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乡村振兴进行时

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围绕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是谋划我省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  讯 

绿色发展 引领乡村生态振兴——走好乡村振兴之路④

即时 | 2018-03-30 21:2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本就是乡村的主打色。如今,乡村振兴战略为广阔田野铺上浓浓绿意,描绘出一幅可望可及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怎样让农民赚上“生态钱”?怎样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尽管每个地区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定的“格”更高,“面”更大,给很多地方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比如,有着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界江,黑土地“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龙江省,意识到生态绿色文章还没有做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下决心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业先天优势、独有优势和比较优势,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力争在农业生态保护上站排头,打造全国最优的农业生态环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做“团体操”,须在统一的自然韵律下,把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的“分解动作”做到位。比如,捍卫“舌尖上的安全”,要统筹治理与生态产业,相互借力。据统计,中国人吃的米饭中,每十碗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大米口感好,营养安全。殊不知,这碗米饭,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结下的“果”,蕴含着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水生态保护的功劳,蓄积着以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恢复黑土肥力的成效。

当然,也应该看到,推行退耕、休耕、停伐,使一些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业和个体,变成了“靠山养山、靠水养水”,发展不同程度受到限制。所以,乡村生态振兴一方面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平衡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吃亏。

乡村生态资源只利用不保护,坐吃山空不行;如果单单守着绿水青山,不会科学利用,不善永续利用,也换不来金山银山。乡村要通过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瞄准人们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就能成为“聚宝盆”。

生态和宜居不可拆分。乡村不应只有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人居条件。综合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必须针对痛点和难点。黑龙江掀起的厕所革命、垃圾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直击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在东北农村都把如厕叫“出外头”,然而,在户外旱厕“方便”实在不方便,黑龙江省鸡西市农村推广一体化水冲厕所,使农村环境卫生、村民生活质量大为改观。试想,倘若没有决心和魄力,农村千年的传统习惯何以转变。

乡村生态振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发展的深刻革命。不论是筑牢生态屏障,还是补齐生态短板,抑或是发展生态旅游,以理念先行,以实干为基,以制度优势为保障,相信,这一绿色发展的“组合拳”,必将打造出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黑龙江日报评论员 徐明辉)

人才强村 乡亲干劲燃起来(倾听·乡村振兴之路②)

即时 | 2018-03-30 17:15

  铁柱唠唠村里事。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如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一方面,需要各地积极落实扶持政策,为各类“新农人”创造有利条件,打造一支留得住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返乡人才的能动性,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当回村创业的人才面临资金、土地等难题,难以为继时,乡村该如何留住人才?

安徽六安孤堰村

送资金、送技术,留下创业者

陈雨龙原是六安金安区粮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辞职回到农村老家,打算投资现代农业。原以为之前每天都在和粮食打交道,熟悉政策,不想还是碰了壁。

先是土地流转,村里当时没几个大户,村民对流转充满怀疑、顾虑,陈雨龙得挨家挨户沟通算细账。接着就是资金难题,水电、农药、大棚、人工等投入,“几万几万投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陈雨龙回忆说,而种下的上千亩经果林、蔬菜,要过四五年才能看到收益。

没几年下来,积蓄就被掏空了,陈雨龙只能想办法借贷,亲戚朋友找了一大串,最多的时候,借款近100万元,利息高达2分。原本一腔热情回村创业,不想被浇了一头冷水,陈雨龙想撤了。

就在陈雨龙犹豫不决时,2013年,各种扶持大户经营的政策陆续出台,缓解了他的资金和土地难题。

新政策下,陈雨龙不仅每亩地可以拿到50元的流转奖励,还能享受优质粮绿色生产、农业全程机械化等补贴;政府扶持合作社、大户发展,地里的塘坝沟渠都派人帮着陈雨龙平整修缮。

与此同时,安徽在全省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两权抵押”贷款、农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也开始在区里落地,在县农委协调、担保下,陈雨龙一次性就贷到了130万元,利息低至4厘。区里还派了专家来指导,“听了专家的技术分析,我们新上了粮食烘干机,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多种西瓜、蔬菜,传统作物改种提前上市、卖得上价的优质稻。”陈雨龙说。

资金有了,帮扶实了,不出两年,陈雨龙的经营颇见起色。就在这时,安徽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陈雨龙和其他几个大户一合计,共同发起成立了六安市金安区孤堰兴农专业合作社。

在陈雨龙看来,这么做一举两得:年底分红,自己不用再预付地租,缓解了资金链紧张;以往是一人经营,现在是集体智慧,每个股东都想法子把蛋糕做大,尽可能节支增收。

如今,陈雨龙可没有了“撤退”的想法,只盘算着下一步的发展,“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咱们也越干越有劲!”

在培养新型农业主体过程中,村民意识跟不上,“新农人”该怎么办?

山东淄博聂家峪村

给空间、给舞台,开拓新思路

“总书记说,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让我们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信心倍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90后新农人”王浩激动地说。

大学毕业后,王浩曾在父亲的企业中短暂工作,但是互联网的崛起和乡村广阔的市场,让他看到了更多机遇,随即王浩创办了自己的农业公司,一得空儿就往村里跑。

他一方面借助农村电商渠道,销售当地猕猴桃、板栗、小米、苹果等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农人”。2017年的猕猴桃销售季,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猕猴桃20万余斤,公司全年电商销售总额达400余万元。

“根据聂家峪村的情况,我们在网上建设了一个与之相同的虚拟村落‘奇遇村’,游客成为奇遇村村民后,能享受到免费体验新项目、定期参与活动等村民待遇。”王浩说,层出不穷的新创意,让乡村旅游变了样。在与聂家峪村等8个村庄的合作过程中,豆腐体验、寻宝活动、真人CS、音乐篝火晚会、端午文化艺术节、对接学生夏令营写生等50多场活动陆续推出,吸引游客2万余人,经济效益达40余万元。

“前两年,村里的农家乐发展不顺利,主要还是村民的意识跟不上,经营有困难。后来村里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王浩和他的搭档们来帮忙,没想到他们真折腾出了名堂。”聂家峪村村主任黄元才说,此前,村里140多户搞乡村旅游已有3年,但一直不温不火,经这帮年轻人一番设计规划,竟焕发了新活力。

对此,76岁的村民阚金生深有感触,“俺这里有山有水,咋才能变出金山银山?王浩说,只要保护好、利用好,俺们就能吃上‘生态饭’。”如今村里的农家乐升级了,游客来玩的花样变多了,村里杂粮、板栗、樱桃等产品,还能通过电商销售,这不就是“金山银山”嘛!

现在,王浩团队成员由2人增至12人,其中4人还是归国留学生。“这两年返乡创业的经历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奇遇’,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带来新活力,这是我回来创业最大的动力。”王浩说。

一个返乡创业者能力有限,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汇聚起一支返乡创业大军?

湖北通山山口村

惜人才、聚人才,壮大青年军

“别小看这棵树,长成后冠盖直径能有10米多,一年可产6000斤西红柿!”在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山口村勇利生态园,前来参观的村民听着技术员的介绍,啧啧称奇。

更让大伙儿惊奇的是这座高十几米的大棚,纵横交错的管道、均匀分布的排气扇,以及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和进光量的设备,处处显示着现代化农业的与众不同。

这个生态园,承载着“80后”夫妻夏万平和程清华的农业梦。2015年,在武汉打拼了十几年的夏万平终于下定回乡创业的决心,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地,搞起了现代农业试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好日子已经来了!”深居幕阜山区的大路乡,鼓捣“高端农业”的夏万平夫妇是返乡创业者们的“带头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青年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纷纷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军”。

“村里11个养殖基地,做得最好的4个都是返乡青年创办的,这些小后生,真是了不得!”大路乡东坑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华说起村里的“青年军”来,满脸笑容。

“以前村村都是留守的老弱病残,土地抛荒也没人管,死气沉沉的,现在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产业做起来了,人气也旺了,感觉村子又活过来了。”吴永华说。

大路乡的20个行政村里,每个村都有回乡创业的青年,他们不仅将现代农业技术引进油茶、香菇、小龙虾、肉猪等传统产业,还发展了豪猪、孔雀、鸸鹋等特色养殖以及特色蔬果、苗木种植等产业,3年来投资金额超过8000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态势,为乡村注入了活力。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壮大乡村振兴‘青年军’,我们成立了服务专班,帮他们申请补贴、获取技术支持、引导产业发展,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近3年来,先后有300多名“80后”“90后”返乡当职业农民,他们不仅带回来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创业资本,还带回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山区的发展带出了一支人才队伍。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30日06版)

福州列出乡村振兴时间表 今年将打造300个美丽乡村

即时 | 2018-03-30 15:46

新华社福州3月30日电(记者 刘娟)记者近日从福州市政府获悉,该市列出乡村振兴时间表,今年将打造300个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怎么建?福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按照村庄规划、环境治理、设施建设、便民服务和长效机制等五大类共18项标准建设美丽乡村。

其中,10项为必选项,包括编制村庄规划、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实施厕所革命、规范农房建设、保护传统风貌、防治“两违”建筑、保障饮水安全、提升幸福指数、制定长效机制。8项为自选项,包括建设美丽庭院、整治房前屋后、规整村庄杆线、改造休闲场所、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参合参保、引导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亮点。必选项要求全面落实,实行“一票否决”;自选项得分达到70分到90分的评定为“美丽乡村达标村”,达到90分以上的评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剩余的行政村中,除列入城区规划建设范围或短期有拆迁计划的399个行政村外,774个行政村均将在3年内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打造300个、2019年打造300个、2020年打造174个。还要开展‘再提升’,在往年已打造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工程的项目中,每年选出总量10%的村庄(约100个)提升优化为美丽乡村示范村,3年共打造300个可学可复制的示范典型。”福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农业遇上智慧气象 互联网+让乡村振兴更加有力

即时 | 2018-03-29 17:28

“乡下人”园艺的多肉植物

东南网漳州3月29日讯(本网记者 林永清 文/图)通过安装“农气宝”监测设备和自动站,依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将智能温室大棚打造成基于“互联网+”的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点。在龙海双第生态农业智慧园“乡下人”园艺有限公司内,“农气宝”监测设备和自动站正发挥着重要的智慧作用。

“以前都要买温度计和湿度计,挂在大棚各个角落,由人工监测管理。”近日,在“乡下人”园艺公司的大棚里,现场负责人兰文伟指着挂在大棚内的“农气宝”,一边跟记者介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兰文伟向记者介绍“农气宝”

该公司是一家从事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生产、销售和景观设计为一体的产销综合性公司。2015年8月漳州气象部门在“乡下人”多肉种植基地(棚外)建设一套六要素自动站,对多肉植物生长提供实时气象要素监测数据。“通过短信、电子显示屏、传真等方式向服务对象发送未来三天天气、气象旬报及农事意见等。”兰文伟说。

去年7月份,省气象局、漳州气象局、龙海气象局又一起在“乡下人”多肉种植基地(棚内)安装10套“农气宝”,该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实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利用该设备,依托省气象局开发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温室大棚作物的农气服务指标,开展点对点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棚内多肉植物长势很好

有了这些系统,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运用“互联网+”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开展远程智能控制大棚风机、湿帘、遮阳等管理操作,实现大棚日常智能化管理。“‘农气宝’与自动站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棚依靠人力、经验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实时了解棚内外温度、湿度差异及时作出判断,让我们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自动化、标准化、精准化。”兰文伟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漳州全市共安装“农气宝”191套,建设4套农气站,实现对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合有效辐射等要素的监测和预警等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今后,漳州气象局将发挥龙海双第生态农业智慧园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智慧生态农业合作新机制,建设一批融产、学、研一体的农业科研创新示范基地。

安溪创建乡村振兴服务队

即时 | 2018-03-29 08:34

东南网3月29日讯(福建日报 何金 柯诏晖)近日,安溪县创建了县、乡两级25支乡村讲师团及乡村振兴服务队。

乡村讲师团是安溪农民讲师团的升级版。安溪是农业大县,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农民汲取致富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2013年,当地广泛挑选发掘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实用人才,组建起一支农民讲师团,帮助农民提升政策理论和农技水平,惠及近10万名农村干部群众。

近期,安溪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在总结农民讲师团4年多来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决定吸纳社会各阶层优秀人才,进一步提升服务内涵,成立乡村讲师团及乡村振兴服务队,通过政策理论宣讲、技术指导帮扶、市场销售引导等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将党的政策理论和各类脱贫致富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解读市委一号文件:描绘福州乡村振兴蓝图

即时 | 2018-03-29 07:08

解读市委一号文件:描绘福州乡村振兴蓝图

  美丽的永泰嵩口月洲村。

福州日报记者 陈敏灵 黄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8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一号文件”共计12个方面内容、38项具体任务要求,这些满满的“干货”背后,是基于什么考虑,又有哪些亮点?

有基础有优势

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的目标任务为: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优势。”市农业局副局长黄新秋说,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4.87亿元,继续稳居全省首位,比增3.7%,大宗农产品供应充足、质优价稳。

不仅如此,我市的特色产业优势凸显,设施农业面积排在全省前列,蔬菜产量全省第一;水产品产值、产量、加工量、加工产值均常年稳居全省第一;远洋渔业民营企业规模和境外远洋渔业基地数居全国第一。去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互联互通。

此外,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完成闽侯县国家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绩效考核居全省第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成功获评“国家级森林城市”,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农村社会更加安定稳定。这些“三农”工作成效,都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落实“五个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5个具体路径,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努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黄新秋表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一号文件”明确了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我市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大做强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七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从量到质的发展,到2020年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我市将积极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达到“六个高”: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

围绕“生态宜居”,我市将继续实施美丽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农村厕所革命等,坚持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围绕“乡风文明”,将示范推广移风易俗“长乐样板”,深入开展全市移风易俗“五进”宣传活动等,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围绕“治理有效”,全面推进“红色领航工程”,推广“百户村式”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等,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此外,围绕“生活富裕”,我市将加快实施一批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推进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持发展薄弱村集体经济,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的短板。与此同时,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等,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强化保障支持

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为顺利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采取了多项举措,努力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发展成果体现在基层,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如政策支持方面,我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制定福州市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各县(市)区也制定相应的县乡规划或实施方案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起“总台账”。

组织保障方面,我市建立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同时,充分发挥市直各部门、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群团组织及社会力量的作用及优势,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我市还将加大投入支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让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拓宽县级“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分批实施千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务工作者招聘计划,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

福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新建设300个美丽乡村

即时 | 2018-03-28 15:45

IMG_20180328_152540.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3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2018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今日,福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月23日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项目举措,建立起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等内容。

《实施意见》共有十二个方面内容,主要围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主线,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细化了38项具体任务要求,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县(市)区,并制定了责任清单。

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提出: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包含紧紧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等方面展开。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大做强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七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从量到质的发展,到2020年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要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要积极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要达到“六个高”: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福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注重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建立可追溯体系等具体举措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

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乡村。牢固树立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美丽乡村专项行动,新建设300个美丽乡村,提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深入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2018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覆盖。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71座乡镇公厕,新建改造水冲式公厕400座。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乡村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

紧紧围绕“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示范推广移风易俗“长乐样板”,深入开展全市移风易俗“五进”宣传活动。挖掘各地传统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侨乡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名片。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

紧紧围绕“治理有效”,夯实基层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推进“红色领航工程”,按时完成村党组织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广“百户村式”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扩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启动新一轮平安乡村创建,健全纠纷排查化解、普法依法治理机制,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

紧紧围绕“生活富裕”,补齐民生短板。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的短板,着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一是加快实施一批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省级“百乡千村”公路提升计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县城组团、中心镇以及有条件的乡村客运网络全覆盖,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问题;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解决2.45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实现所有行政村通高速宽带,解决农民上网问题。二是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力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提升、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就业援助和兜底保障制度、城乡统一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金融帮扶、健康帮扶等新模式,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实施“头雁领航工程”,管好用好市扶贫发展基金,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落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山海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四是扶持发展薄弱村集体经济,实施82个薄弱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提升薄弱村“造血”功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逐年增长。

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统筹推进林业、水利、海域使用管理、农垦、供销等农村重点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福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强化政策支持、组织支持、投入支持等做好保障工作。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制定福州市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明确到20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政策和项目,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各县(市)区也要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县乡规划或实施方案以及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促进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每年集中财力解决一批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实事。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拓宽县级“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分批实施千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务工作者招聘计划,加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

乡村振兴进行时:一朵菌菇 如何撑起百亿大产业

即时 | 2018-03-28 07:4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习近平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吹响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近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落实党中央要求,谋划我省新时代“三农”工作。八闽广袤的乡村大地迎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扎实基础。近日,本报组织记者奔赴乡村一线,采撷各地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鲜活样本,报道建设成就、先进经验,展示新思路、新作为。本报今起推出《乡村振兴进行时》专栏,敬请关注。

作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全县70%的劳动力涉足食用菌行业,全县70%的农业总产值和农户70%的现金收入均来自食用菌产业——

东南网3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范陈春 通讯员 杨远帆 吴涧/文 李鸿驰 摄)

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古田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图为菇农采取倒育猴头菇新方法,获得好收成。李鸿驰 摄

春暖花开时节,驱车穿行于“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城乡,沿路可见一排排整齐的保温隔热大棚或简易菇棚,呈现出食用菌种植的勃勃生机。

食用菌是古田县的一项富民主导产业。全县70%的劳动力涉足食用菌行业,全县70%的农业总产值和农户70%的现金收入,均来自食用菌产业。到2017年,古田县开发生产的食用菌品种达37个,每年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银耳产量占据全球90%的市场。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连日来,记者走访古田的多个乡镇、乡间菇棚,探寻食用菌产业兴旺的背后动因。

县域工厂化,产业形成规模

在吉巷乡坂中村的银耳菇房里,记者见到一排排银耳如白牡丹般盛开。“现在种银耳简单多了,从银耳的配订辅料、加工菌棒、运送、接种,到成品烘干甚至销售,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工厂或团队代劳,通过电话或微信‘遥控’就可以轻松完成。”种了10多年银耳的村民高己煌说。

高己煌家的菌棒就是从该乡渭洋村的万邦食用菌有限公司购买的。万邦公司毗邻渭洋食用菌标准房基地,装备食用菌行业最先进的自动晾菇系统,为周边村庄提供年炊菌7200万筒。“如今,像万邦这种菌棒厂,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今年,高己煌种植了10多个菇棚,将产出10多万棒银耳。今年第一季的采收进入尾声,预计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古田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局长余新敏表示,如今,从银耳菌棒生产到接菌、扩口、采菇等各个阶段,都有专业人员,全县从事食用菌的人员有30多万。全县食用菌产业链已形成,每个环节都形成子产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效益也就越好。

近年来,古田加大工厂化栽培,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培育健全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千家万户参与、分工合作、县域工厂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县犹如一个食用菌大工厂,而千家万户里的菇棚是食用菌大工厂里的“迷你”种植车间,它们撑起了古田食用菌产业藏富于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块块“拼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创新有动力,产业不断升级

走进大大小小的菇棚,只见一条条装有菌种的袋子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银耳、香菇、猴头菇等食用菌从袋洞上长出。这样的“袋栽”技术其实最早缘于“袋栽银耳”,后逐渐向多种其他食用菌推广开来。

“袋栽银耳”的发明人正是古田人戴维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戴维浩曾将塑料袋子卧放模拟椴木,而栽养料(基)模仿瓶栽的袋装银耳技术。经多次试验,后来袋栽银耳技术成功问世了。就这样,这位古田乡土人才相继成功开发了10多个食用菌新品种。

正是靠这样的乡土人才持续创新,推动了古田食用菌崛起壮大。目前,古田有民营科研所26家,食用菌菌种、生产高技能人才400多人。

对种植户而言,菌种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银耳的收成。为破解“种菇容易种好难”的困局,2013年,古田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建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着力解决食用菌产业转型中的技术难题。

在银耳种植中,因为培养基棉籽壳的质量不一,容易导致菌包透气性差,从而影响出菇。对此,菌业研究院在古田大野山银耳有限公司和建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银耳高产栽培技术创新试验。

“在进行工艺改良后,我们厂单袋银耳产量由原来的90克提升到120克,而且质量也明显提升。”大野山公司总经理江剑峰欣喜地说。据测算,若按古田年生产银耳菌袋3.86亿个的话,这一栽培方案推广后,预计可增加银耳经济效益达3.7亿元,利润提升50%。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6·18”虚拟研究院(古田)食用菌分院院长胡开辉说,研究院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以及当地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品种创新与自动化生产技术攻关,成果已辐射全国多家企业,主要推广海鲜菇、银耳、杏鲍菇、香菇、灵芝等9个当地主栽品种。

为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古田每年斥资1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做大产品流通市场、鼓励工厂化生产、鼓励“五新”技术研发应用等9个方面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省财政已支持古田1000万元建设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包括建设菌种研发中心、银耳菌棒供应中心等,并积极筹划建设国家级食用菌产业示范区。今年,投资350多万元加快建设食用菌加工技术研究中心,有望建成食用菌多糖提取中试生产线一条和固体饮料中试生产线一条。目前,已开发银耳黄酒、银耳曲奇、冻干银耳茶等系列产品,建成银耳观光车间、文化展示馆,建设桃溪小镇——蘑菇部落,吸引游客。

金融来支持,产业后劲十足

过去,每到生产旺季,缺乏资金的种植户往往愁眉不展。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2015年,古田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民富中心和民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试点。县农丰食用菌合作社与县农村信用社达成合作,由农丰合作社向县农信社注入3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保证金。在农丰合作社的担保下,社员即可获得农信社贷款,农户只需要把农业生产资料如菇棚、农机等,作为反担保物抵押给合作社即可。

吉巷乡前垅村村民戴庆荣从事生产菌包、烘干、收购食用菌生意,在村里投资数百万元兴建菌包厂。但因菇棚等设施无法抵押,在资金周转紧张时他只能四处找亲戚担保贷款。后来,他把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连同菌包厂(地上附着物)抵押给农丰合作社,由农丰合作社担保,顺利地从古田农信社贷款3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人行古田县支行行长朱能杰说,为破解贷款难,县政府已建立14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创新“合作社担保+农户资产反担保”模式,将农民无法确权的资产如民房、菇棚等抵押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现在,有了合作社的介入,给种植户提供担保,不仅便于农户贷款,还能灵活地帮助种植户流转担保物,如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机、菇棚等。”农丰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谢安济说。

截至2017年11月,古田县各银行已为8家合作社开展信贷支持业务,累计为1569名合作社社员提供信贷资金3.0231亿元。同时,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608笔、2.0542亿元,已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964笔、3.1153亿元。

在凤埔乡,由福全村72名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等方式合作设立的福泉鑫食用菌合作社,其中18名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流转金作为入股资金。“年终时,社员不仅可拿到分红,还能有工资薪金。”合作社负责人程泳春表示。

线上+线下,菌菇香飘四方

古田是食用菌生产大县,也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早在15年前,古田就建起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市场交易品种达30多种,年交易量近万吨(干品),交易额5亿元以上。

更何况,古田县有一支3万余人的在外营销队伍走南闯北,将食用菌产品销到全国各地,甚至外销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等。朱乃真便是这庞大营销团队中的一员。20多年前,朱乃真在走南闯北销售中,发现经营食用菌鲜品是个空档。于是,他便回家乡投入10多万元建起一个30多平方米的冷库,经营食用菌鲜品,两天发三车货,生意红火得很。

“正是依靠3万营销大军,古田菌菇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余新敏说,线下热卖,线上也发力,并以全新的方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大发展。

福建珍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向妙告诉记者,他们研发的一款冲泡60秒即食的冻干银耳羹2016年走俏天猫年货节,当天斩获销售额150万元,并被评为2017“福建好礼”百家旅游产品。

朱能杰表示,古田县已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民富商城”,推出区域公共品牌“十方田”,扩大古田特产的知名度,并将深化与淘宝等电商企业对接,让菌菇畅销四方。现在。古田县已优选32家企业、合作社300多种产品进驻民富商城。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乡村故事

今昔坂中村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李向娟 通讯员 杨远帆 吴涧

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村民高益茂近日领着记者来到他的菇棚,只见一簇簇银耳长势喜人,望之晶莹剔透,触之柔软爽滑,闻之清香扑鼻。“今年的银耳照顾得到位,品质比较高,相信又能卖个好价钱。”高益茂开心地说。

坂中村是银耳种植专业村。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两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多元。

坂中村也是库区移民村。早年由于村庄规划建设水平较低、管理不到位,村里脏乱差现象严重。

“必须改变这一面貌!”坂中村党支部书记彭仁东下决心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让村子变美。

2014年,古田县开始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坂中村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实施立面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美化绿化工程等,引导督促村民向文明生活看齐。”彭仁东说,其中,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显著。

“党员卫生责任区,党员:卓端芳。”村中道路边花丛中的牌子上详细标明。村民卓端芳说,牌子周边的一块区域是她负责管理卫生的地盘。村里实行党员“亮身份”“星级化管理”等举措,引导党员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引领作用。同时,村里还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出台垃圾转运管理办法,让垃圾不落地……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坂中村的环境卫生走在全县前头:接连斩获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等称号,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将坂中村重点打造为集‘享受翠屏湖水魅力、聆听库区移民故事、体验农家怡然环境’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彭仁东说,目前,坂中村每月接待游客已达5000人次以上。

漳浦沙西镇党委书记何胜火:突出党建引领 助推乡村振兴

即时 | 2018-03-27 21:53

沙西镇党委书记何胜火表示,2018年,沙西镇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抓好稳定谋发展、多做民生少作秀”的定位,探索“党建+”新模式,按照“123”的思路推进全年党建工作。

一、围绕一条主线,坚持党的领导。要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强化学习,真正让党的声音传到基层,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二、二、抓好两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围绕“紧盯稳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稳定”的工作思路,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凝心聚力,在社会稳定上有新突破。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充分发挥部门作用,落实各项制度,及时化解矛盾。带头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举办乡村文化节,提升正能量。要攻坚克难,在项目建设上有新发展。实施“挂图作战”的工作策略,全力保障沿海大通道、漳江湾特大桥、纬五路、海西天然气管道、引水工程等重点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服务古雷港区配套项目建设。

三、发展三大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要围绕“紧盯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因地制宜,发展三大产业。一要做强“一颗榕、中国根”的产业。充分利用“沙西榕树”这一国家级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做大榕树特色产业园,以榕树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二要做大“海月岩”旅游品牌。举全镇之力加快海月岩景区建设,做好规划设计,筑巢引凤,打响海月岩品牌建设,把沙西打造成集朝圣、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三要发展特色产业。以沿海大通道通车为契机,全面整合海产品、榕树、红树林、温泉等资源,大力推广发展“渔家乐”“农家乐”“朝圣游”等乡村旅游度假项目,把沙西打造成“古雷港区中央休闲区”,推动沙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卢建友 陈凌娴)

乡村振兴进行时:花香弥漫致富路

即时 | 2018-03-27 08:47

清新的百合如何成为一方富民大业?30多年的产业积淀,又带来怎样的乡村振兴生机?

东南网3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詹国兵)

春节前后,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井窠村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农作景象。

在新天地花木合作社,含苞待放的百合花被收割下来,经过捆扎、打包,统一冠以“延平百合”的地理商标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村主任黄承发种植百合花已有6个年头,今年花价高,一扎10枝花能卖60多元,他的仓库这几天都是成箱地打包输出,供不应求。

在新天地花木合作社的种球、技术支持下,王台镇越来越多的村民种起了百合花,走出一条花香弥漫的致富路。

技术品牌双成熟

在延平区来舟镇延平百合物流中心,叉车来回穿梭搬运。每到旺季,一天就有六七百件百合花包裹从这里发出,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这是延平百合鲜切花产业的一个缩影。延平区发展百合花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1983年,茫荡镇宝珠村村民挥锄种下全区第一颗百合花种球,逐步摸索出百合花的种植规律。延平百合生长期从每年的“十一”到次年的“五一”,19摄氏度的年均气温,是培植百合花理想的温度。“农民在自家门口种百合花,1亩平均净利润1万元。”延平区副区长方庆介绍,由于利润高、效益好,花期结束还可与其他作物轮种,延平农民迅速开始跟种百合花。

最初,延平百合在花卉市场上并不受青睐。“以前,百合花大多卖给周边城市,1扎就10元钱。”黄承发说,几年前,百合花种球完全依赖进口,种植成本高,而花农在销售和运输上却十分零散,规模小,延平百合销路窄、竞争力弱。抱团取暖,打响品牌,成为延平百合花产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2014年,延平区将“延平百合”申请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走出品牌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为了改变延平百合品种结构单一、种球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延平区引进拥有丰富种球进口、销售经验的花卉公司,筛选出近百种适宜延平种植的百合花品种,从进货渠道上保障了种球的种类和质量。同年,延平本土的兴一春百合园艺有限公司、新天地花木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变了延平区花卉产业无龙头企业的窘境。此外,还引进春舞枝花卉有限公司,建设延平区首个专业鲜切花交易市场。“现在我们种的百合花用统一商标包装,主打批发市场,销路比以往拓宽了许多。”黄承发种植的百合花年前就被厦门、上海的客商订光。

在技术和品牌双成熟的条件下,延平百合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目前,延平区百合总种植面积约8500亩,产值4亿元,成为全国第三大百合鲜切花产区。


激活乡村经济

王台镇是延平区的百合重镇。

小镇四通八达,境内有高速、国道,靠近铁路、航空运输枢纽。早年,大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只有少数人留在村里,种些烟叶、竹荪,品种单一,利润微薄。

种植百合花为王台镇注入了新活力,鲜切百合花恰好对物流运输有较高要求。新天地花木合作社看准了区位优势,落户井窠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为花农提供技术支持、种球供应和销售平台,带动农户1878人,种植2470亩百合花。

随着百合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百合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公认的朝阳产业。“养猪污染环境,种百合可是花开富贵呢!”去年,王台镇128家猪栏被拆除,溪后村生猪退养户魏建涵为生计发起了愁。在充分了解延平区为百合花农提供的贷款贴息支持、设施农业补助、花卉保险补助、融资贷款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后,他决定投资30万元搭大棚,种植20亩百合花。

如今,王台镇种植百合6500亩,占全区种植面积近八成。2016至2017年度,全镇年产鲜切花近4000万枝,产值约2.7亿元。

百合花的种植不仅带动一产,还带动了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王台镇是林业重镇,森林覆盖率达79%,总面积21万亩的溪后村杉木林,有“绿色金库”之称。此外,还拥有闽越王筑台之地“越王台”“王台谈判”旧址八角楼等一大批民俗文化遗产和红色遗址。由于宣传力度小,王台镇的旅游业一直未成气候。百合特色小镇的创建,成为王台镇发展的新契机。大家都期待着以花为媒,串联整合原有的资源优势,全方位打响王台知名度。

2017年12月,延平王台百合小镇被正式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特色小镇,成为延平打响百合花特色牌的第二步。“特色小镇的创建,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王台镇的自然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林业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在延平区委书记何明星看来,王台百合特色小镇是延平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块金字招牌。

集聚集约发展

穿着雨鞋,在田间穿行查看大棚情况,黄承发与人交谈不多,但话语间透露着喜悦和自豪。去年,他为自家60亩百合花大棚装上滴灌设备,既科学灌溉,又节省了人工。“物流运输要是能再方便些,还能节省不少成本呢!”他说。

黄承发所言并非空穴来风,在王台镇高速连接口,占地70亩的百合花交通运输站和冷链物流中心即将动工建设。“物流中心负责鲜切花的外运输送,而冷链中心则能保证百合花种球的批发销售。”方庆说,百合特色小镇将围绕百合花做足文章,初步规划以百合花卉产业为主,特色乡村旅游、生鲜冷链物流等为辅的“一主两辅”核心产业体系。

据介绍,王台镇规划百合种植用地1.5万亩,全镇将统一以百合为主题,通过9村联动,打造3个重点区块。位于集镇入口的姜口村是百合花产业之门,设有百合小镇综合服务中心和沿线百合花观光风情带;井窠村是百合花产业之芯,以新天地花木合作社为核心,打造小镇的宜居生活区、产学研协作区和花卉种植体验区;溪后村则主推文化,规划设计中高端民宿区和百合种植体验区。

百合小镇将重点攻克百合产业发展难题。“目前,百合花种球依靠荷兰进口,成本极高。”新天地花木合作社副总经理吴国防说,百合小镇注重农业人才引进,将加强与省农科院和三明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设立种球研发中心,解决种球成本问题。

“除了打造百合花产学研中心,还将打造百合学院、农业生态示范区,将具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研学旅行等功能。我们将以5A景区标准来定位王台百合特色小镇,打造集花卉观赏、花卉知识普及、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旅游业。”何明星说。

福建出台实施意见促进乡村振兴 农村贫困人口后年全部脱贫

即时 | 2018-03-27 08:19

福州新闻网3月27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何佳媛)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根据目标,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35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意见》提出,我省今年要完成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加快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到2020年七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

与2016年相比,今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以上,到2020年减少10%以上。推进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销售,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对接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发展安溪茶叶、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连江水产等一批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一县一业。

此外,我省今年还要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剥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和垦区集团化改革。

龙文:农村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即时 | 2018-03-26 17:5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正是龙文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在郭坑镇洛滨村,龙文区区长胡栋良一行边走边看,实地查看了洛滨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从美丽乡村裸房整治、房屋立面装修到污水处理、路网建设、广场与戏台修建,再到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以及乡村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乡村旅游产业培植等等,胡栋良都事无巨细地一一问询,并认真听取了有关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规划设计。对洛滨村新村点采取突破传统新村建设、旧村改造手法,采用新闽南风格造型,既体现洛滨村旧村改造的独特、新颖,又能留住乡愁的设计方案表示肯定,提出要把方案更好地与洛滨村整体发展相融合,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建成一点,带动一面,形成一景,全面推进环境整体提档升级,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与此同时,总投资3千万元的朝阳镇科坑山后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已丈量房屋57宗,拆除工作完成95%以上。125万元的建安工程也已开标,施工队于1月18号正式进场同步施工。副区长陈再顺在查看中要求朝阳镇要主动对接,做好项目的跟踪落实;施工单位要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土地清表,抓紧旧村改造项目施工。同时也要做好池塘清淤、四周的排水排污,以及拆除后的立面整治及景观提升工作。(李杰)

“文化在乡”激活乡村振兴活水

即时 | 2018-03-26 16:23

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近日与沪郊金山区朱泾镇的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让“文化下乡”变成“文化在乡”,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乡村文化再兴。(3月19日 新华社)

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乡村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为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而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就必须紧紧牵住振兴乡村文化这个“牛鼻子”,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以此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为此,各地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的送文化活动,为乡村输入优秀的文化血液,塑造乡村振兴的健康肌体。

实事求是地说,“文化下乡”活动切实打通了乡村文化“最后一公里”,把优秀的文化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但是在很多地方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多数都是一些阶段性的工作,很难形成连续性。这样的文化下乡很难真正将文化的种子留在乡村。而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与沪郊金山区朱泾镇的多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的做法,有效弥补了文化下乡的一些不足,通过建立长期的紧密的结对关系,将文化下乡变成常态化的文化在乡,为乡村“种文化、育文化、兴文化”,真正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活水。

实现文化在乡,首先要注重完善机制,确保活动常态化。很多地方文化下乡活动浮于表面,就在于对于送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缺乏客观认识,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保障,导致送文化活动变成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的形象工程,往往只是对照上级的要求象征性地完成演出场次,而忽视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成效等关键环节。如此一来,文化的确是“送来了”,但是却并没有“留下来”,其实就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做了无用功。因此,我们要借鉴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在沪郊的做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将送文化单位与乡村紧紧地“绑定在一次”,常态化地开展送文化活动,让群众从“一天过节”变为“天天过瘾”。

实现文化在乡,其次要注重文化互动,确保群众是主角。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风土人情不同,当然对于文化内容喜好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开展送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文本的宗旨,将群众作为送文化活动的主角。一方面,要打通群众参与送文化活动的通道,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文艺作品创作原则,确保创作出一批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演绎,确保达到最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送文艺作品的同时,将文艺创作的专业知识、先进理念教给民间文艺爱好者,培育一批优秀的草根文艺创作团队,增强他们原创的意识,提高他们创作的水平,让群众真正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主角。

在乡村振兴这盘棋局中,文化振兴是极其重要的一子,能起到“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作用。因此,由文化下乡升级到文化在乡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既能起到文化“输血”的作用,又能实现文化“造血”的目的,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新乡贤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

即时 | 2018-03-26 16:18

“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促进乡村快速振兴。”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陆銮眉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完善基层乡村治理。(人民网)

乡贤文化是连接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是传承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它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蕴含优秀文化基因,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活动、农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乡贤文化也要顺应时代之变,在保留传统精华基础上改革创新,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新乡贤文化要凝聚内核。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搞清楚这种文化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新乡贤文化不是另辟炉灶,而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选择性继承。摒弃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等传统糟粕,又充分汲取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价值精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新乡贤文化中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更加强大,从而起到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规范村规民约、助力乡村发展等作用。新乡贤文化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拔高和升华,具有更紧贴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的特点。

新乡贤文化要突出主体。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无论是党员干部、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还是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退休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不论其身份、职位、教育背景、年资阅历,都可以认定为新乡贤。这种突破了传统以等级制为划分的乡贤认定标准,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能够更大程度地汇聚新乡贤的力量,也能够更好激发他们热爱乡梓、护佑乡亲、服务乡邻的热情,无论是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参与基层治理、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都有助于发挥出更强大的示范效应。

新乡贤文化要多元参与。新乡贤文化是基层治理的有效补充,但不能将之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要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有效治理体系。政府要给新乡贤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建立新乡贤参政议政的畅通渠道,发挥新乡贤思想观念新、个人能力强、人脉资源广等优势,真正把他们回报家乡的善意变为善举;同时新乡贤也要与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形成合力,成为行政管理行为之外的有益补充,使法律法规的刚性治理与乡贤文化的柔性辅助相互协调。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新乡贤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力发掘并鼓励新乡贤反哺乡村大有可为。

绘就蓝图 开启新时代福建乡村振兴新征程

即时 | 2018-03-26 07:47

政策解读·聚焦省委一号文件

东南网3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未来的乡村什么样?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为结合我省实际贯彻落实,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为新时代福建乡村振兴把方向、谋思路、立目标、明任务。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在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立足福建实际,突出了福建特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华康介绍,省委一号文件分4个板块、12个部分、46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眼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出全面部署。从文件的内容上,体现了“新、先、特、实”的特点。

“新”: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黄华康表示,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是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首个“三农”工作政策文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管全面、管长远,有许多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新思想。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贯穿到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新站位。文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紧紧围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总量赶超的要求,提出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文件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谋划我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新动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为乡村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文件围绕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提出了许多创新性举措和政策。比如,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提出加快培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创新培育模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又比如,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明确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明确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到2020年全省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将进一步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三个优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其中之一,这充分体现‘三农’在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位置。”黄华康说,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并强化领导体制、责任落实机制,确保真正体现“优先”的要求。

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省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首先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文件明确,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贫血”。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比如,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方面,文件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在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村闲置农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比如,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吸引更多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支持乡村建设,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汇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投入,钱从哪里来?文件指出了三方面途径:一是财政投入,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金融信贷,文件要求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还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并在贷款利率、额度、手续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政策优惠。三是社会资本,文件强调要建立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通过股权债权融资、设立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地方政府债券等多种措施,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

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其中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文件强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提高农村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近年来,各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都确定一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文件对一批民生项目都确定了具体的目标。

黄华康说,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位,文件还强调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这是从组织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和分工,也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


“特”:体现福建特色

“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

黄华康说,我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独具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福建资源禀赋,发挥生态优势,继承发扬八闽优秀传统文化。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兴盛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福建特色。

打好农业产业特色牌。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文件把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产业兴旺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调整结构优化一产、补齐短板深化二产、搞活流通强化三产、拓展功能融合一二三产,实施一批重点发展项目,加快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发展安溪茶叶、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连江水产等一批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一县一业”,推动我省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县。

打好绿色生态优势牌。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文件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省战略,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推动福建农业绿色发展,提出要推动漳州、南平加快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造林绿化,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工程建设,确保我省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清新富饶美丽乡村。

打好八闽优秀文化牌。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件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弘扬八闽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海丝文化等。要求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发展农村多种文化业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实”:围绕高质量发展求实效

“今年要实施350个重点发展项目,新增投资100亿元以上”

黄华康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精神。中央要求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不仅明确省里要制定福建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各市、县(区)要编制乡村振兴具体规划或实施方案,而且要求部署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对各个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目标、具体项目和质量要求。

目标实。文件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的预期目标;同时又提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项目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一批项目作支撑。文件从产业发展、防灾减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谋划了一大批重点项目。比如,在产业发展上,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实施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明确2018年要实施350个重点发展项目,新增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创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1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争创2个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等等;在防灾减灾上,提出要推进万里安全生态水系、防洪防潮工程、蓄水工程、引调水工程、流域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渔港+”项目,提升我省防灾减灾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镇实体书店、数字影院、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等建设。

政策实。文件围绕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定了一批提质增效促转型的产业政策、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扶贫政策、补短板强弱项的民生政策,以及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普惠性政策等。比如,提出要落实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直接补贴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要支持农业走出去,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要精准落实扶贫措施,落实完善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研究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和持续减贫的实施意见;要发展面向小农户的普惠金融,拓展小农户生产的融资渠道;要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等。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政策举措多而实,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需要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狠抓落实。”黄华康说。

1  2  3  4  5  6  7  8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