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围绕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是谋划我省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城郊荒地到4A级景区,从人迹罕至到游人如织……短短几年,花海经济助力乡村旅游结出美丽成果,带动村民们增收 考亭村的花田喜事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周心婷) 7月份,位于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村的卧龙湾花花世界景区获评为“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值暑假,景区内百花齐放、瓜果飘香、萌宠可爱、鸟雀清鸣,成为闽北众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首选之地。 近日,建阳市民黄书阳和家人漫步在景区的彩虹小道上,不禁感慨:“谁也想不到,曾经一度荒芜的考亭村,如今竟能栽种千亩花海,重获生机。” 从城郊荒地到4A级景区,从人迹罕至到游人如织,短短几年,卧龙湾千亩花海经由专人精心筹划、深耕细作,成为花海经济助力乡村旅游的美丽成果。考亭村的花田喜事一桩接着一桩,带领全村通往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旅游”注入活力 考亭村位于建阳西郊,村内立有“考亭书院”牌坊,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著述讲学之地。“考亭村距离城区仅3公里,交通便利。”考亭村支委吴建华说,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全村开始思考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农业、农事活动向休闲娱乐转化。由此,花花世界景区应运而生。 为了打造集养生、休闲、娱乐、观赏、体验、文化于一体的互动体验型田园综合体,从2010年起,景区先后引入企业建设苗圃基地栽培花种,组建家庭农场发展养殖业,建设水乡渔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此外,还陆续培育特色民宿、花海主题酒店、开心乐园、亲子研学农庄、建盏非遗传承课堂等新业态,让游客在园区可以赏花海、住花屋、喝花茶、吃花餐。在满足游客多样化游玩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去年3月,考亭花花世界景区成为建阳区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以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迈上了新的台阶。花海经济为考亭村村民带来了久违的幸福感。“花花世界客流量大了以后,村里出去打工的劳动力都回到村里经营生意,整个村子有了活力。”吴建华笑着说。 “景区+村民”共享成果 “考亭葡萄”果粒丰润、味质甜美,是当地的明星产品。村民张荣宝以前在外地打零工维持生活,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近几年,看着来考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他回了村,用心种起葡萄。“来花花世界的游客多了,我的葡萄不愁卖,每年收入有6万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张荣宝说,如今游客进了村,免去了葡萄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新鲜采摘的葡萄供不应求。 像张荣宝一样从景区获益的村民还有不少。在景区入口处的休闲农庄,每到旺季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生意好时一桌难求。进发农庄的老板丁海龙喜笑颜开:“早在2010年,每日平均就五六桌客人,月均营业额6万多元,现在每天平均有十几桌的客人,一个月营业额将近20万元。花花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客流量呢!” 如今,考亭村农田变成了花园,园区变成了景区,一改过去的单调乏味,不仅“卖风景”,同时“卖产品”,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共享花海经济发展成果。 “我们与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租用部分土地建设蔬果采摘园,并聘请村民打理种植,推广销售主要由景区负责,各尽所能,合作共赢。”花花世界董事长陈青梅介绍道。景区与村民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不仅使景区内劳动力保持相对稳定,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真正实现“失地不失业、就业不离家、收入有保障”的美好愿景。目前,景区内100余名员工中,考亭村村民就占到了40%。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文化+旅游”塑魂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为了打造景区特色,卧龙湾花花世界既塑型又塑魂。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把休闲旅游和建阳特色文化体验相结合,传播文化的同时加深旅游体验感受,吸引更多游客来花花世界游玩。”陈青梅说。 在花花世界建盏展示体验馆内,陈列架上一只只精美的建盏,都是工匠运用景区内的柴窑烧制出来的。在建盏手工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建盏拉坯技艺,实地了解建盏柴窑烧制过程,感受建盏文化带来的魅力。此外,景区设有宋代点茶表演厅,坐看点茶表演,伴随着婉转的琴音,细细品尝茶汤,仿佛回到了宋朝,游玩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建阳古老的点茶文化。 纵观考亭村,除了方兴未艾的花花世界、历史悠久的“考亭书院”牌坊、全国闻名的“中华一绝——樟抱佛”等名胜古迹,如今还有建盏文创园、考亭书院、观书园等17个考亭水美城市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中。建阳区按照“山、水、园、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考亭绿水青山、人文景观等资源,融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为一体,串珠成链,延长考亭乡村游的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未来将打造成为国内知名文旅综合体和南平市的“后花园”。 |
东南网8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通讯员 林丹 叶静文) 暑假,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陈佳妮回到老家永泰县嵩口镇芦洋村,正巧赶上村里的一件大事——换届。细心的陈佳妮发现,这次换届跟以前有很多不同之处:“选举现场安装了监控、拉了警戒线、划分了投票和计票区,大家有序地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投票,跟过去乱哄哄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选好领头雁,是贫困村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永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换届选举为契机,选出一支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从而激发乡村活力、提振村民心气。 划出“硬杠杠” 严格换届选举 16日,永泰县盘谷乡官村村民委员会选举落下帷幕。“谁肯干事,谁混日子,村民们心中都很清楚,今天选出的村干部都是走进我们心里的人。”官村村精准脱贫户刘建新在选举结束后激动地说。 今年,永泰县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一大批能人被选到村级组织班子,包括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干部等。 为选优配强,永泰县划下“硬杠杠”:把有公心作为村两委的首要标准,并对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素质、党员群众公认度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罗列了11个方面负面清单,有任何一项负面清单的,均不得确定为候选人。 “遵守党纪、品行兼优是成为两委干部的基本要求。”盘谷乡纪委书记何其銮说,“今年的换届选举堪称史上最严,每一个村干部候选人的条件都是经过相关部门层层把关的。” 除了参选门槛外,永泰县制定了换届选举的方案,明确了不宜进入村两委班子的“九种情形”,县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逐一对照“五不能”“六不宜”标准,对候选人进行严格的任职资格审查,从源头把好关,坚决不搞将就凑合,有效防止了“带病提名”“带病当选”。据统计,经过联审、复查,目前有58人被取消了预选资格。 给干部清白 保护创业干事决心 以前,村里公布渠道不畅通,少数村民对村干部产生误解,时间一长,难免激发矛盾,影响村里团结和建设发展,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因为村民的不理解也渐渐失去了干事的决心。 “虽然有决心为村里服务,但过去顾虑多,感觉当了村干部也放不开手脚。”今年,第一次参加村委会换届的嵩口镇大喜村村主任候选人黄时杰直言。去年,福州市投用的惠民资金网,就像一场及时雨,打消了他心中多年的顾虑。 在大喜村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竞选大会上,黄时杰满怀热情地向村民们承诺:“以后,我会把办好村里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不担心被误解了,请大家随时登录惠民资金网查查我的‘账’。” “过去,有些人收到扶贫惠民资金后总觉得村干部‘私自截留’了一部分,现在一部手机就能实时查询,大家一看,心里就踏实了,对干部也更加信任了。”大喜村另外一名候选人黄梁杰也表示,福州惠民资金网运行后,与村民矛盾少了,村里工作也越来越好开展。 永泰县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干部创业干事的决心是乡村振兴战的关键,惠民资金网保护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不仅提高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密切了干群关系。 换掉不为之将 激发队伍活力 “以上是我的履职承诺,请广大村民群众监督。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我将主动辞职。”不久前,刚刚当选的清凉镇岭下店村村主任吴建锋从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为民办实事、计划生育、综治稳定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做出履职承诺。 “贫困村的村干部直接决定着扶贫成效。”永泰县相关负责人说,如果村干部不给力,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计划就可能落空。为此,永泰县通过走访党员群众了解情况,定期听取情况汇报掌握动态,每月督查发现问题等方式,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发展思路不清等不适合继续任职的村干部,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不仅如此,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过程中,该县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针对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从换届选举到日常管理,严格要求一以贯之。“铁腕之下,村干部心有所戒、行有规范,工作作风也会明显改善。”永泰县相关负责人说。 |
通过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佳肴,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法宝,南平延平区的一些乡镇帮助当地农户走上致富路 舌尖上的美食,为山沟沟开了一扇窗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詹国兵 朱佳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位于山沟沟里的乡镇,如何培育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特色产业,路该怎么走? 南平延平区通过舌尖上美味,让藏在深闺中的美食惊艳了延城,让当地农户找到了致富门路。 乡村里的古早味 天刚蒙蒙亮,赤门乡尤山村的六旬老妪戴三英就起床了,领着老伴、儿媳在阵阵鸟鸣声中制作豆腐。两个小时许,两大桶热腾腾的“尤山大豆腐”制作好了,村主任吴森燕用小车帮助运到城里。短短几小时,1000块大豆腐被抢购一空。 “一块巴掌大的豆腐,运到城里能卖10元,大家排队抢着吃!”戴三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老手艺,如今成为全家致富的金钥匙。戴三英做的“尤山大豆腐”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用石磨将自家种的黄豆磨浆做成豆腐,然后用山涧里的泉水、自家腌制的糟菜煮成别有风味的“尤山大豆腐”。每年元宵节,全村一起集中在几户人家吃大豆腐,寓意大富大贵。 这道美食走出大山,也是机缘巧合。今年正月,在延平区举办的“百年好合·品味延平”百合迎新春民俗美食文化节上,戴家的豆腐甫一亮相,立刻成了抢手货。“我原来还不敢下山,是村主任帮我免费运输,还帮忙订了铺位,想不到这么受大家欢迎。”戴三英说。 吴森燕说,现在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长期靠卖毛竹及竹笋为生,生活不易。去年,南平联络线高速公路开通后,从村里进城只要一个小时。然而,离城近了,村民却苦于没有产业可以发展。眼下,“尤山大豆腐”在城里卖上好价钱,村民都想把它当作一门产业来发展,广种黄豆、盖菜,制作“尤山大豆腐”,留守村民都有活干、都有钱挣了。另外,村里生态环境优美,还可以发展乡村游。 记者发现,延平巨口乡的“鱼蛋燕”、来舟镇的“黑皮卤味”、夏道镇的“鸠上羊肉”等等,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美食在延城闻名遐迩。 “近年来,大家越来越青睐乡村美食。延平区农村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佳肴,我们想把开发乡村美食作为乡村振兴的法宝。举办民俗美食文化节,就是为了让农民发现身边的美食,引导这些乡村美食进入城区及区外市场销售,帮助农民寻找产业振兴的路子。”延平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嘉明说。 小农户接入现代农业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峡阳镇的小吃在闽北闻名遐迩,如今峡阳美食店遍布全省各地。其中,在南平城区已有30余家以“峡阳饭庄”命名的饭店和小吃店,不仅外出经营小吃的农民富了,峡阳的水蕹、桂花、地瓜等特产种植业和桂花糕、筷子面、豆腐肉丸等手工业作坊长盛不衰,在家乡从事上游产业的农民也有稳定收入。 一二三产的融合,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前年,延平区引进南平市祥寿茶籽投资有限公司,在该区山后农场投资2000多万元,种植5000余亩的茶籽原料基地,以“一粒茶籽,带动一项产业,致富农民”为发展战略目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院校+市场”的产业经营方略,牵手洋后、南山、巨口、赤门等乡镇农民签订订单,让小农户搭乘现代农业快车,使茶籽附加值得到充分利用,林农获得更多收益。 “兰芳,油饼20个;赤门小于,米酒一壶10斤……”日前“村长带你选土货”微信群群主、巨口村主任吴美忠接连收到从福州发来的订单。 2016年4月,吴美忠和另外8户村民共同成立延平区巨盛合作社。除了自产自销社里的产品,吴美忠也收购其他农户家中富余的地瓜粉、米酒、笋干、茶油、黑木耳等等,还有农家美食,每周五专门开通班车运往福州。通过微信牵线,让“私人定制”的乡村美食到达福州乡亲的饭桌上。 一些福州的酒店慕名找到吴美忠,要他帮忙开启供应酒店生态农产品的“私人定制”。农户吴书良家主要种植糯米,又有酿酒手艺。吴美忠得知后便邀他制作家酿红酒,吴书良每年由此项可增收近3万元。吴美忠有一位社员叫张桂玉,丈夫刚去世不久,家中没有固定收入,属于国定标准贫困户。吴美忠发现张桂玉厨艺好,便引导她制作一些特色传统小吃,由他代销至福州,增加收入。 “现在,我们的东西供不应求,合作社已雇用十几位贫困户帮工,扩大生产量。”吴美忠对未来信心满怀。 现代农业理念的导入助推乡村美食的品牌打造,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势在必行。由此,延平区引导和动员农业市场主体申请商标注册,“大凤粉干”等6件乡村美食特产在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有2件集体商标注册成功,3件进入初审公告阶段。今年,“峡阳蛋菇”等18件乡村美食特产列入省著名商标注册后备库。 |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刘文标) 近日,省委下发通知,决定成立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 领导小组在省委农办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同时设立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小组、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等12个专项小组,由省直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省委部门分管领导)担任专项小组组长,负责制定专项小组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各专项重点任务落实。 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实行省委统一领导、市县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责任层层压实的工作机制。按照通知要求,各级党委要比照省委做法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应设立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确保衔接有序、运转协调。建立重点工作跟踪落实制度,将各级各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列入省委和省政府的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并列入对各设区市党委和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绩效考核,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和各专项小组,按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实绩考核制度,每年对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进行考核评价。 |
荷兰游客威姆与村民杨武汉讨论旅游景区建设事宜。 隆庆村新貌 东南网7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建团 文/图) 乡村振兴需乡村干部先兴先行,正所谓,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平和县山格镇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让乡镇干部彻底“沉”到基层,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两年多努力,环境美了,村民富了,绘就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彻底清除沉疴积弊 多年矛盾一朝化解 山格镇位于平和县东北部,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5.3万人。近日,记者走进山格镇铜中村,一眼望去,一株株柚子树绿意盎然,挂满果实,一排排农家新房鳞次栉比,干净整洁,处处显示着殷实和丰裕。 “幸亏镇干部及时到村里帮助工作,不然我们这个‘红旗’村就会变成‘黑旗’村!”林灶金老大伯感叹道。上世纪90年代铜中村是镇里有名的红旗村,那个年代所能得到的荣誉,基本都是铜中村的囊中之物。但是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家族、宗族之间矛盾,导致村书记跟村主任长期不合,村委会处于空转状态,村务长期没人管理,铜中村成了“垃圾村”。 2016年5月,山格镇新的领导班子决定,由镇副书记周小龙挂点,林国雄任铜中村第一书记,着手解决问题。周小龙等人挂村后,先跟全体村干部集体座谈,再逐个谈心,接着召开村两委会。村干部纷纷表态,要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珍惜老一辈奋斗出来的红旗村荣誉,共同建设美丽铜中村。 心结解开后,在镇干部的带领下,铜中村开始了大扫除。村前屋后垃圾一扫而空。一条4公里长的水沟堆满了垃圾,需要用挖掘机清理,干群自筹3万元资金,青壮老少齐上阵,用6天时间清理完毕。看着整洁的村道和潺潺的流水,村民们抱团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更足了。 在宝丰村,村民陈志建说:“我们4年上访没解决的问题,镇干部用1个多月就帮助解决了!” 原来,上世纪70年代,宝丰村村民在河滩上开荒造地98亩。这些土地2006年被村里出租给个人种甘蔗,当时土地不值钱,群众也没有反映。后来随着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一亩土地种菜能收入3万多万元,群众要求归还被出租土地的呼声越来越高。但2012年这片土地租用到期后,却被承租人转包他人种桉树。村民为此开始了持续不断的上访。 2016年5月26日,挂村副镇长李添元决定彻底解决此事。经过调查摸底,要求种植桉树的承包人在7天内退出98亩土地。土地退出后,新的矛盾又来了,共有78户群众对这片土地提出了诉求。李添元等镇村干部放弃休息,经过不断的走访,掌握了翔实的一手材料,到2016年6月25日这一天,终于确定了52户群众拥有这片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分到土地的村民也心服口服。 陈志建开心地说:“我分了一亩两分地,当年就增加收入2万多元。” 全镇干部职工编组 进家入户排忧解困 山格镇干部为何工作效率这么高?记者为此采访了山格镇党委书记林英强。 林英强感触地说,2015年底,山格镇发生了一起腐败案件,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一定程度影响。“2016年3月我刚调到山格镇工作时,每天都有群众上访。3月20日到5月20日,到镇政府上访人数累计达到600多人次。因此,重塑形象,提振士气,成为当务之急。” 平和县是全省23个贫困县之一,这些群众忙着上访有时间脱贫吗?贫困县的乡镇干部应该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引发了山格镇党委的思考。 经过广泛地民主讨论、研究分析,山格镇梳理出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有些干部进取心不强,不能顺利提拔后就不思上进混日子;有些干部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对工作敷衍了事,甚至推诿拖拉,造成效率低下;有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官本位思想严重,不愿意扑下身子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干群关系缺乏和谐,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乡村振兴,农村是主战场。乡镇干部只有扎根农村,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广大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与其让群众上访,不如我们干部主动深入群众中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将全镇94名干部职工编为14个小组,对应13个村委会与一个居委会,要求他们进家入户密切联系群众,重塑党员干部队伍形象。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慵、懒、散”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困。将扶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多面手”与行家里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外国背包游客入股 加盟建设美丽乡村 沿着山路,驱车来到土田村。只见人头攒动,游客众多,都是慕名前来漂流的。 村主任钟勇智感触地说,我们村能有钱搞旅游开发,多亏了镇里帮助解决了柚子卖难问题。 村民邱顺清是种柚大户。他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白肉蜜柚价格从每公斤最高4.20元跌到0.8元左右,红肉蜜柚从每公斤最高7.6元跌到1.8元上下。果农每卖1公斤,大约要亏损0.4元至0.8元。” 2016年11月,挂村镇副书记赵勇发现柚子出现卖难,立即将问题反映到镇政府。 山格镇有6.5万亩柚子树,柚子是村民的主要收入。山格镇政府经过调研,决定要把价格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柚农手中。在镇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种柚大户张明光牵头成立山格镇蜜柚协会,专门负责蜜柚收购。当年,山格镇的蜜柚卖出好价钱。邱顺清家中的1万多株柚子树,收入近百万元。 镇政府还引进6家大型蜜柚加工企业,柚农把品相不好的柚子卖给加工厂,每公斤也能卖2元多。 “我现在不是贫困户了,我是柚花谷乡村旅游景区的股东。”村民张国荣自豪地说道。 原来,看到镇干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村民杨武汉萌发了组织村民一起集资办旅游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镇政府的全力支持。 彼时,荷兰背包客威姆恰好来到土田村,当地美丽的景致让他流连忘返。在村民家借住期间,他得知村里集资建旅游景区的消息,便主动找到杨武汉,要求入股400万元,一起建设美丽乡村。 2017年10月20日,土田柚花谷乡村旅游景区获县政府批复。许多村民成了景区的股东。张国荣等9户贫困户也以1万元入股,加上在景区工作,工资加分红,每月能收入3000元。 “猪圈村”获得新生 游客纷来抒发乡愁 山格镇要说变化最大的当属隆庆村。隆庆村位于绿水青山间,但由于养猪传统,村里有200多间猪圈,被人称作“猪圈村”。猪粪便污水直排,这些年来,隆庆村环境卫生每况愈下,一到夏天,密密麻麻都是蚊蝇。 如何改变?2016年9月,副镇长吴鸿章到隆庆村挂村,第一件事,就是发动群众清理长达1公里的污水沟。经过整治,穿村而过的溪水再也不臭了。水清了,村民们清洁家园的信心也高了。村干部蔡炳成带头拆除了自家的两间猪圈。村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不要任何赔偿,200多间猪圈6天时间全部拆除完毕。接着,村民又响应村委号召,家家户户建起了化粪池。 污染源消失,隆庆村获得了新生。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路旁的竹篱整齐又葱郁。往日的猪圈改造成了一座座小花园,花香代替了臭味,污水成了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位于村中心的蔡家堡,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闽南民居的一个典范。村民们众筹1000多万元进行了修缮。如今,重修后的蔡家堡,青砖砌墙,红瓦盖顶,显得古朴又别致。村民还在蔡家堡设立了村史馆。现在,隆庆村成了游客抒发乡愁的好去处。 在山格镇,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干部深入群众后,对于群众在想什么、忧什么、急什么、盼什么了然于心,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更强了,各项工作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戴。2017年,山格镇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全镇13个村全部告别了空壳村,在平和县名列前茅。 |
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通过建设福铁山庄,将农村元素共享出去,实现了大变样—— 共享农庄带旺乡村人气 东南网7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通讯员 许姿蓉 黄耿煌) 30多座古厝无人居住,溪流成了垃圾堆放地,还有许多农田抛荒……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两年前还是一片荒凉气象,如今实现大变样:古厝成了民宿画廊,溪流洁净流水潺潺,农田被游客、企业“认养”,农民既能拿租金还能领工资。 巨变源自福铁村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萌生了整合各类资源发展乡村经济的想法。最后,牵手规划专家、南安市妇联、大学巾帼创业基地,借人借智,探索出共享农庄模式。 古厝无人住 垃圾随处见 步入福铁村,一条蜿蜒的溪流穿村而过,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两岸连荫的绿树,村道干净整洁。一座座闽南大厝,门口都有一隅菜地生机勃勃,旁边插着“认养牌”,上面写着认养人的信息。古厝内,左右两边和后方的房间,既有客房,也有画家、书法家工作室以及书房。记者注意到,村里还有共享农场、共享厨房、亲子活动馆、研学旅行大讲堂、艺术创馆、樱花休闲漫道、荷塘湾、钓鱼场和农家乐饭庄等。 “两年前的福铁村,可不是这样。当时,古厝无人居住,垃圾随地可见,还有许多农田抛荒。”福铁村党总支书记林凤翔说,30多幢老宅子长年无人居住,容易受虫蚁侵蚀。 2016年为改变村容村貌,福铁村请来清华大学的一位博士对村落进行规划。同时,村委、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赴安溪、南安向阳以及漳州、厦门等地参观学习,研究别人怎么做。 最终,经过多方探讨和研究,村委决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结合热门的共享模式,建设“福铁山庄”共享农庄,将农产品等农村元素共享出去。 借力又借智 老宅焕新机 “村委出面租下古厝,既保护好宅子,又赋予它新的功能。土地和房屋我们可以通过租赁流转出来,公共设施维护和群众工作我们可以做,但论建设和经营,我们得借智借力。”林凤翔说,村里随后就建设和经营两个方面寻求合作。 建设上,村里请来专业的乡建团队,改造闽南古大厝,变成民宿、艺术馆、工作室、大讲堂。同时,对流经村里的1.2公里长的小流域进行整治,实现环境美、人文美。 运营推广上,经南安市妇联牵线,福铁村与省级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闽南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筑梦空间”签约合作,约定由村委会负责土地流转、房屋租赁及公共设施维护事项。创业团队5位指导老师带领10位学生组成创业娘子军,负责招商引资、日常运营和对外推广等。 “我们将流转出来的土地按每块30平方米、40平方米不等重新分块,让城里人花钱来认养。每块地由经验丰富的农民代为种植,可以供应城市一个小家庭一年60%的蔬菜。”闽南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带头人谢艳招说,城里人花钱认养后,福铁山庄还提供民宿,开展亲子活动,让认养人有空的时候,来采摘、种植,体验亲子活动。这样的共享模式,在为村民增收的同时,还能带旺了乡村人气。 年近70岁的村民林厥岁受雇于农场。“以前也种一些菜,但收入不稳定,现在除去地租外,每个月还有2000元工资,真的是太好了。”林厥岁说。 现今,福铁山庄已经流转了10多亩抛荒土地、租赁修缮4幢老宅,让这些闲置的土地、农房变成致富增值的资产,也通过雇佣部分村民,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共享引人来 共助乡村旺 目前,福铁山庄共享模式已经吸引了近10家企业、20多个城市家庭在这里认筹“共享农场”,福铁村成为企业的员工活动基地、家庭的亲子体验场所,成为城里人的乡愁寄托之所。 “福铁山庄的民宿和共享农场一期已完善,村中心区域有6座古厝正在修缮中,未来将被赋予餐厅、文化展示区和艺术馆等功能。”林凤翔指着福铁山庄大门口挂的创新创业基地、实践实训基地、妇女之家等各种牌匾说,福铁山庄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接下来,福铁山庄的规模还将进一步延伸到附近的观音亭水库和铁尖寨山,未来还会修一条4.5公里长的环村道,将各个景点串起来,让山庄能吸引更多人,助力乡村振兴。 “福铁山庄不是由单纯的几幢房、几块地构成,而是涉及整个村的乡村振兴项目。”林凤翔说,“我们相信,乡村的生活方式、田园风光、新鲜空气,会被很多人所渴望,有很大的市场。” |
田头村闽南风格的建筑(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摄) 东南网7月16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古厝群傍水而建,红砖白墙……15日,记者走进漳州市龙海浮宫镇田头村,一个闽南特色小乡村跃然眼前,这得益于该村2014年以来实施的富美乡村创建工作。近年来,田头村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按照“闽南古风、生态水乡”的定位,大力整治村容村貌,15日当天村里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引领该村乡村振兴之路。 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 整治乡村环境 田头村位于九龙江南溪下游,村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人文景观,南宋时期的千年古刹云盖寺,随处可见的古厝群傍水而建,宽街窄巷意趣横生。这里自古也是重要的贸易纽带和战略要地。田头村一共1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村域总面积3.053 平方公里。 不过,田头村的生态曾到了严重的破坏,河岸边一座座菇房和猪圈让水乡变得杂乱不堪。田头村党支部喊出“水乡富起来,不能没有了水;有了钱毁家园,不能长久。”村里多次开动员会,党支部的号召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2014年开始,村里党员带头清猪圈、拆茅厕、腾土地、捐款物,把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了起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头村有一条溪穿流而过(苏蔚豪 摄) “以前的田头村有废塑料厂,多数是养猪场、加工螃蟹壳的作坊,是污染的源头,河道多年淤塞,根本养不出好虾。”田头村党委书记郭水发说,经过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村里猪圈和菇房消失了,沿河近70座古厝修缮一新,岸边修建了闽南传统红砖走道、青石护栏,水乡重新焕发生机。在村里的郭氏古厝,还建有一座“归田居”,里面不仅陈列着许多有“古早味”的闽南器物,还有记录田头村优秀家风家训的书画、雕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田头村闽南风格的建筑(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摄) 乡村变美丽,农民也随着富起来了,200多户虾农每年利润可达到3万多元,杨梅收入也日渐提升。因为和厦门近在咫尺,田头村大量村民到厦门务工、做生意,现在更多人留了下来为自己家乡振兴发展谋出路。目前,田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8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田头村已经成为漳州市乃至福建省内的优秀“富美乡村”建设样板与示范村,还被评为2017年漳州市十大富美乡村榜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头村景色(苏蔚豪 摄) “在富美乡村创建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心:信心、真心、用心和齐心,在党员干部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同时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郭水发说,近年来,田头村党支部坚持聚力党建,形成了“支部核心、协会配合、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创建格局。田头村总人口4187人,党员就有154人,占村民总人数的3.7%。田头村党支部2016年被福建省委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田头村党支部升格为了党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田头党校揭牌(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探索校地党建合作 带动乡村升级发展 为了解决农村党建信息相对落后、理论知识学习与组织建设缺乏理论高度的难点问题,田头村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打造体现“以党建为龙头,引领田头村乡村振兴之路”的全国示范性文明幸福村。 7月16日,“田头党校”正式揭牌。记者看到,该党校就建在村里大社古厝群内,是一座闽南特色的党校基地,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党校包括新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党员宣誓室、党员教育培训室、党籍档案阅读室、田头党建乡情馆等场馆。 “党校将探讨和实践‘乡村书记进高校,高校书记下田头’的高校与乡村党建相结合相促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田头自然村党支部与高校党支部一对一党建+乡村振兴帮扶结对子的帮扶机制。”郭水发告诉记者,田头党校计划每年培训党员500人以上,基层党会党课活动每年不少于100场,其中省级以上活动每年不少于5场,争取举办全国性党建示范活动1-2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参观田头党校(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摄) 当天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孙思惟为当地党员和村民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上了田头党校的第一课——“打造新时代党建工作,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在课上提及,要以党建为源头引领田头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全国文明幸福村,使乡村振兴政策惠及村民,让田头尝到甜头。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肖知亮表示,为构建校地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双方研究决定,在党校建设、研习对接、支部对接、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文化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具体通过共建党校、高校书记下田头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农村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
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红卫村在村两委带领下,坚持共建共享共富,抓重点、补短板、塑特色,村子美了,人心齐了,产业兴了—— 东南网5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王凤山) 红卫村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北部,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之景,旅游资源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红卫村村民对新时代有了更多期盼。 但这片绿草盈盈、石瓦相间的美丽乡村,原来也存在“脏、乱、差”现象。短短几年,红卫村在村两委带领下,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乡村协同共治机制,正朝着建设“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迈进。 基础先行,村子靓起来 走进红卫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清新淳朴的农家自然风光,村道平坦干净,老人聚在一起聊天。 “这几年,村里头的变化可大了,生活在这样美丽的村里感觉很幸福。”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林圣琪很是自豪。 原来,红卫村也曾出现过溪水污浊、垃圾遍野、村道脏乱的现象。变化出现在2013年,彼时国家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红卫村村主任高扬春就有了借机改造村子的想法。 村里的3条小溪是首批改造对象。“小溪穿村而过,一遇大雨便水漫村道。”高扬春说,村民习惯在小溪旁扎鸡鸭舍,这是最大的顽疾。 改造涉及家家户户的利益,怎么做?老党员一对一入户,劝说拆除溪旁鸡鸭舍;小溪底铺上水泥,两旁建起挡墙;管道施工紧跟而上,家家户户的污水问题解决了…… 最终,3条小溪美丽转身,赢得认可。“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老百姓的干劲儿更足了。”高扬春说。 2015年,平潭财政下拨专项配套资金用于建设美丽乡村,红卫村是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村里把生态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做好山、林、水、古文物的综合开发与保护。 美丽是全方位的,要让每户的一宅一院和房前屋后都受益,这超过了原有的资金预算,超出的钱从哪里来? 在村集体收入匮乏的情况下,村里发动在外创业的乡贤,成立经济促进会,采取成员自愿捐款的方式,为村庄完善基础建设出资出力,还担负起赡养老人、资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 就这样,在村子变美的过程中,红卫村的民心重新聚起,带来许多正能量。 带动引领,村民动起来 在红卫村村委会,有一张“平原镇红卫村两委成员职责机构图”。图中对干部职责逐层分解,依次建立了廉政监督小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指挥部、生态环境养护站等32个小组机构,组织机构完善、职责分工明确。 32个小组机构,需要多少人参与?“有60多个人,除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其余都是自己主动要求参加的。这得益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们带领下,村民们参与度越来越高。”高扬春说。 党员林世顺是一名退休村干部,担任红卫村道路交通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在主干道指挥来往车辆,经常一站就是大半天。 平原镇是有名的“隧道之乡”,在外打拼的乡亲很多。最忙要数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村民开车回家,路线怎么走、如何停车,林世顺指挥得妥妥当当。此外,一到收获的季节,巡逻和劝导工作也少不了。“村民晒农作物要规范,不能占用公共通道。”林世顺说。 在红卫村,林世顺带领一个小组,就让村子的交通畅通无阻。“选林世顺当组长,就是因为他曾在村里任职,说话有分量,群众都能信服。”高扬春说。 像林世顺这样的老党员,在红卫村的小组机构上有30多位,村子以党支部为核心,落实党员责任岗制度,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和谐的基础,在于共建共治共享。“村子治理离不开百姓支持,红卫村有3个自然村,我们通过村民民主选举的方式,合理安排各村代表。”高扬春说。 去年3月,红卫村还与平潭法院、媒体共建,将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基层。“共建单位经常到村里开展活动,让普法活动直接开到家门口,也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的法律服务。”高扬春说,这是司法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 如今,老百姓的心,也跟着村子一起变化着,愈发向善。“现在的村子,邻里和谐,谦让有爱。”村民林圣琪说,日子越来越有滋有味儿了。 产业振兴,腰包鼓起来 平潭是国际旅游岛,乡村旅游开发是建设重点。结合资源优势,村两委讨论认为,开发乡村旅游,有三重优势:其一,经过多年建设,红卫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基础条件;其二,平潭高铁站离红卫村仅几公里,再加上平潭四通八达的路网建设,交通便捷;其三,红卫村在外从事建筑行业乡贤多,大家热衷于建设家乡。 围绕乡村旅游经济,红卫村从基础做起,让村集体资产发挥更大作用,谋划更大的发展格局。 近日,平潭下达2018年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补助资金的通知,红卫村收到60万元补助资金。经讨论,大家认为这笔钱应该用在做大村集体经济上。 红卫村的耕地、湿地、山林资源丰富,山体植被覆盖率超90%。为此,村子规划成立九寨湖休闲农场,开发钓鱼、游船等特色旅游项目,逐步形成农业观光、农业教育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休闲中心,带动村庄农业综合发展。 此外,红卫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林福予故居、北宋“道彰岩”摩崖石刻、清朝古井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村两委以及乡贤带动下,这三个保护单位得到进一步修葺,可成为旅游景点。 村里还鼓励村民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如种植成片樱花观赏林、荷花观赏植物等经济作物;还鼓励村民开展生态养殖,如放养黑山羊、山鸡等食草动物等。 如今,红卫村发展目标明确,正不断寻求新突破,努力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十九大’为我们指明了发展路径,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民智,实现产业兴旺。”高扬春说。 |
东南网5月18日讯(《茶道》杂志社 张楠 郑光生)“采茶咯!”4月19日,武夷山举办喊山祭茶仪式,意味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全面开采,迎来最繁忙的做茶季。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在武夷山市,要想给这些指标打个分数,茶产业无疑占有很大的权重。去年,武夷山区域内干毛茶总产量19900吨,茶叶一产产值20.23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在总人口23万多的武夷山市,茶行业从业人员8万多人,超过三分之一。 “岩骨花香”缘何香飘九州?记者走近茶乡一探究竟。 三产融合,走出新路子 茶行业具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源头上,它属于第一产业,经过加工生产到达消费者手中或服务于消费者时,又具备第二、三产业的属性。 为了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武夷山出台一系列举措,将重点放在促进茶叶和旅游两大品牌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升级上。其中,茶旅小镇是茶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武夷山一年的旅游人数有1000多万,主景区人数有三四百万,我们希望借助茶旅小镇项目,将这些资源更好地转化。未来,茶旅小镇不只是武夷山岩茶和红茶的集散地和消费体验地,它将汇聚中国六大茶类,打造出一个现代化中国茶都新面貌。”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顾问江书华说。 茶旅小镇项目位于武夷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内,2017年4月启动建设,总投资150亿元。茶旅小镇突出“中国茶都,世界茶源之旅”的功能定位,规划宜居养生板块、茶旅体验板块、办公体验板块以及交易展示板块。项目一期将建设茶叶交易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会展中心,预计明年完成。 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是一处相对成熟的茶旅项目,每天接待能力超过2000人次。这个占地170亩的项目以“茶”为主题,设计了很多参观点和游客体验点,2015年荣获“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称号,201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9年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是武夷山将茶和文化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每年观众超过70万人次。 此外,武夷山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打造1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4条茶文化旅游线路。 “控制面积、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武夷山茶产业正围绕这“十八字”目标,开启转型升级新征程。 茶山改造,做优茶品质 好生态成就了武夷山,也造就了武夷山的好茶。 今年1月,武夷山市开展新一轮违规违法开垦茶山专项整治行动,对已发现未整改或去年以后参与违规开垦茶山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这被认为是武夷山市多年来最严厉、最全面的违规违法开垦茶山专项整治行动。 武夷山到底有多少茶山?从2013年开始,武夷山全辖区范围内禁止开垦茶园。根据武夷山市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市茶山面积总体控制在15万亩以内。 2008年,武夷山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市林业局、市茶业局就联合出台加强茶园开发管理和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文件,制定了十种地形地貌区域内禁开和限制开垦茶山。 “10年前就提出‘控制茶山、保持生态’的构想,需要非常大的魄力。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无药无肥’在整个武夷山的推广,没有好生态就没有好质量,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武夷山的生态保护工作才能取得如今的成绩。”武夷山市市长谢启龙说。 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武夷山积极引导茶企业、茶农对老茶山进行生态改造,做到“头戴帽、腰绑带、脚穿鞋”,即山顶上有常绿阔叶林涵养水土,半山腰和山脚下也要有森林带分布,增强茶山水土保持能力。据统计,2017年武夷山全域共完成9万多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 “乡村山不见树、田不见稻、房前屋后不见菜不可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良好的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武夷山是盆栽型茶园的典范,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这一切。没有绿水青山,就不会有武夷岩茶。”江书华说。 在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片片茶山套种着绿化树种。茶山套种绿化树会吸引众多鸟类前来栖息,鸟儿不仅给茶叶捉虫,还给茶山带来天然肥料,虽然产量少了一些,但茶叶品质提升了,是最大的品牌效应。 品牌提升,人才强起来 生态美了,如何兼顾百姓富?武夷山人在品质、品牌上下足了功夫。 最近,武夷山市茶业局官方微信推送的一条《2018年武夷茶采制时间、标准参照表》,刷爆茶农朋友圈。这是茶业局通过多年记录整理出的,列出20多个品种的参考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提高茶叶品质,武夷山制定武夷岩茶、武夷红茶标准样品,引导和支持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茶产业,从根本上讲属于农业,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茶产业也会出现。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必须走在前,做产业的先驱者。”对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江书华有着更多的思考。 茶叶品质提升,需要人才支撑。去年底,武夷山建立起茶叶专家人才库,经过严格资质审核、实操考核,29位茶人首批入选武夷山茶叶专家人才库审评型子库。 “武夷山茶叶专家人才库今后还将有针对性地建立加工型、文化型、综合管理型子库,成熟一个,建立一个。他们将成为武夷山茶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茶事活动等各种形式去指导、规范整个武夷山茶行业从事人员,助力茶产业发展。”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说。 在武夷山茶产业规划中,围绕人才建设将开展“百千万”培训行动,着力轮训100名专家人才、1000名企业管理骨干和10000名茶业从业人员。 “武夷山每个人都是茶的宣传者,每年组织2~4次的全面培训。同时,与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茶叶品种、延伸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邓崇慧说。 如今,武夷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40个、知名商标120个。2017年,武夷山成功申报武夷岩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武夷岩茶荣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近日,武夷山又传来好消息。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武夷山市筹建全国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完成后,该示范区将在专家组审核验收后,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命名。 “整体来看,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是稳步向好的。武夷岩茶的喜好度起来得慢、回落得慢,市场周期较其他茶类来得长,所以不容易培养消费者,一旦培养起来忠诚度就相当高。武夷岩茶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保护、正确引导、市场规范,也在于核心企业的坚守。”武夷山市副市长伍洲说。 |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9日,全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专题培训班在福州举行。副省长李德金出席并讲话。 李德金指出,这次培训班确定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森林防火等主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防火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站位、高度重视,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李德金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性开展工作。要搞好顶层设计,确定行动计划,强化项目支撑、开展试点示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抓好政策落实、责任落实,突出精准要求,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健全指挥体系,落实属地责任,严格管控火源火种,切实“打早、打小、打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突出精准精细,力求务实高效,做到勤政廉政,努力开创我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李德金要求,参加培训的同志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加强交流,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
东南网5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记者从省科协获悉,今年,我省将实施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多举措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据介绍,今年我省将大力推进农技协转型升级。建立农技协协同创新联合体、“农技协+企业”“互联网+农技协”等发展模式,聚合科技、人才、金融、企业、服务机构等科技和社会资源,服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打造百强农技协,建立农技协转型升级多样化、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模式。建立健全农技协培训、认证、扶持体系,培育新时代的智慧农民,着力提升农技协领办人和技术骨干创新创业能力。 组织万名科普志愿者下基层。科协部门将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汇聚科普人才资源,组织万名科普志愿者下基层,开展科普宣传、指导生产、解决难题、精准服务,提升农民科学素质。鼓励和支持“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科技辅导员、科普志愿者、科普信息员等进村入户、进企业、进基地、进协会。支持高校师生科普团队与乡村、企业建立“一对一”帮扶模式。 推进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对首批全国和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进行中期评估,启动第二批2016—2020年度福建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工作。开展首批福建省科普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基层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和科普基础工程建设。 |
东南网5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 “五一”前夕,记者驱车穿行于漳平市永福镇,沿途一片片绿意葱茏的高山茶园生机勃勃,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 经多年发展,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已发展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规模最大的高山茶生产基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台农集聚发展、辐射效应凸显的良好态势,成为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双赢的示范样板。2016年,在全国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考评中,漳平台创园一举夺魁。 贴息贷款贴心 “这些制茶机和有机肥料是今年的新希望,多亏了政府的贴息贷款。一拿到贴息贷款,我就采购了黄豆、虾壳等原材料,用来发酵液体有机肥,这400亩茶园有保障了。”台农、漳平生富农场董事长陈建富说。 陈建富在漳平种了10多年茶。他口中的贴息款,得益于贷款贴息政策。2015年,农业部在我省台创园台资农业企业开展贷款贴息试点,按台企贷款实际支付利息75%以上的比例给予贴息,三年来累计下发贴息资金1495万元,实现全省台创园全覆盖,受惠台资农企多达52家次。 “我们从事的高优农业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有了贴息贷款的支持,对经营和发展都有极大帮助。”陈建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向农业银行和漳平民泰村镇银行分别贷款65万元、60万元,用于购买农资材料,贷款期限一年,须向银行支出利息8.22万元;根据贷款贴息政策,他向台创园管委会提交贴息资金申请,最终拿到6.16万元补贴款,贴息比例高达75%,相当于一年下来仅支付2万元利息。 与他一样,漳平鸿鼎农场董事长李志鸿刚刚获批60万元贴息资金,正忙着用这笔钱购买做茶机械。李志鸿说:“我承包了2500多亩茶园,过去向银行最多能贷几百万元,且利息较高。去年我申请4000万元贷款,原本光利息就要付100万元,有了政府的补贴,单利息就减免60万元。” 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迄今已有61家台资农业企业入驻,常住台农500多人。近年来,受涉农项目贷款难、贷款利息负担重等影响,当地台资农场规模化生产受到限制,茶产业发展面临考验。 据漳平台创园管委会副主任李清标介绍,漳平台创园积极落实国家惠台贴息贷款政策,协助园区24家台企、台农户从各金融机构融资贷款1.0735亿元,申请发放贷款贴息资金392.34万元,受惠项目涵盖茶叶、花卉、苗木和休闲农业等,实现了茶产业发展资金倍增、为台农户发展添动力、银行放贷有积极性等多赢局面。 “实施以‘贴’代‘补’扶持台企发展,既调动台农发展精致农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减轻台农负担,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李清标说。 台青陆续扎根 “早上送俩娃上小学,上午陪父亲到茶园学手艺,下午跟老师傅切磋制茶技艺。到了晚上,再约几个台青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自打落脚永福镇后,台青陈濂丰每天过得很充实。 今年35岁的陈濂丰,来自台湾南投一个制茶世家。2015年,他听从父亲建议,携妻儿定居永福,开启创业之旅。如今,他给父亲做帮手,将台式精致化管理引入生富农场,实现茶叶无库存。同时,他正在筹备成立一家新公司,着手开发饮料茶。 和陈濂丰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足迹跨越浅浅的一湾海峡,融入大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他们之中,既有追随父辈扎根漳平的台商、台农二代,也有初到大陆小试身手的“新鲜人”,还有默默经营民宿的“旅游达人”…… 与老一辈台商专注于茶叶种植不同,这些年轻的身影开始挖掘新业态。迄今,园区已有60多名台湾青年前来生活、就业、创业,创办企业10余家,涵盖电子商务、市场拓展、文化创意、民宿建设和旅游开发等项目,其中在台企担任高管职务的近20名。 杨咏安是一名90后台青,2014年来到永福接父亲的班,成为九德农场总经理。在经营有机茶园的同时,他创办樱花繁育园,引进台湾香水樱、吉野樱等品种。“我正在推动企业向休闲旅游业转型。这里是实现创业梦想的福地,欢迎岛内青年过来一起打拼。” “创业需要新鲜血液,漳平台创园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台农二代、三代接力创业形成热潮。”漳平台创园管委会联络服务科科长张海斌说,为吸引台湾青年来此就业、创业,漳平台创园采取多项措施,组织开办学习培训班,提升台青创业能力。 2017年,台盟中央在漳平台创园设立全国首个台湾青年产业融合创业示范基地。同年12月,台创园又获批福建省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漳平台创园党工委副书记、永福镇党委书记张邓平表示,下一步,漳平台创园将加快推进两岸青年智慧创业园项目建设,为台青创业就业提供办公场所;推进台湾青年筹办成立“台二代”茶叶销售协会,支持台青抱团“走出去”打市场。此外,推动设立园区台青创业辅导服务机构,为台青提供创业辅导服务,把这里打造成台青登陆创业就业的热土。 既引智又引才 漳平台创园发轫于台湾农民的自发投资、自带技术。1996年,来自南投县鹿谷乡的谢东庆发现永福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与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资开辟了千亩茶场,并引进台湾茶业新技术,做出优质高山茶。 此后,台农与台湾农业“五新”技术纷至沓来。如今,台湾优良茶树品种、精细栽培技术、先进制茶设备和精湛制茶技术已遍布园区。 “每年用豆浆浇灌茶树10次,这样茶树每季可采摘的最佳时间从原来的五六天延长到10多天。好的有机肥可提升茶叶的香气,这也是两岸茶产业优势技术整合的创举。”台农、漳平尚顺农场董事长陈宏安说,引进的这项台湾新技术是以鲜黄豆磨成豆浆,发酵稀释后再进行茶山喷灌。黄豆渣再混合甘蔗渣、米壳、兔粪、羊粪发酵,将其变为上等有机肥,这样可提高茶叶饱嫩度。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漳平台创园全面推广。 自成立以来,漳平台创园围绕“生态立园、产业强园、科技兴园”目标,大力推进台湾精致农业与当地传统农业嫁接,辐射带动茶叶、花卉、蔬菜等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极大增加了台农及老百姓收入。 “截至目前,漳平台创园累计引进台湾花卉、茶叶、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项),实施闽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30多项,开发茶叶新产品6个,认定有机产品1项,制定技术标准1项。如今,整个园区种植面积14.6万亩,成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张海斌说。 “台创园要想永葆发展活力和动力,既要引进台湾技术,也要吸引台湾青年才俊前来实习、就业。”李清标说,2016年漳平台创园管委会与台湾户外游憩学会签订协议,双方在漳平台创园共建台湾高校学生教学实践基地。目前,已有两批次40多名台湾学生参加相关教学实践活动。 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生物系的博士生吕学宇,对上次漳平实习之旅印象深刻。2016年7月,29名台湾高校农业专业的师生赴漳平台创园开展校外教学实践。其间,吕学宇和7名台湾大学生共同制作了《茶言观色——我们眼中的漳平台创园茶产业》实践报告。“大陆市场大,机会也更多,尤其是大陆新推出31条惠台措施,为台湾青年西进发展打开一扇门,只要有合适机会,我和同学们都有意向到福建工作。” 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发展之翼才能更强壮。去年,漳平台创园被省农业厅、省台办授予“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称号,成为我省首个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闽台农业合作大有可为。今后,漳平台创园将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大学生交流互动,不断扩大台湾青年的参与度和获益面,更好地服务台湾青年来闽实习、创业和发展,力争建成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平台。”张邓平说。 |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版画)之乡”,松溪县将版画作为生态家园的文化肌理,并试水产业化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赋能 东南网5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赵锦飞 通讯员 李典利) 4月24日,以“生态家园”为主题的福建松溪版画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此次共展出39位作者创作的89件版画精品,既带去武夷山脉的乡土记忆,又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重焕光彩。 文化脉络绵延相承 松溪版画,既古老又年轻。 宋元时期,建安(建阳)县及其境内的麻沙、崇化等地,刻书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省文联副主席王来文说,建安印书版本统称建本,建本所附的图本史称建安版画。建本通过版画的形式,将版画刻印在书籍封面上,这在我国出版史上是首创,沿用至今。建安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当下松溪版画的文脉。 从古典版画到现代版画,变成画家独立的创作木刻,鲁迅最早倡导推广。上世纪30年代初,鲁迅倡导“版画回娘家”,引进德国、苏联和日本的版画,将艺术创作与劳苦大众紧密联系,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1942年至1946年,受抗战影响,邵克萍、杨可扬、郑野夫等一批版画家从江西上饶迁至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赤石一带,版画艺术的种子在闽北破土而出,顽强生长。松溪版画发端于1994年松溪成立的女子版画班,以刀代笔,以木作纸,手起刀落,木屑纷飞……20多位美术爱好者率先发力,开启版画艺术探索之路。 “版画历千年而不息,深得群众喜爱。我们将版画当成‘松溪三宝’来传承发扬,打造成松溪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松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世光说。缘此,一系列组合拳紧锣密鼓而出:1999年7月,松溪县民间版画协会成立;2002年,举办首届松溪版画展暨全国版画之乡作品邀请展;2003年3月,松溪县版画院成立,成为全省唯一由地方政府成立的县级版画院。 从2000年至今,松溪县已连续4届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版画)”荣誉称号。全县拥有2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曾评价:“松溪版画扎根人民,有温度、有气息、有深度。” “松溪版画植根乡土,紧扣时代,作者选取松溪生产生活的原生态素材,以清新的泥土气息为韵,以粗犷的表现手法为律,在刀刻中见提炼,于拙朴处见精神,用线条刻写心灵的诗行,用色彩表达时代的赞歌,反映松溪淳朴民风,反映清纯生态,已成为松溪文化的特殊符号。”松溪县委书记黄美萍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版画艺术薪火相传 “这样的细部线条,动作要利落。”“这里刀口切入的角度可以再倾斜些。”……在松溪县第三中学南园版画社,松溪版画院院长蔡丽悉心指导学生创作版画。 在松溪,版画不仅成为许多成年人的业余爱好,还作为益智教育,被多家学校引入课堂。 “版画进校园,既能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又能延续这门民间艺术。”松溪县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范美琴介绍,松溪三中将版画作为特色课程,编写《版画教学》校本教材,先后获得南平市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版画进校园,吸引许多学生主动加入版画学习和创作行列。齐紫杭就读于松溪三中,她从初一开始接触版画创作。“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用刻刀雕刻、拓印的版画比简单的作画更有意思。”她说,除美术课外,她和二十几名同学还加入社团,在课余时间创作。2016年,她的黑白木刻作品《国泰民安》获得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书画一等奖。“版画制作并不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因材施教,简单的小版画(藏书票)进课堂,大型版画进社团,两年出一个学生优秀作品集。”范美琴拿出一套版画书签,展示自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参赛获奖的近千幅优秀版画作品。 在松溪县实验小学,版画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到低年级学生的课堂中。“从三四年级利用吹塑纸、PVC板进行创作到高年级学习套色版画,我们鼓励学生由浅入深认识版画创作。”美术老师陈维星说,全校参加版画创作人数600余人,在学校版画展厅中展出的110幅画作,90%是学生的作品。此外,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实验小学还邀请专业人士到校开讲座、授课,选送优秀教师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版画项目建设与创作,每年组织教师参加松溪县版画院的版画创作研修班。 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松溪版画快速发展,既为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铺路,也为乡村振兴赋能。 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不计算构思起稿时间,如果创作过程顺利,熟练的作者上版刻制完成一张绝版套色木刻小版画也需要一周,费时又费钱。”蔡丽说,松溪版画多以乡村生活、自然风光为题材,叫好不叫座,以前,画作大多藏在深闺,大多数版画创作者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 2009年前后,松溪县版画作家兰坤发第一个吃“螃蟹”,成立松溪县兰坊版画艺术有限公司,并尝到市场化的甜头,全县版画作者数量一下子增加到八九十人。 “版画作为艺术品有赖于作者知名度,市场有限,不妨换一种思路,让版画成为文化装饰品,更好地对接市场。”陈世光说,松溪还将创建版画产业孵化园,鼓励版画生产企业、工作室进驻,让文化企业与市场对接。目前,松溪已引进厦门联合艺术工艺品有限公司作示范带动,打通对外艺术品市场。县里还在提高版画生产效率、改良版画生产方式、提高整体营销能力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的补助和优惠政策,通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推动松溪版画作为家居装饰,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更好地发挥“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松溪县出台扶持版画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500万元的版画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版画的宣传参展、人才培养、作品创作、生产销售等事业发展和产业扶持项目,让版画事业、产业“两条腿走路”。在人才储备方面,松溪县建立版画人才鼓励、培养和引进机制,联系高校输送版画专业人才到松溪创作、任教,形成专职团队。此外,还采取现金奖励和职称评聘加分制度,进一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 松溪版画产业化之路,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路径。“把版画产业作为造福全县人民的文化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松溪有基础、有优势,是因地制宜的务实之举。版画产业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松溪的松风水月、菊黄稻香、生态家园、民风民俗,通过版画创作点绿成金,将成为松溪绿色崛起、后发赶超的优势所在。”黄美萍说。 |
4月26日,永泰县丹云乡前洋村村民在采摘玫瑰。 近年来,福建省永泰县丹云乡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高海拔反季节蔬菜种植、名贵花卉种植加工等新型生态产业,既增加村民收入,又守住绿水青山。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4月25日,福建蕃秀玫瑰园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丹云乡装运玫瑰花瓣,准备用于加工提炼玫瑰精油。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这是绿色环抱中的永泰县丹云乡翠云村(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4月26日,永泰县丹云乡丹云村村民在采收花菜。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4月26日,游客在永泰县丹云乡翠云村游览。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