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姚瑾 通讯员 郑祖辉 文/图) 秋分过后,天气日渐凉爽。忙完夏日旺销季,年已古稀的郑鸿生和老伴林淑英本应多几分从容闲适的时光。但老郑说,来年用料要着手准备了,而且国庆返乡的一些老客户又带来数日订货小高峰。 老郑夫妇是福安城北街道官埔村一家油扇老作坊的主人。油扇,曾是福安人乃至闽东部分地区民众最常用的传统生活物件之一,官埔是其唯一产地,现存手工作坊仅剩两家。在空调、电风扇盛行的今天,对于仍眷恋着官埔油扇的福安人而言,一柄小小油扇,摇动的或许不只是阵阵消暑清风,更承载着韵味独特的乡情民俗。 别致的30度扇弧 不一样的“风味” 9月2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郑鸿生老两口就忙开了。这几天,从乡村刚刚运来的50担竹子趁新鲜都要锯成竹段子,并且“劈八块”“剖四齿”,留待明年作为油扇骨架。 “现在得提前预备做扇骨架的竹料,得晾上大半年,等里头水分干透了才能用于裱扇面。”老郑说完,在作坊门口又埋头锯起竹子。 油扇是福安民间传统手工艺制品,由竹子、纸张、桐油等材料制成,制作粗细工序多达36道,大致可分为取料、做扇骨、裱褙、题字作画、上油并晾干等五个部分。油扇制作的作坊多为“夫妻作坊”,讲究男女搭配,男匠操取料、开竹、做扇骨等粗活,女匠则谋裱褙、画扇面等细活。 据了解,最鼎盛时期,官埔村有60%以上家庭以此为副业。 而如今油扇市场逐渐萎缩,只剩下郑鸿生夫妻和小巷内另一家作坊的老两口。老郑告诉记者:“家里这门手艺传到我这辈,已是第五代。尽管油扇市场整体不太景气,不过总还有些老客户找上门来要货,所以一直也舍不得放弃。” 妻子林淑英操作的多是精巧细致的活儿。经过“开丝”等初步工序的扇骨架,是与一节竹筒扇柄相连的五六十根细长竹条,发散成扇型,再由一条事先打制好的小竹弓穿柄而过。她先对原有已晾干的一些老扇骨架进行“绑线”等加固工序,再用专用纸对扇面、扇底进行裱褙,一把把扇子随之初具雏型。 等这些扇子晒干后,在扇面画上简洁的花花草草,再晾晒上一阵,刷上一层桐油,整把油扇便收刀完工了。林淑英说,有时应客户要求,还会请人题些“清风徐来”之类的雅言佳句。这样一来,原本素净的扇面上便添了些诗情画意。 稍加留意可以发现,这些扇子别致之处还在于,纸扇面与竹扇柄连接地方做成了30度弯曲的扇弧。拿起一把已完工的成品油扇,记者轻轻摇动两三下,那风劲确实要比一般的扇子更大更凉爽。 由于油扇制作工序烦琐、费时,按材质和大小规格每把售价在6元至15元,利润微薄,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
相关阅读:
- [ 10-08]周宁浦源镇浦源村:一溪锦鲤共华年
- [ 09-25]福鼎馄饨:小日子里的幸福滋味
- [ 09-14]宁德蕉城区:让乡愁成为增值的邮票
- [ 09-10]千年古镇武夷山市五夫镇:守住历史等待复活
- [ 08-21]土楼余韵今犹在 营造技艺盼传人
- [ 08-18]月记窑:柴烟袅袅“古早味”
- [ 07-17]漳州府埕里的市井生活
- [ 06-05]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谈总书记讲话的文化意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