗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 9月14日上午,古田县召开全县防汛抗台工作视频会议,周炳耀参会后立即回村,对防台抗台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将村干部分为三组进行全面巡查,尽早排除隐患,做好人员转移安置。 14日晚,他与支委张华忠深入全村所有的隐患点进行了逐一排查,并深入多户只有老人在家的群众家叮嘱。巡查结束后,与张华忠相约于次日凌晨6时再开展一次巡查,确保工作万无一失。 15日凌晨5时50分,村支委张华忠拨打周炳耀电话时,得知周炳耀早已起床,并已经提前到达村老人活动中心开展巡查。6时许,张华忠与周炳耀会合后,两人继续巡查。 此时的庄里村已蒙罩在一片暴雨之中。周炳耀在巡查中发现村老人活动中心路边出现菇棚损坏,竹子、菇筒等堆积物散落下来,堵住了路边桥墩,导致桥下水流受阻,村边河流水位暴涨,水位高达3.5米,没过桥面约0.8米左右,淹过周边房子达1米多。本来庄里村地势就比较低,如果不尽快清理村民张丽翠土房边被竹子等堆积物堵塞的桥洞,汹涌而至的洪水将会涨得更快,严重威胁沿河一带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位于桥洞周边的七栋土木结构房子极有可能被洪水冲毁,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周炳耀毫不犹豫冲到已被洪水淹没的桥面,立即开始清理桥洞中的淤塞物。在清理过程中,紧紧抓住堵塞在桥洞的竹子一头使劲拖拽,而竹竿的另一头却缠绕着许多堆积物,在被用力拔出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瞬间疏通的桥洞形成的急流使得紧抓竹竿一头的周炳耀一下子身体失去平衡,连人带竹子落入溪水中,湍急的水流瞬间将他吞噬。随后跟上的张华忠看见后立即大声呼救,闻讯赶来的人员随即开始搜寻,村干肖祖发拨打110报警、村主任刘长务将情况上报卓洋乡。 周炳耀被洪水冲走的消息,牵动了市县领导的心。得到报告后,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高度重视,要求古田县全力组织搜救。古田县委书记钟昌华亲自坐镇指挥,要求尽一切力量进行搜救。卓洋乡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沿河徒步展开搜救。由于当天雨量大、水势猛,沿河床地势复杂,搜救工作十分困难。至早上7时许,周炳耀的遗体在距离庄里村5公里左右的下游树兜村境内河道中被发现。就这样,一个深受村民爱戴的村支书周炳耀为了集体的利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 周炳耀一家7人。父亲周新柜是个老村干,现已78岁的他仍然经常关心过问村里的大小事务。妻子刘冬菊体弱多病,脑垂体失调,却始终无悔支持丈夫工作。26岁的儿子周铭灿已经结婚,去年刚生下可爱的女儿,为增加家庭收入,目前远赴辽宁务工。女儿周巧兰今年24岁,已出嫁并在海南务工。兄妹二人对父亲积极投入村务工作一向大力支持。 周炳耀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即是村里的当家人,又是家庭的顶梁柱。 周炳耀同志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热心集体事业,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卓洋乡正科级干部彭植棉介绍,周炳耀同志为人正派,深受群众的拥戴,已经连续三届担任村支部书记。 周炳耀勤俭节约,积极为村里办好实事,办好好事。村主任刘长务介绍说,周炳耀与他一起外出跑项目的过程中,他总是节约村集体的每一分钱,时间长了,两人就形成了这种默契。周炳耀将节约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村集体事业上,他担任村支书期间做了许多实事。如村内的6条水泥路硬化、3条机耕路建设、村老人活动中心建设和村委会楼整修、全村路灯的铺设等都是在周炳耀的辛苦努力下,一项项地建设起来,原先脏乱差的破旧小山村如今展现出新面貌。2009年周炳耀当选村支书记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480元,去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2860元,超过卓洋全乡平均水平。 周炳耀生性善良,一向助人为乐。村民黄文清介绍,周炳耀脾气很好,在处理村务工作时,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释,他经常说:“乡里乡亲的,什么事情都好商量,都可以协商解决。”村里只要有谁需要帮忙,周炳耀从来都会很热心地去帮助。 村民张焕伟回忆,去年冬天因天气严寒,许多村民家中水管、水表冻裂,周炳耀发挥自己有安装彩钢瓦和从事水电工的技术和工具,自备材料,无偿帮助大家更换了损坏的水管、水表。村民们提出如果不要工钱,好歹也收点材料费,他却说这些都是我家废弃的,而事实上都是他花钱购买崭新的材料。村民张嫩先回忆说,前年下半年他老婆刘瑞花因患胆结石,需要从卓洋乡卫生院转到古田县医院住院治疗,但没有交通工具而犯了难。周炳耀一听,二话不说就连夜开着自己的车把他们送到县医院,还忙前忙后,直到凌晨才回家;72岁的村民刘正昌回忆说,前年正月,他在宁德市治疗腰椎骨质增生,来回都是周炳耀无偿开车接送,不仅不收车、油费,还硬塞给自己200元钱。 几年来,庄里村在周炳耀的带领下,乡风和睦、百姓守法,村里多年没有出现恶性刑事案件,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被乡党委和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周炳耀同志不顾个人生命安全,在防抗台风中以身殉职,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的一生十分平凡,但平凡中体现了伟大和对党的忠诚,是新时期农村干部和当前正在开展“两学一做”的学习典型。是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学习榜样。 目前,古田县委已决定追授周炳耀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并下发文件,号召全县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
宁德网消息(见习记者赵巧红)9月19日,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追授周炳耀同志为2016年度宁德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 周炳耀,男,汉族,中共党员,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人,1971年8月出生,生前任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9月15日,在防抗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5岁。 自2009年任庄里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周炳耀团结带领庄里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庄里村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3480元发展到2015年的12860元,超过卓洋全乡平均水平。他与群众亲如一家,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甘当人民“老黄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在此次防抗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中,周炳耀同志临危不惧、冲锋在前,主动承担起灾情险患的排查工作。15日凌晨5时50分,在清理一处涵洞淤塞物时,他不幸被卷入洪水,光荣牺牲。在党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他用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用生命铸起了一座巍然耸立的不朽丰碑。 为进一步弘扬周炳耀同志的崇高精神,市委宣传部决定追授周炳耀同志为2016年度宁德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宣传周炳耀同志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务实苦干,勇于担当、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实施“环三”规划,建设“六新大宁德”,全面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宁德网消息(吴道锷)“真的没想到,弟弟牺牲时,家里就剩着229.5元。”哥哥周炳铨翻着弟弟钱包里留下来的29.5元零钱,禁不住老泪纵横,“他从来没有向兄妹说起自己的苦。作为哥哥,我真的很心痛!” “他心里想的都是乡亲。”村里75岁的老党员周传仓说。 “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始终怀着恪尽职守、助人为乐的心对待群众。”古田县委书记钟昌华这样评价周炳耀。 9月19日,宁德市委宣传部追授周炳耀为2016年度宁德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 (一) “他是我们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可我真不知道书记有那么穷,每次给村里垫资做事,可都是他提议并带头出钱的。”庄里村村委会主任刘长务说。 “村里现在还欠着书记3万元钱呢。”刘长务说。2015年,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能有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周炳耀带头垫资3万元,村两委共同垫资17万元买下了一栋村民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由于村财没有任何收入,大家垫资的钱至今无法归还。“前两天,信用社的信贷员来,我才知道,周书记还有6万元贷款没还啊。” 2009年,周炳耀高票当选庄里村党支部书记时,这里的人均年收入才3480元,就是个典型的穷村。 在周炳耀任内,村里拉来自来水,硬化6条水泥路面、建设3条机耕路,整修村委会大楼、购置了村老人活动中心。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2860元,超过卓洋乡平均水平。 “真难为他了,由于没有村财收入,村里需要投资的项目,都是炳耀带头垫资的,村里有下拨资金时才能还上。”上任支部书记周宁德说。 “2012年,乡里要评优秀共产党员,书记把名额让给我,他自己都没有评过呢?”村支委黄文清说。“书记说,我不要名誉,应该给你们。” 他是一个肯于担当、做事不留名的人,黄文清说。 (二) 他并不富裕,但对群众却很慷慨。庄里村老党员周传仓对这个远房侄儿赞不绝口。周炳耀在没有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前,就在村里与邻近乡镇间开柴三机,运货也载客,可村里的群众搭他的车,他却几乎都不收钱,有问,就答,顺路带带的事,要什么钱。 因为山上两棵树木的事,周传仓曾经和周炳耀的父亲有过争吵。“我以为当村支部书记的周炳耀肯定会帮他父亲,可是他不仅没有,还一样对我礼貌有加。”周传仓说,“在农村,像他这么有肚量的人很少见啊。” 2014年农历6月,村民张巧明刚出生4个月的女儿突然得了肺炎,那时,村里就周炳耀一人买了辆二手车,在2个月的反反复复中,不管是手上事务繁忙,还是凌晨3时,周炳耀都是第一时间开了自己的二手车送张巧明母女到县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帮助挂号、垫付医疗费。“我们给他油费,他都不收。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张巧明哭了,“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可他这样一个好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2012年2月,村民张清湘上山砍树时摔断了脊椎,得知消息,周炳耀二话不说,开车带着他去县医院治疗。在张清湘瘫痪卧床后,作为党员,周炳耀又把他当做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经常送钱给物,尽可能地帮助他。 村民张祖清的菇棚被火烧了好几次,来帮助救火的村民中,周炳耀经常都冲在最前头。“他对村民,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张祖清说。 庄里村交通不便,村民有个疾病都难以及时送医,前几年,周炳耀自己花钱买了辆二手比亚迪轿车,这也是村里的第一部小车。”他买的车啊,就是村里免费的急救车、公务车,用自己的私车为村里、村民办事的。“周传仓这样评价炳耀。 他心里装着乡亲唯独没有自己。 (三) 因为家里经济紧张,孙子都出生了,儿子周铭灿的婚礼还一直都没举办。“一拖再拖,父亲前几月终于给我们订好10月份办婚礼的日期,可他再也不会参加我们的婚礼了。”刚从辽宁赶回来的周铭灿一说起父亲就掉泪。 周炳耀一直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直到前几年,一直在古田县城打工、很少回家的哥哥周炳铨将自己的房子半卖半送过户给了弟弟,就几万元钱,周炳耀还了好几次才还完。 “弟弟虽然书念的不多,但很好学,开车、修电、装水管、种香菇,他什么都会。”周炳铨说,为照顾年迈的父亲和生病的妻子,炳耀就一直留在了村里。“凭着他的手艺和人缘,他到外面肯定会过的很好。” 儿子、女儿分别在辽宁、海南做事,周炳耀自己一人在家照顾年迈的父亲和患了脑垂体失调症、时常发作的妻子。同时,他还种着两万筒香菇,已经忙得够呛。“可我一回到家,父亲连一点家务事都不让我干,说长年在外已经很辛苦了,在家就休息好了。”女儿周巧兰一直念着父亲对自己的好。 “真的没想到,弟弟家里就剩着钱包里的29.5元,弟媳身上的200元。”周炳铨回家两天,带的1000多元钱,都快垫没了。 周炳耀去世后,家人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2015年11月26日在古田县第二医院的一张检查报告:三节椎间盘膨出。可他却从没跟家里人提起过。 一张体检报告、29.5元现金、一辆二手比亚迪,这就是周炳耀留给家人的最后实物。 评论: 为伟大理想信念献身者最光荣 一 秋 一份用生命书写的答卷正在翠屏湖畔,在闽东大地上强力传递。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全体共产党员必须直面的一道答题。周炳耀同志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践行了崇高理想信念。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入党时铿锵有力的宣誓和行动指南。平常日子、关键时刻,周炳耀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入党誓言,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为谁立命、为谁执政,是任何一个政党和党员必须首先回答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新时期践行宗旨,一定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我是谁”,是反映党的执政立场的人生观问题。“为了谁”,是反映党的执政宗旨的价值观问题。弄清“我是谁”,才能摆正自己的人生定位。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奋斗的方向目标。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追根溯源是要解决好“我是谁”。我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一次深刻揭示了我党的本质特征。 明白了“我是谁”,紧扣“为了谁”,坚持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为民解忧,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才能交出新答卷。 周炳耀为人正派,连续三届担任村支部书记,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乡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仅如此,多年来他还密切联系群众,热心公益事业,对自己小气,对群众大方。村里只要有谁需要帮忙,他从来都会很热心地发挥所长和所有,甚至自掏腰包、慷慨解囊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实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亲民爱民的风范,深受群众的拥戴。 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价值多元、思想激荡的时代,难免有人虚无信仰、迷失理想。也有的人宗旨意识淡薄,只知个人利益不懂国家利益,只知小家不顾大家。还有的人公私颠倒,私字当头,自私自利,说起私事振振有词,全然忘了党性原则和身份等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常补一补信念之钙、擦一擦理想明灯,用理想信念打牢做人做事的精神根基。 “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可见,理想信念的价值在于坚定不移。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抱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锲而不舍地实干,为践行宗旨和伟大理想无怨无悔。 平常之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沧海横流和急难险重任务往往是对共产党人的考验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之时。周炳耀为自已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在平凡岗位上一直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作为一家之主,他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亲,下有刚刚一岁的孙女,私事不可谓不多,但他牢记宗旨和使命,从来以公事为主,展现了公而忘私的本色。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紧急关头,他还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用理想信念和大爱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这也反映了周炳耀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词,时刻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种意义上,他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和优秀党员。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一位基层普通党员用生命作出了有力的回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伟大理想信念献身者最光荣。周炳耀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当前“两学一做”学习和宗旨教育的生动教材。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周炳耀很平凡。担任三届村支部书记,他没说过豪言壮语,也没有特别亮眼的“政绩”。 但采访中,记者的心却被震撼了。全村400多人,几乎每人都能回忆起几件有关周书记的往事,都在讲他对自己如何如何地好:村民生病了,他开车送;村民做生意失败了,他筹钱帮;村里要上民生项目,他个人贷款垫资也要办…… 以民之心为心,以民之苦为苦。担任村支书9年来,周炳耀始终不忘入党初心,践行为民承诺。平日里,为了全村发展,为了帮助困难村民,他自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贫;危难处,为了全村的安全,为了解救危境中的村民,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为民,从平凡小事做起。而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周炳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为民宗旨,他的先进事迹,值得全体党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