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资料图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文 张向阳 陆军航/图)随着岛外的开发建设,岛外教育的质量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岛外农村学前教育更是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

民进厦门市委建议,通过回购、租赁等手段将民办园纳入公办园范畴,或通过公办园的扩张,逐步布点消化吸收集体办园的幼儿和师资,促进岛内外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记者调查 岛外幼儿园教育水平失衡

民进厦门市委调查发现,目前,岛外幼儿园主要有三种模式:公办园、村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岛外公办与非公办学前教育失衡严重。有的村办园所收学费,甚至不足以支付老师工资。

其次,公办园数量少,幼儿入园率低,承担学前教育的能力有限。其中,海沧幼儿上公办园的比例只占36%,集美占23%,同安占23%,翔安占25.6%。

而各区之间的教育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海沧区对教育扶持力度较大,幼儿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集美区因公办园力量不足,致使当前解决幼儿教育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同安、翔安财力相对较弱,两区168所村办园教学条件严重落后,独立园多数达不到办园标准和安全指标,有的租用民房办园甚至处于半露天状态,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岛外幼儿园教师缺口严重。像翔安区,有的幼儿园,一个老师(兼保育员)要照顾超过40个学生。

委员建议 回购民办园改成公办

针对这些问题,民进厦门市委说,比如集美区,公办园缺口大,建议将房地产开发建设配套的幼儿园尽快通过回购、租赁等手段,纳入公办园范畴,对新开发房地产项目则可要求规划设计和土地招拍挂钩,一步到位配套建设公办园。

再如海沧区,公办园及学前班建设均达到较高水平,建议重点做好软件提升工作。市财政应优先支持同安区、翔安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市财政分担比例,通过公办园的扩张,逐步消化吸收集体办园的幼儿和师资。

在师资方面,民进厦门市委特别强调,建议放宽招考的专业学历条件。比如对在本市服务一定年限(如五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教师,在招聘时视同本地生源。对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教师,也可以放宽,前提是该教师应当具有比35岁以下考生更高的资质。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

“坚持保护环境,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进一步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建设地绿水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丽家园。”——市政府工作报告 “美丽”成了昨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关键词。刘可清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地将“建设美丽家园”作为今年厦门实现2014年发展目标的四项原则之一。

刘可清在报告中说:“坚持保护环境,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进一步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建设地绿水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丽家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刘可清说,厦门将实施生态保护与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强化陆源入海污染物防控,加快岛外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

他在报告中提出,开展清洁空气行动,淘汰尾气超标车辆。做好工地防尘降噪,制止土方车、垃圾车跑冒滴漏。

刘可清提出,要实施立体绿化,做好村头村尾、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溪流两岸的绿化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城乡公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在作报告时,刘可清表示,将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绿色建筑。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刘可清也在报告中提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严肃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办法。降低产业能耗,严守环保准入门槛,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建立产业升级和环境升级并重的发展模式。

人居环境 让城市变得更宜居

刘可清在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加快岛外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等。刘可清说,今年将推进老旧管网升级改造,排除路面塌陷、管线破裂、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

就此,《关于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发改报告”)专门进行了补充,今年厦门将建成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运营,加快完善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加快岛外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

与此同时,《关于厦门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财政报告”)中提出,今年将继续推进厦港、将军祠西片区等岛内旧城改造,高标准、差异化建设岛外新城片区,逐步提升宜居环境。

发改报告披露,今年厦门将大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加大城区林荫道建设力度,加快天竺山、湖边水库、五缘湾等绿道系统建设,推进海沧大屏山公园、环杏林湾绿带、下潭尾湿地公园等岛外各区市级综合公园建设,实施新区社区公园建设和老区社区公园改造提升工程。

就此,财政报告透露,今年安排在城乡社区事务的预算支出约为33亿元,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支出。


清洁空气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刘可清在报告中提出将开展清洁空气行动。

就此,发改报告提出了,今年厦门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导向,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善主要污染物减排激励和约束政策机制。

今年,厦门还将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加大电力、印染和重金属等重点减排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快绿洲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村、畜禽养殖和机动车排气等污染治理等。

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财政报告则提出了,今年将制定鼓励高污染车辆提前淘汰的补贴政策,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提升空气质量。

发改报告同时提出,将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加快打造“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改造、建设、提升一批城区自行车专用道和步游道,加快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

生态环境 整治溪流修复生态

“实施生态保护与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针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刘可清在报告中提出了这一点。

就此,发改报告则提出了,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保护青山绿水、打造田园风光。

发改报告称,将加快建设山海生态廊道,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和沿海蓝色海洋生态屏障,抓好山体、水域环境整治,加强水源保护开发,推进实施岛外溪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同时,财政报告则提出,将安排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资金22.6亿元,支持“百姓富、生态美”行动,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财政报告还透露,厦门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北部山林等生态功能区保护和改造。

此外,厦门还将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绿化美化,建成一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镇村森林公园,推进城市自行车道和慢行绿道建设;并加大海域清淤及岸线整治,续建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等水源项目,优化城市生活品质。


数读2013

4个 完成4个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

100% 在饮用水源地设立水质检测站点。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生猪退养全部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93.4% 空气质量优良率93.4%。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成为全国首批十大低碳交通试点城市。

2.1万 治理水土流失1.7万亩,造林绿化2.1万亩。

1850万 海域清淤1850万立方米,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4.6亿 城市环境建设投入14.6亿元。推动建成一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生态风景林。

记者观察

美丽厦门将更美丽

刘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地绿水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丽家园,并把这个作为今年厦门经济发展四项原则之一。

由此不难看出,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厦门生态环境的建设。

从去年开始,“美丽厦门”四个字成了这座城市所有人的共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在看到厦门美丽的同时,也发现了它的不足,并都在努力让它变得更美。

这一次两会,透过发改报告提出的建设项目以及财政报告追加了更多预算支出用于生态建设,可以清晰地看见,厦门正在朝着更美丽的方向升级。

当前,全市上下已掀起了“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热情,相信在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厦门的天会更蓝,水会更绿,空气会更清新,厦门也将更加美丽。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思亲)

地铁工程投资大、工期长、难度高,务必精心组织1号线的隧道开凿和站点设计,尽量减少施工对市民交通和生活的影响。——市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城市“血脉”,从最基本的市民出行,到城市发展的要素流通,每一种交通方式的出现,都会开启新的未来。

当第一辆厦深动车在铁轨飞驰时,新的可能在两地延伸;当连接思明老城区与火车北站的地铁1号线开工时,厦门开始迈向轨道交通时代……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3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改善力度依然在持续加大。

除厦深铁路和地铁1号线外,翔安机场选址得到认可,高崎机场4号航站楼基本竣工,邮轮母港、火车站改造、厦成高速、324国道改线等工程加快推进,海沧隧道连接线工程获国家立项。

同时,建成疏港路下穿通道、枋钟路下穿通道,开工建设厦门北站快速进出岛通道工程、智能化交通示范工程等一批交通改善项目。

新的2014年,交通运输计划将投入718033万元,主要用于保障地铁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公交运营补贴等。对此,政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要海陆空三线并进,继续推动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跨岛交通和同城化交通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绿色交通,建好城市自行车道,缓解行车难、交通拥堵。

重大项目 海陆空三线一起升级

今年,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海、陆、空”三线并进,实现一次再升级。

机场方面,去年,高崎机场4号航站楼“大鹏展翅”的雏形一度让市民惊叹,目前,4号航站楼已基本建成,今年将加快航站楼装修工程,使其尽快投入使用。同时,备受瞩目的翔安机场也将有新动作,相关部门将统筹推进机场立项报批、规划设计和填海造地等项目。

港口方面,嵩屿港区二期及海沧港区21#、22#泊位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今年将加快进度,并启动海沧港南作业区、翔安港南作业区等新港区前期工作,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同时,今年还要建成远海自动化码头,加快扩建厦门港主航道四期工程,推动东渡港区1-4#泊位迁移。

陆路方面,正式迈入轨道交通时代的厦门,地铁的建设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加快地铁1号线建设进度,精心组织1号线的隧道开凿和站点设计,加快2号线、3号线和岛外环湾线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政府工作报告如此写道。

同时,今年还要全面建成厦成高速、海翔大道,加快建设海沧隧道、莲岳隧道、厦安高速互通、324国道改线工程,确保火车站改造如期竣工。


跨岛通道 三大通道连接岛内外

跨岛战略,交通先行的意义毋庸置疑。今年,厦门将继续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滨海旅游、生活客运和产业货运三大主通道建设,快速衔接岛内外。

具体说来,滨海旅游通道将重点完善滨海沿线景观提升、岸线整治和慢行系统,加快推进翔安东海岸公园大道、机场专用道等前期工作;生活客运通道重点提升改造杏林西路、同集路等,新建灌新路、马銮湾路等;产业货运通道则重点完成海翔大道主线建设,打通两端与漳州、泉州的连接线。另外,今年将继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线网,加快推进一批岛外主干道路建设。

跨城方面,厦漳跨海大桥于去年正式通车,今年,将继续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等前期项目。对台方面,去年开展了两岸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启用五通码头新通关大厅,开通厦门至台南民间包船直航以及厦门至高雄定期客货滚装航班。今年将常态化运营海峡邮轮航线,建设对台海运快件物流中心,在海峡旅游、航权开放、客货滚装、口岸监管、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新模式。

绿色交通 岛内开始建自行车道

近年来,在日益拥堵的城区交通让市民叫苦的同时,建设慢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造、建设、提升一批城区自行车专用道和步游道,加快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据了解,目前湖里高新技术园公共自行车系统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前埔BRT—软件园二期—五缘湾、五缘湾—东坪山、吕岭路—莲前西路—莲前东路、金尚路、环筼筜湖片区等5条自行车系统的方案设计也基本完成。

另外,今年还将优化公交线网,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并试行换乘优惠,继续投入公交运营补贴,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增建一批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数读2013

1909个:去年,包括上古街等一批公共停车楼(库)投入试运营,增加停车位1909个。

240辆:去年更新和增投公交车240辆,新开或优化公交线路59条。

1小时:去年5月,总投资57亿元、全长9.3公里的厦漳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本岛到漳州开发区车程缩短1小时。

125.6万人次:去年,厦门至台北、台中、高雄保持每周35个空中航班。厦金航线保持每日36个航班,全年运送旅客125.6万人次。

10万人:厦深铁路建成通车,厦门每天通行动车98对、普速列车14对,运送旅客超过10万人。记者观察克难而进“顺城”可期

对于去年一系列的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刘可清用了“克难而进”一词来形容。

的确,相比于厦深铁路的一盼再盼,地铁1号线的开工则更为实际地影响着市民生活。今年,伴随火车站封闭改造等一些重大项目实施,交通建设带来的影响和不便会逐渐增多。

不过,应该看到,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必定伴随成长的代价。以交通建设为例,“克难而进”的奥义,正是在克服一切困难后,寻求背后更为广阔的利益,终极意义是为了市民更“顺畅”地生活和城市更好地发展。

近几年,随着城市开发和人口规模增大,“破堵”一直是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今年的工作报告更是顺应市民呼声提出打造绿色交通。

我们有理由期待,面对政府的“大手笔”,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会使城市交通更顺畅,让厦门未来的发展更高速。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文 吴晓平/图)

坚持民生优先,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保障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全体市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市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普通百姓来说,最直观的感受还是自己生活的改善。

在此前召开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讨论最多的是民生问题。在厦门代表团也是如此,保障性住房、外来工子女就学、促进农渔民转产就业等民生问题,代表们谈得最多、最深入。而苏树林省长对厦门最关注的,也是一个大民生问题——怎样把厦门的医疗水平提升上去。

为此,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民生保障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要求是,在“保住根本”、“确保公平”、“守住底线”,也就是公众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进社会服务均衡化,进一步加强、提升各项民生工作,尤其是目前还存在“短板”的学前教育、医疗水平等领域。

今年,市政府将推出一批新举措、上马一批新项目,让生活在厦门的人们切实感受到越来越好的生活品质,真正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前行。

教育 新建20所公办幼儿园

幼儿教育的短板,今年政府将继续致力弥补。同时,继续改扩建中小学,提供更多学位,为包括外来务工子女在内的全市适龄青少年,提供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改扩建中小学53所,各增加学位5000个、23000个。健全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制度。

市发改委的计划报告中还透露,今年将完善集体和民办幼儿园分级管理和补助制度,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管理服务意见,完善免除随迁子女学杂费等费用的政策。

市财政局提交的2014年市本级预算草案中,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1.7962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支出。

发展教育,扩大“量”的同时也要讲究“质”。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健壮。

医疗 超18亿元用于医疗卫生

厦门的医疗水平一般,连省长都感到很着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厦门的医疗卫生水平。

报告中提出了几个具体措施,首先是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多形式合作。

在项目建设上,今年要推进五缘医院、翔安医院、集美新城医院等项目建设;新增一批基层医疗卫生站点;力争70%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建成健康医疗云平台,减少重复检查,有效为患者减轻痛苦、节省费用。

计划报告中进而提出,今年要推动市儿童医院、同民医院提升改造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暨院区综合改造、五缘综合医院、集美新城医院等项目要启动建设。

今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中,将有18.6518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


保障 健全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

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这些民生问题永远都是热点。

在就业创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厦门要新增就业18万人,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的体制机制;打造创业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政策,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更好地服务来厦劳动者,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新建扩建养老机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

在食品安全方面,将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建一批直控基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

在今年市本级预算草案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有15.3561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促进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社会救济等支出;住房保障支出2.5329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维护管理、低收入群体的租金补贴等。

数读2013

82.5% 新建公办幼儿园18所、中小学项目34个,分别增加学位5490个和11000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比例提高至82.5%。

1464名 面向全国招聘中小学教师1464名,成立中高职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理工学院成为省重点建设高校。

55个 建成自助图书馆55个,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8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1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10元,增量居全国首位。

390元 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390元,高于国家标准。

143家 143家村卫生所开通医保刷卡,厦门社保卡实现全省同城结算,岛外各区建成综合社会福利中心。

1510张 新建5家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510张。

1.4万套 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动建1.1万套,完成首批特困家庭危房改造。

16% 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刑事案件下降16%。


记者观察 “四最”力保食品安全

民生事业哪项最大?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

而今,人们吃饱饭已经没什么问题,但在食品(包括药品)安全领域,近年来可谓乱象丛生,“哪些东西能放心吃”都成了问题。有人甚至调侃,中国人的胃,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

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食品药品安全用了罕见的四个“最”来强调——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

口气越是严厉,越是说明这个领域问题之多。在市发改委的计划报告中,对“四最”又提出了具体的落实举措:完善流通体系和溯源体系,加快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简言之,就是要从制度入手,把食品安全的“网”织好,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马上就能发现,马上就能追责,没有人能蒙混过关。民以食为天,让百姓安心吃、放心吃,政府责无旁贷。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开篇语

升级,要从低到高、从旧到新,更要从落后到先进、不美到美丽。

对于产业来说,不转型升级死路一条;对于美丽厦门来说,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对于厦门来说,民生、交通、生态的升级是使命所系、民心所盼。

厦门,已到了亟须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等不得,慢不得。为此,厦门一直在思索,在探寻,在求解,在实践。

昨日,市长刘可清代表市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发改委所作的工作报告、财政局所作的工作报告中,不仅首次明确提出“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更全方位地阐明了厦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路。

为此,本报从“经济升级”、“民生升级”、“交通升级”、“生态升级”四大篇章,为市民全面勾勒出厦门“美丽升级”路线图。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着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着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市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升级,是美丽厦门“升级”的火车头。

对于经济特区厦门来说,开放、与国际化接轨,是使命,也是优势。但经济特区政策优势正在弱化。开放要升级、国际化要升级,毫无疑问,“自贸区”是如此实践最好的试验田。

厦门自贸区方案已上报国务院,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将“推动我省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此,正如外界所预期,“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被明确写进此次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自贸区”概念首次清晰地写入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开放要升级,产业结构更亟待升级。

在靓丽的2013年经济年报背后,厦门也不得不面对,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资源与环境硬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压力增大,产业结构不转型升级没有出路。为此,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生动阐明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进一步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

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升级路线。报告中明确,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消费产业、现代农业等在厦门要大力、加快发展。这其中,工业升级又是重中之重。


开放升级 将争取设立自贸区

对于特区厦门来说,开放要升级,眼下,热得发烫的“自贸区”可能是最佳的升级突破口。“厦门自贸区”方案虽已上报,省里虽已明确支持,但对于厦门来说,“自贸区”之路依然充满变数。仅以省内为例,福州、平潭也一同参与角逐。

正如外界所预期,在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争取设立自贸区”被首次列入厦门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厦门自贸区的发展方向,报告也给予明确,即:整合优化海沧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口岸联检机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加快形成高标准、便利化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

设立自贸区,是为了开放,也是为了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厦门要以全球视野、双向思维,不断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产业升级 首提“特区经济升级版”

产业的升级,厦门已经在路上。去年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厦门经济已逐步踏上优化升级之路。

但这还只是升级的起点。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厦门将通过落实“5+3”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版。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厦门将启动会展中心四期建设,扩大展馆面积。围绕“大旅游”产业链,争取列入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经济要升级,制造业是关键。为此,在厦门的先进制造业升级路线中,工作报告提出,将继续支持工业技术改造,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整合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三期,加快科技创新园、火炬同安基地、海沧生物医药园区等配套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经济要升级,“信息消费”要引领。报告指出,厦门将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厦门工程,实现4G网络基本覆盖。

改革升级 国企投资项目引入民间资本

新一年里,报告明确,厦门仍将通过改革升级,进一步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厦门将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和规范自由裁量权,推行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限。落实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和问责制,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整合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的行政级别。

在经济领域改革上。报告指出,厦门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过程中引入民间资本。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市对区财政体制,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扩大营改增试点。


数读2013

1588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8%,占地区生产总值51.8%,三产税收比重55.5%。

4678亿元 先进制造业实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64家,总产值4678亿元,增长13.1%。

841亿美元 实现进出口总额841亿美元,增长12.9%,外贸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百强城市前5位。

1975万人次 空港旅客吞吐量1975万人次,增长13.8%。 801万标箱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1万标箱,增长11.2%,增幅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

4664万人次 旅游人气居全国前列,接待国内外游客4664万人次,总收入621亿元,分别增长13.1%和15%。

记者观察

升级路上的加加减减

在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

十多月过去,“升级版”这一概念被广泛提及。但“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在厦门还是首次正式提出。它依然让我们眼前一亮。毫无疑问,如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特区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使命。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做精做优都市现代农业,在未来厦门经济的升级版图中,我们看到,这些正是厦门要做的“加法”。

2014年,是厦门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厦门将借此优化营商环境;2014年,同样是厦门冲刺“自贸区”的关键一年,厦门将试图借此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这些,意味着厦门要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扫除一些障碍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与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这正是厦门为进一步改革、为进一步开放所要做的“减法”。

而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清晰地看出了经济升级路上的“加加减减”。做好这些“加减”题,厦门经济升级自然跟着提速、提质、提效。

东南网1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在昨日的会议上,往年由市发改委、财政局领导作的计划、财政报告改为书面形式,直接印发给代表审阅,以进一步缩短开会时间。

其中,市财政局提交的2014年预算草案提出,今年厦门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907.81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安排544.526亿元,增长11%;市本级财政收入安排339.32亿元,增长8.3%。

今年,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315.8916亿元,将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监管、国土资源气象、住房保障等方面。

海西晨报讯(记者 吴斯婷)地铁2号线计划开工建设、实施53个中小学和2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关于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显示,今年,厦门有许多民生“好康”。

今年,厦门将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

将加快打造“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改造、建设、提升一批城区自行车专用道和步游道,加快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将做好轨道交通施工期的交通疏导,增建一批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在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方面,将加快推进联系岛外各区的滨海旅游、生活客运、产业货运三大主通道建设。滨海旅游通道重点是完善滨海沿线景观提升、岸线整治和慢行系统,加快推进翔安东海岸公园大道、机场专用道等前期工作。生活客运通道重点是提升改造杏林西路、同集路等,新建灌新路、马銮湾路等。产业货运通道重点是完成海翔大道主线建设,打通两端与漳州、泉州连接线。

今年,厦门还将推进高崎机场4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将加快地铁1号线建设进度,计划开工建设2号线,推进3号线和环湾线等前期工作。

在医疗方面,厦门今年将推动市儿童医院、同民医院提升改造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启动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暨院区综合改造、五缘综合医院、集美新城医院等项目建设,还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收费制度。

有53个中小学和2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今年将实施,可分别新增学位2.3万个和5000个。厦门还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管理服务意见。

厦门将继续实施就业创业工程,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征退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将出台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将加快配租配售,加强房源监管。

厦门日报讯(记者陈镌娟)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落实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之际,昨日上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开幕。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肩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的重任和全市人民的嘱托参加大会。

担任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席团执行主席的是:王蒙徽、郑道溪、杜明聪、何清秋、陈昭扬、杨金兴、黄诗福、陈紫萱、胡家榕。郑道溪主持会议。

刘可清、陈修茂、钟兴国等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邹尔均、叶庆耀、洪永世、朱亚衍、洪华生、李秀记、蔡望怀等在厦省市老领导,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主要负责人,朱永和等驻厦部队领导,部分省部属驻厦单位领导在主席台就座,在厦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出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列席开幕式。

本次会议应出席代表304名,实到代表287名,符合法定人数。

市长刘可清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力实施跨岛发展战略,科学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更加注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更加注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较好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正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刘可清说,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要努力为建设美丽厦门开好局起好步。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持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刘可清说,实现目标任务,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跨岛发展、深化两岸融合、促进公平均衡、保障改善民生、着力生态文明建设。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大力推进投资环境国际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持之以恒建设廉洁政府。

会议听取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国耀作关于《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草案)》的说明。《关于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厦门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书面形式提请大会审查。

今天上午,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开幕。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今日上午开幕,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工作“8个重点”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彭菲图/刘东华)今天上午,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开幕。

担任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席团执行主席的是:王蒙徽、郑道溪、杜明聪、何清秋、陈昭扬、杨金兴、黄诗福、陈紫萱、胡家榕。郑道溪主持会议。

刘可清、陈修茂、钟兴国等市领导,邹尔均、叶庆耀、洪永世、朱亚衍、洪华生、李秀记、蔡望怀等在厦省市老领导,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主要负责人,朱永和等驻厦部队领导,部分省部属驻厦单位领导等在主席台就座。在厦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出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列席开幕式。

本次会议应出席代表304名,实到代表287名,符合法定人数。

刘可清市长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林国耀副市长作了关于《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草案)》的说明。本次会议精简议程,《关于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和《关于厦门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大会审查。

【回顾】

六个方面工作扎实有效

刘可清从六个方面阐述了2013年主要工作和成效:扎实推进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扎实推进跨岛发展,城乡一体统筹力度加大;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交流合作,对台前沿优势日益凸显;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和谐社会构建成效明显;扎实推进自身建设,行政效能水平有效提升。

刘可清说,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建设美丽厦门,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是转型所需、使命所系、民心所盼。


【展望】

8个重点推进美丽厦门建设

报告指出,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美丽厦门为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控风险,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将把握四个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民生优先,坚持保护环境;重点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跨岛发展,深化两岸融合,促进公平均衡,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共8个方面的工作。

厦门晚报讯(记者林劭彦)我市将提升本岛市级中心,新建东部市级中心,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构建环湾城市带,加速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空间结构。其中东部市级中心重点是推进起步区基础设施及海西国际商贸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今天上午,市发改委报告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解读】

本岛市级中心:打造综合商圈、旅游会展、特色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东部市级中心:推进起步区基础设施及海西国际商贸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

●海沧区级中心:推动马銮湾片区开发建设,尽快启动护岸、清淤、道路等配套设施和已出让地块项目建设。

●集美区级中心:推进集美新城片区建设,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有效聚集人气、商气,并结合地铁1号线拓展火车新站片区和岩内片区。

●同安区级中心:围绕同安新城和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西柯风情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文化旅游集聚区。

●翔安区级中心:加快推进翔安新城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生活客运通道:提升改造杏林西路、同集路等,新建灌新路、马銮湾路等。

●产业货运通道:完成海翔大道主线建设,打通两端与漳州、泉州连接线。

【2014关键词】

自由贸易园区: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推进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政策功能。采取“一事一报”,争取金融业创新、高新技术检测维修等取得突破。

教育医疗:推动市儿童医院、同民医院提升改造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启动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暨院区综合改造等项目建设。实施53个中小学和2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分别新增学位2.3万个和5000个。

交通枢纽:推进高崎机场4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加快翔安机场报批和填海造地工程;加快地铁1号线建设进度,计划开工建设2号线,推进3号线和环湾线等前期工作。

城市保障:完成高殿水厂扩建,新建澳头污水厂一期,推进大同水厂前期工作,建成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运营,加快完善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等。

文化产业:重点支持闽台(厦门)文化产业园二期建设和招商,推进海峡收藏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

园林绿化:加快天竺山、湖边水库、五缘湾等绿道系统建设,推进海沧大屏山公园、环杏林湾绿带、下潭尾湿地公园等岛外各区市级综合公园建设,实施新区社区公园建设和老区社区公园改造提升工程。

从2010年起,我市财政总收入每年都迈过一个百亿门槛

今年我市的财政总收入预计又将迈过一个新的百亿门槛。今天上午,市财政局在报告2014年预算草案时表示,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907.81亿元,增长10%;支出安排约533.55亿元。

从2010年起,我市财政总收入已经以每年迈过一个百亿门槛的速度,连续突破了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大关。

记者 林劭彦  本版制图/郭航

【去年花了这些钱】

教育

8.1亿元:重点实施34个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

1.4亿元:新建公办幼儿园18所。

1.37亿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和簿籍费,

受益学生27.3万名。

医疗

1.96亿元:推进中山医院内科病房楼、

翔安同民医院改造提升,

以及口腔医院新院区等建成投用。


住房

14.5亿元:推进洋唐居住区、滨海公寓、

后溪花园、围里公寓等项目建设,

基本建成1.4万套保障性住房。

交通

9.9亿元:补贴公交,包括免收空调费补贴、公交票价折扣、

优惠群体乘车补贴、BRT亏损补贴、

公交车购置补助、石油价格改革专项补贴等。

社会保障

4.3亿元:补助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3.5亿元:筹措各类就业补助资金,全年新增就业18万人。

865万元:补贴平价商店。

612万元:在51个社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

食品安全

2.8亿元:加快清洁饮用水源引入,加大原水管网

基础建设,确保供水安全。

1300万元:委托国检部门集中检测与市民日常饮食

密切相关的4230批次食品及食品接触

材料,抽检比例接近国内领先水平。


【去年减了这些负】

22.1亿元

实施营改增试点,延续工贸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即征即奖政策,为企业减负。

2.2亿元

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6200多万元

大幅降低医保起付门槛,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负担。

【今年将这样花钱】

产业扶持资金

25亿元

■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继续实施企业增产多销、技改投入等扶持政策。

科技扶持资金

11.4亿元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扶植有市场、效益好的科技型骨干企业。支持设立两岸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

 出口退税和外贸扶持资金

24亿元

■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园区申报工作,分类推进特色商圈建设,实施赴台旅游、境外旅游包机奖励等政策,完善会展扶持措施。

 重点项目建设资金

268亿元

■优先保障地铁工程、翔安新机场造地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利用财政存量资金和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探索引进境内外民间资本和发挥国企融资力量。

农业农村发展资金

14.3亿元

■加快农民创业园、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种子种苗产业等现代农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继续深化小城镇试点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污染治理资金

22.6亿元

■制定鼓励高污染车辆提前淘汰的补贴政策。建成一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镇村森林公园,推进城市自行车道和慢行绿道建设。

教育资金

31.8亿元

■新建、改建一批中小学校,推进科技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延伸、布局。继续实施幼儿园补助、奖励政策,积极扩充学前教育资源,缓解幼儿入园难题。

就业、社会保障资金

39亿元

■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保障房投建机制。推进儿童医院、翔安医院等项目建设,支持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扩大对民办养老机构补助范围,加快建设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

文体事业资金

6亿元

■实行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市运动训练中心、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等一批便民文体场馆建设,保障集美新城图书馆、科技馆、嘉庚剧院等投入使用。

全市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美丽厦门为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控风险,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优化结构

启动会展中心四期建设

启动会展中心四期建设。大力推进邮轮母港建设,争取列入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推动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内容等文化产业。加快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做强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扩大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代理行清算群规模。做大厦门石油交易中心,培育输台中药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整合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三期,加快科技创新园、火炬同安基地、海沧生物医药园区等配套建设。

实现4G网络基本覆盖

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现4G网络基本覆盖。加快软件园三期建设,重点发展云计算、北斗卫星应用、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产业,引进智能终端生产企业。落实智慧名城行动计划,实施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能交通等示范工程,推广物联网技术。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做精做优都市现代农业。


深化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的行政级别。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过程中引入民间资本。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体制,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向岛外和农村延伸。

对外开放

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区

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区。整合优化海沧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

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同城化。加快厦漳泉接壤区规划和项目对接,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

宜居城市

建成厦成高速、海翔大道

加快高崎机场4号航站楼装修工程。全面建成厦成高速、海翔大道。建成远海自动化码头,抓紧扩建厦门港主航道四期工程,启动海沧港南作业区前期工作,推动东渡港区1-4#泊位迁移。完成高集、马銮海堤开口改造。建成莲花水库。大力推进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点和引水隧洞建设,确保大坝按时动工。

逐步改造危旧房和预制板房

搭建全方位数字城管平台,进一步扩大道路清洗覆盖面。

逐步改造危旧房和预制板房。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抓好全市城镇化规划布局,完善小城镇建设试点,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民收入来源多元机制。


两岸融合

着力引进台湾百大企业

加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金门免税岛的对接合作。加快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两岸贸易中心、闽台(厦门)文化产业园,着力引进台湾百大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继续办好海峡论坛等重大活动,争取国家部委发布更多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政策措施,提升对台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实效。

 文教医疗

推进五缘医院建设

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改扩建中小学53所,各增加学位5000个、23000个。健全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制度。

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五缘医院、翔安医院、集美新城医院等项目建设,力争70%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建成健康医疗云平台。

推动更多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推进鼓浪屿和闽南红砖民居申遗。

民生保障

保障食品安全要出严招

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政策。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新建扩建养老机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

生态文明

创建国家生态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促进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注重节约集约用地。

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重点项目(部分)

 
本版制图/传明 聪敏

好提案

“慢行道”源自散步灵感

市政协委员连绵去年提交的《关于厦门市区急需规划构建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的提案,被评为2013年优秀提案之一。连绵告诉记者,这个提案的灵感来源于自己饭后散步,加上看到单位里的年轻人骑自行车上班,“那时候我发现慢行道不连贯,觉得应该形成系统,更加安全。”她希望将来建成的慢行系统,不仅用于休闲锻炼,还可以在上下班高峰期派上用场,缓解机动车道的压力。

连绵说,政府正在打造城市的慢行系统,自己的提案得到了规划局、市政园林局等部门的重视,将有望实现,她感到非常开心。

几年来,连绵作为文体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一直关注市民健康。今年,她还将提交在居民区打造“10分钟健身圈”、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等提案。

获奖提案的提案人表示,今年会议很简朴,相比之下,提的建议能被采纳才是关键。(记者 彭菲)

记者证

首次循环使用

今年“两会”新风不断。记者拿到的记者证也与往年不同,背面多了一行字:本证循环使用,请妥善保管,会后回收。这是厦门两会以来首次推出循环使用的记者证。

细算一下,一家新闻单位如果领取一二十张记者证,全市发出的记者证就要近百张。如果循环使用,这笔省下来的费用也不算小。

厦门每年各种会议、赛事、论坛和产业对接会很多,有记者说,参加这些会议采访,一年就能拿到几十张会议记者证。“我觉得很浪费,会议记者证往往印刷精美,但是会议结束后就没用了。我拿到的各种记者证,如果挂起来都可以挂满一面墙了。”一名长期跑时政报道的记者感叹,“这个改变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是很有必要。” (记者 王东城)

资料袋

环保实用又时髦 

两会的资料有厚厚一叠,都装在一个灰色的布质手提袋中。这个手提袋一现身即“风头十足”,很多人赞它“时髦”、“实用”、“环保”。

资料袋外观朴实,带有暗纹,质地蛮厚实的,手柄处还贴心地进行了加固。资料装进去,厚度高度都恰到好处。有委员开玩笑说,这么简约又实用的袋子,“特能装”,会后还能继续使用。有人说可以当电脑包用,有人说这样的环保袋买菜也很实用。

不少年轻记者也都“迷”上这个资料袋,说实用又时髦,是“百搭单品”。

(文/记者 林晓云 图/张淇辉)

市政协委员刘明辉

文/图 记者 李小庆

“今年只提交了6个提案,这算少的,最多一次提交了10个。”刘明辉说,当市政协委员15年来,他先后提交100多个提案,是不折不扣的“提案达人”,其中六成提案推动解决相关问题。

刘明辉是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游泳教研室教授,另一个身份是民革厦门市委老龄委主任,他的提案中近三分之一涉及老年人权益。今年的6个提案中有4个与老人有关,例如开办老年医院、完善厦门养老模式,还有爱心助老的时间储蓄等。

刘明辉说,他40岁时被老师拉入老年协会,结果越“陷”越深。刚加入老年协会时,想聊点老年保健、养生等在行的问题。没想到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老年人的问题越来越多,例如失能老人、失独老人、特困老人,还有农村的老人们等。跟老人们走得近了,越能感同身受。他还在体育学院里开办《老年学》课程,“这是全国首创!”他说,大学生应该学习尊老敬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医学等问题。“因为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他带的两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与养老有关。

刘明辉说,他写的提案,例如免费乘公交的老人从70岁降到65岁、海沧建自行车道、横渡厦金海峡等,推动了问题解决,他很开心。他说,要对得起“政协委员”这个称号,多为百姓发声。

厦门晚报讯(记者 李小庆) 昨天,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港澳界别的特邀委员黄永平建言,厦门可以将旅游与医疗相结合,推出“组合拳”,吸引更多优质客源。黄永平是美国永嘉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心脏中心集团董事长,长期与医疗打交道。他说,一个城市发展再好,没有好的医疗,也是不行的。厦门有好山好水,旅游资源丰富,如果再与医疗相结合,吸引力将大大增加。

特邀委员陈秀钗则为厦门在港澳以及海外的营销出谋划策。她说,厦门可以与港澳的福建社团合作,开展“厦门旅游周”,三地互相合作互相推广,提升闽南文化。陈秀钗说,不单是文化的问题,在外的港澳下一代,也可以通过活动,把这种乡亲的感情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