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匠心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信仰。深远的立意、精巧的布局、甘于寂寞的打磨,方能别具匠心。除了这些“术”上的操守,匠心的底色还应是一份追求极致的信念。在福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匠心锻造品质,铸就行业的精神和价值,成为推动福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今起,本报开设“聆听匠心”栏目,讲述他们恪守匠心的追梦故事。
东南网7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李超 肖榕)剧本,乃一剧之本。在中国,戏剧剧本的最高奖是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曹禺剧本奖”,每届获奖作品少到一只手就能数清,是无数剧作家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在福建,有这么一位“半路出家”的作者,近十年间三度获奖,省内独树一帜,在全国也凤毛麟角。他,就是国家一级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
6月29日,曾学文一个月前斩获第六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力作——高甲戏《大稻埕》在宁夏献艺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演绎了一段百年前中华儿女的壮怀激烈,获得高度评价。面对掌声,他将功劳归因于闽南文化的滋养,这片宽厚的土地上,还会继续留下他默默耕读的身影。
“世界在变,人在变,戏剧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戏剧依然关乎善恶,关乎良知,关乎世道人心。”——曾学文

歌仔戏《蝴蝶之恋》黄章辉 摄
直面当下:他的戏剧使命
戏曲演员出身,转行后何以屡获业界“偏爱”?曾学文最大的感触是,积极面对当下,是对文化自觉的最好回应,也是他的戏剧使命。
早在2006年凭借歌仔戏经典《邵江海》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陆续成为厦门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个注脚。
上世纪90年代末,“下岗再就业潮”对40后50后的冲击加剧了社会的人心浮动,身边知青一代的真实生活状态触动了曾学文的笔尖。他早有尝试新舞台类型的想法,又不满现实题材创作常有的说教,当时带有实验先锋意味的小剧场话剧,成了这个创作冲动的突破口——《日子》,开创福建原创小剧场话剧的先河。这部戏的热演,为后来厦门提出创立都市文学、都市艺术的口号提供了灵感。
对“当下”的理解,曾学文认为不仅仅是时空概念,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剧种能否产生积极变化,是他创作时考量最多的两个部分。“我认为包括戏曲在内,呈现最棒的舞台作品,它们拥有的观众群中,最大的部分其实来自年轻人。”他表示,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拿捏,也可以说是找寻与年轻一代文化对接的方式。

高甲戏《大稻埕》省剧协 供图
南音,不可谓不古老。但在曾学文的笔下,从2002年获得文华奖的南音乐舞《长恨歌》,到《情归何处》以及获得2015年省戏剧会演音舞类第一名的《凤求凰》,一一透出他对南音美学风格的追求。以他的创作为蓝本构筑的舞台上,有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还有新颖的戏剧手法,流传千年的曲艺在他手中有了许多时代的亮色。
不过,曾学文又慎言“创新”,坚称他对南音和其他传统戏曲的思考只是一种“丰富”,“好比一条河,在当代创作者手中不断汇入支流,下一代受到的滋养就能更丰沛”。为了和更多观众对接,他始终强调舞台作品要有新东西,但不是让其固化成后来者的“样板”,而只是证明“传统在当下可以有蓬勃的活力”。就拿《凤求凰》来说,它既是最南音的,又是相当国际化的。故事中,卓文君以两千年前的古雅姿态且歌且行,但主人公对自我和女性价值的把控,依然对现代的观众启发良多。
6月上旬,河南一女子因无人救护遭二次碾压身亡的新闻一时刷了屏,曾学文也不禁在朋友圈疾问:“阿搭嫂去哪儿了?!”书卷气的沉静外表下,他有一颗敏感炽热的心。
塑造古道热肠的闽南阿婆,带给曾学文人生第二座曹禺剧本奖奖杯。《阿搭嫂》,是他对举国热议“老人该不该扶”的叩问,演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
“《四书》读透透,不如一个阿搭嫂。戏演了十几年,我们现在更加需要千千万万阿搭嫂。”原本,这部喜剧是曾学文记忆中特别愉悦的一次创作,而梅花奖得主吴晶晶等主演对于高甲戏传统程式的“生活化”运用,也让他十分满意。然而这个插曲,又让曾学文感到,创作不仅要根植传统、直面当下,还要着眼未来,“能有一些比观众更有预见性的探索”。

高甲戏《阿搭嫂》曾学文 供图
闽南文化:他的自由家园
《邵江海》《阿搭嫂》《大稻埕》,还有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的《蝴蝶之恋》……曾学文的戏曲作品深深刻着闽南文化包括海峡情缘的烙印,这是他打通人心的强大武器。他常说:“我在这块土地上获得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它让我从容地吐纳心中的爱意和眷恋。”
在省艺校时,曾学文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歌仔戏小生。可惜,嗓音不佳关上了他唱戏的大门,却也让他的艺术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1983年,他调入厦门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赶上国内文化界做“十大集成”,担任《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的编撰,参与传统艺术与民俗的调查研究。这次坚实的学术磨砺,让曾学文收获了“一生最大的财富”,为他今后创作、研究两翼齐飞打下了文化根基。
从学术积淀中生发出创作的翅膀,他的代表作首推“文华大奖”《邵江海》。为了写好“江海仙”,曾学文倾注了十年时间——穿透一个世纪的歌仔戏史,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对这位传奇人物的理解,已了然于胸——对创作过程,他的描述如蜻蜓点水,但其实也只有他明白,这部精品之作背后承载了怎样的心血和汗水。
闽南文化覆盖台湾、辐射东南亚,由此曾学文认为,作品的关照便不应局限于此岸。《大稻埕》的创作始于20多年前他在台湾的文化调查。当年,台湾历史教科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记述,而今,很多台湾人却怀念起所谓的“日本占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不发声,这段历史将来就是一本乱账。”出于学者的义愤,也出于对两岸关系的思考,曾学文将台湾抗日最壮丽的一页写成戏剧,在“家文化”的母题背景下,他为作品找到了精神立柱——乡土社会守护中国文化的力量。

歌仔戏《邵江海》黄章辉 摄
因为工作关系,曾学文无数次往来两岸,也无数次徜徉在台北大稻埕,感受那里浓缩的台湾早期闽南移民的文化基因。他不仅喜欢从文化记忆、生活记忆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更喜欢写社会变迁中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凭借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在为导演和表演提供二度创作空间时,他的剧本总能展现闽南文化的深厚。比如,《大稻埕》仅用一尊祖宗牌位和一节扁担,就化用了千言万语,点明了故事的主线和基调;又如,《蝴蝶之恋》一袭戏袍情挑两岸,勾连起几十年的时空交错,“戏中戏”的结构让《山伯英台》的嘤嘤哭调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得益于地方戏深厚的传统,福建戏剧在国内自成一派,尤以剧种丰富和剧本强大闻名。在“三驾马车”等前辈剧作家依旧笔耕不辍的同时,以曾学文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编剧,已经成为福建戏剧新的发展引擎。
曾学文说,他很庆幸自己经历过传统艺术的跌落和再兴起,也搭上了近20年厦门舞台艺术发展的快车。但若没有强大的使命感、没有执着的精品意识、没有他对舞台性的强调,福建剧坛的厦门模式必不能如此令人瞩目,中国戏剧也会少了一分珍贵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