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宁德篇】工业腾飞见证闽东大跨越

2018-12-18 09:36:37 李向娟 范陈春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东侨经济开发区建设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 李向娟 刘忠忠 摄

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今年4月开工,创下前所未能的“宁德速度”。 李向娟 范陈春 摄

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世界纯度最高的氧化锆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抗乙肝病毒药物领域产品线最全的生产基地……

这一连串的全国乃至全球之最,无不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闽东工业的发展巨变。

“冲出山门”,工业发展迈开步

宁德地处福建东北部,北接温州,南连福州,西傍南平,东望台湾,独具“北承南连、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然而,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山隔水阻,发展困难重重,产业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被称作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

自第一台仿苏JQ交流电动机在福安诞生后,闽东从此告别没有工业的历史。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闽东电机“冲出山门”,在福州成立闽东电机集团公司,从而带动了福安电机电器业蓬勃发展。

宁德抢抓发展机遇,扩大改革开放,实施项目带动,推进工业迈开步伐。到20世纪80年代末,闽东拥有冶金、拆船、电力、机械、电子等特色行业,初步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轻型工业结构体系。

2000年宁德撤地建市后,工业发展迎来最好的转机。宁德市委、市政府确立“工业立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等系列发展战略,加大对重点行业更新改造,找到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当时,东侨工业园区、福鼎星火民营工业园区、古田食用菌加工区等园区蓬勃发展,涌现出大唐火电、闽东电力股份等一批中型骨干企业,成为宁德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

工业的发展为环三都澳开发打下良好基础。2007年宁德提出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2008年环三战略规划得到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2011年,“环三都澳发展区”写入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国家、省市的战略部署,给宁德发展注入“强心剂”。福建省和宁德市多方筹资上百亿元,打通宁德连接福州的飞鸾双洞,改造104国道,修通罗宁、福宁高速公路,建设温福铁路。特别是温福铁路福建段开通试运营,将宁德从边缘状态,一举提升为国家铁路大干线上的前沿地带。

“四梁八柱”,挺起新宁德脊梁

建设新宁德,关键要发挥项目带动的作用。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寄语闽东。宁德新能源科技、时代新能源、青拓集团正是闽东抱回的最早几个“金娃娃”。

业内人士评价,这些“金娃娃”,“个头大、颜值高、气质佳”兼具。比如,宁德时代一举夺下2017年度全球锂离子动力电销售冠军,成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巨头;新能源科技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2017年产值排位世界第一。

龙头企业带动性强,发展迅猛,对整体产业的贡献也大。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为龙头,宁德引进36家配套企业,形成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福安、福鼎、古田、屏南等周边区域协同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以青拓集团为龙头的福安不锈钢产业集群去年实现产值871.4亿元,今年有望成为闽东第一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作为宁德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上汽宁德基地项目自今年4月开工以来,全速推进,首批30个核心供应商也落户宁德,未来可望形成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对此,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表示,在“金娃娃”带动下,宁德铸链条、建集群,迅速集聚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不锈钢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铜材料产业等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力争2020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成为宁德赶超发展的“四梁八柱”。

改革开放40年来,闽东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真正实现了大跨越。到2017年,宁德实现工业总产值3149.89亿元,是1978年的557倍。广生堂药业、三祥新材、宁德时代先后在主板上市。

做好“加减法”,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力供给侧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40年间,宁德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亿元到百亿元再到千亿元的历史性跨越。闽东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4%提高到2017年的40.4%,整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宁德出台“锂电新能源七条”“冶金新材料六条” “生物与新医药五条”“金融支持实体五条”等系列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暖环境。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宁德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2016年全市研发经费19.55亿元,是2012年2.47倍。

“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德决策者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实施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等,吸引优质项目接连落地。

做好“加减法”,则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加法”,即在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业,加快推进宁德、霞浦核电站建设,推进周宁抽水蓄能电站等,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减法”,即淘汰落后产业,全市累计淘汰皮革行业落后产能3300万标张;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关停221家石材企业……

可见,工业快速成长为闽东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据统计,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09.43亿元;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7%,2017年占比提升至40.4%。

新时代,福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新号角在环三都澳吹响了。宁德正全面实施“一二三”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推进环三都澳开放开发,为打造福建“新增长极”迈出铿锵豪迈的步伐。

脱贫攻坚的宁德实践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宁德,曾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宁德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创造了脱贫攻坚的“宁德模式”,交出了一份最美的答卷。

据统计,宁德市贫困面大幅下降,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目前907名,贫困发生率从31%下降到0.028%。2017年,宁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22元,比1978年的98元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3.7%。

脱贫攻坚,一任接着一任干

脱贫致富是闽东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1985年,闽东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9.65元,为全国水平的83%,其中收入低于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人口就达77.5万;9个县中有6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

为了摆脱贫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谱写了一曲曲扶贫开发的辉煌篇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德脱贫攻坚主要以解决温饱为基本任务,尤其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坚持把摆脱贫困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推动工业、农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基本解决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宁德抓住国务院批准闽东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精心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并在福建省率先开展“造福工程”,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超常规发展措施,顺利摘掉“连片特困地区”和6个“国定贫困县”的帽子。

2000年以来,宁德主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小额信贷、“造福工程”搬迁等扶贫工程。仅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全市就有25.68万人实现脱贫。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扶贫脱贫工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建好机制下实功

面对历史的责任,宁德市建立一套有力的机制推进脱贫攻坚。

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领导责任、一线帮扶、政策保障、财力投入、督查考评、执纪监督等6个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首先是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责任链”,宁德市领导每月“四下基层”,并与各县(市、区)签订“十三五”脱贫攻坚《责任书》,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

实行“领导挂县包村联户、干部驻村包户”,认真组织实施“六个一”包村工程和“五个一”包户工程。全市34名厅级以上领导率先垂范,带动1.28万名干部挂钩2.27万户贫困户,选派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户、贫困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脱贫攻坚,财政优先给力。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支出向脱贫攻坚倾斜,仅2017年就争取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投入4.75亿元,市县两级投入扶贫领域资金4.17亿元。从2016年起,市里每年还安排本级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80%用于增加扶贫投入。

率先成立市、县两级“精准扶贫督导室”,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日常督导。对100%的乡镇开展扶贫领域监督、对100%贫困户开展入户访查、对发现的问题100%处理到位。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促增收

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

宁德市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打造山区绿色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和城郊高优农业示范区,探索形成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入股分红、旅游增收以及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全市1.8万户6.28万贫困群众都有一项稳定的产业增收来源。

寿宁县下党村推出“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帮助贫困户解决增收问题;福安市通过搭建领导聚合、国企龙头、创业引领、利益联结四个平台,为9.5万个农户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户均增收近3000元;古田县推行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破解缺引导、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规范难题……

发展特色产业,关键在资金。屏南县创新“五个融合、三级联动、三项增收”的金融扶贫机制,被农业部确认为改革试验政策成果转化项目;古田县深化“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福安、霞浦实施“农户自立工程”开展放贷工作,项目覆盖23个乡镇365个建制村等。

如今,宁德各县(市、区)均成立小额信贷促进会,建立1.4亿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全市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额达6.4亿元,累计扶持1.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总量全省第一。

 

数说宁德

(宁德市统计局供图)

 

人物故事

郑金兴:见证闽东天堑变通途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看到如今宁德交通运输事业的兴旺繁荣,内心感到很欣慰。”75岁的郑金兴虽然退休多年,谈及闽东交通的变迁,仍然激情澎湃。

1962年,18岁的郑金兴分配到家乡福安公路段工作,从此便与闽东公路事业结下不解之缘。40余年的交通系统工作经历,郑金兴见证了闽东公路事业从“一穷二白”到全面繁荣的全过程。

“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直颠。”郑金兴介绍说,这是上世纪70年代群众形容闽东交通闭塞的顺口溜。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很长一段时间闽东交通发展处于滞后状态。至1978年,宁德仅有公路2598.7公里,港口码头散、小、弱,综合交通运输不成体系,交通保障能力十分低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宁川大地,宁德交通事业也进入了开创新局面的大好时期。在郑金兴等老一辈闽东公路人的努力下,一批有分量的交通干道陆续建成,为闽东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赛岐公路大桥项目是郑金兴印象深刻的工程之一。在1991年赛岐公路大桥通车以前,赛江两岸的通联是靠轮渡进行的。“这个码头还是寿宁、柘荣、福鼎以及福安城区等地前往宁德、福州的必经之路,两岸来往的人流、车流、物流量巨大。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闽东汽车靠轮渡过江的历史。”郑金兴说。

在中央、省、地、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赛岐公路大桥于1988年6月20日正式开工,全桥长487.86米。

“穷人穿破裤,补了又补,补不甚补。”这句话形容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闽东主干道104国道。郑金兴说,当时宁德到福鼎开车要爬越湄洋岭、东昆岭、郑家山岭等多座连续高山,弯多路窄,要一天时间才能到达,真正是“天亮出发灯亮到”。为此,郑金兴主持进行了道路拓改提升工作。

1995年11月,飞鸾岭南段隧道工程摆上了日程。这条隧道全长3155米,为当时全国第二长、华东第一长的公路隧道。当时,郑金兴带领工程人员研究技术难题,最终采用小管棚打入切面体的措施,护住山体不下塌。奋战15个月,终于促成隧道贯通。

完成了飞鸾岭隧道建设,福宁高速公路建设又全线开工。老郑又一次临危受命,出现在工程第一线上……

如今,闽东公路总里程从1978年的2598.7公里延伸到2017年末的1180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87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占92%。其中,高速公路450.3公里、普通国省道 2176.6公里、农村公路9880公里。

曾经“铁路沾点边”的闽东挺进了高铁时代,高等级公路东西顺畅、南北通达,“县县通高速”也从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些让老郑由衷地感到高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