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雷光美) 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后,漳州市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会,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漳州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 会后,漳州市委书记陈家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必须紧扣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个中心,着眼于“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抢抓机遇、背水一战,迎难而上、奋力突破。 陈家东说,今后五年,漳州将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保持高于全省两个百分点以上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速度,力争到2018年前后全市经济总量达43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4-2015年年均增长22%以上,2016-2018年年均增长20%左右,力争5年完成投资1.5万亿元。 重点区域是城镇化建设以及项目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须集中力量突破,形成若干新经济增长极。为此,要全力突破重点区域,重点打造中心城市和环东山岛两大城镇组群,并从中加快规划建设四大产城良性互动的经济增长极:一是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二是厦门港南岸新城,三是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是环东山岛经济开发区。 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需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齐发力。要在抓好消费和出口的同时,突出强化投资拉动,把发展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重大项目上,从四大经济增长极和各县区重点区域中不断策划生成、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加快漳州发展,重点在产业。要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大力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石油化工、特殊钢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13个重点产业,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强化创新驱动,打造产业升级版。要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引办产业龙头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重要发祥地、台商投资密集区。要把这优势发挥好利用好,在促进两岸深度融合上下更大功夫。在促进经济深度融合上,要加快规划建设漳州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提升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对接,吸引更多的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落户漳州;在促进文化深度融合上,要深入开展漳台族谱对接,加强涉台文物保护,拓展漳台文化、旅游项目合作,积极开展新一轮漳台乡镇对接,进一步扩大漳台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交流;在促进感情深度融合上,要认真做好台胞来漳服务,引导在漳台胞参与社区管理,规划建设台湾社区、台胞子弟学校,构建台胞台商美好家园。 要把保护生态放在更突出位置,争取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制定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界定区域主体功能,坚持以生态规划统领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空间管制用途有效落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四绿工程”,扎实推进沿海防护林、城市森林、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等“六大工程”建设,注重保护好海岸、海湾、海岛等“五海”资源和矿产资源,着力开展江河流域水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新生态文明机制,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及资源环境承载监测预警机制等。对平和、南靖、长泰、华安等四个不考核GDP的县,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山海统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关键在统筹 路径在改革 ——访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 东南网10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在厦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发展,为厦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为厦门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要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推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切实发挥经济特区的排头兵作用。 日前,记者就如何实现这一战略采访了他。 “‘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是谋划福建发展的基本辩证法,也是指导厦门转型发展实践的重要方法论,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深化。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提高统筹发展水平,而路径就在于深化改革。”王蒙徽说。 王蒙徽说,一段时间来,厦门正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契机,以探索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四化”同步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致力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道路。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创新实施“三规合一”机制。厦门率先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和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初步形成“四个一”工作机制:坚持“一张图纸管控到底”,协调整合12万多个“互相打架”的规划图标。还要推进环保、海洋、林业、水利、交通等专业规划的“多规融合”;实现“一个平台协同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统筹行政资源,建立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的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实现“一张表格受理审批”。推动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一套机制保障运行”。加快把控制线纳入地方立法形成条例,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三规合一”控制线管理主体、管控规则、修改条件和程序。 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方面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生态保护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优化提升区四类功能,划定全市主体功能区,细分到每个镇(街);一方面落实生态红线制度,划定生态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形成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的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同时制定实施差异化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功能差异化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铺开界边、山边、路边、水边景观提升工作,启动建设长达848公里的绿色慢行系统;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岛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二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三要优化“山、水、城”相融的城市空间布局。岛外充分发挥海湾优势,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相互协调的现代化新城区。修缮保护具有闽南特色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闽南风情村,提升旧村改造和老区山区村建设水平。岛内加强历史风貌和特色建筑保护,稳步推进一批“三旧”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同时,推进鼓浪屿综合整治提升。 创新有利于百姓富的体制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在岛外4个区分别选择1个镇开展“百姓富、生态美”试点工作。一是创新组织服务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带动机制,拓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二是创新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促进机制。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力向二产、三产转移。三是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创新百姓就业增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鼓励适当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护林公益岗位。五是完善扶贫济困体系。发挥政策托底功能,推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
东南网10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王华耀) 最近,福建禾丰种业公司老总吴仁晖终于松了口气:仓储加中心设计公示完成,种子产业园总部大楼已动工。这标志着建宁县国家级现代种子产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建宁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占全省80%以上。那么,该县在发展杂交水稻种子产业上,是如何解决产业规模与分散经营的矛盾? 规模化夯实生产基础 在建宁县黄坊乡安寅村,几乎全都是杂交水稻制种,每个品种都在700亩以上。李安庆家制种40亩,在这样一个人均耕地才一亩多的村庄里,他制种的田块却连成了片。 “主要靠土地流转。”李安庆说,不同品种相隔100米以上,村民大都制种,田块好调换。 建宁县种子管理站站长何汉良说,全县2.95万户农户中有2.35万户从事制种生产,种植面积达12万亩,虽都是分散经营,但相同的品种却是集中连片,从几百亩到上千亩不等。 今年,建宁县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开通,全县土地流转8.23万亩,其中,用于粮食和种子生产的近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六成。 “不是所有品种都能大规模种植。”何汉良说,对种业公司推出的新品种,至少需两年试验期,用以掌握各项生长数据。对试制的农户,种业公司每亩给予2000至2400元不等的保底收入。 种子经纪人陈永愿说,每个种业公司每年都会推出1-2个新品种试制,因为一个品种种植时间长了,在抗虫抗病方面会退化。 杂交水稻制种,从种植到喷药再到收获,都需精确掌握时间。在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建宁县农机综合化率排在全省前列,让大规模杂交水稻制种变为现实。 以用于病虫防治的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为例,每台每天可喷洒农药100亩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以上。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大趋势。”建宁县信远植保服务合作社负责人陈晓明说,农业规模化发展以后,传统人工喷药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了。 建宁已有植保专业合作社8家,其中3家引进了旋翼植保飞机共16台,到上月底,全县今年已完成2万亩机械植保面积。 同时,建宁农机部门专门与农机生产厂家对接,定制了制种专用插秧机,较手工插秧效率提高20倍以上。今年初以来,全县杂交水稻制种机插面积达2000亩。 组织化成就链式发展 目前,建宁充当种业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桥梁有24家制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和153名制种经纪人。 农户种植,经纪人或专业合作社指导,种业公司收购并推向市场,就这样,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别的产业链不同,这根链条是一个环形,农户的“亲本”和部分重要生产物资,直接来源于种业公司,以保证种子质量。 “单个人进行种子生产,大部分风险来源于种植技术,不同品种生长周期差异大。”种子经纪人陈永愿拿出厚厚一本记录单,上面有每个新品种的生长记录。 陈永愿这样的经纪人多了,普通农户放心生产,交上来的种子质量达到统一标准。种业公司通过经纪人,既保证种植规模,又保证种子质量,加上手里有市场,经营风险自然降到最低。 “《种子法》实施后,提高了种业公司成立门槛,保证了产业健康发展。”吴仁晖说,订单制种的收益比种粮高出3倍左右。近年来,全县种子年产值近4亿元,带动农户增收1.5亿元。 建宁目前有31家种子企业申报办理《种子生产许可证》,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其中不乏隆平高科这样的种业上市企业。 中种集团将在建宁建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基地和杂交水稻种子产业服务中心,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到建宁进行种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题调研。同时,建宁正在规划建设国家级的现代种子产业园区。 |
编者按 本报8月推出“百姓富生态美 若干个怎么办”大型系列报道以来,“怎么办”成为干部群众交流讨论的热词。今起,本报推出“若干个怎么办”的子栏目“市委书记访谈录”,透过本报记者的专访,亮出地方“一把手”对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构想,以及各地当前和未来的主要相关工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省会龙头引领作用 ——访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上月,福州市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会,传达学习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讨论加快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州新区建设、福州市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议题。 会议间歇,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福州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写入中央文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福州将全力打造海西生态名城,努力为全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作出更大贡献。 他表示,福州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要以生态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抓紧对接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符合福州的实施方案,把深化生态市创建作为重要目标和载体。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环保生态对口协作。 二要以新区建设打造绿色样板。传承弘扬“3820”工程战略精髓,着眼于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样板区,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区。坚持新区发展规划与生态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相互衔接、协同共进。着力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以项目建设的新成效推动新区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排头兵”。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福州新区核心区域与厦门、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申报中国(福建)自贸区。 三要以产业转型夯实绿色支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认真实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计划,加速推动工业向南北“两翼”聚集。全面落实全省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和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安排,既注重改造提升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力争近年内加速培育形成1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和6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又着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两江四岸”高端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海西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金融中心、总部经济高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现代服务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四要以生态创建构筑绿色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绿城、花城、水城。加强城市景观设计,进一步彰显福州“山水渗透城市、城与山水交融”的山水园林特色。按照构建“两廊五楔、一环六点和城市公园绿地体系”的生态格局要求,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绿色生态网络。持续深化“四绿”工程,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抓好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公园绿地建设。扎实推进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旧屋区三年改造计划。 五要以民生改善创造绿色福利。突出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新增财力、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向基层、向困难地区倾斜,扩大社会急需的服务供给,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着力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福州”建设,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入开展大气治理等五个专项行动。 六要以绩效评价强化绿色保障。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办法,真正让绩效评价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完善体现生态文明导向的政府绩效和领导干部创新管理的考核制度。实行差别化评价考核机制,对禁止开发区域,实行领导干部考核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闽清、重点生态功能区永泰,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朱海华 郑晓强 通讯员 潘文书 韦希成 整理) 9月18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政策支持,又要扶贫开发——贫困地区靠什么‘摘帽子’?”话题,以《一泡桂岭红 几多脱贫梦》为题,报道了山区贫困村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的致富求索,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聚集扶贫合力增强脱贫后劲 省扶贫基金会、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陈增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强调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这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做好扶贫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我省扶贫工作,应响应省委号召,主动融入,依靠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增强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选准扶贫项目,资金确保落实到村到户,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广大群众。贫困地区自身也要自力更生,因为穷不会生根,富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双手艰苦创业得来的,靠的是保持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韧劲,真抓实干得到的。此外,还要凝聚方方面面的社会扶贫力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坚持专项扶贫、部门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整合全社会各方面扶贫开发资源、产业集聚的同时,推动企业与农村挂钩,让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大增强脱贫后劲。做好这几条,才能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彻底“摘帽子”。 走特色化、差异化大农业发展路子 柘荣县委书记薛理朝: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发展大农业是闽东坚定不渝的方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作为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柘荣,生态环境优越,资源禀赋丰厚,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省级生态县”,发展农业有我们独特的优势。以特取胜、扬长避短,推进“一根参”(太子参)、“一株茶”(茶叶、油茶)为特色的大农业发展,是我们秉承习近平同志摆脱闽东贫困的思想精髓,加快柘荣扶贫开发进程的路径和方向。我们要用好用足省、市赋予的各项优惠扶贫政策,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突出扶贫强农主题,贯穿“规模扩展、结构优化、集群集约、产业链延伸”主线,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进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岭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经验,着力做大“一根参”、做强“一株茶”、做响“一个乡”,加快建立高效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激活土地要素,增加农民收入 柘荣县农业局局长胡忠钦:柘荣属山区县,耕地基本为梯田、陡坡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土地产出效益低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是解决我县“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是我县当前首要进行深入探索和攻克的课题。岭后村的致富求索证明,土地这一要素一经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近日,柘荣县在岭后村开现场会学习推广“岭后模式”,与会各乡镇书记纷纷表示要学习岭后经验,做活做足土地流转文章,努力使农村土地资源成为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金钥匙”。农业部门更要用力用功,精心指导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促进全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规模化生产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柘荣县岭后村村民林良串:村里乡 贤回来办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农业,公司雇用村民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原先的抛荒地、山垄田变成了“金山”,不但美了村庄,还富了村民。这说明,要脱贫致富,一要有带头人,二要规模化发展生产。 |
从带动农户种植,到收购、发展药企,再到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邵武市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不断延伸,社员持有的股份价值也不断攀升 壮身板 涨身价 东南网10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何兴明) 身着邵武市南武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制服的工人们,从林下珍稀药材仿生态栽培基地里取出一朵朵灵芝,上漆塑形,拿到观赏园里,放到刚做好的假山下、喷泉边、展架里——这是近日记者在南武夷药博园看到的一幕。 邵武市城郊镇朱山村村民欧阳明,家离这儿只有一小段路,每天都会来走走看看。 2008年,南武夷合作社成立,规定以100元为一股,鼓励社员以自有资金入股,欧阳明与妻子买了1250股。现在,夫妻俩持有的合作社股份,每股至少值700元。增值背后,是这家合作社的成长之路。 买农机和汽车后剩下80.96万元,这就是工商注册资金 邵武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小农零散种植的状态。200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仅1000余亩。 2003年,欧阳明听说浙江人种瓜蒌效益高,就去浙江购买种子,回乡试种了3亩。由于不懂中药材种植技术,欧阳明的瓜蒌产量只有浙江人的一半。“我们村里还有更惨的,试种绝收。”欧阳明说。 除了种植,邵武人在中药材的加工和销售上也吃了不少亏。茯苓收成时,他们用菜刀随意切成不规则块状,卖相极差;晒制也不够科学,常导致含水量不符合储存要求,放置一段时间后霉变,只能贱卖。当时,种植户各自去找买家,由于不能掌握市场信息,销售价格只能由中药贩子说了算。 杨斌,一名从事中药材收购、销售的邵武人。在他的牵头下,南武夷合作社于2008年2月注册成立。全社307名社员筹资100万元,购买了农机和汽车后,剩下80.96万元,这笔钱就是工商注册资金。 合作社设立了基地部、市场部、科研部、推广部等,专业技术人员向种植户提供指导。社员们种植中药材不再盲目,种苗、种植、加工等环节,合作社都制定了规范。欧阳明一口气种了30亩瓜蒌,第二年纯利润超20万元。 2008年-2010年,种植基地全部为合作社所有,社员以外的种植户都是给合作社打工;2010年后,合作社在开辟新的种植基地时,只占少量股份,最低只占5%,让利给种植户。现在,合作社拥有6万亩种植基地,带动种植户1200多户。 523万元买下药企,并吸引自然人股东、投资公司投钱 除了中药材种植、销售,南武夷合作社还不断延伸产业链。 2008年下半年,邵武瑶理药业有限公司因投资纠纷、经营不善等一度停产,濒临倒闭,投资方准备将其转让。对南武夷合作社而言,这个机遇很诱人,但307个“泥腿子”社员刚掏出老 本组建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尚未享受成果,要不要再冒一次险? 经过反复论证,合作社最终决定:收购药企! 欧阳明东拼西凑拿出37万元,交给合作社。最终,合作社以523万元买下瑶理药业。 “实际上,我们捡了大便宜。瑶理药业是全省4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制造企业之一,拥有426个国家中药品种的生产批号,还有数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厂房。”杨斌说。 新生的瑶理药业,成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引擎。2010年,合作社60%-70%的中药材产量被瑶理药业消化;今天,它依然能“吃掉”合作社20%的中药材产量。 2010年,合作社引来一名自然人股东,为瑶理药业投入700万元。今年5月,合作社又引进一家投资公司,投入3000万元,这家不愿具名的投资公司的母公司是上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 “瑶理药业的目标是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饮片厂,向生物医药产业扩展,实现产品高科技化。同时,引进外来中药材原料,促进闽北中药材种植和原料公司良性竞争。”杨斌透露,当前,瑶理药业正积极争取进入新三板。 举牌184次,出价4015万元,拍地建设中药材批发市场 消化6万亩种植基地的中药材产量,合作社除了做大瑶理药业,另一个方向是建立批发市场。 2010年,合作社举牌184次,出价4015万元,拍下邵武城南一块35亩的地,用于建设闽北中药材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该平台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地产中药材批发市场。 该市场预算总投资1.6亿元。合作社携手吸引来的3个股东,各自占股25%,成立南武夷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社只花了4万元印花税将这块土地过户给南武夷投资有限公司,后者凭这块地在银行成功获取贷款。 市场于2012年开工,现已进入水电安装阶段。南武夷投资有限公司还在该地块开发了500多套商品房,现已基本销售完毕,为合作社回笼了不少资金。 闽北中药材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批发市场),只是南武夷合作社投资建设的邵武省级农业科技园5大项目之一。另外4个项目分别是南武夷药博园、中药材可追溯生产加工基地(瑶理药业)、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林下珍稀药材仿生态栽培基地。 目前,合作社正将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南武夷药博园,它将成为我省第一座中药材博览园。药博园的核心区域在城郊镇朱山村,从邵武市区开车至此仅10多分钟,合作社将在这里发展中药材观光旅游,弘扬中药材文化,提高闽北中药材产业知名度。 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就建在药博园里,目前已搜集、保存了1000多种福建省药用植物。 |
全省12个县(市)被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田是其中之一。取消GDP考核,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大田面临的问题是—— 矿区的转型之路,在哪? 东南网10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张知松 林起煌) 大田县是个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这与大多数同被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有较大差异。但对于大田县被列入生态功能区,当地不少基层干部并不感到意外。 大田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是闽江、九龙江、晋江等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与其毗邻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是我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然而,大田是矿区,曾因长年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凸显。 早在2009年10月,大田县便针对各乡镇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环境,创新性地进行“以工业、商贸经济为重点”“以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为重点”的两种考核评价模式,其中,后者重点考评农业总产值、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指标。 近年来,大田在生态保护上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10月,大田成立我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目的就是整合各个相关监管单位的力量,集中生态处罚权,全面负责当地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监管、保护。 “此次全县取消GDP考核,我们乡镇一级可比较顺畅地衔接起来,但具体的考核方式,还有待上级政策明确。”武陵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 更高要求 “取消GDP考核,这不是不要发展,我觉得这反而是更严苛的考核,实质上对GDP的质量和含金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大田县委书记汤俊生说。 8月4日,三明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调整2014年县(市、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通知。其中,对限制开发区域取消了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量占全市增重比重、每万元投资产出GDP(元)等3项二级指标的考评。当年不再增设新的考评指标,但自2015年起,将对重点生态功能县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并增设相应考评指标。 大田是典型的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山区工业县,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高等发展弊端,产业链条短,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底端,对资源依赖性过高。 不考核GDP,增加了民生、生态、环保的考核权重,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田要在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整治、水体污染治理、生态植被修复、乡村环境整治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这显然是不小的压力。 汤俊生表示,要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对限制开发区域的扶持政策,尽快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以缩短考核政策变化带来的阵痛期。 “当然,被省里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大田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汤俊生说,空气好了,水好了,投资环境能得到有效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县域经济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发展的大好时机,能助推大田走上绿色GDP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倒逼转型 近年来,大田已着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在二产上,重点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对技改企业实行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培育壮大新型轻纺面料、机械铸造、矿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大田县经贸局技改股股长章德琹告诉记者,通过对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库的分析可知,大田正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如今不考核GDP,未来大田在控制高污染排放、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政策实施力度等方面的措施有望进一步加强”。 2014年,大田有5家企业的5个技改项目被列入省级投资重点技改项目。今年1-7月,全县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4.6亿元。 往年,矿业能占大田全县税收的40%,但近两年来,在矿山整治力度加大、矿业税收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大田的税收仍然呈稳步上升态势,这证明经济结构调整正逐渐显出成效。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田着力加强“选商”工作,对资金引入加以选择,主动放弃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小规模的项目,将目光集中在精密铸造、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和服务业上,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8月初,大田县在泉州举行投资项目推介洽谈会,吸引众多高新科技企业前来对接。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转变发展观念,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招商观念,从‘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按照大田的实际情况,就是引进的企业要用地少、用工少、用水少。”汤俊生说。 |
编者按:本报8月1日刊发《我省对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报道,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这34个县(市)中,22个属农产品主产区,12个属重点生态功能区。而34县(市)外的地区,并未取消GDP考核。新的政绩指挥棒,将产生怎样的导向作用?各县(市)又如何因地制宜,走出适合自己的区域发展道路?本报记者分别前往建瓯、大田、石狮这三个分属不同功能区的县(市),看看它们给出的答案。 全省22个县(市)被列为农产品主产区,建瓯是其中之一。取消GDP考核,突出农业优先,建瓯面临的问题是—— 现代农业的引擎,在哪? 东南网10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唐亚新 通讯员 徐俐敏 魏剑生) 前段时间,建瓯市通济街道东溪村黑牡丹无籽葡萄园里,园主吴富满忙着对葡萄进行剪枝,为二次挂果做准备。 吴富满说,葡萄一次挂果采摘后进行技术处理,当年11月第二季葡萄就能成熟上市,平均亩产量达400多公斤,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约1万元。这项技术由建瓯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詹小敏去年研究成功,今年开始推广,广受欢迎。 近年来,建瓯市大力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通过各种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品质,提高竞争力。葡萄产业的发展提升,是农产品主产区建瓯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建瓯这个素有“绿色金库”之称的闽北城市,拥有诸多此类美誉。竹林面积130万亩,毛竹立竹总数2.2亿株,年可供商品竹2450万根,鲜笋26万吨,竹林面积、立竹数、年采伐量和鲜笋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这是建瓯主打的资源优势。 当年尚未取消农业税时,建瓯凭借其农业强势地位,财政收入在闽北位居前列。取消农业税之后,由于第二产业薄弱,财政收入一下子塌了下去。此后,科技助力,农林加工业在建瓯得到快速发展。 竹业崛起 “与树木相比,竹子生长周期短,一年成材,三年可伐。借助高科技手段,整个竹产品的加工生产周期甚至可实现碳的零排放。”建瓯市林业局副局长林子旺说。 竹产业的低碳之路,在建瓯渐成气候。建瓯的竹加工企业,过去以竹筷、竹签、竹帘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现在则有竹胶板、重竹地板、竹刨切单板、竹浆纸、纳米改性竹炭、竹炭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涌现。 在福建双羿竹木发展有限公司车间内,将竹板材放在流水线到喷涂完毕,两名员工仅用了几分钟。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去年底,建设了自动化喷涂生产线项目。喷涂车间的员工由原来的20多人,降到现在的三五个人,生产效率提升了60%。 技术升级,也带动了产品的升级。双羿公司业已由过去生产较为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到科技含量较高的竹胶板、竹地板,再到现在工艺流程更为复杂、更为环保的竹制家具、竹餐厨等竹工艺品,完成了产品的二次升级。 在建瓯市郊的“中国笋竹城”,省级笋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封顶,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以往做样品检测要去浙江安吉,每个要600多元,耗时耗钱耗力。等检测中心建好,就方便多了。”建瓯市科技局局长林辉说。 在“中国笋竹城”工地上,云智慧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正抓紧建设。孵化器将入驻宏远集团竹纤维技术研究中心、泉州市华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团队,一批新企业将从这里起步。 不久的将来,“中国笋竹城”将发展成为集笋竹加工、产品贸易、信息交流、竹业科研、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城。 酒企技改 由传统农林业延伸出的酿酒产业,也是建瓯的重要产业之一。省白酒研发中心、国家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白酒研发基地先后落户建瓯,增强了酒产业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以福矛集团为例,除传承传统酿造工艺,生产酱香型白酒外,它还研发生产浓香、米香、兼香型白酒,吸引不同的消费者。福矛酵母菌成功搭载神八、神九、神十飞船,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福矛集团由此成为中国唯一有酵母菌三度进入太空的白酒企业。 “我们正着力打造年产能2万吨、销售产值超100亿元的海西最大的生态酱酒工业园区。”福矛集团总经理武远航说。 目前,建瓯生产酒的企业有上百家。随着福矛等企业技改扩能的快速推进,建瓯酒产业驶入发展高速道,获得省市两级的高度重视。福矛集团技改扩建项目被列入福建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入选福建重点建设和培育的“百千亿元”消费品工业中重大项目名单,同时也被纳入南平市打造千亿食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蓝图。 “GDP考核不做硬性要求,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和谐、更科学的发展方式,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转型、发展。而建瓯这些年的发展思路,和省里要求是一致的。”建瓯市委书记余建坤表示,取消GDP考核后,建瓯市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发展的绿色水平。 |
石狮不在我省取消GDP考核的34个县(市)之列。既要坚持GDP考核,又要节能减排、加速调结构,石狮面临的问题是—— 优质的GDP增量,在哪? 东南网10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王丽雅) 劣质者,退出 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多年来,纺织服装业产值占该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七成,是石狮市GDP主体所在。 近期,石狮市环保局作出决定,新祥华、祥鸿、鸿泰、聚祥、鸿达等5家环保不达标或产品低端的纺织服装企业,被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据悉,这五家企业总共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产值超过2亿元。 “对于环保不达标的行为,我们毫不手软。”石狮市环保局局长蔡振宇告诉记者,今年初以来,石狮市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在染整等污染集中的行业开展多次排查,重拳出击。 石狮市果断淘汰了一大批环保措施不力、用工不规范的手工作坊企业。对此,石狮市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田启明认为,目前整个纺织服装业市场较为低迷,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无论是出于行业长远发展还是眼前生存的考虑,一些劣质的企业都应该退出市场”。 “带污的或劣质的GDP,坚决不要!”石狮市经济局副局长林金场对记者说,“我们这样做,就是要为更多环保型、高附加值的优质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制造业,升级 低端、带污的产能退出了,如何填补当地工业产值与GDP的缺口?升级制造业,这是石狮给出的答案。 7日,记者在石狮纺织龙头企业鹏程实业公司看到,三条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运行。这三条生产线,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 公司副总经理谢维岚告诉记者,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走高,公司利润率已降到个位数,机器替代人工势在必行,“过去一条生产线使用员工超200人,现在自动化生产线只需50人。核算下来,我们投入的采购设备,2年内就可回本”。 据悉,早在去年,石狮市就出台政策,对采购高端设备的企业按设备采购金额进行1%-3%的补贴,极大激发了当地制造业企业的升级热情。 为了升级,石狮制造业企业还将目光投向终端产品领域。去年初以来,一大批企业投入资金,在新材料、新产品等领域发力,以“新”取胜,抢占市场蓝海。 在海兴公司,董事长欧阳文咸向记者展示了新型强弹力纺织品舒弹丝。这是一款新型的生物质纤维,2012年由海兴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联合开发成功,是全球唯一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的生物质弹力短纤维。今年初以来,该产品越来越获市场青睐,销量逐月攀升。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石狮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321.7613亿元,占工业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77%。而上半年,石狮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4.4亿元,同比增长11.9%。 服务业,拓展 拓展服务业,则是石狮市另一个突围方向。 长期以来,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设计、研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比过低,成为石狮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石狮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始终徘徊在40%左右。 “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补足服务业这一短板,关系到石狮市整个产业结构能否优化,关系到石狮市经济发展是否保持可持续性。”在今年初一次经济分析会上,石狮市委书记张永宁如是说。 去年以来,石狮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细则》《加快服饰创意产业发展》等多份文件,投入超6亿元,加快设计、研发、贸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政策强力支持下,一批含金量大的服务业项目落地,众多服务业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欧式建筑、模特雕塑、情景式T台……走进位于石狮凤里街道的星期YI服饰创意园,一阵阵时尚新潮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于今年4月开始运营的创意园,如今已汇聚了50多家创意机构、80多个设计师工作室和9家国内知名纺织服装行业协会; 石狮服装城,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省内最大的纺织服装采购和贸易基地,汇聚了超过200家的贸易机构; 在石狮服装城西侧,是石狮市总部经济区,汇聚着近百家制造业企业的总部运营中心。这些中心,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生产、销售、管理、研发、资金结算等职能整合到这里; …… 持续发力的服务业,带来优质的GDP增量,更为石狮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大力升级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的GDP,是带绿的GDP。”张永宁说。 |
东南网9月29日报道 8月18日,福建日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千方百计兴产业,又要壮士断腕限过剩——福建经济发展加减法如何做好?”话题,报道了《龙海:淘汰落后,不是一关了之》的典型做法,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找准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间的支点 省经信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金一帆:淘汰落后产能,政府要有为,更要会为。关键要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之间找准支点,撬动杠杆。 电价,就是最好的支点之一。自2011年以来,全省已有42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被执行差别电价,截至去年底累计征收超1亿元。由于落后产能本就因工艺、规模等因素,成本高企,加上用电加价,其生产成本继续提高,市场生存空间亦被压缩,对淘汰进一步形成了倒逼。 财政资金同样可以发挥杠杆作用。2011年以来,省财政共安排配套资金1.63亿元,以奖代补,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涉及淘汰落后的企业,至少有一半完成转型升级。而此后带来的规模、产值,更是成倍增长,市场竞争力也持续提升。 此外,早在2010年,省政府就成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厅级协调小组,由18个厅级单位协同推进、强力推进淘汰工作。 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我省淘汰铅酸电池、造纸、印染、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5、6、8位。 解决好产业发展的供血与造血问题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四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进与退,是自然的经济现象。进如何比退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才是企业、政府应更多关注的焦点。归根到底,兴产业关键要解决好产业发展的供血与造血问题。 首先是投资结构的问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太低,产业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因而,要加快建立产业投资的市场监管机制,迅速提高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其次,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有效的引导管控。当前房地产投资对社会资本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的饥渴。只有将金融资源引向实体经济领域,产业转型才会拥有更充足的驱动力。 第三,企业是兴产业的主体,要更好发挥企业家的智慧力量。在企业家自身层面,要把企业当事业去做,不能只盯住眼前的短期收益;在社会层面,则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氛围。 同时,政策要强调有效性、针对性,具体到分业施策、分企施策、定向施策,让每个区域、每个产业甚至每家企业都充分享受政策的实效。 当前,我省着力抓龙头兴产业,一定要抓大、扶小联合推进。众星拱月,产业集群才会做大做强。 淘汰落后,企业应成第一主体 福建日报记者谢贤伟: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大阻力,一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产生的抵触行为,二是落后产能淘汰后释放的劳动力如何消解。要破解阻力,关键是要明确企业作为淘汰落后第一主体的责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淘汰落后产能比较集中的行业,都是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过剩,一方面代表着行业内随时进行洗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代表着新入行的企业肯定有着规模、技术等多重优势。因而,落后产能往往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双重夹击,往上没有原料采购的议价权,向下没有市场拓展的竞争力。 主体认识到位了,企业出于经济学上理性经纪人的考量,即便对政策规定之外的产能,同样会被企业主动列为落后,并加以淘汰。 对消解释放的存量劳动力,除了需要企业依法处理外,更关键的还要让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让部分有技能的员工可以在本企业实现再就业。 |
东南网9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编者按:过去,我们强调耕者有其田。而如今是有田却缺劳力,致使有的耕田抛荒,造成土地浪费。农村留住“壮劳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农田有人耕。传统的耕作方式是留不住“壮劳力”的,因为效益低下。怎么办?9月10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强者外迁,弱者沉淀——农村如何留住‘壮劳力’”话题,报道了《沙县的新农经》,介绍了走出6万小吃大军的沙县,通过培养职业农民,吸引外来农民,着力资本回归,发展规模种养殖,走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引起读者和网友的讨论。今天,本报选取部分刊出,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要为他们扫清创业障碍 □蒋和平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整体结构不平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制约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正在逐步消除、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的 良好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依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吸纳能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产业基础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农业能够参与社会平均利润分配,使农民能够获得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报酬收益,确保城乡共同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给那些有商品意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懂技术、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想法的农民带来了创业希望,他们投资兴业,开始了农村经济社会大分工。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广大的农民“个个都是企业家”,即要求他们成为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家型的现代农民,他们本质上是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得以高效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他们有市场经营的理念,懂得如何去寻找市场、如何把握市场、如何去创造效益;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理念、经营管理理念等,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产出;还要求他们懂技术,有一定文化水平。当然,对于他们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近几年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在慢慢变成现实。 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培育现代农民,让他们尽快掌握这些本领成为了当务之急。首先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使农民从事专业化经营更为便利。其次是清除创业型农民成长的障碍,并扶持其成长,最后还要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推动更多的农民成为从事规模经营的创业型农民。 (作者为中国农科院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 让农民在土地上有利可图 □叶必忠 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引进外来劳动力和工商资本等一系列举措,发展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解决了新形势下劳动力紧缺和谁来种地的问题,也是沙县近几年来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上探索出来的新农经。 众所周知,沙县农村劳动力因大量外出经营小吃而引起“人荒”。为什么大家宁愿外出经营小吃而不愿在家种田,其实原因很简单,外出经营小吃的效益远远大于在家务农的效益,农民宁可背井离乡外出拼搏,也不愿在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为此,县委、县政府在鼓励扶持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苦苦探索如何使土地产生的效益能让农民自愿耕作。 “种田要赚钱,一是上规模,二是上机械。”这是沙县本土农民的心声,也是沙县政府自2006年开始推动土地流转以来的成果。目前,沙县已流转耕地近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70%,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90%以上,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也造就了1000多个种粮大户,培育了2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7个家庭农场。要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让农业焕发出旺盛生机,其实只有一个途径可走,就是让农民在土地上有利可图,有钱可挣。(作者为沙县农艺师) 建立土地流转中心 □庄伟旗 和其他地方一样,邵武市的许多农村也存在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导致出现“空心村”问题。没有劳动力,农村大量分产到户的土地,面临着生产经营分散、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农村的产业难以发展。如果不引起重视,由于在土地种养方面所获取的收益太低,将有可能导致农田闲置、抛荒等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邵武市一直都很重视这一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便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邵武市近几年来做了很多的努力。在前些年各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今年2月,邵武市又开辟了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配备了12名业务骨干,成立了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同时,市财政注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有限公司,实行“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实现既服务土地流转,又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融资担保的“双轮驱动”模式,有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邵武市累计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供求信息近400条,共促成土地流转约10万亩,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100万元。 (作者为邵武市农业局党委书记) |
一道考题两种解法 如何破解节能减排与工业增长的矛盾,泉港与德化做出了各自的尝试与努力。 东南网9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戴艳梅 游笑春 通讯员 肖咸强 寇婉琼) 泉港石化:循环+集约=绿色
在林德气体公司,工人在作业线上操作。 在刚刚闭幕的“9·8”投洽会上,泉港赢得了全球石化仓储运输巨头奥德费尔集团的青睐,一个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的“巨无霸”石化物流基地有望落户。奥德费尔选择泉港,除了看中泉港现有石化产品的物流量外,也因为南山石化片区几个即将投产的石化产业链大项目,投产后,相关中下游及配套项目必将跟进,物流运输需求将“滚雪球式”地增长。而在去年,泉港实现石化产值673亿元,名列“中国石油化工园区20强”第6名。 与此同时,2014年6月,泉港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其实施方案在评审中综合得分名列第六。 是什么,让泉港的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齐头并进?循环经济扛起了这面大旗。 延长产业链将物料“吃干榨尽” 没有林立的烟囱,没有刺鼻的气味,只有排列整齐的厂房、架设井然的管网和笔直矗立的风光互补LED路灯。甫抵泉港,这个石化新城,与印象中的石化园区判若两然。 废水、废气、废渣,去哪了? 在泉州林德二氧化碳气体有限公司,我们改变了对废气的固有认识。 来自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碳尾气,通过1公里多长的管道进入该公司车间,经脱硫、压变吸附、气体分离、提纯精制和低温液化,变成纯度达99.95%的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发往我省沿海地区造船企业、工程机械等企业,用于作焊接保护气体。而在该公司附近的恒河化工公司,下一步将使用液体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 泉州林德二氧化碳气体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介绍,以年产6万吨液体二氧化碳计,每年就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万吨。在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同时,满足了地区市场的生产和商业需要,带来经济效益。 在泉港构建的石化产业链中,“让上家的产品或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的思路,贯穿始终。 泉港区委书记洪自强说,基于“产业链建在循环经济上”的理念,泉港对区内企业可供的产品、副产品以及产生废弃物,进行建档和分类,并以此来规划设计产业和招商项目,以形成关联度高的石化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实现对物料循环和吃干榨尽。“我们实施项目准入评审制度,项目必须能在产业链上找到合适位置,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否则不能入驻。” 目前,泉港形成以联合石化为龙头,以聚丙烯、烧碱等中游项目为延伸,以塑胶、塑料等下游项目为配套的石化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封闭式流程”,其关联度达85%。2013年泉港石化产值达673亿元,循环产业链上的企业就贡献了127.8亿元产值。 效益的指挥棒,让全流程的绿色和零排放成为泉港石化业界的共识—— 福建联合石化公司投建硫黄回收装置,使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变成硫黄;实施催化烟气能量回收技术,利用废气发电、供热,每小时可节省燃油2.6吨。 南埔火电厂则从最初单一发电变成资源综合利用的佼佼者:发电产生的余热输送到周边企业作工业蒸汽,煤渣运去做蒸压砖原料,脱硫产生的石膏也用于生产新型建材原料,通过循环水回收改造,年节约原水36万吨,废水处理后用于煤场喷淋、厂区绿化、煤灰调湿等。 东鑫石化投资5.67亿元建设了省内首套环己酮生产线,其中投资近2亿元建设一套污水处理和废气回收装置,不仅实现了污水达标处理,还通过回收处理生产出化工原料碳酸钠,使其成为泉港石化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 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陈庆芳说,泉港去年石化产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量达16万吨,目前10万吨/年食品级二氧化碳、2万吨/年废催化剂回收利用、2.5万吨/年火炬气回用、2.3万吨/年丁二烯装置尾气回收利用等多个项目计划上马,2018年废旧资源综合利用量有望实现90万吨的目标。 一体化集约发展带来“共赢”格局 8月30日,在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山片区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环氧乙烷/乙二醇项目工地,一台重1583吨、高105.75米的洗涤塔,成功实现一次性整体吊装就位。这标志着该项目设备全面安装阶段取得关键性的节点胜利,为年底实现投产奠定基础。 对于这样的大手笔项目,福林气体生产运行部经理孙永辉早已见惯。在泉港待了整整10年,孙永辉眼见着一片片荒地先是成了工地,又成了厂区。作为一名参与建设的工程师,他慨叹快速发展的成就,也深深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变化。他说,为实现石化产业集约发展,当地提供一体化的工业气体、蒸汽、公用管廊、污水处理、物流仓储等配套服务,大项目频频落地上马。“像我们企业的蒸汽、水等物料通过园区的管廊传送过来,同时我们的产品通过管廊为其他企业提供气体配套,效率高,成本又低。”孙永辉说。 福海粮油公司将是泉港一家即将停用锅炉的企业。目前南埔电厂供热管道已铺设到该公司一期厂区门口。该公司负责人说,公司锅炉也一直达标排放,但要市场上树立“健康安全、低碳消费”形象,就要追求零排放,锅炉该关还是要关,公司二、三期项目已全部按照园区集中供热来规划建设。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会消灭企业。”近年来泉港狠抓污染减排,关停飞达储运、华瑞电池等13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企业,里面不乏纳税大户。 泉港发展改革局苏纯益说,泉港石化产业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产业园区化是转型提升的关键所在。 泉港近年来集约开发仙境、氯碱、洋屿、南山4个片区,引厂入园,并按照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保安全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思路,推动整体循环化改造。 择优引进挪威奥德菲尔、德国林德、国电热电、新奥燃气、北京桑德污水处理等知名公用配套服务供应商,泉港集约开发建设一体化、高效率的公用工程岛,为园区企业提供熟悉信赖的工业配套条件: 南埔电厂是泉港石化工业区唯一集中供热源,利用总装机容量196万千瓦的4台亚临界燃煤脱硫发电机组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为联合石化、福橡化工、东鑫石化等8家企业集中供热,替代了周边企业的10台燃煤或燃油锅炉。 福建联合石化林德气体项目4万立方米/小时的2套空分装置,利用空气,生产出氧气、氮气、液态氩气等多种气体产品,可以满足园区内企业生产需求。 园区内已建成30多公里的公用管廊主体工程四通八达,为区内企业供热蒸汽以及各种液体化工原料互供提供“高速公路”。此外,泉港编制《项目设计管理规定》等,落实市政规划、场地平整、地下管网、公用管廊等项目设计对接事项147条,让入驻企业在设计建设上有统一标准。 化工企业纷纷带着生产线图纸过来。江苏金浦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聚醚多元醇项目;环球联合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5.3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聚碳酸酯项目;福建省石化集团投资19.4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环氧丙烷……园区外的敬泰公司、德立化工等10多家化工企业,也正有序搬迁整合到专业园区。 “企业进园区,城市公园化”,泉港人这么说,也这样做了。
德化万旗公司利用尾矿生产的色釉陶瓷烛台。(资料图片) 生态经济扮绿千年瓷都 9月11日,德化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这是福建首个在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基础上通过评审的县市区。 这个历时一年半编制完成《规划》,提出了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框架。参与审核认证的专家组认为,德化生态建设能与工业发展充分结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致力建设绿色瓷都和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多年来,德化人苦心钻研技术,用多次能源变革解决了陶瓷业节能减排的难题;现如今,德化借循环化改造的东风,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走上一条节能减排与工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路子。 薪材—油电—天然气—微波,“能源革命”保住青山绿水 千百年来,德化陶瓷业都是以薪炭材作为燃料。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德化陶瓷业开始大发展,大量的树木被砍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严重的森林危机和工业污染让德化人意识到,用森林换工业增长行不通。 怎么办?积极思变的德化人开始研究替代木材的能源。从1991年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一方面,陶瓷企业潜心研究窑炉技术改造,终于完成以电代柴烧瓷、以天然气烧瓷的两次能源革命;另一方面,德化大力发展小水电,为陶瓷业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 如今,德化县1400多家陶瓷企业已全部完成以柴油、电能、液化天然气等高效清洁能源的改造。德化县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7.7%,位列福建省第四。 成绩面前,德化并未停止对陶瓷业节能技术的探索。陶瓷烧成技术、控制技术和配方技术,新技术在政府引导下层出不穷。德化县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苏俊基说:“我们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到陶瓷产业,用于奖励科技创新,因为节能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企业积极性非常高。” 值得一提的是,用微波辅助电气烧瓷技术,让德化正酝酿“第三次能源革命”。在顺美集团的陶瓷烧制车间,记者看到,一台体积稍大的烧制设备独具一格。“这就是我们研发出来的微波辅助烧成设备,与传统设备相比,它可提高大件瓷器的成品率,实现综合节能15%左右。”主导技术研发工作的顺美集团董事长郑泽悦说,“目前,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项目正在申请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能4万吨标准煤。” 尾矿、废水、废瓷、石膏回收,循环经济助力工业增长 本无一用的矿渣摇身一变,成为畅销的新型环保建材,近日,一条总投资数百万元的循环工业生产线在德化阳山投产。大量尾矿废渣顺着管道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生产车间,经过多道工艺处理后,变成了一块块砖头。 “吃掉”废弃资源,“吐出”工业产值,“省去”能源消耗,是这条生产线的特色所在。每年,它可“消化”尾矿渣和废弃的煤矸石10万吨,节约原煤3600万吨,同时,为德化县增加3600万块多孔空心砖的工业产值。既能实现节能减排,又能带来工业增长。 在德化,阳山这类项目不是孤例。自2012年德化成为福建省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县份后,截至今年8月,德化147家企业的227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已先行获批,计划总投资额7.1亿多元。据德化县陶瓷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其中202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如火如荼的工业循环化改造,使在德化生根发芽不久的新型节能环保产业迅速成长。据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介绍,当前,德化静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该县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成为德化工业的新增长点。 一组统计数据印证了德化县工业增长的速度,2013年,德化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8.6%。今年1-7月,德化县GDP同比增长11.6%,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 工业增长成绩不俗,节能减排同样建树颇丰。德化县环保局长方文才介绍,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来,德化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2011年的0.8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0.69吨标准煤/万元,每年均能完成节能任务。德化每年回收废石膏模20多万吨,年节约成本6800万元,年利用铁、黄金等金属尾矿20多万吨,增收节支约2300万元,完成减排任务同样没有压力。 殊途同归的选择 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一样的绿色发展理念。 泉港与德化,无论是在发展区位、产业选择、发展定位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在追求绿色发展过程中,都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它们的实践证明,既要完成节能减排,又要确保工业增长,这看似两难的选择,通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做到两全其美。 解剖样本,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透过它们的探索,可以较为清晰地理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集约发展是基础。德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城关周围边地区发展陶瓷业,实现产城并举,产城融合。这一战略选择使得原先分散在各乡镇的陶瓷企业,90%都集中到城关的工业园区。泉港在石化产业发展中则制定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园区规划与产业规划,产业发展导向明确。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配置优化,使得工业发展的集约效应得以更好地发挥,节能减排实现有了坚实基础。 模式创新是关键。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牵住制约节能减排的“牛鼻子”,实现发展理念创新与发展模式创新。 在陶瓷产业发展进程中,德化不断探索能源替代,实现了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可以说对于陶瓷业的污染和排放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泉港石化公用管廊建设,实现了园区企业集中供热、供气,既避免了单一企业建设锅炉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也提高了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在工业发展中,泉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了依托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和能量转化效率以及尽量减少废物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技术革新是支撑。近年来,泉港和德化正是不断通过企业技术革新和节能技术的推广,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增量项目引进上,注重把好能耗、物耗、水耗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实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 “要使节能减排从依靠法律和行政‘硬约束’变成企业的自主自愿行为,需要让企业从中获益。”在德化采访,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表示。 节能减排与企业增效并行不悖。多年来,在泉港和德化,大部分富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一两年之内就收回了成本,同时通过循环化改造与技术革新,使得过去的废气、废水、废渣,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和资源,成为企业新增长点,确保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又涉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博弈,只有同时算好经济账和责任账,打好理念、体制、技术创新的“组合拳”,才能真正达成目标。 工业节能他山之石 为解决工业部门的合理用能和提高工业用能效率问题,西方国家有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健全节能相关法律法规 大多数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短缺的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节能的立法工作,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 国外节能的法律法规一般涵盖了节能的各个领域,工业节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超过一定规模的用能企业必须进行能源审计,向政府提交能源供需计划,开展节能监督检测,耗能设备执行严格的能效标准等。 加强监督重点耗能企业 国外有关工业节能方面的政策大多瞄准用能大户或高耗能行业。1998年日本修改后的《节能法》 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责任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要求重点用能企业必须配备专职能源管理人员,每年报告能耗状况。如不能按期完成节能目标,又提不出合理的改进计划,主管部门有权向社会公布,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一定的罚金。 在法国,政府要求企业做出“自愿”节能保证,并通过中介组织向其推广节能措施。 制定税费和财政政策 国外促进工业节能的税收和财政经济政策主要有2类,一类是税费政策,目的是增加能源利用的成本。政策措施包括:能源或与能源有关的CO2税、污染罚款、公共效益收费等。目前开征能源及CO2排放税的国家有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另一类是财政政策,目的是降低提高能效的成本。政策措施包括:赠款和补贴、补贴审计、贷款(包括公共贷款和创新基金)、特殊技术的税费减免等。 研发推广节能新技术 德国政府努力推动能源公司实施“供热供电结合”,鼓励能源公司将发电的余热尽可能用于供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国的做法则是大力发展节能产品,广泛推广高效节能设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就全面推广节能电动机,与原有电动机相比,节能电机的效率要高4.5%~7%,每年可减少电费4%~8%,每年损耗费用减少37%。 |
东南网9月21日报道 福建日报 9月1日,本报《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专栏,聚焦“既要留下政绩,更要留下资源——‘功成不必在我’如何做到?”话题,报道了《大田:矿业大县再现秀美山川》的典型做法,很多读者和网友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今日摘要刊发,欢迎大家继续深入讨论。 从以环境换发展到以环境促发展 大田县副县长余维语:大田作为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县份,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高,一些企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底端,资源依赖性过强。近年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调优一产、做强二产、搞活三产,特别是在二产上,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培育壮大新型轻纺面料、机械铸造、建材水泥、矿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绿色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前不久,大田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我们更要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大田发展全过程,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实现由“以环境换发展”向“以环境促发展”转变。 生态建设重在培育保护森林资源 大田县林业局局长叶宝生: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是大田生态建设的重心。我们在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省里下达造林绿化任务的基础上,加大中幼林抚育管理力度,加强对盗砍滥伐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的打击,加强森林病虫害联防联治,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森林蓄积量从2010年的990万立方米提高到1142万立方米;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已达5万亩,年产值约2亿元,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路子;林木采伐指标压缩近四成,对生态脆弱区及公路主干道等沿线林木实行三年禁伐;严格控制木材加工企业审批,整合生产效率低下加工厂,8年来仅新增一家木材生产加工企业;引导林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研发生产出木屋、炭化木等系列特色产品,使企业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化,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矿区复绿,业主、政府都要给力 大田县太华镇山贵琦煤矿负责人陈首征:经营了十几年矿山,除了开矿,我们坚持在矿区周边种树种草,特别是对废弃煤矸场进行平整复土植树绿化,矿区不少地方种下名贵树种。矿产资源开采后,树木长大了,不但是一笔可贵的生态资源,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除业主主动种树外,各级政府要加大苗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激发更多人参与绿化事业,生态建设的力量才会源源不尽。 |
福鼎管阳镇的生态茶园 东南网9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通讯员 雷顺号 文/图) 福鼎是中国十大产茶县市之一、“中国白茶之乡”,全市涉茶人口38万,农民一半收入靠茶叶。在产茶区,如果山林过度开垦,将带来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问题。如何既开发茶山,又保护好水土,在茶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求得双赢? 山上茶园相连,山下流水潺潺;茶园之间,行行树木错落有致;靠坡梯壁,丛丛青草绿意盎然。一条条水管装在茶树根部附近,细小的水流浇灌着茶树——初秋,记者在福鼎太姥山、管阳、点头、磻溪等白茶主产区一次次看到这样的景象。产业与生态如何双赢的答案,就在其中。 福鼎市茶业局局长陈诗雄说,目前福鼎已改造成型的生态茶园有8万亩,今后每年还要再改造100座茶山。 白茶园里造林种果 成片的茶树在丘陵上铺排,如碧波荡漾;茶树上方,是一张张小黄板,远远看去像风帆。 这些小黄板叫生态灭虫板,是福鼎茶山必备的装置。茶农把表面涂了胶水的小黄板挂在木杆上,再把杆子插到茶树间,可以灭除约90%的害虫,基本替代了化学农药,既不伤害茶叶品质,也不污染水土。 磻溪镇在福鼎最早建设生态茶园。建生态茶园,除推广小黄板外,还要砍掉部分茶树,退茶还林。“小黄板灭虫的道理一讲就通,农民省了买农药的钱,推广较容易。但砍茶树,茶叶产量会减少,许多茶农想不通,镇里就号召党员干部带头。”镇党委书记郑晋生说。 2010年起,由林业、茶业等部门牵头,福鼎对破坏生态的劣产茶山,实施退茶还林,聘请60名技术人员指导茶农种植。至目前,全市完成退茶还林修复面积2万多亩,定植遮阴树苗木200万株。 记者在点头镇大坪村看到,茶园每隔5米就有一棵行道树,按“山顶戴帽、腰间系带、山脚穿鞋”的生态茶园标准改造。种茶大户梅传龙的10多亩茶园间种了水蜜桃、丹桂树,他说:“过去说白茶喜阴,我还有点半信半疑。前几天培训,专家问谁家评奖时选茶叶用阳坡的,惹得大家都笑了。” “生态茶园种树种果,可防水土流失,产出的茶叶品质更好,成本也低,用肥可省30%,用药可省40%。新种的水蜜桃今年初挂果,明年进入丰收季,又是一笔收入。”梅传龙说。 天丰源茶产业公司的六妙千亩生态茶园,不仅在茶山顶部和路沟旁种树,梯壁种草护草,还创新实施带状退茶还林,每隔二三十米,选择两三个梯台,种植三四米宽的林带,从山顶向山脚延伸,实现“山中有林、林中有茶、林茶相间”。“这样既护坡固土,又提高土壤肥力,每亩能增收3000多元。”茶园负责人张秀钗说。 融入自然打造茶庄园 管阳镇章边村河山基地,是有名的茶叶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占地1200亩的品品香中国白茶庄园就在这里。 借鉴法国葡萄酒拉菲酒庄的运营模式,白茶庄园把茶叶基地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从种植到采摘、加工、包装,每个环节都追求生态环保。 庄园里,有座人工湖,硕大的水车在中央缓慢转动。品品香茶业公司董事长林健说:“这其实是一个蓄水池,旱时从山间小溪引水,涝时收集雨水,不仅可防止水土流失,还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登上茶山,记者看到一个个连着水管的悬挂式小花洒。“这些水管连着蓄水池,喷灌浇叶,滴灌润土。早晚浇水时间,打开总开关,自动放水浇灌,不用人管。”林健说,喷滴灌设施不仅减少了人力,还摆脱了对天气的依赖,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发挥了大作用。 结合当地坡改梯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庄园将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茶园,改造为保水、保土、保肥的茶园,每年可增加蓄水80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近2万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林健说,拉菲酒庄的葡萄园每公顷只种8500株葡萄,以保证光照、养分充足,空气流通。“和拉菲庄园对照,我们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比如,一亩要种多少茶树,才能既增加产量又更好地保持水土。下一步,要进行实验比对。” 良好的水土保持,造就了茶庄园的怡人美景,青山入云,座座茶园点缀于山水间,犹如世外桃源。 “过去,河山基地的茶叶一斤能卖到30元,茶农就心满意足。白茶庄园的名气越来越响,河山茶叶价格也节节上涨,今年春茶最好的一斤卖到1000元。”河山白茶庄园合作社理事长林德宝说。 实际上,打上了白茶庄园印记的河山基地茶叶,价值不限于此。林德宝说,除茶叶增值外,由游客品茶带动的采茶、购茶、旅游、餐饮等,也为合作社带来了数十万元的收益。 现在,品品香白茶庄园已成为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和休闲为一体的景区。“看看风景,闻闻茶香,呼吸下新鲜空气,可以多活好几年呢。”沿着庄园小径悠游,来自北京的魏先生说。 把茶“种”到消费者眼皮底下 扫一扫二维码、条形码,就能查阅买到的白茶产自哪片茶园、主人是谁。2010年开始,福鼎实施万亩茶园颁证行动,为20万亩白茶上电子户口。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福鼎实施白茶二维码数字化跟踪与溯源管理,建立从茶壶到茶园的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条形码,或登录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信息平台查询,就可了解到每包茶的前世今生。 记者用手机扫描了一袋50克的“品品香”福鼎白茶,进入追溯平台,立即看到这袋茶叶产自什么基地、茶园负责人、土壤类型;有过几次农事作业、作业名称、谁负责作业、作业日期;采收、加工、包装三道程序的时间、负责人、数量等信息,还能看到中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对该批次茶叶的检验报告原件照片。 福鼎是我省唯一的全国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示范区试点单位,目前全国仅4个。陈诗雄说,把茶“种”到消费者眼皮底下,可凸显福鼎白茶的健康生态理念,并倒逼茶企和茶农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实现清洁化种植和生产。 既保住茶山座座,又不让水土流失,福鼎白茶交出了一本漂亮的“生态账本”。近日,继获评今年全国唯一的“中国最美生态茶乡”之后,在刚刚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中,福鼎白茶以28.32亿元的评估价值名列第六。据估算,今年全市300多家白茶企业销售收入可同比增长30%,茶农人均收入有望突破8000元。 |
诏安麻寮采砂点现场。 东南网9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薛希惠) “喂,这里的桥墩倾斜了……”“喂,这里的堤岸崩塌了……”“……唉,又是挖砂惹的祸!”前几年,此类救急电话频频打进水利部门。 不可否认,一幢幢高楼、一条条公路、一个个项目,这些林林总总的建设工程,都离不开一粒粒砂子。据有关专家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每投资1亿元,约需0.8万立方米砂。2013年,我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80.29亿元,那么,当年全社会砂石总需求量约11264亿立方米。可是,当年实际开采量约为4000万立方米,仅占砂石总需求量的36%。按照每立方米砂50元估算,缺口的砂有超过30亿元的价值空间。 不可避免地,滥采偷挖现象屡禁不止。 我省水系发达,大小河663条,河流总长13569公里。日夜奔流的万里江水裹挟着滚滚黄沙,开阔的下游地带黄沙积淀,砂石资源丰富。 正是由于大量的需求导致过度开采河砂,不仅让美丽的河道“千疮百孔”,还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甚至威胁到堤岸、桥梁、公路或建筑物。因为滥采乱挖,有些地方曾一度出现咸潮上溯,从而直接威胁到城市饮用水安全。 一粒砂子,牵涉到多方利益,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水平。如何做到既要用砂采砂,保证建设进度,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合理规划,维护河道正常生态,从而合理保河护岸,避免砂祸?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采砂的“统”与“管”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成效。漳州市诏安县对砂石推行的“统一管理、采售分离、公开招标”管理模式就是一个例证。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日,记者来到诏安县采访。临近广东的诏安是我省河砂资源较丰富地区,这里的河砂质量上乘,颇受欢迎。但这里也是盗采、滥挖河砂相对严重的地方。 “以前,甚至有人开着手扶拖拉机、带着铲子就可以随意挖砂了。”诏安县水利局局长林勇告诉记者,“虽说水利局负有管理河道的职能,但即使在现场发现违法行为,水利部门对违法人员与设备也没有法律处置权。”因此,偷盗、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发展成由黑恶势力控制的划地割据局面,一方面导致河床下切、河水漫流、堤岸崩塌、农田毁坏;另一方面,河砂价格逐年上涨,有时一立方米的砂市场价格达110元。这样,不仅政府重点项目用砂得不到保证,就连村民自建房也要花双倍的价钱买砂。村民说,砂祸不绝,农田毁了,美丽家园也建不起来了。 2011年,诏安开始强化采砂管理,成立诏安县东溪河道采砂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改变“多头管砂,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统一管理、采售分离、公开招标”,使采砂管理步入有序轨道。 太平镇沿线是诏安东溪重要的采砂河段,以前沿线村民随意挖砂,东一堆场,西一堆场,遍地开花。从2011年开始,诏安县开始对太平镇沿线的乱采砂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共立案处理了违法采砂案件110起,共处罚款56.83万元,特别是对太平镇新楼村原村党支书张才木等以非法采矿罪追究刑事责任,极大地震慑了乱采盗采行为。 砂石资源是各项建设的基础材料,现在,不少地方都把砂石资源的开采权收归政府统一管理,然后公开招投标。我省不少地方砂石开采权发标后,政府基本就不管了。这样,采与售都由中标方说了算。因此,即使中标方以低于市场价中标,但可以通过多采多挖,或是超范围开采,无限量超采,最终弥补了中标的“差价”损失。诏安县砂石发标后,把“采与售”严格分开,从而割断其中的利益链条。采与售,政府可全程控制到位。 从太平镇河边桥下游至新楼王公亭上游1500处的麻寮村是诏安县三大县定采砂点之一。这个采砂点规划可采砂长度1300米,河床宽度40米,可开采砂量约25万立方米。2012年3月,采砂作业由县河砂办通过对外公开招投标。中标单位赢得开采权后,负责河砂的开采、筛选、装车。河砂销售则由县政府委托县水利局下属企业——诏安县抗旱物资综合服务部负责。 一车砂的装运销售过程是这样的:车主根据确认的方数,到管理票房购买砂票;然后根据购砂票据到指定装砂点,由中标方按票面砂方给予装车;砂装满后出砂场须经河砂办工作人员验方,登记台账并上报河砂办监控室。这样,一车河砂的买卖才算完成。销售方凭单收取买砂费用,而采砂方凭单领取政府支付的采砂劳务费。采售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在县水利局设置监控室,对河砂装车、开票、销售全过程实行24小时监控。 两年来,通过对该河段采砂的科学管理,不仅使河床加深,断面加宽,有效提高河道行洪安全和排洪能力;同时,河砂资源实现了有序开发利用。截至2014年4月,该采砂点为县财政创收2523万元。 除了太平麻寮采砂点,诏安县还在岭下水库及东溪龙潭东河段分别开辟了河砂采售分离点。采售分离机制的创立,使诏安县河砂售价由每立方米110元降为40-60元,从2014年起,每年可为县财政创收4000万元,实现了财政增收与市场稳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 “河砂逐年减少,面对需求的巨大缺口,我们应该尽快考虑用机制砂作为替代品。”这是水利部门的一致意见。确实,在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河砂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林勇告诉记者:“河砂管理占去水利部门70%的精力。”而随着人们对河砂这一资源认识的提高,治砂管砂应与“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服务于整个发展大局,不断创新更多更好的管理机制;在动态管理上,应该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加大打击力度,使得政府的统一管理没有漏洞,从而保障采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相关链接>>> 2006年,我省先后出台了《福建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福建省河道采砂协作监管职责分工》、《福建省河道采砂许可分级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建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通知》等规章性文件。2014年5月9日和7月9日,省水利厅、省公安厅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联合执法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打击整治河道非法采砂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通过江上巡、路上查、岸上堵、点上盯等一系列强化管理,联合出拳打击,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河段无证开采、超范围开采、偷采偷挖等违法采砂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偷采乱挖无序状态得到初步扭转。 措施到位 管理到位 福建日报记者 薛希惠 砂石是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资源。面对巨大的需求缺口,面对千奇百怪的偷采滥挖,统、管、打,是政府常见的招数,在短期内也会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堵、疏结合,方是治理之道。 诏安是我省河砂管理的重点区域,一度曾为砂祸头疼。政府收归砂石专采专营权后,不仅高举打击利剑,公开审判了我省第一例偷挖砂入罪的刑事案件,镇住砂霸;同时划定采砂具体地点,加强路面巡查,强化“堵”的动态管理。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实施“采售分离”的细化管理办法。采砂权招投标后,政府继续跟踪配套管理,采与售严格分开,一个完整的链条被相对独立的环节阻断。政府在敞开的“口子”里,疏得合理,管理到位了,资源乱采滥挖现象控制住了,市场供应有保障了,社会建设有了保障,价格也稳定下来了,老百姓用砂也不用花高价了。 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砂采了,岸也护住了,人们也不再偷采滥挖,以身试法。这个时候,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健康的河道、美丽的河滩便成为我们家园经典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