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工作督查视频会议强调,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中实现赶超目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资  讯 

1—7月福建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即时 | 2018-08-17 10:46

<A title="" href="http://fjnews.fjsen.com/2018-08/16/content_21368498.htm" target=_blank>福建碳市场总成交金额达1.8亿多元</A> | <A title="" href="http://fjnews.fjsen.com/2018-08/13/content_21355811.htm" target=_blank>前7月福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同比增长12.1%</A> | <A title="" href="http://fjnews.fjsen.com/2018-07/31/content_21312289.htm" target=_blank>上半年福建三大攻坚战支出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速</A>

尤溪“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绿色高产

即时 | 2018-08-17 08:33

全程机械化 强再生力 绿色高产

尤溪“再生稻”孕育新希望

东南网8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邱慧敏)

13日上午,曾繁辉一家早早就起床,边吃早饭边等着收割机的到来,今天是他家5亩再生稻收割的日子。

曾繁辉种植再生稻已有20年,是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的种粮能手。

“多年实践,种粮农户都掌握了一套科学再生稻种植技术,想不高产都难。”但对于收割机的到来,老曾和村里的种粮农户们有点担心又满怀期待:担心的是收割机碾压过后再生季的产量会不会受影响,期待的是机械化种粮带来的种种好处。

尤溪与再生稻的渊源

尤溪是国家和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每年可提供商品粮3万多吨。自1988年推广再生稻以来,30年来已累计推广再生稻超过100万亩,其间先后7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单产的世界纪录。

再生稻是一种“种一季可收两季”的水稻,1988年,尤溪成为我省首批试验推广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县。当时,受品种和生产条件限制,再生稻产量不高,最能体现再生稻栽培技术水准的再生季平均亩产仅100多公斤。“种双季稻,一般在7月中旬这样的酷暑天就要‘双抢’了,抢收了头季稻还要抢种下季稻。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季收成,8月份收割了头季,不用再育苗、插秧,约60天后就能再收一季。”曾繁辉回忆道,当时“一种两收”的优势并不明显。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种名为‘稻瘿蚊’的虫害袭击闽中,导致当季水稻基本绝收。”58岁的卓传营是尤溪县农业推广中心主任,1981年工作以来就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再生稻不一样的生育期恰好避开了这种害虫的危害期,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被当地农民接受。”

在尤溪,很多农民都十分熟悉中科院院士谢华安。2000年起,谢华安等科研人员在尤溪西城镇麻洋村建立再生稻高产示范片。19年来,示范片平均年单产达1303.5公斤,其中头季稻平均亩产为825.3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达478.2公斤。2011年起,谢华安及其团队又在尤溪县建立超级稻、再生稻产业院士工作站,开展一系列课题攻关。

得益于强大的科研后盾,2014年,尤溪再生稻生产探索总结出“活力强而持久的发达根系、母茎多而健壮、茎穗比大”三个高产指标的栽培技术措施,再生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趋向成熟,年亩产超过一吨的“吨粮田”十分普遍。

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和品种筛选

“抽一根烟的功夫,刚收割过的稻桩就能再长出一节。”2004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曾繁辉认识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他铁了心跟着专家们学。各级农技人员不遗余力,数万尤溪种粮农民逐渐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种植技术。

种植再生稻让老曾尝到了甜头,现在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麻洋村再生稻种植户被周围县、乡农民请去讲授栽培技术,被亲切地称为“麻洋再生稻师傅”。高峰时,尤溪再生稻每年推广超过10万亩。

“这几年,大家年纪都大了,加上年轻人都外出了,种稻成本越来越高。”种粮意愿下降,这一全国普遍现象开始波及麻洋村。以人工收割为例,一亩地需要4个工人,现在一个工人一天150元,每亩人工收割一年就得1200元。

转型势在必行。针对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难题,谢华安组织专家团队在尤溪开展强再生力水稻新品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和品种筛选。

在梅仙镇下保村,有一片数百亩洋面田,种植着30多个再生稻新品种,其中,有9个是为了筛选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而试验的。“农民的新需求对再生稻新品种筛选提出了新课题。”谢华安说。


轻简化、高效的增产增收路径

为推广再生稻技术而常年奔波的卓传营告诉记者,头季稻在机械收割碾压后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减少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同时生育期早,有效避开秋寒。正在试验的9个新品种中,由三明农科所培育的具有早熟特点的“泸优明占”已经表现出对山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十分良好的适应性。

这也是老曾的底气所在,今年他下决心尝试在头季收割时使用机械化收割。

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姜照伟告诉记者,高产、绿色、优质是再生稻新一轮的发展方向,麻洋村从冬季就在田里种下紫云英,春季作为绿肥还田。收割后秸秆全部还田,根据需要增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在农药使用上实行统防统治,根据病虫害预报精准施用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

8月13日,由多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国家专家组在西城镇麻洋村,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项目子任务“适宜机械化轻简再生稻品种筛选指标体系构建”136亩谷优676头季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达793.7公斤。专家组表示,这一探索为国内光温条件类似地区的农民找到一条轻简化、高效的增产增收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

1—7月福建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即时 | 2018-08-17 07:44

东南网8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今年初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推进赶超,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新动能稳步增强。前7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和9.7%,分别比全国高1.9个和0.7个百分点。新产品智能产品有效供给快速增加,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光电子器件、平板电脑产量同比增长4.8倍、4.1倍、1.5倍、1.3倍。

需求结构稳步改善。前7个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2%,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4.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1.7%,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长20.8%,技改投资增长37.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6%。补短板投资力度大,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分别增长46.9%,40.7%,151%。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前7个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4%,分别比全国高2.1个、1.9个百分点,税性比重分别为85.8%和76%,同比提高1.4个、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

1—7月厦门市消费品进口增长近两成

即时 | 2018-08-16 08:39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通讯员 张林超)受益进口关税的多次下调,消费品进口呈现井喷态势。据厦门海关统计,今年1—7月,厦门市进口消费品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其中7月份进口13.3亿元,增长18.8%。

数据显示,水海产品、鲜(干)水果及坚果、肉类是厦门市主要进口消费品,1—7月分别进口9.7亿元、7.7亿元和4.7亿元,分别增长62.2%、24%和1.3倍,三者合计占同期厦门市消费品进口总值的24.2%;进口乘用车3亿元,增长1.6倍。

据厦门海关人士介绍,新西兰、欧盟、东盟、台湾地区是厦门市最大的消费品进口来源地,1—7月分别进口28.2亿元、16.4亿元、12.1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7.2%、增长9.7%、下降0.9%、增长13.4%,四者合计占同期厦门市消费品进口总值的74.4%。同期,自智利、巴西进口增长迅猛,分别进口1.8亿元和1.5亿元,分别增长53.3%和87%。

福建碳市场总成交金额达1.8亿多元

即时 | 2018-08-16 07:35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王永珍)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6年12月开市以来,运行平稳,截至8月14日,累计成交量853.53万吨,总成交金额18193.63万元。其中,福建林业碳汇(FFCER)成交141.19万吨,成交金额2074.44万元;福建碳配额(FJEA)成交560.62万吨,成交金额13571.67万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151.72万吨,成交金额2547.52万元。

碳市场建设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工具。作为国内第8个碳交易试点,我省碳交易市场2017年度共纳入电力、钢铁、化工、石化、有色、民航、建材、造纸、陶瓷等九个行业255家重点排放企业,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目前,福建碳市场2017年度履约期正有序推进。截至14日,钢铁和造纸行业率先完成履约,厦门、南平、莆田三市也已结束履约工作。福建华电可门发电有限公司、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晋江市吉联陶瓷有限公司、泉州贵格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完成履约。对于逾期未完成履约的二氧化碳排放企业,主管部门将面向社会公布,同时按《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纳入信用等级评价。

从“走出去”到“同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海丝”产业新机遇

即时 | 2018-08-14 10:28

新华社福州8月13日电 题:从“走出去”到“同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海丝”产业新机遇

新华社记者黄鹏飞

走进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全新的造船基地,一片繁忙热闹。敞亮的厂房,高耸的吊车,一排全新的海工船舶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站在公司最新的“明星产品”——全球首制的227米深海采矿船甲板之上,设计项目经理王浩召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该船最大设计作业水深达到2500米,许多结构设计及关键设备应用在国内尚属首例,已经达到了世界深海采矿作业领域的领先水平。

“例如,船上的采矿机器人来自英国,深海提升系统来自美国,矿物处理系统则来自中国四川,船型整体设计方案来自新加坡,我们则进行最后的船舶制造和技术集成。”王浩召表示,该船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技术合作结晶。

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企业,其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的马尾造船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建立的造船企业之一。如今,公司已成为商务部、工信部首批授予的12家“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企业之一。

“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的海外订单量近年来有了显著增长。”公司董事长李振均介绍,2013年以来,公司向市场交船数量达到50多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船舶超过30艘,占比超过60%,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多,“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制造和出口船舶,更与各国开展密切的技术合作,实现了从‘走出去’到共同创新的重要转型。”

马尾造船公司的转型,正是近年来福建积极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不断探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写照。

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2014年至2017年期间,福建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总额达到2055.5亿美元,占同期福建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30.5%。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闽新增合同投资额16.6亿美元,福建省企业对相关国家投资则达到60.4亿美元,累计设立投资项目222个。

“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福建泉州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说。

创建于福建陶瓷之乡德化,顺美集团是迪士尼、沃尔玛、可口可乐等品牌的工艺品设计和代工服务商,每年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陶瓷工艺品。

“通过互联网和3D建模、3D打印技术,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和国外同行进行实时交流,共同制作出高水平的产品。”在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郑鹏飞随手拿起一只“钢铁侠”造型的模型样品介绍,这些在福建山区县生产的产品,很快将会走进欧美国家寻常百姓家。

“我们近年来不断引进自动化生产技术,致力于改进传统工艺,目前有50%以上的产品供应给欧美知名酒店品牌。”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是新加坡外商投资的陶瓷餐具及生活用品制造企业,公司管理部经理郑富垚说,公司从日本进口了多套自动化生产加工设备,并结合德化本地传统陶瓷工艺,制作出来的餐具越来越受西方消费者喜爱。

郑富垚介绍,通过引进国外设计团队、针对不同国家市场开展定制设计,如今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仅一个白瓷盘子就可以卖到10美元,已经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成了协发光洋的合作伙伴。他说:“通过东西方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合作,让传统陶瓷制品再次畅销全球,这无疑是十分令人振奋的。”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全球化合作潮流之中,产业和贸易合作通道的进一步打通,也为更多的港口和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

在厦门港,如今已有149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44个国家的138个港口,其中有“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共38个港口与厦门港通航。2017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千万标箱,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14名。

在晋江陆地港,南航(晋江)城市货站项目已打通多条跨境卡车航班一体化线路,共完成国际货运货重3752.55吨,仅今年上半年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5.76%。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平表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5年来,许多企业和城市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实现飞速发展。作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全国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厦门港将进一步打通集装箱、散杂货及现代物流、邮轮客运、港口建设、项目投资、港口金融等综合业态,对接厦门始发的中欧班列物流通道,不断为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添砖加瓦。

【经济观察】平价商店运营,南平有妙招

即时 | 2018-08-13 08:39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在上个月全省平价商店建设推进会上,平价商店的南平做法被点赞。此类“任性”的商店为稳定物价而生,当市场价格发生异动时,由政府“开张”,依托当地大型连锁超市设立销售区,令百姓受惠。

不到重要节点不轻易开张,市场价格平稳时绝不掺和。从2011年全省创建平价商店至今,南平市已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总体运营理念,具有地方特色的平价商店运营模式。目前,全市共有平价商店60家,已供应平价商品3548万公斤,价格补贴1660余万元,为百姓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计价得法,防止定价虚高骗补

2018年过去了大半年,南平市的平价商店运行机制只在春节期间启动过一次。

“平价商店严格按照规定门槛启动,不过度干预市场。”南平市物价局基金办主任张莉说。在南平,平价商店不常开。价格平稳时期,物价局会加强价格监测,关注市场变化。一旦价格异动,立即启动平价商店运行机制,保证企业不吃亏、百姓得实惠。

“机制启动后,平价商店会统一行动,在超市内显眼区域摆放平价商品,挂上南平市人民政府平价商品标价牌。”南平市星光量贩超市店长陈爱娟说。

平价商店究竟“平价”在哪里?政府补贴是否落实?南平市统一张挂的平价商品标价牌,解决了消费者的疑惑。在标价牌上,超市定价和政府补贴额分两行填写,最后一行标示补贴后的售价。价格与补贴分离的方式,让补贴落到实处,百姓消费放心。

平价商品应该补贴多少,南平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通过采集、测算商店日常对应单品的进销差率,防止平价商店运行期间商家定价虚高骗取补贴。“一家商店日常花菜进价每0.5公斤3元,销价为3.3元,进销差率为16.67%,这个差率就会作为平价商店供应时考核该店花菜定价是否虚高的依据。”张莉说,平价商店可以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在正常价格范围内自主定价,如果超出正常范围,政府在计算补贴中将直接扣除,约束定价虚高。除此之外,对企业让利也有所控制,以防价格过低造成市场价格秩序混乱。

“菜单”灵活,消费者有选择余地

星光量贩超市开在南平造纸厂附近,这里属于老厂矿区,退休工人多。2015年,平价商店入驻该超市后,不仅百姓的菜篮子得到了实惠,超市也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客流量不断增加。“平价商店机制启动后,超市营业额是平常的两到三倍,整体收益增加了30%左右。”陈爱娟说,平价商店能够赢得好口碑,与丰富的平价菜品种类有关。

“我们从菜品、菜价、菜量三方面把关,保障消费者可以买到量足、质优、多样的商品。”张莉说,南平市物价局会根据启动平价商店时当季蔬菜的上市情况,制定平价商品目录表。在目录中列出20多种应季、生活所需的蔬菜品种供商家灵活选择。其间,商家每天只需平价供应5款蔬菜,保证叶类菜2款,根茎类2款,瓜果类1款即可。

“如果把菜品完全‘定死’,所有商店同时采购一个品种,市场价不跌反涨,就背离了平价商店的初衷。”张莉说,这份灵活的“菜单”能够做到动态更新品种,供应跟着需求走,还能增加百姓购买平价菜品的选择余地。

“平价商品看似只造福百姓,实则实现‘三赢’。”张莉说,平价商店的推进,让百姓得实惠,生活压力减轻;企业得利益,销售业绩明显提升;政府得民心,社会反响积极热烈。

监管有方,建立准入退出机制

平价商店遍布全市,监管是问题。“以往我们要安排大量工作人员到各个点巡查,耗费人力,还无法实时掌控平价商品价格变动、质量变化的情况。”张莉说,2017年,市本级12家平价商店在平价商品销售区安装了36个监控摄像头,实现全方位远程实时监控。

在手机app上,记者随机选择了南平市永辉超市东溪店,当前超市平价商品区域的整体情况立刻呈现在眼前,如需了解菜品品相、价签的摆放情况,还能放大观察。通过远程监控,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立即截图上传至南平市平价商店工作管理群,提醒超市管理者整改。

除了卖场监管外,南平市物价局还自主开发平价商店运营管理系统,加强对平价商店销售补贴方面的监管力度。今年春节的平价商店销售活动结束后,物价局根据系统对账数据复核,发现一家商店的日销售散装大米流水清单中,几分钟内在同一收银机上连续销售几笔重量相同的大米,复核人员对该店本期大米销售全部流水清单进行复查后,发现这样的销售数量约占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一,随后对商店进行问责,并取消了该店本期平价商品销售补贴。

“平价商店运行管理系统操作简便、数据清晰,对账方便,在监管上帮了大忙。”张莉说,物价局执管理端、商家执客户端,商家在平价商品销售期间将销售的平价商品日常加成率、当日平价商品销售数量、进(销)单价录入系统上传客户端后,政府通过导入管理端就能直接生成全市平价商店销售、补贴情况,一旦超出差率,后台会通过红字提示,直接扣除补贴。在销售活动结束后,物价局会将各店上传的数据带入各店,进入商家销售系统后台数据库,逐日核对每个平价品种进销数量、单价,如有疑虑,再对具体单品进行逐个核查,有效排除数据造假骗补的情况。

要获得平价商店这块金字招牌,必须经得住考验。如今,南平市每年考核平价商店运行情况,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商店不再列入政府平价商品销售点,通过灵活的准入退出机制,提升平价商店的整体形象。

安溪连续两年出台减负政策:政策活水浇灌实业之田

即时 | 2018-08-13 07:56

安溪连续两年出台含金量高的减负政策,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领导干部挂钩服务重点企业,推行工业生产调度例会制度……让企业有动力,市场有活力

政策活水浇灌实业之田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 通讯员 吴清远 记者 王帅)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活水浇灌。

安溪连续两年出台含金量高的减负政策,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领导干部挂钩服务重点企业,推行工业生产调度例会制度……这套厚植经济发展优势的组合拳,让企业有动力,市场有活力,发展遇到的难题正一步步被破解。

“放水养鱼”,涵养新动力

“6月,我们拿到用电补助奖励62.6万元。”谈及近日出台的《安溪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新十条措施》,信达光电副总经理谢剑平赞不绝口。

信达光电所领补助是安溪为企业减负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安溪经信局获悉,在去年为企业减负4.3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计划继续减负5.5亿元,这相当于全年县财政收入的1/7。

当新唐信家俱财务人员肖珍珍看到新十条中,有厂房翻建改建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政策时,她迫不及待拿出计算器算了起来:“公司今年将改建厂房5栋,光这项,就能省下近70万元。”

企业有活力,经济才有动力。近年来,生产经营成本水涨船高,挤占利润空间,成为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经济下行压力下,过高的成本负担,往往可能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安溪县副县长吴志朴说,“减轻企业负担刻不容缓。”

一头是企业发展信心正待鼓舞,一头是政府下大力气降成本。安溪县经信局局长谢文春说,新十条结合产业发展新特点,进行补充完善:增加企业用气扶持,鼓励制造业企业使用天然气;加大技改研发补贴力度,新增补贴项目;增加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50%稳岗补贴。

“对照文件,公司能享受到好几条政策优惠,预计能减负300余万元,转投技术改造,对产品转型升级很有帮助。”三安钢铁相关负责人说。

“每千瓦奖励0.1元,看似不多,实则含金量很高,今年预计奖励超1700万元。”安溪县电力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

茶业、家居工艺业是安溪出口支柱产业,去年出口量和产值分别达1.6万吨、17亿元。“政府出口退税补助,让企业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坚定了发展信心。”集发工艺负责人黄春火说。

对企业来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情况不胜枚举。基于此,安溪实施应急周转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转续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去年,还在泉州率先成立2025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政府“放水养鱼”,让企业平稳发展。去年,安溪工业增加值234.35亿元,同比增长8.5%;上半年,工业增加值104.6亿元,同比增长9.1%。

破枷清障,优化软环境

90后安溪籍小伙李波山,准备回乡创办米粉加工厂。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服务窗口,他向审批官吴明霞递交材料。审验材料、录入信息、打印证照,不到20分钟,就拿到“三证一照”。

“服务好,效率高!”小李赞叹道。这更坚定了他回乡创业的信心。

办事效率高,得益于去年底安溪在全省率先试点的首席审批官委派制度。这一制度是变揽权为放权,4个试点单位派出审批官,代表所属部门“一把手”在窗口履行227个审批权限,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审批办证到处跑、多头跑、来回跑的难题,为办事群众节时50%以上。

安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蔡财强介绍,在项目审批时,县里在全省首创三个原则:主官不审批、所有审批事项进驻中心和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

通过此举,行政审批授权率达100%,前来办事的不用再部门和行政服务中心两头跑,审批效率提升80%以上。

“1—4月,安溪新增注册企业1764家、注册资金7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8%和73.7%。”蔡财强说,在市场准入领域,该县实行一人完成受理、审查、决定的“一人核准制”,改承诺为即办,使得原本需要3个工作日才能完成企业新设注册登记,在30分钟内完成办结。

同时,规范裁量空间,法律法规未明确保留的12个现场勘察环节全取消,并细化240项事权3418条的现场勘察标准,明确48个事权257条的硬性评审标准。

近年来,围绕“放管服”改革,安溪创新“五个一”工作机制(一窗受理、一码通行、一事一审、一网通办、一站会商),对审批事项和流程进行6轮瘦身,1945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取消没有法律依据的申报材料289项、下放审批权108项,推行政务服务代办制,24小时便民服务,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

安溪还大力推行干部挂钩企业制度,规上企业,配齐挂钩干部,以每周固定一至二次的现场办公频率,现场解决难题。同时,打造企业信息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产值、税收等数据分析,及时介入,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解决在车间和流水线上。挂钩领导解决不了的事项,上报县领导协调解决。

软环境就是生产力,政府效能高一分,企业成本就低一分,地方竞争力就增一分,这已成为安溪人的共识。去年,安溪新引进项目170个,总投资220亿元;上半年,签约招商项目55个,总投资120亿元。

记者手记>>>

减负背后的发展理念

王帅 吴清远

对企业而言,安溪实施的减负举措很解渴,其背后的发展理念更值得关注。

安溪着眼于“放水养鱼”,让利企业,为发展积蓄动能,谋划的是长远回报。

减负之后的财税缺口如何填补?安溪的做法是,引入光电、电商、智能装备等高新项目,在增量上做文章,有效填补了财税缺口,在化解区域经济风险的同时,也为企业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和时间。

 

前7月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同比增长12.1%

即时 | 2018-08-13 07:48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据省财政厅消息,1—7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3294.95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8.83亿元,同比增长10.4%。总体来看,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减税力度持续加大。据税务部门统计,落实国内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当月办理退税8.2亿元,加上降低国内增值税税率减收测算,两项减税措施当月合计减少税收收入约15亿元。

从三产增长情况来看,当月二、三产税收同比分别增长14.7%和4.4%,二产税收占全部税收增量的65.6%,比上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在企业所得税支撑拉动下,当月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1.1%。三产税收增幅放缓,主要受去年同期一次性股权转让企业所得税入库和现代服务业国内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

上半年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15.9%

即时 | 2018-08-11 10:06

中新社福州8月10日电 今年上半年,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速明显。记者10日从福建省商务厅了解到,1至6月,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实现1953.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5.9%。

其中,福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为114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为80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在福建合计新设外资企业81个。新增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倍。实际使用外资8568万美元,同比减少80%。

福建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持续拓展。经核准备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共34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亿美元,占福建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的5.5%。投资行业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

据福建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东盟国家继续保持着福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上半年,福建对东盟进出口10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

今年1至6月,福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985.6亿元人民币。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据了福建对外贸易总额的32.6%。

南靖龙山:分析上半年经济 部署下半年工作

即时 | 2018-08-10 14:59

近日,龙山镇召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暨重点工作部署会,通报、总结全镇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并部署下半年工作。

会议通报分析该镇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乡村振兴、扫黑除恶、招商建设及环保整治情况,并就下半年各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会议要求,镇村领导干部要正视成绩,找准差距,加压奋进,增强开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在项目推进上提速加力,在项目保障上更加有力,在项目增效上精准发力;要精准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乡村振兴精准度,强化服务保障助推发展。(吴丽娜 邹少华)

深化山海协作 推动协同发展

即时 | 2018-08-09 10:27

深化山海协作 推动协同发展

三明市十三个项目纳入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重大项目台账

福建省加快推进两个经济协作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建立了闽东北、闽西南经济协作区重大项目台账,全省梳理出149个项目、总投资约1.45万亿元,其中重点协作项目53个、总投资6969亿元。涉及我市的有13个项目、总投资527.36亿元,其中重点协作项目8个、总投资453.65亿元。

据介绍,列入台账的我市13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方面的有6个:南龙铁路三明段、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中的三明段、兴泉铁路三明段、莆炎高速公路永泰梧桐至尤溪中仙段(三明境)、闽江沙溪口至三明台江航道整治工程、海西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三明境内段;涉及产业方面的有6个:永安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项目、大田建中数字无人机产业化建设项目、三明陆地港、龙海泰宁产业园区、明溪—鲤城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集美(清流)共建产业园;涉及社会事业方面的有1个:三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其中,南龙铁路三明段、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中的三明段、兴泉铁路三明段、海西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三明境内段、龙海泰宁产业园区、明溪—鲤城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集美(清流)共建产业园、三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8个项目同时被列为重点协作项目。

为推进项目加快实施,省上将实行重大项目分级分类管理,149个协作区重大项目全部纳入“五个一批”项目库管理,层层压实责任,进一步把项目工作落细、落地、落实。开展“月协调、季督查”,把协作区重大项目列为省政府重大项目协调会的重要内容,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机制。同时建立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围绕国家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产业链延伸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做文章,全方位拓展新的项目源,形成协作项目“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为推动协作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三明日报记者 李远明 通讯员 王建)

【经济观察】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如何倏然崛起?

即时 | 2018-08-09 08:45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戴敏 通讯员 陈天长 丘伟亮)

近日,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再传捷报,全国首个智能医疗供应链及采购平台落地长汀,同时成立汀州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和汀州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2016年,长汀刚刚实现医疗器械企业零的突破,然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已签约引进医疗器械企业38家,其中,生产企业20家,贸易企业18家,此外,正在对接洽谈的生产企业共6家。今年上半年,医疗器械产业(生产型和贸易型)产值及贸易额5.8亿元。

这座被誉为“客家首府”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无到有:以商带商引进首批企业

在2012年前后,长汀面临产业升级的关口。

“当时,我们考虑的是科技含量高、用地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同时,长汀生态环境优越,必须兼顾环保。”长汀县医疗器械产业办常务副主任王开礼介绍,综合权衡下,长汀县聚焦于医疗器械产业。

“相较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医疗器械产业大省,我省仍存在差距,但发展潜力巨大。”福建省医疗器械学会秘书梁庆涛坦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国产医疗器械采购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康复科和中医科,医疗器械基本实现国产化。”龙岩人民医院设备科工程师邹鹏辉感受深切。

积极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长汀县看到了希望。“当时,省内还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产业园,长汀争取去做第一个。”王开礼说。

从零到一,长汀县如何破局?

福建康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落户长汀县医疗器械产业园的生产企业,董事长曾宪星2012年以前在北京、河北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他回忆说:“知道县里的决策后,我很想支持家乡发展。”打动他的,还有家乡对乡贤回乡创业的热情和优惠政策。此后,他凭借之前积累的行业资源,协助长汀招商引资。“如今,经我介绍引进的医疗企业已超过10家。医疗器械生产对环境质量要求十分严苛,他们看中了长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看中了其投资环境。”曾宪星说。

池达炎也是在外从事医疗器械生产与销售又返乡创业的长汀人。他认为,长汀已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战略性重点产业来发展,相关政策的持续性、针对性和稳定性会有可靠保障。“未来,公司计划投资总额6000万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池炎达信心满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的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省内竞品不多,卖得很好!”看着生产线上陆续拼装完成的腋拐杖,福建省缔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现场负责人王冬生欣慰地说。

“在2016年时,厦门、福州、三明三市的医疗器械产值就已超过全省总产值的80%”。而在“曾宪星”们的经营和带动下,长汀这片红土地渐渐有了医疗器械企业成长的土壤。


筑巢引凤:政策给力让企业放心

“长汀筑的不是毛坯房,是实打实的精装房。”厦门大学药学院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曾骥孟说,“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园腾飞园区专门为企业建设了符合GMP/GLP标准的厂房,节省了企业自建厂房的时间和成本。”2000年以来,曾骥孟就开始在南京、厦门等地协助当地医疗园区的技术研发和招商引资,长汀速度和长汀效率仍让见多识广的他赞叹不已。

这得益于长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培育,医疗器械产业被列入当地“332”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随着落户企业的不断增多,为企业解忧纾困,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长汀县积极探索出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初以来,相继出台了《长汀县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有关措施》《长汀县人民政府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补充措施》,在厂房租金、产品注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给予企业帮助。

政策定得好,关键在执行。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启用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容缺预审等方式,长汀县积极服务医疗器械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广州行政服务窗口服务质量很高,但办理营业执照也要一两天,而在长汀只用了不到两小时!”福建天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从贵不住点赞。两年前,他从广州到长汀登记注册公司,缺少要件,却在指导和帮助下,迅速办好手续。

“去年5月,龙岩市食药监局已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及现场核查权限等职能下放到县一级部门。今后,企业落户办证不用市、县两地跑,在当地就可直接办理。”王开礼介绍说。

硬件配备也持续升级。在205省道西侧,一块310亩的土地被规划为长汀县医疗器械产业园工业新区,是继现有的长汀县医疗器械产业园腾飞园区后又一个医疗器械生产园区。项目估算总投资6.68亿元,计划2019年底前建成。

目前,长汀医疗企业产业园腾飞园区内,共有生产康复、医用耗材、体外诊断系列、数字超声系列等1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22家销售企业陆续入驻。

“工业新区建成后可容纳100多家企业,年产值可达80亿元以上。”王开礼说,目前,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工业生产产值约为102亿元。

驶向深海:赶走研发路上的“拦路虎”

自主研发能力决定医疗器械产业能走多远。据梁庆涛介绍,目前,我省医疗器械行业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紧紧依靠科研力量,才能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福州、厦门等我省经济发达地区,长汀是人才洼地,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最大的短板还是人才和技术。”王开礼坦言,随着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走向风险程度更高的二类、三类,势必需要雄厚研发力量的支持。

“面对医疗器械研发高达90%以上的失败率,专家资源引领着产业的未来。”曾骥孟说。

在福建康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时常可以看到科研人员和一线人员交流的场景。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让公司走在产品创新的前列。“抗菌医用导管是公司最新研发成果之一,是我们团队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专家合作的产物。”曾宪星介绍,他们研发生产的医用高分子系列产品,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在临床研究方面,公司与北京安贞医院、河北医大二院和三院合作,及时搜集患者使用反馈。今年上半年,康博医疗产值已达16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翻番。

面对“人力有余,人才不足”的现状,长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扩大人才梯队和技术输送的底座。去年3月,长汀职专开办医疗器械技术班和销售班。在此后的长汀职专医疗器械企业人才招聘会上,共有56名学生与长汀医疗器械企业签订了意向合同。今年2月,长汀县政府与福州大学正式签订协同合作协议书,通过建立常规联络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合作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产品研发、产品预检测等。5月11日,产业园组织8家医疗器械企业参加龙岩技师学院校园招聘会,有106名学生与县内医疗器械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还提升了长汀整体医疗水平。”王开礼介绍,今年6月,阿美龙科技有限公司向长汀县河田镇、南山镇、涂坊镇等的7家卫生院捐赠了价值410万元的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等医疗设备。

上个月,长汀招商团队又从香港传回好消息:长汀县与微医利和医疗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立中国(汀州)医疗器械创新平台。“今后,将吸引国内外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企业落户长汀。”该公司负责人杨建表示。

记者手记>>>

产业发展需要破除瓶颈

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医疗器械检测流程繁琐是长汀遇到的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并非一地之疴,而是全省医疗器械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器械检测方面,我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多数要依靠外省来完成注册检测。我国在2017年取消了委托注册检测收费,其他省份已经对外省的注册检测需求“柔性”拒收,这大大拉长了我省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上市周期。产品研发后迟迟无法上市销售的尴尬局面,使我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起跑线上就慢了一拍。

采访中,专家学者积极为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把脉,认为,应利用好近年来国家对国产医疗设备进行扶持和开辟绿色创新通道的优惠政策,尽早建立综合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满足企业对加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力度的要求,使本省的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上市审批流程上具有先发优势。

 

福建创新“6·18”平台载体 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即时 | 2018-08-08 08:41

东南网8月8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陆一跋 记者 王永珍)

近年来,我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依托每年举办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作为重要载体和创新平台,围绕项目、资本、技术、人才四大要素,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探索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共征集推介科技项目成果10多万项,促进4万多项成果在福建转化落地,带动社会投资5000多亿元。

围绕项目落地突出精准对接

推动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商品的转化

注重常态服务。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每月联合主办“6·18对接日”。2016年以来,共举办20多场活动,征集项目成果1500多项,技术需求500多项。

注重主动服务。发挥“6·18”平台合力优势,政府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推动参会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校企联姻。比如,扶持漳州科华企业与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成功对接超级电容器项目,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联合实验室,转化了一批技术成果;推动全球首家商用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开源平台研发公司Skymind落地福建。

注重线上服务。“6·18”平台积极完善网站、App、“双创”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载体功能,发挥移动互联、大数据优势,汇聚创业创新要素,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推出三维实景和网上展厅,方便企业线上逛展,为用户提供更系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在线对接服务。同时,还将拓展线上平台功能,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功能,提供筹资、投资、孵化、运管一站式综合众筹服务。

围绕资本要素 突出金融服务

推动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创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着力推动金融与项目对接,设立了“6·18”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模式为“6·18”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前介入、预先筛选、跟踪对接,解决创新型企业规糢较小带来的融资难问题。目前,基金已投资12个创新型项目,投资额近10亿元。

注重重点企业引领带动。充分发挥省属企业资本、资源等优势,为“6·18”对接项目落地提供融资保障。目前,各省属企业已发起设立各类基金32支,总规模506亿元,常年开展项目资本对接活动,解决了初创期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发挥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省科技支行服务平台、“知创中国”知识产权综合运营公共平台的科技综合服务优势,优先为对接项目提供知识产权评估、融资对接、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专利保险等普惠金融服务。2018年展会期间,省六一八产业公司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联合发布“6·18优选板”,形成对项目、资本、企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

围绕技术需求 突出协同创新

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贴近地方实际。立足我省产业发展重点和当地资源禀赋,属地化策划组织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对接、专场对接等活动。如,南平市立足生态优势,围绕绿色发展举办10多场产业项目与资本技术对接会,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转化。

推进协同创新。借助网络技术,以院(校)企对接为手段,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从“6·18”平台延伸推动一批由政产学研多方共投共建的机械装备、海洋、现代农业等10个协同创新院产业技术分院建设。各分院吸引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和专家入驻,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目前,海洋技术分院网站已入驻高校和科研院所近60家、各类专家1500多名。

瞄准企业需求。“6·18”平台根据企业引进技术、发展产业的需要,每年征集技术需求上千项,通过常年对接活动、手机App、“双创”云平台等载体集中推介,更好地服务企业尖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2018年展会,现代农业分院围绕企业需求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现场签约16个成果转让协议。

围绕人才供给 突出高端引领

激活创新资源、激发创造活力

汇聚高端智库资源。每年邀请数十位两院院士,数百位科技领军人物、经济学家、产业专家和投资人,数千家创新型企业参加展会,更大范围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目前,“6·18”平台已发展成为由我省与中国工程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国家部委、央企、协会(学会)等32家成员单位联合主办。持续举办“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累计有800多位院士参加“6·18”,有效促进一批院士专家项目成果在我省对接转化。

组织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主办单位、成员单位在人员邀请、活动组织的资源优势,为人才交流牵线搭桥。省委人才办等部门主办海峡人才交流大会,已在“6·18”展会上连续举办11年,引进一大批台湾人才。

营造双创氛围。集中力量办好青年创新馆、职工发明创造成果馆、巾帼创新创业成果馆以及海峡两岸创客交流、互联网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等展会活动,吸引大学生、回乡青年、职工发明人、返乡农民等群体参与,推介展示各项创业创新成果。目前,全省300多家众创空间、100多家科技孵化器以及3000多家创业企业主动融入“6·18”平台,集中发布创业创新信息、聚集创新创业要素。

上半年福建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居全国前三

即时 | 2018-08-07 10:00

东南网8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记者从4日在福州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规模达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位居全国前三位。

在闽台合作方面,福建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综合考评中包揽前六名。下一步,福建将积极落实惠台66条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推进闽台基层互动交流,持续深化闽台农业合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