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走出阴霾,市场或回归理性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辉 李烈 | 时间:2017-12-21

编者按

去年,本报助村栏目以《菖蒲:小众文人草能否受大众市场青睐》为题,报道了绿植界新贵菖蒲水涨船高的市场态势。在那波菖蒲热中,漳州市南靖县起着主导作用。依托当地气候优势与兰花产业基础,南靖兰农迅速介入,并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全国近70%菖蒲种苗资源。后续跟风者众。原产于江浙一带的菖蒲,在业内有了“福建草”的说法。

尽管具有“花草四雅”的文化底蕴,但大众消费的局面并未打开对欧德文家菖蒲基地种植的黄金姬。对于当时的市场行情,我们曾提出审慎对待菖蒲热的提醒。

从去年7月中旬开始,菖蒲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市场一度低至冰点。今年12月以来,业者又逐渐嗅到市场回暖的气息。

近日,记者重访南靖,探寻过去一年来菖蒲故事的续篇。

东南网12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李烈 通讯员 游雪慧 文/图)

菖“狂”之后 市场行情猛回落

南靖花农大户刘振邦一家,是有着近30年种植历史的兰花世家。到去年6月底时,他家的菖蒲规模已达十万量级。这时,他们开始反思菖蒲价格是否已触碰天花板,并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大量游资和外行人也加入菖蒲大军,市场泡沫或一触即发。”家庭会议达成共识,停下观望。去年7月2日,刘家收购了最后一批黄金姬后,便不再进货。

几乎同时,90后南靖人刘晓杰做出了相反的判断。刘晓杰也出生于兰花世家。2016年6月左右,他才开始进入大热的菖蒲领域,以100万元购进1000盆黄金姬。黄金姬是南靖引种的主流菖蒲品种之一。此番收购的黄金姬,卖方刚种下60天左右,每盆大约15苗。但这样的价位,在那时还不算最高。

“去年5月28日后,菖蒲市场被引爆。”刘振邦是南靖大泽兰花基地的负责人,他清楚记得这个时间节点,那天,无锡举办了在业内轰动一时的第二届菖蒲展,“最高位时,黄金姬单苗价格高达200元,只要有货,必然有人上门收购。南靖县菖蒲数量逼近千万盆,从业者超过2000人”。

而更早之前,菖蒲还经历了半年多的“慢热”过程。南靖德金花卉有限公司负责人欧德文于2015年11月引种菖蒲,次年3月初将5000盆金钱菖蒲全数出售。“最初以200元的单价购进200盆母本,经过分苗种植,5000盆卖了20多万元。”首次试水菖蒲,欧德文获利10多万元。过高的利润,让他开始疑惑,“这个草有那么值钱吗”,于是他暂停引种。

但经不住诱惑的欧德文不久再度进场。这一次,他选择了利润更高的黄金姬。“一筐5000元购进的黄金姬,卖了6万多元。”欧德文说。

去年7月9日,在泉州石狮登陆的台风尼伯特,并未让南靖受灾严重,却带来了菖蒲市场的拐点。

“雨天没法儿拆苗、种苗,菖蒲交易暂停。”欧德文说,市场冷却期并未随着台风退去而结束,交易量持续低迷。去年7月下旬,黄金姬的收购价,仅剩下刘晓杰百万收购时的一半。

外行人看来惊心动魄的市场,南靖花农并不感到陌生。

“作为兰花之乡,南靖人常年种兰花,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南靖县科技花卉中心负责人魏昌,是南靖引种菖蒲第一人。他认为,菖蒲市场波动,与多年前的兰花如出一辙。昔日动辄百万元的水晶艺兰花,也曾一夜之跌,价至谷底。

欧德文在整理黄金姬。

2015年5月31日,这天是农历四月十四。农历四月十四是古代文人雅士为菖蒲赋予的生日。当天,菖蒲产业的发源地江苏无锡,举办了“天下第一雅·蒲草——大濛菖蒲艺术展”。这次展会,第一次让菖蒲进入大众视线。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曾经位列“花草四雅”的菖蒲,仅仅在江南一带的小众文人圈子中流行,几乎从未作为商品流通。

自带文化属性的菖蒲,为长期低迷的花卉苗木市场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兰花与多肉之后,花卉行业已经太久没有出现过爆款了。”魏昌说,“南靖有不少兰农在此时大举入场,比起菖蒲原产地江浙地区,南靖具有天然的气候优势和兰花产业基础,并善用分苗栽培技术,繁殖能力惊人,单苗种一个月,就能长出五个苗。”

多年兰花经营经验,让南靖花农形成了敢打敢拼的性格,介入一个新品种时,往往秉持“狼群作战”模式。异军突起的南靖兰农,扑向江浙大量收购金钱、虎须等品种的种苗,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垄断了国内70%以上的菖蒲种苗市场。一盆二三十元的金钱,从江浙倒手到南靖,就能卖到一两百元。

如果说,这一阶段的菖蒲热,源自南靖兰农的大规模引种,那2016年5月底,第二届无锡菖蒲展之后,找到全新炒作题材的炒客相继入场,则直接引发了颠覆常识的价格暴涨。

各路游资、热钱、跟风者相继入场。“不少外行人也开始大规模租地种菖蒲,类似快递员转行种菖蒲的故事屡见不鲜。”南靖县林业局花卉办负责人韩清江说,菖蒲品种少、繁殖容易、生长快速,缺乏支撑持续炒作的题材。最终,菖蒲市场还未来得及进入秋天,严冬便提前来临。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缺少稳定的行情价,你卖5元,我卖8元,都在卖。缺乏渠道的散户,甚至五毛钱一盆都卖不出去。”虽然菖蒲行情不堪,但欧德文强调,早期就进场的本地兰农大都未亏损,后期进场的投资客与跟风者,则损失者众,他们最终在此番市场洗牌中,悻悻退场。

本月初,菖蒲市场正在慢慢回暖。

混搭、文化回归 延伸产业链

应对菖蒲变局,业内一直探索救市之举。

本土力量尝试抱团取暖。去年9月下旬,魏昌、欧德文等8个菖蒲大户,组建了南靖县壹贰叁菖蒲专业合作社。他们各自拥有超过10万盆菖蒲,总量在全县占比近四分之一。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由合作社成员带头,避免低价抛售,以实现市场维稳的目的。

今年进入12月以来,魏昌明显感觉到菖蒲销量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通过电商销售的菖蒲达数万元。8厘米规格的金钱菖蒲,发货单价已达到20元。

“有渠道的价格高,没渠道的价格低;品质好的价格高,品质差的价格低。”魏昌表示,当前菖蒲业内出现两大分化。一边以散户为代表,直言“菖蒲已死”“五毛钱都卖不出去”,急于脱手,低价抛售;另一边则以魏昌这样的专业大户为典型,他们已经感知到了市场回暖的新动向。

“在菖蒲最热的时候,市场主要集中于生产者之间的引种,远未抵达消费端。去年下半年菖蒲回归平民价,反倒降低了大众消费的门槛。与盲目跟风的散户不同,我们在进入初期,就考察了全国市场,拥有自身的渠道优势。”去年9月,魏昌开始以淘宝、微拍等形式,开拓终端消费市场,并进驻全国各大花卉批发市场。

刘晓杰有同样的市场判断。“目前,一年左右的黄金姬老桩,单价60元上下。”尽管手握10万盆黄金姬,但他不急着出售,而是专心培养优质老桩,原因是南靖菖蒲存量已不多,等到散户抛售完毕退场,市场将逐渐归于理性,而优质老桩届时将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刘晓杰相信,菖蒲市场很快会实现触底反弹,迎来又一场变局。而这正是市场洗牌的结果。

研究菖蒲多年的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成员沈清宇则没有这么乐观:“民众玩蒲之风未有掀起,多在业内交流,菖蒲依然是小众产品,要像多肉那样实现全民普及,困难而漫长,推广菖蒲文化依然任重道远。”

南靖县有意将菖蒲打造成继兰花、土楼后又一张县域名片,并曾在去年11月、今年3月分别举办了菖蒲展。去年11月的那次展会,号称是国内第一场由政府主办的菖蒲展。

沈清宇认为,延伸产业链,走产品化路线,是菖蒲未来的另一出路。事实上,业内已有所尝试。南靖金永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10多万盆菖蒲,目前推出了多款菖蒲盆景产品。“菖蒲可与小叶杜鹃、树葡萄等苗木搭配成盆景销售。”金永鹏公司园艺师叶淑婉说,一棵3000元的树葡萄,与价值100元左右的菖蒲搭配,市场价可以卖到四五千元。而菖蒲与古玩、附石、木座、陶瓷等组合,进行为微景观开发,价格则至少增长十倍。刘振邦则计划,未来开展菖蒲品鉴、置景培训等服务。

尽管“菖”狂不再,但是菖蒲的故事仍在继续。

回想起过去一年多动荡起伏的市场,欧德文认为这不啻为一场市场再教育。“以往,我们对菖蒲及其商业模式存在误读,一心赚快钱,实际上,菖蒲精细化栽培,才能体现价值,年份越长,形态越细密,才更突显价值。”欧德文说更重要的是,要向菖蒲所蕴含的文化回归,“什么时候,大家见面聊的不是行情,而是聊种植经验与文化体会,才是健康的市场”。

“菖蒲商业炒作,虽让不少跟风者损失惨重,但也让菖蒲为人所认知,为叩开大众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魏昌认为,对于花卉行业而言,炒作不具有原罪。眼下,他又信心满满地找到了新的追捧对象——在业内时兴的斑叶姬翠竹。只是,这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炒作标的物,未可知。

记者手记

谈论菖蒲,该谈论些什么?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对于熟悉花卉业的人而言,菖蒲的市场轨迹不算陌生,也不算最惊心动魄。

和大众熟知的兰花、君子兰之殇一样。它们的故事遵循相似的脉络——捧得有多高,摔得便有多狠。“富翁变负翁”,不是传说,而是带着血泪的史实。

花卉产业似乎带有共同的投机基因,有故事、有稀缺性、有资本,便有被炒作的可能性。所不同的,只是品种、周期与涨跌幅度。

深谙个中要义的南靖蒲农,对花卉炒作有自己的解读——让新兴花卉品种获得更多关注,为后期市场的拓展奠定认知基础,不失为一场全民营销。

市场开拓固然需要营销造势,但不代表可以模糊营销与过度炒作的边界。失控的炒作,带来的是错误定价,对市场配置功能的扭曲,风险以击鼓传花的形式在市场上蔓延传递,最终轻则血本无归,重则重创一个成长中的产业,甚至波及区域经济的稳定。

花卉是一门实业。长续经营远比短线投机来得重要。当小众文人草被产业化,从业者担负着将其引入寻常百姓家的使命。而这,显然不是通过投机炒作就能实现的,文化普及、技术革新、产业链条培育、产品创新才是其行稳致远的根基。

正如其最初的玩家所担忧的,当菖蒲被资本定价,是否还有人关注它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当我们开始谈论菖蒲本身,而不是它的天价或者白菜价时,或许那才是健康的产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