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医改综合试点省之一,在深化医改中,福建省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周密部署,既体现全国改革的共性,服从全国“一盘棋”的需要,又从福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谋划、设计全省医改工作,推动医改在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人民网福州2月17日电(吴隆重)名医“下沉”服务、微信支付诊疗费用、全科医生进入老、少、边、穷、岛地区的乡镇卫生院……2017年,福建省将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 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药品耗材收入控制在43%以内 16日,福建全省卫计工作视频会议召开。福建省卫计委主任朱淑芳介绍,2017年,福建省将加快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推进市县级医院管理委员会进入实质性运作,全面实行院长目标年薪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实行动态调整的“人员控制数”管理制度,以医院床位数为基础,合理核定人员总量和工资总额,开展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试点工作。 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方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强化医院成本管控,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公立医院科学的补偿机制和节约型医疗激励机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今年全省公立医院药品耗材收入占比要控制在43%以内。 据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占比同比下降4.64个百分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与劳务价值的诊察护理手术治疗等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同比提高2.51个百分点。据统计,新一轮集中招标采购的入围药品价格平均降幅15%左右,片区带量采购平均降幅10%左右。 完善县级办医领导体制,服务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 年前,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包含《关于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在城市开展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两个附件,城市、农村双管齐下地推进基层医改。 通知要求,各地必须建立完善县级办医领导体制,实现由县医管委统筹管理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建设、财政投入、资产处置、人员配置、院长薪酬等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各设区市要选择1个市辖区开展试点,福州市所有市辖区开展慢性病签约服务,打通农村、城市两个“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今年福建各地将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建立医疗联合体或医疗共同体,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县、乡、村机构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从追求机构收入向合理控费转变,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推动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 新建福建省儿童医院、福建省妇产医院,新增床位五千多张 据悉,今年福建卫计系统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今年福建省要确保新增儿科床位1160张、产科床位1300张、精神卫生床位3000张;全省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7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15人。 “创双高”工程:加快建设省立、协和、附一等3所高水平医院和21个省属医院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推动省市60个省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积极争取全国90所重点中医院和10所中医药研究机构建设项目,推动本省2-3所三甲中医院与全国顶尖中医院合作,建设名优中医院,支持成立省属和九个设区市中药制剂平台。 “十三五”卫生项目“333”工程:省立、协和、附一等3所省属医院分别“一拖一”项目,3所省属专科医院项目,福州市3所市属医院项目,重点建设省儿童医院和省妇产医院。 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出台县域重症监护、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心电诊断、影像诊断、消毒供应中心以及手术室建设标准,推动县域医疗服务技术、协作、信息三大平台建设。落实国家大型国产医疗设备推广应用试点,加快实施县域医学影像检查中心项目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水平。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永安市、石狮市、仙游县和长泰县新建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推广手机预约诊疗支付 今后,患者就医支付将更加便捷。据悉,今年福建省医疗机构将进一步推广应用移动医疗、手机APP服务,开通手机预约诊疗和支付宝、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功能,方便患者就医。各地将深化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推行诊间结算、床边结算和第三方医疗支付应用。 据悉,“健康福建”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已经启动,试点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在各设区市及医联体内,将普遍开展影像、心电、检查检验、门诊、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福建卫计委还计划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建设,促进全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 选派千名医师服务基层 ,定向培养千名本科临床医学人才 据介绍,今年福建省启动了落实城市医师下基层服务制度,规定城市医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逐级下基层服务。按照这个计划,2017年,福建省和设区市属医院共选派360名医师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选派640名医师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同时通过医联体、医师多点执业,实行差别化人才招聘和职称评聘办法,促进医疗人才下沉基层。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继续为49个基本财力保障县的县级医院定向培养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人才,每年计划招收300名;每年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本土化大专学历医学专技人员500名;新一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招聘150名,按照“市招、县管、乡用”的原则,为老、少、边、穷、岛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提供全科医生岗位服务。 面对一些医务人才紧缺领域,2017年,福建省还出台措施支持医学本科院校增设儿科、产科、精神卫生等紧缺专业,委托省外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对紧缺专业人才简化招聘程序,提高薪酬待遇。 朱淑芳强调,全省卫生计生系统要全面提升行业形象,深入推进卫生计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行业服务管理水平,辨证施治抓计生,主动适应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创新理念方法,加快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转变,着力深化计生服务管理创新。 据悉,至2016年底,福建全省拥有医疗机构床位达17.88万张,全省千人均床位数达4.6张、医生数2.06人、注册护士数2.47人。全省卫生计生系统攻坚克难,实现“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为新一轮全面深化基层医改打下坚实基础。 |
在继续加大对医改投入力度的同时,将着力推进改革攻坚 本报记者 曾金华 经济日报讯:随着医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财政部门在继续加大对医改投入力度的同时,以投入换机制,多方面着力推进改革 记者日前从财政部社保司获悉,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医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当前医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继续加大对医改投入力度的同时,如何通过以投入换机制,进一步推进改革? “政府卫生投入重点支持的领域,包括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等。”财政部社保司相关负责人说。 “深化医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09年启动医改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医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财政部社保司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已全面推开,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扩大到11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不断增加,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等12类4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 同时,随着医改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基本医保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药价虚高和商业贿赂乱象突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加以解决。 “财政部门在继续加大对医改投入力度的同时,以投入换机制,多方面着力推进改革。”财政部社保司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医药方面,大力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实行“一品两规”和“两票制”,挤压药价中的虚高“水分”。医保方面,积极推进医保经办管理整合,充分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医疗方面,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调整优化医院收入结构,通过“腾笼换鸟”降低药品、耗材、检查和化验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医务性收入所占比重。 其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卫生总费用不能再继续维持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否则将导致医疗卫生制度不可持续。”财政部社保司相关负责人说,要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面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总额预付等复合付费方式改革,并设定控费目标,作为医改成效的重要考核指标。 再次,健全医保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我们建议,要合理调整政府、单位和个人筹资分担比例;完善个人账户,逐步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坚持适度保障的原则,避免过度攀比发达国家保障水平,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财政部社保司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增强医院运行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和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切实强化公立医院监管,并通过加强财务和预算管理促进公立医院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
医护人员到现场义诊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宣传周活动现场
分级诊疗病种扩增历程 2014年:糖尿病 2015年:高血压 2016年:冠心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脂肪肝、慢性胃肠病、乳腺疾病、慢性前列腺疾病、精神与心理卫生、肺结核 2017年:脑卒中、慢性肾功能不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妇科炎症 “你签约家庭医生了吗?”“昨天我又去找我的家庭医生开高血压药了,给我开了一个月的药,不用一直跑医院,方便多了。”近半年来,在厦门,街坊邻里间的问候增添了新话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厦门分级诊疗病种已达15种,48万人签约家庭医生。 2016年9月厦门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近6个月来,48万厦门人有了自己家庭医生。截至2017年1月31日,签约户籍人群覆盖率22.86%,签约家庭26万户,家庭覆盖率38%。为了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于2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宣传周活动,宣传活动跨越2月、3月、4月三个月,每月的活动为期一周。 昨日下午,由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办,各区卫生计生局承办的以“您有家庭医生吗”为主题的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宣传周活动在全市六区同时启动。市卫生计生委由委领导带队,组成6个巡回组分赴各区参加各区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新增病种授牌、三师签约、专家义诊咨询、政策解读、科普展示等方式,传播健康知识,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启动仪式完成后,各区还将在每月的主题宣传周期间,通过开展义诊、入户宣传、健康咨询、政策解读、宣讲周以及组织家庭医生进社区、进学校、进厂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厦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 记者昨日在思明区分会场了解到,2017年1月,经市卫生计生委组织评审,脑卒中(挂靠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慢性肾功能不全(挂靠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挂靠厦门市中医院)、慢性妇科炎症(挂靠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等4个慢病病种的专病中心通过了评审验收。这四个病种作为厦门分级诊疗扩增病种,纳入“三师共管”管理模式。至此,厦门分级诊疗病种已达15种。 2014年厦门试点开展糖尿病三师共管,2015年将高血压纳入三师共管,2016年启动了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病种扩增工作,新增了2病(冠心病、肺癌)、2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脂肪肝)、5个专科疾病(慢性胃肠病、乳腺疾病、慢性前列腺疾病、精神与心理卫生、肺结核)。这些新增慢性病、常见病病种借鉴“两病两网”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厦门现有优势医疗资源,通过成立各病种专病防治中心,带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病种的分级诊疗的工作模式。 各区特色与亮点 思明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多,占全市1/3,截至2017年2月13日,全区已签约居民163386人,签约率达22.37%,其中65岁以上老人签约36003人,签约率82.17%。 湖里区 建立了“1+2+N”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即(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1名基层计生服务员培训转型的健康管理员)网格化工作模式,全区718名计生服务员经培训考试全部取得厦门市健康管理员证书,其中155名还通过了国家健康管理师考核并取得证书。并且,湖里区为前30%签约的户籍居民提供一次每人105元的健康体检服务包。 海沧区 开展定时定点巡诊服务。在社区、卫生院设置了独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为1080名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为1600个控制不好的慢病家庭配备可穿戴的移动血压计、移动血糖仪,使得全科团队与慢病患者点对点实时互动。问卷调查显示,海沧区已签约居民对服务总体满意度达96.25%,位居全市第一。 集美区 各镇街不同程度上免除一些签约费用,对残疾人、80岁以上老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低保户与计生特殊家庭免签约费90元,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对签约并纳入规范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100元免费慢性病用药,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运用100套慢病远程装备24小时对签约患者血压、血糖进行监控。 同安区 个人签约无需缴费,并让计生特殊家庭、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对象家庭享受免费的家庭签约服务。充分发挥同安区特有的中医药优势,使中医特色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提供以中医团队进行签约。 翔安区 构建有效的服务网络,横向组建团队,纵向强化基层。将签约工作关口前移,到卫生所和村民面对面开展签约工作。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社区活动,为80岁以上卧床患者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洪丰颖: 让家庭医生“签而有约” 春节刚过,我们启动家庭医生签约的主题宣传周活动,是希望能够让家庭医生的服务深入人心,让更多市民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今天我们又授牌新增了4个分级诊疗病种,希望在2017年有更多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推广,让患者在社区得到更好的服务。 截至2017年1月,厦门分级诊疗病种已扩增至15种,今后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等15种专病,诊断明确后就不用再去挤大医院,在社区就可以得到“三师”的健康管理。在今后的慢病防控中,厦门将坚持政府部门“定方向”、市级慢性病防治中心“拿策略”、各专病防治中心挂靠单位“提供技术”、基层机构“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通过“三师共管”看好病。 和居民建立了签约关系,初步实现了社区首诊,并不意味着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的诊疗关系绝对绑定。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效推进,如何着力优化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将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做实,实现家庭医生“签而有约”,让签约居民更有获得感将成为市卫生计生委在2017年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重点。 |
中国网新闻2月10日讯(记者 张艳玲 实习记者 蒋家乐) 目前,全国29个省份均已召开地方两会,山东两会正在举行,只有海南还未召开。 中国网记者梳理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大气治理、楼市调控、医药改革、教育资源分配等民生问题依然是地方两会关注的热点,各地政府也纷纷就此列出治理目标。 治霾出“硬招”各地亮治理目标 大气治理是今年地方两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各地纷纷立下军令状,为治霾出“硬招”。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将投入182.2亿元专项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将今年PM2.5的浓度目标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河北省明确,2017年继续做好去产能工作,年内压减煤炭产能742万吨,PM2.5平均浓度下降6%以上。 河南省提出,今年继续开展大气治理攻坚,确保PM10、PM2.5浓度稳定下降,空气优良天数200天以上。 另外,就雾霾防控机制改革问题,各地代表委员提出,治理雾霾不能各自为政,应加强区域联动共治,同时加快建立利益导向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杠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率。 楼市从严调控“稳”字当头 从严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被写入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遏制“炒房”行为,提出具体调控措施。 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楼市发展方向,提出2017年楼市调控目标是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房价环比不增长。 上海市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给房地产市场吃下“定心丸”。并新增供应5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通过房屋、旧区改造化解住房供求矛盾。 重庆市提出,“要综合措施,积极防范各类风险,坚决遏制炒房行为”。 加快医改落实惠民政策 医改问题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热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均有提及,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推行药品阳光采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大医院与社区用药衔接。 浙江省将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缓解百姓看病难现状,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医药价格”改革。 河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除了要进一步落实群众大病保险制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50元。 安徽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资源共享 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平衡问题历来呼声高。记者发现,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改进措施。 山东省日前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今年年底将全面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按计划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为此,山东省政府近三年计划筹措建设资金1220亿元,规划建设中小学2963所。 江苏省的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围绕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今年江苏省政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扶困助学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 上海市将启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将新建和改扩建20所幼儿园,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
资料图:北京一家老字号药店内,前来购买药品的市民络绎不绝。中新社发 李慧思 摄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解决医药领域突出问题,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全流程发力,提出了系统改革措施,明确提出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推开药品购销“两票制”。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药品流通行业存在企业多小散、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不高的问题,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间,推行“两票制”将重塑医药流通模式,有助于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 提速 加快临床急需新药和短缺药品审批 在生产环节,《意见》强调提高药品质量疗效。一是严格药品上市审评审批,新药审评突出临床价值,加快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短缺药品审评审批。二是加快推进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给予政策支持。三是有序推进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鼓励新药研发。四是加强药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五是加大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支持药品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企业退出。六是健全短缺药品、低价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保障药品供应。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的实施,将明显提升我国药品质量,对于推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确立公众对国产药的信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此前表示,下一阶段新药审评审批将更加严格,不仅是新药,国家对已上市的仿制药要开展一致性的评价,要加强药品生产的质量监管,推动落后企业退出。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保证药品质量更加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吴浈表示,我国正在深入开展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国外创新药早到中国开展临床试验,可以同步和国外开展临床试验,利用这些数据到中国进行审评,加快上市速度。 “对于临床急需的药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优先审评的规定,比如对一些抗癌药、传染病的防治药、罕见病药、儿童药等,我们有优先审评政策。”吴浈介绍,这些优先审评的政策不仅适用于中国企业,也适用国外企业。所以国外的创新药进入中国,并符合这些条件的,都可以享受优先审评政策。“凡是有利于公众治疗的药品,特别是一些创新药,我们会采取积极措施,让它们尽早上市、尽快上市。”他说。 据了解,2016年发布的《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等17种情形纳入优先审评。截至2016年底,共发布了12批155个注册申请的优先审评目录,其中包含15个儿童用药。 洗牌 “两票制”落地推动行业整合 据国务院医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将通过采取整治药品流通领域突出问题、规范医药代表行为、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等改革措施,对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意见》明确,在流通环节重点整顿流通秩序,改革完善流通体制。一是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补充的城乡药品流通网络。二是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三是落实药品分类采购政策,逐步扩大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品种范围,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四是加强药品购销合同管理,违反合同约定要承担相应的处罚。五是整治药品流通领域突出问题,依法严惩违法违规企业、医疗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加强对医药代表的规范管理,其失信行为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六是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促进价格信息透明。七是积极发挥“互联网+药品流通”的优势和作用,方便群众用药。 据了解,在此前“多票制”的环境下,很多中间环节并不规范,比如容易产生“挂靠”“过票”等购销环节违法违规行为。而“两票制”的基本要求是,“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购销发票,流通企业到公立医疗机构开一次购销发票”。根据目前确定的时间表,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要率先推行“两票制”,鼓励其他地区实行“两票制”,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推开。 一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两票制”落地,未来缺乏品种资源和终端医院覆盖不足的区域型中小商业公司或将出局。随着监管力度,尤其是票据查处力度的加强,部分非规范性企业也将逐步退出市场,拥有较强上游工业品种资源以及下游渠道优势的龙头商业公司将迎来并购整合机遇,预计未来各省份或将最终形成3(国药、华润、上药)+1(九州通)+N(各省份区域龙头)的新商业格局。 国泰君安在一份研报中提出,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16613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行业增速从15%至20%下滑到10%左右。“两票制”、营改增和流通行业自查等多项政策的综合推进,将使以小规模市场代理业务为主的企业无以为继,新一轮整合浪潮不可避免,地区性龙头,资金实力雄厚,下游标的资源丰富,在流通体系变革中更占优势。 事实上,在“两票制”最先落地的福建省,药品配送商已大幅减少。有数据显示,福建省2012年药品配送商达176家,而据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网最新数据,2016年配送商仅40家左右,近80%企业消失。 推进 引导“互联网+药品流通”规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挥“互联网+药品流通”的优势和作用,方便群众用药,引导“互联网+药品流通”规范发展。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规范零售药店互联网零售服务,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开展药师网上处方审核、合理用药指导等药事服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提示了放开互联网售药的可能性。 当前,互联网售药B证和C证的审批已经被取消。所谓B证是指医药批发公司向药店售卖药品,即医药B2B平台;C证是指药店向个人消费者售卖药品,属于B2C平台。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明确将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平台除外)审批。这意味着实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互联网药品交易B证、C证审批即将成为历史。有业内人士表示,上述两证审批取消后,医药电商或迎利好,门槛降低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市场力量。 吴浈强调,对于互联网售药,既要促进流通,又要加强监管,如果让这种销售脱离了监管视野,可能会对公众健康带来伤害。“药品是特殊商品,特殊在药品既要讲有效性,也要讲安全性。药品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不是自己随意去买、随意去用,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甚至药害事件。在互联网上销售药品,很多国家都采取谨慎态度,并不是完全放开的。” “我们现在强调开展网上售药网下要有实体店,这样能做到责权一致,公众权益能受到保障。总而言之,药品监管既要搞活,更要保障安全。”吴浈说。 |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题: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至200个,分级诊疗如何提速? 新华社记者 王宾 彭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年来,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健康网兜住了民生“底线”,“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地方有益探索如何以“三医”联动推动公立医院服务供给侧改革?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如何加快分级诊疗,让基层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三医”联动破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痼疾 2016年,“健康中国”建设让“健康红利”持续释放,13亿多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200个,有超过一半的县开展了基层首诊试点,县域内就诊率达80%以上…… “我们在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上,探索出了中国式解决办法。”中国领导人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向世界做出掷地有声的宣告。 ——破逐利冲动,降虚高药价。看病贵、看病难长期以来被基层群众诟病,以药养医的痼疾破坏的是公立医院的“姓公”本质。作为医改先行者,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建立了科学补偿机制,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通过实行药品限价采购、严格控制医师处方权和抗菌药物使用,挤出药品耗材流通使用环节的水分。医药改革使三明市医院药费收入占比从47%下降到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同时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突出劳动价值,“让医务人员得到社会尊重和应有报酬”。薪资低、任务重、风险高,一线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态环境压力重重。江苏省公立医院单位内部实行绩效工资,设立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延时加班补贴、值班补贴、夜班补贴等项目,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风险度高和贡献突出等医务人员倾斜。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措施使改革试点医院收入分配秩序更加合理,医患关系因医生收入阳光化得到改善。 ——加强外部制约,以医保为综合改革抓手。在福建等地的改革中,医保中心负责基金支付、统一采购和结算,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控。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说,上述努力使试点公立医院推动建立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了服务整体绩效。 “上得去、下得来”——分级诊疗初现成效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这16字目标2015年就出现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分级诊疗,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被视为有效改善民众就医感受、理顺医疗秩序的利器砝码。 记者调查了解到,全国多地多家大医院医务人员反映,约三分之一的常见病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以北京为例,北京宣武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一度近30%的患者就是开药。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认为,病人过多流向县级及以上医院,加重了看病难和医保基金负担。 “医联体”一般由一个三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区县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医疗资源能“沉下去”,也能“上得来”。江苏省组建了以两个三甲医院为核心的省级医疗集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已建立10多个“医联体”;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承担了全市老年人门诊总量的近六成。 国家卫计委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指出,中国医疗改革的总体设计是要形成适应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性环节,“家庭医生可实现对患者的初步诊疗,小病当场治疗,大病或疑难杂症及时上转。” 目前家庭医生在全国各地涌现:辽宁超半数农民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陕西西安已有250余万人签约家庭医生;上海市启动试点“1+1+1”签约服务组合,居民与1位家庭医生签约,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就诊,若至组合外就诊需由家庭医生转诊,群众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位列全市服务性行业首位。 管扶并重,推进基层首诊 “分级诊疗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王虎峰解释道,将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构建合理就医秩序,任重而道远。 “目前分级转诊在由县转市实现明显分层,但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层级划分不清,加之报销比例差别不大,导致县医院超负荷运转,住院病床一床难求,县级医保、财政压力很大。”江苏省大丰市卫计委主任徐向东认为,在运用医保经济杠杆的同时,还需制定转诊指导目录,规范转诊流程。 有专家指出,阻碍分级分段医疗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据了解,目前全国仅7.8%的村卫生室执业人员有大专及以上学历,78.8%的乡村医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城市社区医院也难见高水平医疗人才。医师资质和执业能力的不足,使基层医生无法有效分诊,基层首诊功能难以落实。 长远来看,培养基层造血能力不容忽视。北京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许俊峰建议,宜设置“订单培养”模式,吸引更多高水平优质医疗人才下沉到社区基层,并在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
央广网北京1月29日消息(记者 车丽)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卫计委表示,今年,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能力,推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截止目前,我国4个直辖市和266个城市都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占全国城市总数的88.1%,超额完成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的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表示,2017年,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渐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王贺胜:“以医疗联合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的格局。” 针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国家卫生计委副主任马晓伟表示,十三五时期,要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能力,推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马晓伟:“乡镇卫生院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要有所提升,乡村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的比例要提高,进一步调动积极性。” |
近日,一名女医生一边给病人看病一边斗地主的视频在盐城当地传开。据了解,被曝光的医生是盐都区郭猛镇卫生院的一名内科医生。院方已找过她谈话,向当事人也作了当面道歉,并处以2000元钱的罚金。(1月15日 《扬子晚报》) 边开检查单边斗地主,没把患者健康放在眼里,这是典型的医德问题。不过,有人把此举和医患关系紧张套在一起,认为医生们都应该反求诸己,这种声音倒是有些偏颇。因为,这位上班时间玩斗地主的医生,自身所处在镇卫生所,这一级别的医疗机构,很难嗅到医患关系的火药味。原因很简单,但凡是有点影响的疾病,患者大都要跑到县级医院去诊疗,乡镇级的卫生院大多承担康复等“扫尾工程”。远离工作最繁忙的医患第一线,身处“大后方”的乡镇卫生院又何来“关系紧张”之说? 这也凸显出乡镇这一级卫生院的尴尬状况。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连掏手机接电话的时间都挤不出,而小卫生院门可罗雀,一些医生只能靠玩手机打发时间,以至于来了患者就诊,医生都没能从斗地主的惯性中扭转到工作状态。可见,自新医改实施以来,痼疾仍旧存在。 宽敞的大楼、明亮的病房、舒适的环境、优越的条件……很多乡镇卫生院,在硬件条件上已丝毫不输上级医疗机构。而且,在把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语境下,乡镇卫生院应当能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事实上,一些乡镇卫生院还是冷冷清清,被它辐射到的周边群众,依然不改有病跑大医院的习惯。说到底,还是乡镇卫生院缺乏实力过硬的医疗队伍,从而让群众缺乏就诊的安全感。 这几乎是一条恶性循环的链条。群众不愿去乡镇卫生院,医生工作量就不见起色,相应工作的积极性和绩效度自然就偏低。这样,就带容易带出上班时间无所事事,玩手机也就被看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要扭转这种情况,一定还是要从分级诊疗机制的彻底执行上入手。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就包括优质医务人员下沉到基层,但这种下沉,往往是坐诊式的过堂,当天来当天走,无法和当地乡镇卫生院融合。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走形式,增加不了基层医疗的号召力。要完成乡镇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就一定要让优秀医生“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说要终身制,但至少时间上要有持续性。这才能和已经到位的硬件设施一起,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当然,这显然需要职称评审、待遇提升等政策倾斜,没有这些成本付出,分级诊疗恐难彻底。
|
家庭医生上门 医疗资源下沉 “三师共管”啃下“分级诊疗”硬骨头 厦门47.9万人率先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东南网1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世雄 李方芳)习总书记2017年的新年贺词,让我们备受鼓舞,备感温馨:“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特别是这句话引发了厦门许多市民群众的共鸣;而在刚刚闭幕的厦门2017年两会上,那份凝聚了全市上下共同心血和汗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清晰地提出了奋斗目标: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考核激励,建立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分级诊疗体系和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推广家庭医生模式。 回望2016年,厦门卫生系统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曾被视为高档生活方式的家庭医生,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真实可触的现实。潜移默化中,不少居民渐渐改变了“有病只去大医院”的就医习惯,成了家庭医生的铁杆“粉丝”。 根据近日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厦门家庭医生已覆盖家庭户26万,覆盖率逾38.39%,签约满意度高达92%。新年伊始,厦门的家庭医生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期待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更好的家庭医生服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连续照护 家庭医生服务遍地开花 “兰医生,你现在有空吗?我这两天觉得有点心慌头晕,刚才突然胸闷得很。”眼看到了下班时间,金山社区兰齐医生的手机响起了提示音,是他的一位签约居民老周发来的。“行,我现在就过来!”鉴于老周的特殊情况,兰齐在回复后立即出了门。在老周家为他做了简单的检查后,兰齐发现老人当天忘了服用高血压药,在服下药品后老周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老周虽然已经68岁了,但手机打字还挺快。在去年10月签约家庭医生后,他在自己及老伴的手机微信中加入了“金山兰医生居民群”,群里有责任医生、签约的邻里乡亲,医生还时常在群里给大家提供健康咨询、健康宣教等各类服务。“上了年纪毛病多,不舒服和子女说,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只能干着急。去大医院看病排队总要很久,还得麻烦孩子带着我去。”老周说,签约家庭医生后,就像多了位很亲近的医生朋友,不管多晚他都会及时回复。 因为能与医生建立起连续、稳定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关系,家庭医生这一概念逐渐在厦门落地开花,和老周一样享受到贴心医疗服务的家庭越来越多。 根据厦门市卫计委委托第三方对全市38家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调查显示,居民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意愿达91%,签约居民对签约机构的总体满意度达92%。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仅实施了两个多月时间,签约覆盖率就已经超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15%覆盖率的要求。就全国的情况来看,能达到像厦门如此高的推广程度的城市可谓凤毛麟角。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医疗卫生这个民生关键领域制定了2017年的行动路线图: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开展控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30%以上户籍人口、60%以上重点人群。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惠民红包 每年为签约居民减免亿元支出 厦门的分级诊疗并不追求签约数量狂飙突进,市民却用签约数量默默地为其点了赞,这其中可有什么秘诀?“基层服务没有秘诀,就是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让他相信你!我们的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服务,都是致力于为有医疗需求的慢性病和老年人群提供全周期可持续的医疗服务,追求的是能让签约居民得实惠,有获得感。”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说,厦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专科医生为技术支撑,健康管理师为辅助的团队模式,“三师共管”让居民看病更便捷、签约更实惠,管好了健康,也管出了居民的口碑,体现的正是最朴实的医患关系。 自2014年以来,厦门以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为突破口,进行“三师共管”式签约服务,仅仅两年就带动了其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共计192万诊疗人次“下沉”到基层,既有效分流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又使基层诊治水平和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套出台的系列政策,让签约居民享受到更多惠民“红包”,厦门还采取了三方共同买单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120元一年,其中医保基金承担7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30元,居民个人只需承担20元。 其中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政府分别出台相关激励支持政策。思明区对2016年12月31日前签约的户籍居民,其个人承担部分20元/人/年由区财政承担;辖区计生特殊家庭、持残疾证残疾人、结核病人这三类签约对象,其签约服务费个人20元/人/年、医保基金承担部分70元/人/年也由区财政承担;湖里区、同安区也对2016年12月31日前签约的户籍居民,其个人承担部分20元/人/年由区财政承担。 能把患者留在社区,厦门靠的还有签约服务内涵的不断丰富: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签约对象可酌情开具4-8周用药;开设绿色转诊通道,可比没签约患者提前三天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此外,签约居民有专门的签约服务区和独立的诊疗服务区,可享受专科医师个性化技术指导,家庭医生团队个性化健康管理,慢病患者精细化管理,以及65岁以上老人日常随访、定期体检及全程健康管理,80岁以上老人及行动不便老人每年不少于一次的免费上门出诊服务等;同时取消签约人员部分门诊及住院的起付标准。 厦门市卫计委的统计显示,自2016年9月5日上线签约至11月1日,签约居民中已有24781人次享受到4周及以上的长处方。与原有慢病病人每周到大医院开药相比,签约慢病病人每人每年可节省挂号诊疗费828元。按目前签约的慢病病人50%人员享受长处方测算,仅挂号诊察费就可以节约6228万元,一年可为签约居民减免1.55亿元费用支出。 正是这一系列贴心的增值服务,让“急病上医院、慢病下社区;确诊到医院、监测在社区;手术上医院、康复回社区;专科上医院、全科在社区”的概念在厦门得到有效推广,分级诊疗改革真正赢得了民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医患双赢 鼓励更多医生加入签约 要让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走得更稳,既要让签约百姓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得到满足,也要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动力,医患双赢才能走得更远,让双方的契约关系变得牢不可破。 为了让家庭医生“有底气、乐意干”,厦门在编制、聘用、晋升、培训、评奖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倾斜,增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业吸引力,让他们包括收入在内的各种情况变得更加体面。 据介绍,居民签约服务费主要用于激励签约服务团队,其中20元由机构统筹用于家庭医生签约相关工作,80元由团队长(家庭医生)考核后团队自主分配,20元综合考核后按考核分数激励签约团队,以上激励不纳入原有绩效分配体系。按每个签约团队服务(1名家庭医生,2-3名全科医生助手)有效管理1500人预算,团队成员收入每年将较以往增加3万-6万不等。 厦门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洪丰颖表示,为了增强家庭医生的服务力量,厦门还将鼓励在职医生、退休医生自愿参与到“家庭医签”中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医生工作室,并在各区试点健康管理门诊预约付费服务,为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涵盖健康评估、分析、健康干预等个性化服务。 未来还将通过可穿戴设备来进行重点人群的指标监测,有效减少随访工作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健康管理,通过手机APP软件进行健康管理,并进一步优化信息系统,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效率,并在数据统计、信息共享方面打造健康大数据理念。 医者说 翻山越岭,医患成“熟人” 陈圆圆是西林社区的一名家庭医生,她所在的西林是一个很特殊的社区,它的区域一大半都是在山上,社区居民接受健康相关服务并不方便。为了暂时还没签约的居民,陈圆圆与自己所在的团队多次翻山越岭,深入西林村、东山及东坪山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宣传。 家住在东坪山上的牛老伯,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尽管医生在为其体检后告知他的血压长期偏高,他仍不愿意接受治疗。在一个清晨起床后,他突然四肢无力,险些晕倒在了洗手间。当时正在社区为签约居民上门巡诊的医生得知后立即赶到了牛老伯家中,采取了应急措施后将他送往医院救治,及时挽救了突发脑梗的牛老伯的生命。康复后,牛老伯第一时间将电话打到了社区医院,主动要求,“我要签约家庭医生!” 陈圆圆告诉导报记者,家庭医生与大医院的医生有所不同,不仅仅是承担治疗任务,而是三合一的角色,“我们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健康信息传播者,还得是能与乡亲邻里交流协调的沟通者。”因为长期与居民交流,西林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早已成为了居民的“老熟人”,走进村头,常常有人和他们打招呼。 如今,家庭医生已经成了大多数西林社区签约居民的首诊选择,社区医疗团队每年一次免费为签约的失能、半失能以及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提供的上门出诊服务,更是感动了许多家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签约者说 家门口有了健康守护人 家住金山街道的温阿婆今年77岁,半年前的一次中风让辛勤了大半生的她半身不遂,除此之外,她还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在一次社区医院为老年人做的免费体检中,全科医生发现温阿婆的血压控制情况并不乐观,通过详细了解才知道,因为阿婆手脚不便,去大医院挂号经常挂不上,开药又遵循“急三慢七“的原则,一次只能开一周的药,家人们常要为老人开药奔波折腾,相当辛苦,导致阿婆血压控制不稳定,却迟迟未做详细的调整换药。 社区的全科医生耐心地向老人家讲解了来社区就诊、签约家庭医生的好处,去年9月,温阿婆委托家人与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从那以后,她的血压高低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来过问,不仅可以一次性开一个月的慢性病药物,报销的还更多,一个月能省下好几百元的医药费,阿婆许久都不用到医院挤了。 几天前,温阿婆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责任医生,说自己这几天状态不太好,吃不下睡不着,身体还有麻木的感觉。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她有再度中风征兆,建议家属将温阿婆送医入院治疗,并优先帮阿婆预约了上级医院的专家号。“以前为了我看病吃药,孩子们都忙成一团。现在我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就有几个专业医生一起管着,家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及时解决了中风危机的温阿婆回到熟悉的家中,她感慨地说,签约才三个多月,她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亲戚邻居见了都夸她精神好。 医生帮你督促管理遗传病 “以前是有病了去大医院挤,现在有病没病,社区医生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找我,督促我进行健康管理,为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家住禾山街道金湖三里的洪女士,谈起签约家庭医生这半年来的变化,喜出望外。 洪女士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已有20多年了,因为属于家族性遗传疾病,洪女士的母亲、哥哥就因为这几种疾病缠身,加上不注重日常生活习惯,早早地就离世了。有了前车之鉴,洪女士对自己的病情忧虑不已。 在2014年接触到社区医院之前,洪女士一直都是在大医院就诊,那里永远都处于人头攒动人满为患的状态,洪女士每次挂号都要提前预约,还经常挂不上号。“好不容易抢到号了,医生也没有时间听我慢慢讲述自己最近身体状况的一些变化。说实在我也理解,一天要应付那么多患者,大医院的医生也疲惫不堪。”洪女士说,后来她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到附近的禾山社区医院就诊,不同于大医院的拥挤不堪,社区医院病人相对较少,挂号就诊非常快,全科医生汪丽敏非常有耐心地询问洪女士的病情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因为首次就诊还有许多情况有待后续观察,汪医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私人电话给了洪女士,并告诉洪女士有任何身体的不适或者需要咨询的尽管打电话给她。 2014年8月洪女士第一批签约了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友网”服务,去年又“尝鲜”了家庭医生签约。接下来的服务让洪女士收获了不少惊喜: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中医院下社区的专家一起组成了“三师共管”小组,由中医院糖尿病科专家、禾山社区全科医师及健康管理师一起管理洪女士的病情。专家定期来禾山社区坐诊,再由全科医生长期跟踪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并由健康管理师定期对洪女士进行饮食、运动等生活管理指导,如此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大大地提高了洪女士的生活质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小贴士 怎样签约? 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接受医疗服务时,或医务人员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服务时,或您自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签约。签约之后即可拥有您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签约的健康档案会被人看到吗? 不会,保护居民个人信息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原则,您的家庭地址、电话及个人信息将得到严格保密,不泄露,不作为医疗卫生服务外的其他用途。只有您需要的时候家庭医生才会按照约定内容为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转诊服务。 签约后,是不是随时可以叫家庭医生上门看病? 当前推行的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主要是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签约居民提供直接的健康管理。家庭医生不只是要看病,更是“一个家庭的健康管理管家”,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生病或少生病。一般是通过保健咨询和预约诊疗实现“一对一”的医患服务,并进行健康管理。仅仅对有需求、行动不便的人,才提供上门服务,按标准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
近年来,药品领域的腐败及不道德行为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此,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日前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文件如何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以降低虚高药价?就社会关注,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 记者:何为“两票制”?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有何重要意义? 梁万年:《通知》明确了“两票制”定义: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此举将压缩药品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进一步推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有利于加强药品监管,实现药品质量、价格可追溯,保障用药安全;三是有利于净化流通环境;四是有利于深化药品领域改革,助推药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三医联动”改革。 记者: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应该如何执行“两票制”? 梁万年: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销售药品,应当按照发票管理有关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普通发票(以下简称“发票”)。所销售药品还应当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SP)要求附符合规定的随货同行单,发票的购销方名称应当与随货同行单、付款流向一致,金额一致。药品流通企业购进药品,应主动向药品生产企业索要发票,发票必须由药品生产企业开具。到货验收时,应验明发票、供货方随货同行单与实际购进药品的品种、规格、数量等,核对一致并建立购进药品验收记录,做到票、货、账相符。对发票和随货同行单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或者票、货之间内容不相符的,不得验收入库。药品购销中发生的发票及相关票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存。 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验收入库时,必须验明票、货、账三者一致方可入库、使用,不仅要向配送药品的流通企业索要、验证发票,还应当要求流通企业出具加盖印章的由生产企业提供的进货发票复印件,两张发票的药品流通企业名称、药品批号等相关内容互相印证,且作为公立医疗机构支付药品货款凭证,纳入财务档案管理。每个药品品种的进货发票复印件至少提供一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使用电子发票,通过信息化手段验证“两票制”。 记者:在推行“两票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风险? 梁万年: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是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的。目前,推行“两票制”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在推行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两票制”在推行初期只覆盖部分地区,还不能完全解决药品层层推销代理的问题,药品“带金销售”的问题可能不会很快消失。此外,在推行“两票制”过渡期间,可能会对部分低价药品、用量小的药品的供应带来一些影响。《通知》规定药品流通企业为特别偏远、交通不便的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配送药品,允许在“两票制”基础上再开一次药品购销发票,但仅限于特别偏远、交通不便的乡(镇)和村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药价虚高如何降,的确让相关部门操碎了心。现实中,从药品出厂到医院药房,常有价格翻10倍的案例。药价虚高,也往往被归咎于中间流通环节的盘剥与侵蚀。“两票制”意味着药品出厂价格与医院进价将有发票为证,这之间转了多少手,被盘剥了多少利,价格涨了多少倍,也将一目了然,这一政策的出台,毫无疑问是剑指药品流通环节。 可以设想,“两票制”必然意味着对药品流通环节将形成有效监督,两张发票价差明显,也必然会发出警示并引发监管层系统关注,想要在药品中间环节塞进10倍的利润,显然不再现实。以往通过药品流通环节加价以消化市场和营销成本的伎俩,以及藏匿其间饱受诟病的药品回扣,在“两票制”下,似乎也将无处藏身。乍一看来,“两票制”的施行,的确是切中了“七寸”,也完全有望让药价虚高的难言之隐从此了断。 不过,“两票制”固然是让药品购销的中间环节彻底透明了,但中间环节无可遮掩,药价虚高是不是就能立竿见影挤出水分,显然还不容乐观。事实上,中间流通环节的盘剥与侵蚀,仅是药价虚高的一个表象,远非根本原因。之所以药价之中被添加超额利润,除了流通环节的商业利益之外,最雷打不动的仍是“养医”成本。现实中,低廉的服务价格,根本不足以支撑医院的运行,以重症患者的一级护理费每天仅12元为例,这钱连给护士发工资都存在巨大的缺口,类似的缺口在医疗服务定价中普遍存在,对于医院而言,假如不想关门歇业,就必须从其他地方把缺口补上。药价虚高的根本症结也正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票制”其实仍然回避了这一症结,尽管剑指中间环节,但仍然只能算是头痛医头。“两票制”虽然对药品购销的现有体系会形成冲击,但新的应对方式其实已然在迅速拆招解招。把药价出厂发票做高,以药厂直接补贴或赞助医疗机构等模式,也在不断酝酿并发酵。“两票制”的后果,极有可能只是改变了表面上的游戏规则,而游戏的内核却仍然一成不变。可见,只要医仍然要药来养,“两票制”降药价,也就难以规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摁下葫芦浮起瓢”,更无法跳出“西西弗斯”的轮回宿命。 一言以蔽之,“两票制”出台固然不乏善意初衷,但唯有真正解开“谁来养医”这一症结,让医疗服务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无需从其他环节填补缺口,才算是真正切中的药价虚高的“七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