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已经成为闽菜的代表,福州的味道。(资料图片) C产业化,必由之路? 产业化发展,是否就是这些舌尖上的“非遗”该走的路子呢? 这几天,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郭仁宪请来了一位摄影师,为福州名菜、名小吃拍摄图片资料。他准备在一场两岸交流活动上推荐福州菜,并进行了走访搜集。但是搜集的结果让他痛心疾首:“福州小吃,原来有目可查的有150种左右。但是目前我能找到的,只有40来种。好多找遍福州城都找不到了。” “‘非遗’需要传承,许多手工制作的饮食项目只能口手相传,往往爷爷开了店,孙子不开了,它就面临失传。”郭仁宪分析,现在手工制作传统餐饮,往往产量低、利润薄,开店非常不容易。如果要和星巴克之类的外国品牌“较量”,做一天也抵不上几杯咖啡。 但事实上,这些传统“非遗”项目,已经处于和那些高度商业化、品牌化的餐饮项目的竞争之中。“老城区的改造、城市综合体的不断兴起,挤压着传统饮食项目的生存空间,但像三坊七巷一平方米两三百元的租金,本地小吃都不敢进驻。再打个比方,如果沙县小吃进了万达,拌面卖几十元一碗一定被人骂,因为大家太熟悉了,觉得合理的价位就是几元左右。而这样的价格,根本付不起租金。”他说。 面对传统传承方式所遭遇的困境,郭仁宪建议,适当的产业化,或许能让这些舌尖上的“非遗”活得更好。“我认为的产业化,就是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有了规范和标准,也会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他说。 正如佛跳墙,尽管工艺复杂,聚春园还是严格按照标准,挑选食材,推出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佛跳墙,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不过,他表示,并不是所有饮食项目都适合产业化发展,“比如福州的鱼丸,如果机械制作,粉加得少在机器中不容易成型,但成型了就太硬了。所以量上去了,品质下来了”。 赵麟斌也认为,“非遗”中的饮食项目的传承,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比如肉燕必须人工打制,这类‘非遗’,不在求量,而在求精、求细,忠于它的原貌,哪怕价格高一点,也是其价值所在。另一种如福州的苏苏酱鸭,其实保护起来以后,利用它的原料和整套工艺,可以像北京烤鸭一样,成批量地生产。” “这些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说明它在老百姓当中、在历史传承当中有它的一席之地,若不好好恢复,把它们提振起来,的确可惜。趁着现在这些传承人还在,原料、工艺还在,我们应该有所作为,留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赵麟斌说。 |
相关阅读:
- [ 10-10]官埔油扇摇动悠悠乡情
- [ 10-08]周宁浦源镇浦源村:一溪锦鲤共华年
- [ 09-25]福鼎馄饨:小日子里的幸福滋味
- [ 09-14]宁德蕉城区:让乡愁成为增值的邮票
- [ 09-10]千年古镇武夷山市五夫镇:守住历史等待复活
- [ 08-21]土楼余韵今犹在 营造技艺盼传人
- [ 08-18]月记窑:柴烟袅袅“古早味”
- [ 07-17]漳州府埕里的市井生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