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文化铸精神 迸发创造力——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新福建述评之六

2017-10-11 07:19:47 李珂 谢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分享到:

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谢婷)“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厦门还是著名的侨乡和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并蓄,造就了它开放包容的性格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一个多月前,有‘万国建筑博物馆’‘国际历史社区’美誉的鼓浪屿,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

9月4日,鹭江之滨,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欢迎晚宴上致辞时,为厦门点赞。

在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有着“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百转千回,丝丝入扣地与西方的交响乐对话;身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踏着渔歌满载而归;畲族人用轻快调皮的音调,不断把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文化自信。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人文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5年来,福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传承八闽文脉,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让福建改革发展更加富有文化色彩和人文温度。

“走出去”,海丝文化放彩国际舞台,唱响福建好声音

厦门会晤,开启金砖合作新的金色十年,而福建与金砖国家、海丝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也迎来新的机遇。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之于福建,不仅是一条海上贸易大通道,更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是一条沟通海内外民众情谊的友谊之路。

6月11日晚,一部将福建东南沿海人文气息、地方特色与舞蹈语汇相融合,表现我们的祖先扬篷帆于雄风之中,在万顷波涛中拓劈一条“海上丝路”的大型原创舞剧《丝海梦寻》,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上演,为前来参加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的国内外嘉宾带来绝美视听享受,赢得如潮掌声。

“《丝海梦寻》是在习总书记的关心指导下改编的,几年来一直是我省向世界传播海丝精神的重要载体。”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说。

“创排三年来,我们已到世界各地访问演出了50余场。”省歌舞剧院院长孙砾说,《丝海梦寻》不仅赢得国内观众的喝彩,也在国际舞台上叫好又叫座。

近年来,以《丝海梦寻》为龙头,我省打造出越来越多具有福建特色、面向世界的优秀剧(节)目,如越剧《海丝情缘》、莆仙戏《海神妈祖》、杂技剧舞蹈诗《海峡情缘》和舞蹈诗《大海,我的家》等,推动形成福建海丝文化艺术精品集群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省深入挖掘海丝文化、海洋主题、海峡特色资源,建设福建文化海外传播平台,积极开展展演、展出,文化“走出去”不断升温——

8月底,首家“中国·福建文化海外驿站”落户马来西亚,未来几年我省还将在5—8个国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文化海外“驿站”,使之成为海外展示福建文化的窗口;

海外闽侨书屋和海外中餐馆书刊架建设加快,已在全球建成10家“闽侨书屋”、14家新华书店海外分店、50个海外中餐馆书刊架;

策划“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赴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斩获全国博物馆展览最高奖;

今年,我省还面向俄罗斯、南非、印度、巴西等国家策划一批文物博览、视觉艺术、舞台艺术、文化贸易等交流合作项目,好评连连。福建非遗艺术交流团赴哈萨克斯坦参加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同样深受欢迎;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五届南洋文化节等活动成功在闽举办……

高潮迭起的人文交流,成为福建海上丝路核心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福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已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扩大了福建文化影响力,成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上半年,我省文化产品出口额1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7.98%。

“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意,越是中国的,越受世界欢迎。”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说,“从整体来看,我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呈现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的趋势,成为扩大我省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化保护,延续“根”与“魂”,更新传承的血脉

7月8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福建长期以来在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效,“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习总书记对福建历史文化的亲切关怀,对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历史文脉的谆谆教诲,让八闽儿女倍感亲切。

三明市万寿岩遗址的抢救和保护,至今仍让很多人记忆深刻。

18年前,万寿岩遗址一度面临矿石开采活动的威胁。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妥善地保护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此后,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提速,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和四期保护工程。2013年,万寿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如今,这一遗址正变身为考古挖掘的展示园、民俗文化的集散地、旅游开发的新亮点、生态文明的体验区。

“我们要不辱使命,持续不断地做好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遗址公园的建设。”万寿岩文保所所长余富生说。目前,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一期、文化交流与教育基地、游客服务设施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7月底,公园建设完成投资10176万元。

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武夷山、福建土楼、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被确定为我国201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三坊七巷、闽浙木拱廊桥、闽南红砖建筑4项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传承和保护中,如何让传统文物和文化活起来,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彰显新价值?

近年来,我省出台各项政策举措,探索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新模式。

福州把三坊七巷视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资源,划出一座有300余年历史的叶氏民居作为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命名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由省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承办建设,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成为民众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化课堂。

目前,全省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编制了保护发展规划。仅福州,近年来就先后投入40多亿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

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一幅城镇化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福建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推进红色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月1日,《福建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我省首部专门针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制定的政府规章。

目前,我省已编制《福建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费需求规划》,项目总数573个,经费总需求20.12亿元。同时,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建立革命旧址保护利用项目库,已实施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项目、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项目。

借力新技术、新媒体,我省重点推进一系列红色文化展示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体验感受福建红色文化的魅力。

5年来,我省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大力推进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非遗保护,不能曲高和寡,不能与民众生活脱节,这是我省探索非遗保护的心得。

在泉州,南音遍地开花,几乎每个村庄、每个社区都有唱南音、听南音的人。当地出版《泉州南音教程》作为中小学学生的南音学习教材,10多项非遗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

目前,我省已有各类非遗展示场所400多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见证了福建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建设新福建最独特、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力量。

文化惠民,润物无声,惠人、育人、乐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惠人、育人、乐人。

1992年7月,《摆脱贫困》首次出版,习近平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指出:“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

5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扶贫的指示精神,推进文化对口帮扶,鼓励省属文化单位结对子帮扶,建立全省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联盟,形成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核心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2016年初,省艺术馆把已实施13年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对准农民画群体,启动实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践,以漳平、晋江、莆田、龙海、厦门同安、厦门翔安等地的农民画创作群体为培训对象,连续举办多期实验班。“农民漆画”也首次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出现。

2016年11月,由福建和宁夏文化部门联手举办的“闽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在福州举办,为文化精准扶贫作了有益尝试。

让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我省以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每周,在剧场、校园、社区、军营、工地等,都有艺术院团活跃的身影。

为调动艺术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2012年起,每个省属艺术院团免费或低票价文艺惠民演出100场,每场补贴2万元。这一做法,随后向设区市艺术院团和县(区)艺术院团延伸;2015年开始实施“扶持非遗地方剧种剧团公益性演出”。

近年来,我省各地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将一道道文化大餐做出贴心家常味。

在农村,送下去的文化“种”进了群众心田。数据为证——早在2012年,福建已全面完成14433家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共投入2.1亿元,配备图书2532万册、报刊2.3亿份、音像制品73万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1.4万余套,实现了所有建制村全覆盖。

服务量化,提升公共文化新品质。2016年,我省下发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基层群众可享文化“订单”服务,群众可根据喜好“点单”,再由相应的文化团队提供综艺、电影、图书、讲座等“菜单”,实现送文化从“由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

在三明,为了使送戏下乡活动更贴近群众,政府分级采购配送“半台戏”,“上级配送一部分,地方组织一部分,群众参演一部分”,从而乡村形成“一台戏”。通过“文化走亲”服务、城乡双向流动服务活动等渠道,推动流动文化服务成为常态。

文化地标,表达百姓精神新向往。在福州,被誉为“福州版悉尼歌剧院”的艺术中心加快建设,未来将成为对外传播文化艺术信息的新坐标。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被打造成承载丝绸之路精神的文化艺术博物馆,吸引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我省持续加大文化投入,福建大剧院、福建博物院等一大批文化地标不断涌现,提升了文化服务能力,涵养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到2020年,我省将实现国有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全部达到等级馆标准。

文化力量、文化自信熔铸八闽不竭创造力。建设文化强省、铸就福建精神,成为福建发展的强劲动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