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美术馆 许武 摄 莆田市图书馆 许武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伊晓燕)1979年,莆仙戏改编剧目《春草闯堂》晋京参加国庆30周年演出,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古老的莆仙戏艺术迎来新的生机,名剧名家层出不穷,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2018年12月3日,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颁奖仪式上,莆仙戏《塔伞行》获得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两岸民众共同信仰的妈祖飞渡天堑接续海峡两岸情感纽带,200余名台湾同胞跨越阻碍,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2018年11月,第三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第二十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如今已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妈祖文化品牌正实现国际化。 莆田,历史文化名城载誉加身。改革开放以来,已崛起为海峡西岸一座宜居而美丽的魅力港城。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继承文脉,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跨界融合、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国荣获工艺美术类“国字号”区域品牌最多的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数十年峥嵘,莆田的文化繁荣发展无愧其美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植文脉提气质 文化馆绽新颜 2018年元旦期间,莆田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全面开馆,状貌“如意”的莆田城市新地标上,举起自1986年莆田市博物馆建馆以来馆藏上万件文物精品的“陈酿新盏”,以崭新的姿态向今人讲述莆田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 2018年亦可谓是莆田文化大事年,市民们期待已久的“两馆一宫”(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馆先后开放,三座建筑取意于三株大榕树,三株并立,构成莆田的人文森林,而“两馆一宫”所代表的艺术、科技、文化中心,也成为莆田文化事业发展之旅新的始发站。 在新图书馆查阅资料就像看电影,展播厅里大型触摸屏上,读者可以查询到各种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新科技馆里或将实现模拟外太空月球漫步,感受虚拟现实穿越体验;青少年宫新宫总占地面积30亩,将同时容纳5000多名青少年交流体验、拓展培训。 10月30日,以菩提树为意象的31座树形伞盖作为建筑标志的莆田美术馆迎来首秀,4件圆明园兽首、2件战国青铜器等重量级文物助阵新馆,馆内分为佛国天香(精品展厅)、佛国天香(珍品展厅)、艺无止境(精品展区)、巧夺天工(国大师作品区)、“一带一路”佛教文化图片展、匠心莆田等6个展区,入馆展品近500件,向八方宾客展现莆田工艺美术的魅力。 今天的莆田是怎么演变而来的?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在360°环幕影院里观看莆田城市的过去和将来,这又是一幅什么景象?位于市政府对面——未来的市政广场南片区,莆田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将揭晓答案。图书馆馆藏半部莆田发展史,博物馆立体呈现莆田的古往今来,各场馆的设计建造皆深植莆田元素,场馆再新也离不开莆田的精气神。 这些已经正式开馆或不久“畅想”将要照进现实的现代化场馆,都是莆田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近年来,莆田加大投入,建成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公园、莆仙大剧院、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青少年宫等场馆,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创新文物保护利用,古谯楼、三清殿等文保单位设立了琴院、棋院、书院,更好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县区公共文化设施也逐步完善。各县区(管委会)目前共建成文化馆4个,图书馆2个,剧院1个。仙游县在城市北扩的步伐中,规划建设的“文教六馆”正快步推进。同时,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初步建成,全市54个乡镇(街道)已建成综合文化站51个,195个村居(社区)拥有了文化服务中心,911个农家书屋遍布全市,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触须不断延伸。 从藏书20余万册到135万多册,从手不释卷到全方位的移动图书馆,变化的是阅读形式,不变的是知识的普及和阅读带给人的精神收获。供职于莆田市图书馆33年的原馆长陈豪今年8月刚退休,跟着最早的步行街古谯楼县图书馆到建设路市图书馆,再看到如今总面积达3.12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他感慨颇深道:“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补给的需求也提高了。就莆图来说,青少年的图书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一半,孩子读书了,自然也带动家长阅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壮大文化产业 大格局初显 30多年前,刚刚接触油画的莆田小伙林剑平一定没有想到,他的故乡,有一天会被誉为全球三大油画出口基地之一,油画出口总额占全球市场份额30%左右。 去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年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林建军,携作品《事事如意》亮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向世界展示工匠精神,引发国内外嘉宾关注。 这是莆田工艺美术文化历经多年发展结出的硕果,也是莆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以工艺美术为主、跨界融合、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在莆田得到了很好的培育,并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17年,莆田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7.6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3%,占比连续8年位居福建第一。 改革开放初期,莆田木雕传人方文桃、佘国平、李凤荣、黄文寿等一批大师抓住机遇,创办木雕企业,并获得成功,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民间艺人纷纷重操木雕旧业,先后走上办厂创业之路。这一系列的变革,在促进莆田木雕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 衍生于木雕产业的仙游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已成“仙作”技艺品牌,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京作”“广作”“苏作”并称为中国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仙游红木家具企业从原来的42家发展到了4000多家,从业人员从原来的5000多人发展到15万人,总产值达到300多亿元,使仙游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端红木家具生产基地。 一个产业的兴起,从来就不是偶然。“扶持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是莆田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金煌告诉记者。 早在2010年,莆田市就委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编制了《2010—2020莆田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东方工艺美术之都”“海峡两岸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三个战略定位,重点推进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一批文化品牌活动、一批文艺创作精品等“四个一批”文化项目,全力塑造莆田文化品牌、产业品牌、园区品牌,构建“一心两翼五基地十新城百大师”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在这一规划的具体引领下,莆田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除了仙游之外,莆田工艺美术城已成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工艺品专业交易市场;上塘珠宝城已形成银饰、人造宝石、寿山石雕等三大生产交易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珠宝产品集散地及珠宝艺术中心;北高国际珠宝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5亿元,集加工、生产、研发、展览、销售为一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传承特色文化 讲好“新故事” 今年10月17日,正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又逢妈祖羽化升天纪念日,一场由323人共同表演的莆仙十音八乐大汇奏在莆田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广场的懿明楼举办。 莆田是妈祖的故里,十音八乐是莆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支活跃在莆仙大地上的“莆仙十音八乐”表演队伍几乎覆盖了莆仙大地所有的村庄。“莆仙十音八乐”,以其丰富的传统曲牌、独特的演奏方式和古老的传统乐器,成为绽放在莆仙大地上的一朵传统民间音乐奇葩。其中,荔城区黄石“惠洋十音”和涵江“文十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我国地方戏曲古老剧种之一的莆仙戏、传承已久的湄洲妈祖祭典、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莆田九鲤灯舞、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仙作)、莆田留青竹刻、莆田涵江玉雕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是文化莆田结硕果的一年,文化繁荣作为《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里“一区、一中心、五品牌、九行动”的专项行动之一,在助推美丽莆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特色莆仙味的百姓舞台上,“喜闻乐见”是关键。梆鼓咚、九鲤舞、粽桥舞……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宝贝”;莆仙戏、十音八乐、木偶戏、摇钱树、三句半、歌伴舞,演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春草闯堂、目连救母、皂隶舞秀的都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在莆田有双重意义,过完除夕要再过“做大岁”,而在春节期间,历时一个多月的民俗嘉年华——莆田元宵节,以其形式之繁、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辐射影响之广而闻名全国。 莆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金焰是拍摄莆田元宵相关作品最早的一批摄影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跟了,拍了30多年。”马金焰的镜头语言充满了生动热闹的现场感,大量的家园题材作品形成他独特的个人标签,众多如马金焰一般的摄影师一同见证了30多年来莆田日新月异的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 2018年是全国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第二年,为积极响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莆田全市上下举办了各种类型活动以接续文化薪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而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更成规模的当属“莆仙戏进校园”。莆田市实验小学是莆仙戏保护的“一方小沃土”,每周五上午第三节的莆仙戏社团活动,每星期的“莆仙戏乡土教学课”,每学期的“莆仙戏大合唱”“班班有歌声”等活动,让小学生人人会唱莆仙戏,人人爱上莆仙戏。75岁的莆仙戏老艺人祁玉卿,是市实验小学特聘的莆仙戏指导老师。退休20多年后,她重新走进了课堂,她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莆仙戏一度显现式微趋势,但在这些孩子身上,我感受到了莆仙戏薪火相传的希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可爱莆仙戏 风流世代传
莆仙戏《海神妈祖》剧照 许武 摄 83岁的“阿妹丕”黄宝珍来了,68岁的“生火”陈先镐来了,77岁的“柳氏”王国金来了,72岁的黄美云来了,84岁的“大娘”姚金铸来了…… 一个个闪耀着戏台光芒的名字撑起了莆仙戏半个多世纪的辉煌。2017莆田市莆仙戏迷协会向莆仙戏艺人致敬活动在莆田举行,在大家熟悉的鼓锣笛管八角琴声中,再现“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的热闹场面。 扮演莆仙戏《团圆之后》中柳氏的王国金老师,当年才19岁。该剧曾于1959年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演出,并和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同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其后香港影视界改编成《同命鸳鸯》影响海外。几十年来,由该剧改编成的电视剧、各种舞台剧盛演不衰、百看不厌。 跨越半个多世纪,古老莆仙戏在新时期迎来新发展。近年来,莆田市大力实施莆仙戏振兴计划,开展“莆仙戏曲进校园”、“梅妃杯”莆仙戏青年演员比赛、莆仙戏“薪火相传”新老艺人专场演出等活动,建立“名师带新徒”培养机制,并复排传统经典剧目、经典折子戏,创作推出了一批精品剧目。 通过一系列推精品挖“旧”剧、在传承中提升传统文化的举措,莆仙戏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历时2年多复排完成的濒危古老剧目《目连救母》(上中下)引起广泛关注;莆仙戏《魂断鳌头》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莆仙戏经典传统折子戏”进京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福建省经典折子戏展演,均引起全国戏剧界的持续关注;新编历史传奇剧《海神妈祖》,入选国家艺术积极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并在国内多地演出累计60多场,观众近10万人次,今年远赴东南亚跨越2个国家4个城市,巡演历时12天,影响广泛。 12月3日,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颁奖仪式上,莆仙戏《塔伞行》获得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一等奖,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编剧为国家一级编剧周长赋,导演为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由国家一级演员黄艳艳和优秀青年演员俞植联袂主演。雄厚的制作班底预示着有了心血倾注、延续千年艺术魅力的莆仙戏,“有戏”!
|
秀屿区土海湿地公园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摄 从天马山鸟瞰东圳水库。 许武摄 绶溪公园岸绿水清。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摄 泗华溪畔,清水悠悠,景致宜人。许武摄 木兰溪入海口落日景观 许武 摄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指出,随着美丽莆田建设全面铺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域综合治理 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干流总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是莆田的“母亲河”,为我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 木兰溪流域雨量充沛,正常年份降雨量为1600至1800毫米,对工农业生产有利,但水位季节变化大,流程短,由于河道弯曲、断面狭窄等独特自然因素,使其成为极易发生洪灾之溪。 1999年10月中旬,一场台风过境,暴雨猛涨,木兰溪转瞬成灾。一夜之间,全流域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群众转宿他居、2万学生被迫停课……10月1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赶赴莆田指导救灾。在木兰溪决口的荔城区张镇村一带,面对当地干部群众,他语气十分凝重:“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木兰溪从“不设防”到“不用设防”,前后经历了20年左右时间,凝结了几代人久久为功的心血。2011年6月,木兰溪防洪工程全面闭合。在结束木兰溪洪水肆虐历史之后,莆田市又提出了全流域防洪、生态、景观综合治理方案。 将木兰溪流域的所有支流、河湖海统筹治理,保护植被、设置禁养区……一个宜居港城向世人踏步走来,一个生态文明的莆田样本已露端倪。 “仙游现有56家生猪养殖场和16家禽类养殖场,都属于规模化经营,所有污水都实现无害化处理。”仙游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李景辉说,全县有325个村居,畜禽可养区已减少到53个村居,都远离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 木兰溪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脉,流经仙游县西苑乡进入莆田境内。仙游地处山区,海拔高、地域广,是众多河流的起始点,也是重要饮用水源的所在地,拥有1个国家级水功能区,即木兰溪源头保护区,另有6个省级水功能区和4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09年,莆田率全省之先,在水源地保护区周边禁止新建畜禽养殖场,将木兰溪干流两岸1公里和汇水支流两岸500米划为禁养区,原有的养殖场全部取缔,对腾出的土地进行复垦,或者发展林下经济和第三产业。莆田市还出台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过去两年,仅仙游县就下拨5000多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其中2000多万元用于综合整治。 木兰溪周边有大大小小360条支流,主要分布在下游南北洋地区,当地群众沿河而居,人口稠密,加上资金缺口较大,生活污水历来是个治理难题。“创新市场运作和投融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莆田市市长李建辉说。 采用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去年荔城区超额完成年度三格式化粪池新建和改造任务,共计6615户。今年,荔城区计划新建、改造1万户三格化粪池,涉及22个建制村,截至上半年,已累计完成9099户。 不同于生活污水治理,工业废水在园区内集中处理。“一期建设规模日处理污水3.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是目前国内污水行业最高排放标准。”在涵江区三江口镇滨海新城工业污水处理厂,福能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生说。 今年,木兰溪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确保实现100%,干流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83.3%,力争达到10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空气污染防治 “从年初开始,就一直在研究筹划,如何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找准抓手。”莆田市环保局局长林秀峰告诉记者,“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专项行动方案。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一攻破。” 从前两年的数据来看,莆田市臭氧浓度处于超标状态,这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有关。 按照污染防治攻坚专项行动方案,2018年莆田空气质量指数力争达到全省前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5%,细颗粒物浓度等6项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臭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就生态环境保护来说,如水和大气,不会因为行政区划而分割,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单靠一个地方的力量,效果不是很好,而是要整个区域联合起来共建共治,才能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今年,环湄洲湾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在莆田召开,莆田、福州、泉州和平潭四方围绕区域联防联控进行交流,并签订合作备忘录。会议形成联席会议制度,由四方轮流组织,原则上每半年一次;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四方环保局分管领导负责具体协调,并分别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系沟通;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当预测到区域内空气质量可能出现或已出现轻微污染时,加强对高架源企业的监管。 由于空气是流动的,周边污染源随风飘到莆田境内。莆田曾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做过一次调查,研究结论显示,莆田境内产生臭氧的本地源为21%,外地源占79%,加上莆田特殊的地理环境,污染源难以扩散,导致臭氧超标。 “近几年,各地对大气污染防控都做了不少工作,但关键还是要做好联防联控,就自身而言,要从源头上管好当地的污染源。”莆田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国水说,“从去年到今年,莆田下发了多份文件,采取了许多措施,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大,成效正在显现。” 据了解,莆田大部分企业安装了UV光解、活性炭吸附、低温等离子等工艺设备。三棵树涂料是一家上市企业,位于荔城经济开发区,主动淘汰工艺相对落后的旧设施,再次投入数百万元,从国外引入一套先进设备,通过“沸石转轮蓄热氧化燃烧”工艺,利用沸石分子筛的低温吸附、高温脱附特性,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s,实现完全达标排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营造城市绿心 莆田是全省最早建设绿道的城市之一,2009年就已建成凤凰山沿渠景观带,是全市第一条绿道。 凤凰山沿渠景观绿道、绶溪公园绿道、泗华绿道……近年来,结合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设,莆田因地制宜,将建设绿道与百姓休闲、娱乐、游憩场所建设相结合,与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特色小吃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内河整治、环境美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大手笔打造功能完善、衔接有序、连通便捷的绿道网体系。 目前,全市已建成都市型、生态型、郊野型等3种类型绿道,绿道建设迈向多层面、多类型、多功能。 “这些绿道犹如‘绿色葫芦串’,将独立的公园、景区、休闲风光串联起来,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场所,打造莆田‘慢生活’。”莆田市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朱萧说,莆田仍在加快建设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慢行廊道和景观休闲性慢行网络,着重将绿道伸展开来,连线成片,形成系统和网络。今年新建绿道40公里,实施凤凰山沿渠绿道(凤凰山庄至广化寺段)、凤凰山景区登山游步道、中心城区三大绿道闭合圈等项目。 此外,一条连接莆田面城一重山的壶公山、凤凰山、天马山、九华山、囊山等“五山”,直线距离约40公里的“空中绿道”——五山揽城绿道正在规划建设中。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莆田最高风景线和最美“天路”。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是莆田的奋斗目标。建设美丽宜居城市,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的建设目标,莆田全面推进绿道网和城市公园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衔接有序、连通便捷、惠及民生的绿色生态体系,让“绿色”在城市蔓延,处处可见,触手可及。 今年,以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年为契机,莆田重点打造木兰陂世界遗产公园、土海湿地公园、绶溪公园等十大公园,改造提升现有城市公园,同时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公园,丰富总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使水清、河畅与公园、绿道交相呼应,衬托“荔林水乡”特色。 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的千年古堰木兰陂是我省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全国五大古陂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风、洪、潮水的考验,依然发挥着引水、蓄水、排涝、灌溉等水利作用,是莆田人民创业精神的重要象征。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基点建设的木兰陂世界遗产公园,被列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年重点打造的“十大公园”之一,一直备受关注。一个多月以来,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市长李建辉先后实地调研木兰陂世界遗产公园核心景区项目,了解项目设计方案,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据莆田市水务集团生态水系统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明宾介绍,木兰陂世界遗产公园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以木兰陂水利文化作为底蕴,综合考虑溪、海、山、水系、滩地、人文价值、旅游休闲等要素,突出木兰陂孕育繁荣昌盛的兴化平原这一理念,规划把木兰陂、广化寺、钟潭等附近景区连成一体,充分挖掘各要素功能价值,打造集游赏休闲、运动拓展、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生态地标”。 |
龙岩大道(资料图片) 1998年的龙岩城一角(资料图片)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刘必然)40年风雨兼程,改革开放的足音铿锵有力。龙岩地处闽西地区,,群山逶迤,林海苍茫。温暖的东风从沿海穿越山林,谱写了属于龙岩的壮阔乐章。 鸟瞰龙岩,生机盎然。在这片190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40年来,闽西儿女传承发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苏区传统,辛勤耕耘,守正创新,把红色热土变成了创业热土,实现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0年里,龙岩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全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民生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壮美的闽西画卷正徐徐展开。 发展高质量,经济成就提振人心 1994年龙岩市经济总量突破百亿,2011年突破千亿,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2167.49亿元,是1978年的70.7倍,年均增长11.5%……这条亮眼的增长曲线,代表着经济建设的“龙岩速度”。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充满关切。改革开放的红利由人民创造,也属于人民。改革开放以来,龙岩人均GDP稳步提高,由1978年的245元增加到2017年的82258元,年均增长10.9%。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来看,2014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全省同步迈入1万美元时代。2017年达到1218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地区。 这份令群众满意的成绩单何来?如今老区的经济底气何来?一连串发问的背后,是龙岩重点突出、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支撑。成绩背后,更反映出40年来龙岩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辛建设之路。 回首1978年,龙岩工业一穷二白,总产值不足亿元。而去年已达2504.5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足足277.3倍。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烟草、纺织、建材、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光电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正迅速壮大。 2017年,全市拥有百亿产业8个,规模以上“365”重点产业实现总产值2338.46亿元,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长17.9%。2017年,全市服务业现价增加值达到815.07亿元,占GDP比重高于第二产业贡献率9.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 龙岩坚持“产业兴市”战略,用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让一个产业搅动一池春水。先后培育了龙烟、紫金矿业、紫金铜业3家百亿企业和有色金属、机械、商贸物流等10个百亿产业,突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用车之城、中国绿色矿都、“互联网 ”、品牌农业,培育发展“三个五”产业集群。经济发展量中有质,探索一条富有龙岩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有色金属方面,拥有紫金矿业、紫金铜业、金龙稀土、太阳铜业等一批行业龙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29家,产值亿元以上的18家,2017年产值突破600亿元。 专用车方面,今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正式授予龙岩“中国专用车名城”称号,标志着龙岩市专用车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目前,全市拥有整车及专用车企业12家,申请准入3家,各类配套企业200多家,专用车企业数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龙马环卫、龙净环保、海德馨等企业的“制造服务”发展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 军民融合方面,龙岩具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自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龙岩全面推进与部队、军工企业的对接合作,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军民融合项目开工建设37个、竣工投产20个,民品参军销售额34.2亿元。今年5月31日,在福建省军民融合项目对接会上,龙岩市对接军民融合项目47项,位列全省9个设区市第一。 …… 当下,龙岩因势而变,加快转变传统要素驱动的模式,突破龙岩的转型提升压力,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争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兼容并蓄,在山海合作中找定位 作为一个山区市,龙岩具有区位好、资源富、政策优、产业实等地方优势。区域协作,不断为龙岩开辟新的发展空间。40年来,龙岩敞开怀抱,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体系,迎接改革创新之风气。 从1993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山区开放开发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厦门、泉州两市与龙岩地区加强经济协作、实行对口帮扶,到如今“两个协作区”的发展战略部署稳步推进,龙岩始终与周边省、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共谋发展、共享进步。 龙岩始终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准龙岩定位。 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如何为区域协作打开局面?沟通之桥连万里的背后,是龙岩交通建设的峥嵘往事—— 1996年,319国道福建省境内最长的隧道——松毛岭隧道贯通;1997年,当时省内功能最齐全、闽西最大的城市公共汽车站——龙岩市公用客车站竣工;2000年,闽西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新祠至龙门段举行试通车典礼……龙岩人勠力同心,久久为功,凿出通达之路,打破发展的桎梏。 从2012年,龙厦铁路开工运营,龙岩首次进入动车时代,到南三龙铁路试运行;从2004年龙岩冠豸山机场正式通航,到2017年龙岩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4.45万人次;从2007年底龙岩实现“县县通高速”,到去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42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62公里……“铁、公、机”立体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实现了交通互联互通,撑开了融合发展之翼,这些都是区域协作推进的结晶,同时也让未来区域协作上了“快车道”。 得益于闽西南经济协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融入沿海发展,龙岩取得了一批丰硕的协作成果,推动了龙岩在发展大局中的提升进位。依托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晋江(长汀)工业园区、武平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去年初以来签订闽西南五市区域合作项目87项,项目总投资167.24亿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165.57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54.43亿元。一个个项目落在了坐标上。 在协作交流中,群众收获感满满,幸福感满满。2017年,厦门各大医院支援龙岩医疗帮扶门诊量近7000人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合作98项。同时,龙岩正在与三明共同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生动的例子比比皆是,协作的成果遍地开花。积极开展教育、医疗、人文交流合作,带来了显著的公共服务一体化效益,百姓的福祉落到了实处。 从前,闽西被视为“人才洼地”。高素质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如何破解难题?日益紧密的区域交往,让人才流动大大加强。龙岩发挥市场化高效率配置资源的优势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以集团化运营畅通人才引进“快捷通道”,以高端化引才打造人才集聚“金字招牌”。 同时,便捷化服务构筑起人才创业“绿色桥梁”,催生了一系列丰硕成果:集引才、项目、资本运作于一体的市属全资国有公司龙岩人才发展集团应运而生;“121”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高端创新人才,科技创业型企业家,实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零的突破;培养一大批基础性、通用性较强的技术型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风起海西,声动闽西。如今,新时代赋予了龙岩新使命,给予了龙岩新机遇。立足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把握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龙岩正全力建设东接厦漳泉大都市区、西拓中西部腹地、呼应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型工贸旅游强市。一个山海合作的聚合点呼之欲出! 向着绿色前进,把改革写在山水之间 绿色是龙岩最亮眼的底色之一。朝着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龙岩一路凯歌连连。 龙岩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1983年,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为全省的试点。 2001年10月19日,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视察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效后作出批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 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通过一场经年累月、愈挫愈勇的持久战,1985年—2012年间长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19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1.08万亩,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 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习近平同志两次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总结长汀经验,推进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牢记习近平同志“进则全胜”的嘱托,龙岩以率先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让龙岩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龙岩市全力推进清新水域、洁净蓝天、清洁土壤、绿满青山“四大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等“六大工作重点”,五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万亩,水土流失下降率居全省首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 40年来时节如流,当年树苗已参天。如今,龙岩森林覆盖率达78.9%,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2017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51.6亿元,增长8.9%,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2688亿元。 沧桑巨变还得益于机制体制的创新。2001年12月30日,龙岩武平诞生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调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从此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随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农村生产力迎来又一次大解放。 健全生态环保机制的步伐越走越实。如今,龙岩不断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分级管理责任,加快制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严格落实“河长制”和网格化机制,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17项年度改革任务,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龙岩积极探索第三方承包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推动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强化日常监管,确保正常稳定运行,将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95.5%以上…… 不忘初心,方能致远。龙岩认真总结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打造治理经验“升级版”;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管护的专业化、规模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今年,龙岩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成为省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等方面内容,这些都与闽西老区密切相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龙岩市继续发扬闽西老区的优良传统。老区人民以新作为展示发展新气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书写新时代龙岩发展的壮丽篇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交通崛起为发展“插上翅膀”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筱菁 通讯员 郭丽华)交通,是城市发展流通的“血液,也是连接城镇的重要纽带。如今,龙岩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干线、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并拥有道路客运企业31家、等级汽车客运站65个;农村客运企业14家、乡镇通客车率达100%。城市公交企业7家、出租汽车企业9家,形成了多层次多覆盖的运输格局。 11月30日,南龙铁路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南龙铁路北起南平市,南抵龙岩市,线路全长248.1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设有9个车站,届时,福建省内主要城市将形成“一体化”生活圈,从龙岩到福州的运行时间将大大缩短。 除了地面交通,龙岩也借助着航空的发展“展翅飞翔”。2004年4月,连城冠豸山机场正式通航,相继开通了“连城—北京”“连城到上海”等多条航线,满足来往闽西革命老区旅客的出行需求,也为龙岩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2017年,连城冠豸山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44512人次,首次突破设计吞吐量14万的大关,货邮行吞吐量为797.60吨。 e龙岩,群众的“解忧神器”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阙小琴 通讯员 林阿玲)“截至11月底,e龙岩注册用户逾49.3万人,其中实名认证43.1万人,预计注册用户数在12月中旬可以突破50万人。”12月9日,e龙岩平台的技术开发和运营推广单位福建智慧海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剑生欣喜地说。 今年1月1日正式上线的e龙岩,虽然还不满周岁,却得到了龙岩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现在越来越离不开它了!”刘维文是龙岩的一位年轻老师,此前为了解更多教学方法和经验,她常上网购买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今年4月,获知e龙岩收录了全市优秀教师网络视频课程后,她立马下载安装了这款APP,此后她成为e龙岩的一个“铁粉”。她说,e龙岩功能丰富而便捷,不仅有“名师课堂”,还可以通过“随手拍”反映问题、用电子社保卡到医保药店购药、掌上办理公积金等,让她省了不少心。 据悉,e龙岩是龙岩市委、市政府主动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趋势建立的市级统一网上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掌上网上办事、政民互动、资讯服务、资料共享等四大中心,打通了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 记者从龙岩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了解到,今年1—11月,e龙岩互动平台受理随手拍66739件,及时回复率99.26%,群众满意率99.08%,e龙岩因此还赢得了“解忧神器”的美誉。 4月26日,e龙岩获得国家版权局原创类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5月27日,e龙岩被中国信息协会授予2018年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