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社区空巢老人热闹地吃年夜饭。郑伟明 摄

社区居民欢欢喜喜迎新年。郑伟明 摄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蒙少祥 陈韵)

核心提示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而最能体现一个政府是否真正下功夫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就是要看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投入方向。

来自厦门市“两会”的消息显示,去年民生支出占厦门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69.2%,提高了1.4%。厦门今年还将致力于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将安排教育资金31.8亿元,安排就业、社会保障等资金39亿元,安排文体事业资金6亿元。

“涉及民生的事都是大事。”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反复强调。

2014年,厦门市政府将推出一批新举措、上马一批新项目,让生活在厦门的人们切实感受到越来越好的生活品质,真正朝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前行。

促和谐:提供公平教育机会

女儿在厦门思明第二实验小学就读一年级的钟女士与家人在厦经营一家餐馆。去年9月份前,由于户口在外地,女儿能否在厦门落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钟女士一家。幸运的是,得益于厦门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钟女士的女儿最后得以在厦门就读。

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一直是城市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那么,厦门对于“入托难、入学难”的问题,解决成效如何呢?

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厦门新建公办幼儿园18所,增加学位5490个。去年支持开建34所、建成12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1万个,并支持民办学校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入学,缓解义务教育就读公办校压力。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厦门公办义务教育比例已经提高至82.5%。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喜变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厦门接受公办义务教育才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而这些远远还不够,厦门今年将继续改扩建中小学,提供更多学位,为包括外来务工子女在内的全市适龄青少年,提供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改扩建中小学53所,各增加学位5000个、2.3万个。健全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制度等。

此外,厦门市发改委的计划报告还透露,厦门今年将完善集体和民办幼儿园分级管理和补助制度,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管理服务意见,完善免除随迁子女学杂费等费用的政策。

据厦门市财政局提交的2014年市本级预算案,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将主要投向20个大类。其中,支出最多的是教育,为89.1383亿元。


增保障:财政补助高于国标

去年下半年,位于新店镇祥吴社区宋厝村北侧、朱坑村西南侧的翔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完成了主体建设,预计2014年可开业运营。该中心总用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可容纳床位300张,总投资5300多万元。一期拟建一栋9层大楼,床位200张,可满足社会养老、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优抚保障、救灾救济物资仓库及医疗服务等功能要求。至此,厦门岛外四区都建成了综合社会福利中心。

老有所养,这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去年,厦门新增养老机构5所,新增养老床位1510张,千名老人养老床位占有率达28.384‰。同时,厦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了310元,增量位居全国首位。

其实,这只是厦门市民生保障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据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去年新增就业18万人;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390元,高于国家标准;143家村卫生所开通医保刷卡,厦门社保卡实现全省同城结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动建1.1万套,并且完成了首批特困家庭危房改造。

当然,厦门的医疗水平一般,对此,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厦门的医疗卫生水平,包括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多形式合作。同时,厦门今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案中,将有18.6518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在项目建设上,厦门今年要推进五缘医院、翔安医院、集美新城医院等项目建设;新增一批基层医疗卫生站点;力争70%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建成健康医疗云平台,减少重复检查,有效为患者减轻痛苦、节省费用。

另外,在厦门今年市本级预算案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有15.3561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促进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社会救济等支出;住房保障支出2.5329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维护管理、低收入群体的租金补贴等。

惠民生:“两会”多聚焦民生

聚焦民生,一直是两会的主旋律,而且比重逐年加大,教育、医疗、交通更是焦点中的焦点,两会和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今年也不例外,包括《关于完善小区业委会管理机制的建议》《建设科学养老服务体系,营造市民幸福晚年》《提升政府扶助实效,保障失独家庭生活》《外来工融入厦门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当前岛外农村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关于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用工环境的几点建议》等众多议案与提案,都涉及到了民生问题。

记者观察发现,许多“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和厦门市民高度一致,都是集中在民生保障上。

可以说,“两会”让很多民生大事得到了重视,让不少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两会”结束了,但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到此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会后才是新的开始。比如,筹建全省首家市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厦门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和市老年大学改扩建立项、老年人免费乘车年龄从70岁降至65岁……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改善,是厦门市政协去年不懈努力推动提案得到落实的结果。

“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关键是解决好老百姓最迫切、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去年10月,厦门市长刘可清来到市人民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倾听群众诉求,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时如是说。

在建中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梁伟 摄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嘉晟 廖丽萍)

核心提示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着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着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上周落幕的厦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厦门市市长刘可清代表市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全面阐释了厦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3年,厦门完成了 包括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商事制度改革等改革,新的一年,厦门又将进一步推动“一区三中心”的建设,积极争取设立自贸区,探索投资环境与国际接轨……改革成为两会“最热关键词”的背后,是厦门推进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扎实步子。

经济升级GDP首破3000亿元

厦门GDP去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增长9.5%,今年目标为增长10%左右,还将继续推动经济特区“升级版”建设。在上周落幕的厦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厦门市市长刘可清代表市政府做工作报告时,透露了上述消息。

报告显示,2013年,厦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64亿元,同比增长9.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为825亿元和491亿元,同比增长11.6%和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360元和15003元,同比增长10.1%和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连串漂亮数字的背后,是厦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华丽蜕变。

厦门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中《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消费产业、现代农业等在厦门要大力、加快发展。这其中,工业升级又是重中之重。会议文件显示,2013年,厦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实现产值2099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8%,工业化、信息化加快融合。

去年底,厦门市委提出了构建“5+3”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产业发展思路,以突破自身在资源环境、地域空间方面的硬约束,争取质量与效益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旧厂房改造成了文创园,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键召车、远程教学,信息消费产业的兴起改变着厦门人的生活方式;石油交易中心、服务外包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是城市经济的全面升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扩大开放 探索投资环境国际化

作为经济特区,开放包容一直是厦门的城市内涵。然而,面对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开放要升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厦门将重点做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跨岛发展、深化两岸融合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而“争取设立自贸区”也首次被写入报告中。

那么,厦门自贸区该如何发展?报告提出,要整合优化海沧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口岸联检机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加快形成高标准、便利化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

在厦门市人大代表王荣江看来,厦门有良好经济基础、区位优势,面对自由贸易的机会,应当积极争取,稳步前进。他认为,厦门可在投资环境国际化领域先行先试,完善投资贸易体系。设立自贸区,是为了开放,也是为了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需要全球视野和双向思维。

在不断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上,厦门还积极推动《综改方案》的深入实施。2013年,厦门把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与建设美丽厦门紧密结合,全力推进5大类73项具体改革事项,20多项涉及土地、金融、航运、文化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事项)获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实施。

当然,开放升级,厦门一直在路上。数据显示,去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8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5.3和4.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1亿美元。厦台两地共有28对56家银行签订跨境人民币代理清算协议,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新台币兑换业务量居大陆各城市前列。

提升服务 改革红利惠及民生

“改革后领证便捷了,给了企业更多的运作空间。”厦门文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洪美如是说。

本月初,厦门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不仅成了厦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也给不少在厦的创业者带来了福音。企业注册公司,申请人不必逐个部门去办理手续,极大节约了企业登记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了创业门槛,同时,宽进意味着严管,“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审批与监管实现了高度统一。

尽管厦门行政服务中心成立的时间不算长,但在借鉴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厦门行政审批改革还是创造了“厦门模式”。目前,共有100个行政事业及公共服务单位、647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市级审批事项进驻比例达94.4%。推动“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同时,厦门也对行政审批职权进行“瘦身”。

“去年,厦门市科学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更加注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刘可清强调,厦门市精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6个,减少21.9%,效能建设不断增强,连续3年绩效考评全省第一。

2013年,厦门市的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行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获批实施土地改革专项方案,在岛外四区部分街镇开展农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建成区、街(镇)、社区三个层面网格化指挥信息平台223个,创新了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厦门社会保障卡全省同城结算等。通过优化行政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厦门市真正将改革的红利惠及人民。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泽贵)

海门岛位于漳州龙海市浮宫镇,由于进出都要坐船,这座3.69平方公里的岛屿一直是“被遗忘”的孤岛。2013年5月28日,随着厦漳跨海大桥的通车,海门岛成为了大桥在漳州地界上首个陆上“落脚点”,岛民们也告别了渡船出岛的历史。

桥开通后,做海鲜生意的谢建陆就买了辆车改用陆运,一开始“很快很方便”,但每天来回两三趟后,他发现要多花100多元的过桥费。另外,岛上没有设置公交站点也让岛民们深感不便。在漳州港买房的厦门市民林先生表示,许多在跨越厦漳工作或生活的工薪阶层,原以为大桥通车后可以驾车当天往返两地,可想到每月多花两三千元的过桥费和油费,他们还是选择在工作地租房或渡船回家。

这一情况,已得到了省人大代表的关注。在今年厦门两会上,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厦门市委副主委吴丽冰提出,厦漳大桥通车8个月,利用率低下,大桥的现行收费模式加重了过往群众的经济负担,也背离了建桥的初衷,建议由省政府出面协调大桥的四家投资方,从共同推进厦漳泉同城化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让利于民,降低过桥费。

吴丽冰提出,可对经常往返厦漳两地的车辆实行年费制,对偶尔过往的车辆实行单程缴费办法,由车主自行选择;也可实行折扣制,对每月交费次数达到一定程度的车辆,给予程度不等的折扣。针对解决大桥还贷问题,吴丽冰则建议省政府从公路建设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大桥的运营补贴,或由政府提供一些优质项目和产业给大桥管理公司经营,利润按一定比例冲抵大桥建设成本。考虑到大桥收费降低将直接推动两岸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建议厦漳两地政府可从两岸土地增值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大桥的运营费用。

“要是能降低过桥费,海门岛的未来一定将更加美好。”谢建陆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泽贵)

当所有人将目光投向正在建设的厦门地铁1号线时,林鸿玮却更关注今年计划开工的地铁2号线,因为未来的2号线,往东可通过城际轻轨连接漳州。

基于工作的关系,身为记者的林鸿玮经常要在厦漳两地来回奔波,在漳州购房后,他更是过起了“双城生活”,“每周一半时间在厦门,一半时间在漳州”。

以前,往返厦漳可以选择公交车、长途客运、的士拼车或私家车。若选择乘坐公交,厦门仅有“803路”经辗转可至漳州——先从厦门轮渡到角美,再转搭公交至漳州,全程10元,代价是要耗掉两个小时。拼车也算方便,四人一车,上门接人送到目的地,顺利的话一小时便可抵达,但若途中接客或送客,花费近2小时也算平常,节假日的拼车市场更是供不应求。

目前还没买车的林鸿玮大多选择客运,“班次多,准时”,一趟耗时80分钟。“但节假日若不提前买票,就得花更多时间排队买票。”林鸿玮介绍说。

动车的跟进,无疑让两个城市的往来更加紧密,“住在漳州,在厦门上班”的说法颇为流行。起初,林鸿玮也以为可以过上朝发夕至的“双城生活”,但他很快发现动车也不太方便,虽然票价不贵,全程半个小时不到,但接近上下班时段的班次不多,且动车站离漳州市区还有段距离,目前仅有一条公交线路。不管是长途客运,还是动车,当天来回的可能性其实还不大,即便有私家车,早晚各一个小时的车程,也挺折腾人。

在林鸿玮看来,只有通过快速的地铁或轨道交通,厦漳才能真正实现“同城”,互利双赢。只要能实现天天往返,更多在厦门工作的人或许就会到房价较低的漳州置业安家了。同时,他更期待地铁能增加班次,尤其是在上下班的时候,并且能够像坐BRT一样,直接刷易通卡,“这样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地铁来往两地,厦漳两地也才会是真正的血肉相连”。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杨珊珊)

吴丽冰(人大代表):

重点项目要让利于民

政府开建这么多的重点工程,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但是,项目不能为建而建,要充分考虑公益性,不能全靠向百姓收费回收成本,而应由政府买单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真正受益。像厦漳跨海大桥因过桥费太高,加重了过往群众负担,也造成大桥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今后的地铁、城际轨道等,希望政府用发展的眼光,让利于民。此外,厦门正在建设的岛外几个新城都建设得很漂亮,但严重缺乏人气、商气,应该尽快做好学校、医院等功能的配套。

许黎明(政协委员):

翔安机场交通要预留对接金门需求

翔安国际机场规划建设已进入关键的时期,对于厦漳泉龙城市群融合一体化发展以及厦门作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打造“厦门—金门经济圈”,新机场规划的通关模式综合考虑供台湾尤其是金门同胞使用的功能需求,交通方面除考虑厦漳泉龙城际快速轨道和厦门城市地铁无缝接入外,还应统筹考虑预留与金门的接续需求。空港新城规划考虑申请设立翔安空港综合保税区,突出对台特色,推进厦金在免税购物、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力争在两岸深度合作上先行突破,打造两岸贸易便利、产业深度融合的对台自由贸易区。

何东海(政协委员):

地铁运营不应全由政府买单

当前国内地铁运营收入主要靠补贴为主,极易成了地方财政的软肋与隐忧。厦门地铁一号线近期总投资约为533.19亿元。地铁带有一定公益性,不可能通过高票价回收成本,可通过商业配合运营维持其运营成本,最好能赢利,不再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建议借鉴香港经验,人流量多的站点与商场串联,最大程度满足出行旅客的购物需求,建成一批骨干性的地下空间工程,实现对地下空间全面、充分、高效的利用。通过对广告、沿线物业经营、智能卡服务等辅业资源的开发,增加衍生收益,弥补新建线路投资运营赤字。此外,厦门地铁与厦、漳、泉城际铁路衔接点周边地块开发未成熟,可借鉴新加坡地铁站体的综合开发经验,结合住宅、商业、商务办公等不同功能进行综合开发。

民盟厦门市委:

邮轮母港争取建设大型免税城

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是厦门的重点项目,但以目前厦门的城市人口、经济总量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客源还不足以支撑邮轮母港的发展。建议厦门把握好独有的对台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对台邮轮旅游市场,发展厦台邮轮航线,并推动常态化运作。同时,通过在两岸发展组合母港,以海西邮轮旅游圈为目标,构建两岸邮轮旅游市场的区域大平台。积极争取政策在邮轮中心建设大型免税城,争取“离岛免税”政策,使销售对象扩大到来厦门旅游的所有中国公民。还要简化口岸手续,提高办证和通关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发展,完善邮轮配套服务功能。

(本报记者 林泽贵 杨珊珊 整理)

重点建设项目——厦漳大桥。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林泽贵 杨珊珊文/图)

核心提示:

寒冬时节,海上花园未见萧萧落叶,依然繁花似锦。

地铁1号线开工,2号线计划年底开建,推进3号线和环湾线等前期工作,厦门正式迈向了“轨道交通时代”;岛外崛起5大新城,启动建设岛外东部市级中心,构建环湾城市带,加速“一岛一带多中心”空间结构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五年前扩大了一倍多,岛内外一体化的蓝图开始转化为现实;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邮轮母港的建设如火如荼,翔安机场力争于2019年建成投用,规划打造航空港新城,通往机场的快速路建设年内推进,厦门加快迈向区域性龙头城市的步伐……

如果把厦门视为一个不舍昼夜、跨越赶超的巨人,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就是这位巨人笔直挺起的脊梁。围绕推进“美丽厦门”战略规划顺利实施,今年厦门市确定安排重点在建项目238个,项目总投资604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798亿元,其中岛外项目160个,占项目数的67%。

在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看来,跟往年不同,今年开工的几个重点项 目对厦门具有战略性、结构性的影响,利用10年时间建设形成新的厦门,对厦门的发展来说将是质的飞跃。

大交通 撑起大厦门的骨架

2008年9月1日,杏林大桥通车。一桥飞架,幸福相连。这是厦门第五条跨海进出岛通道,更是厦门最长的跨海大桥。

潜入海平面下约70米,自由从海底穿行而过。2010年4月26日,翔安海底隧道的通车实现了众所期待的“穿海之梦”。作为厦门的第六条出入岛通道,它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条海底隧道。从海上到海底的厦门出入岛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由此形成。

2010年4月26日,厦门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福厦高铁通车,“千里江山半日还”的愿景得以实现,厦门也从此进入动车时代。

进入2013年11月,市民翘首以盼的厦门地铁1号线陆续开工建设,这项作为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重大民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也宣告厦门正式迈向了“轨道交通时代”。1号线计划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2号线计划今年年底开工建设,而3号线和环湾线等的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地铁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和通行效率,对厦门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展、功能结构的合理调整、中心城区经济活力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这几条地铁线,就把大厦门的骨架搭起来了。”赵燕菁说,地铁1号线实现了厦门城市的南北贯通,未来计划延伸至同安,2号线则把厦门从东到西连起来,未来会往翔安延伸,再通过3号线、环湾线,大厦门的交通将变得更加便捷,岛内外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厦门人口分布、产业分布不均衡的局面才有可能改观。此外,厦门第二西通道、厦蓉高速厦门段也被列入了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厦门对外通道越来越多。

另外,规划用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翔安国际机场有望2019年建成投用,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7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0—200万吨。这被认为对厦门的影响将大过地铁,它能提升厦门的辐射能力和龙头地位。“厦门现有的高崎机场运能已快满足不了需求,即使新建的4号航站楼投入使用,也只能再撑上几年,新机场的建设迫在眉睫。”赵燕菁说道。而未来机场周边将崛起一座航空港新城,打造厦金自由经济区、南安综合产业区,厦门特区为之努力数十年的某些自由港政策,也有望在此落地。未来,地铁、机场快速路、机场专线、厦漳泉城际轨道以及规划中的新港口等配套直接衔接新机场,可以想象,这里势必成为整个区域的心脏,周边也会被带动发展成一个新城。


新城崛起 缩小岛内外城乡差距

从龙岩来厦打工的刘女士家住杏林,“以前,每次进厦门岛内跟朋友聚会时,别人一听说我住在杏林,都会惊呼‘哇,住那么远’,”而最近,很多岛内的朋友都在向她打听集美新城核心区周边几个楼盘的情况,“岛外新城建设吸引了他们呗!”刘女士说,如今的集美新城一天一个样,连她都快不认识了。

特区建设30多年来,厦门的城市化进程一直走在福建省甚至全国前列。但厦门岛内外的城市化进程却并不平衡,尤其是岛外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岛内。

2010年,以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四座岛外新城全面开建为标志,岛内外一体化的蓝图开始转化为现实,一大批项目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五年前扩大了一倍多,四座崭新的岛外新城已经基本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厦门又新提出一个马銮湾新城。马銮湾新城经过十多年的积淀,发展时机已经成熟,它的定位要跟“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相衔接,将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城市”的最美城区。根据规划,这里将打造成更胜岛内的生态宜居新城。

大手笔、大投入的岛外新城建设更助推了岛外经济的发展。在杏林经营广告公司的马先生说,借新城建设的东风,今年他的营业额有望较去年增加一倍,“岛外大开发大建设,让原本好像在乡下打拼的人,更有奔头”。

“现在向岛外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赵燕菁说,从目前的投资总量来看,岛外的建设大于厦门本岛,岛外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的发展为岛内外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厦门将继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本岛市级中心,新建东部市级中心,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构建环湾城市带,加速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省人大代表吴丽冰表示,厦门岛外新城规划建设要制定配套政策,力促公共资源均等化,鼓励和引导岛内的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向岛外新城转移,增强新城吸引力,分流岛内中心城区过大的人口密度。


产业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引擎”

一个城市的工业经济要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占据掌控全局的制高点就势在必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这样的工业高地。

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典型。其主要产品——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和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由中国人率先产业化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

“利用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利用一个市场创办一个企业、利用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利用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北大之路的发展路径,也是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展望。“力争至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加值贡献达到40%以上。”在厦门经济决策层为未来描绘的工业蓝图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无可争议地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今年重点建设项目中,“促有效投资增长、助力转型发展”成了服务“美丽厦门”主题的主线活动。建立“5+3”产业支撑体系,即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精现代都市农业,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为主抓手,加快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软件园三期、火炬同安扩区、总部经济区、海西商贸会展中心及物流基地、本岛文灶-莲坂商圈、海沧生物医药园区、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区等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未来几年,这无疑将成为推动厦门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强劲引擎。

东南网1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 廖丽萍 陈韵 田圆 杨珊珊 整理)

市人大会审议通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这是万众瞩目、万众期待的大好事。作为全市示范区,海沧不仅要精心打造成为美丽厦门的新城区新社区,还要把“美丽厦门”作为一种文化指引持续坚持下去,当好新城建设、产业转型、共同缔造的排头兵。

——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推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将“美丽厦门必须是共同缔造”这一理念牢记在心,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样厦门的前景会更美好,最终完成省长对我们的期望,实现又富又美!

——厦门市副市长、集美区委书记倪超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思明区共有12个城中村,十几万居民生活在村中。2014年我们“美丽厦门”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城中村建设,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消防安全等工作的同步进行。

——思明区委书记游文昌谈2014年如何开展城中村建设

为了现在的老人,也为了即将成为老人的我们,必须像重视幼儿园教育一样地重视养老问题。

——湖里区政协主席林凡谈政府要重视养老问题

湖里区各个社区的医疗点还不够多,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得往大医院跑。如果能够更多开发社区医疗点,增强对社区医疗点的政策和人员支持,那么,居民就能实现“小病不出社区”了。

——湖里区禾山街道枋湖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苏辉明呼吁在社区增设医疗点

厦门是一个大厦门的概念,未来可以做的一篇文章是岛内外一体化,因为美丽厦门不仅仅局限于岛内。在我看来,翔安区的公共资源和优质资源应先发展,而且二者应该要同步发展。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翔安区人大代表曹艳杰关注岛内外一起建设美丽厦门

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管线经过汀溪镇山体时,撕裂了原有的山体原始植被,破坏了山体自然美观。我建议在西气东输附近地带上种植观赏性花草,两边设观赏步道,建成厦门“乡村生态养生旅游带”,一方面可以美化山体,另一方面也可带动汀溪的乡村生态养生旅游。

——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心富希望同安生态养生旅游尽早形成

厦门日报讯(记者陈镌娟)记者昨日获悉,至22日15时,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收到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62件,其中,吴亚汝等10位代表提出“关于推进出台《厦门市性别平等促进条例》的议案”引起关注。

62件代表议案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等各项事业,特别是在深化经济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跨岛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均衡等方面关注度高,议案将分别交由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之后再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本次大会收到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38件,将由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整理和研究,依照有关办法办理。会议期间,大会秘书处还接到许多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电子邮件,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会后将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认真办理。

厦门日报讯(记者陈镌娟)记者昨日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获悉,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以更好地发挥立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中的重要作用。

据悉,有15部法规条例纳入今年立法计划。列为立法正式项目的有:继续审议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修正),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修订查处无照经营办法、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社区、信息化建设、地方标准管理、风貌建筑保护、预算审查批准监督、污水排放管理、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城市建设环境品质等8部条例(规定或决定)列为今年立法备选项目。

今年厦门两会昨天闭幕了。每年的两会总有一些“热词”,特别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它们代表了新一年的新趋势、新举措、新思路、新期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新期待。我们梳理出了十大热词,来盘点今年的厦门两会。

海西晨报记者 吴斯婷

1、美丽厦门

在十大热词里,最最“热”的无疑是“美丽厦门”。

厦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及其决议。厦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也通过了《政协厦门市委员会关于发挥政协优势推动全面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决议》。

在分组审议、讨论时,代表、委员们纷纷为“美丽厦门”点赞,并围绕“美丽厦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2、自贸区

厦门申请成立自贸区已经在运作中了,这一议题引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厦门市政协委员王春新建议,应突出对台合作,打造面向台湾的多功能自由港;注重制度创新,为自贸区提供强大发展动力;借助自贸区建设,迅速扩大厦门的区域影响力;推进金融开放试验,打造厦门为重要离岸金融基地;成强化港厦合作,使厦门自贸区成为闽港台合作的乐土。

3、医疗引才

在前不久举行的省两会上,省长苏树林参加厦门团审议直言“为厦门医疗水平着急”,并建议“厦门要瞄准发达城市的大医院,去引进人才,把厦门的医疗水平搞上去”。

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主委王焱建议,厦门引进医疗专家,不能过于重“论文”,应该吸纳更多临床型专家人才,而非以科研为主的专家。

4、发展教育

今年,厦门有53个中小学和2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将实施,可分别新增学位2.3万个和5000个。厦门还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管理服务意见。

今后,厦门有望引入积分制解决外来娃就读公办校问题。


5、轨道交通

厦门地铁1号线已经开建。有关地铁的方方面面,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仅厦门民建就提出了关于拓宽轨道交通融资思路的建议、关于防范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地质灾害的几点建议等。

来自同安区的人大代表们表示,目前,40多万同安人民进出岛主要依靠同集路,希望将轨道交通线路延伸至同安区。据透露,这一建议有望实现。目前,市里已在研究这一事项,还需要向上级部门报批。

《关于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也显示,今年厦门将加快地铁1号线建设进度,计划开工建设2号线,推进3号线和环湾线等前期工作。

6、治理雾霾

回望2013年的天气,“霾”成为全国最常出现的一个字眼,厦门也不例外。

去年,厦门每4天左右就有1天是灰霾天,每6天左右就有1天是“雾夹霾”。针对这1情况,民进界别建议,根治发电厂等工业废气污染源、彻底根治交通污染、根治扬尘污染、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等,减少雾霾的影响和危害。

此外,“加强雾霾的监测治理”写进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作为十大行动计划中的“生态优美行动”的内容之一。


7、内涝监测

去年,“5·16暴雨”、“苏力”、“西马仑”等引起的城市内涝给厦门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今年还有台风和强降雨,厦门能否经受住考验?

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建议,应尽快建立本市的城市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应对厦门易发生积涝地点进行普查,建立城市内涝自动监测网,力争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100%。还应开展城市内涝相关技术研究。

8、换乘优惠

随着城区面积扩大,城市常住人口增加,跨区域流动频繁,道路车辆增加,厦门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峻。厦门民盟的政协委员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推行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加快跨岛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提高公共交通换乘,降低线路和投入重复;推行换乘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市民换乘意识;在合理设置公交线路基础上,严格推行公交专用线路。可借鉴成都实行公交卡刷卡换乘,1小时内均免费换乘。还可结合今后的轨道交通、BRT等,推行1小时内换乘其他公交工具,公交一卡通刷卡可以享受一定折扣优惠。

9、改造老旧小区

“美丽厦门”应从“美丽小区”做起,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副院长黄秀惠说,老旧住宅小区设计陈旧、年久失修,还有许多老旧住宅小区存在安全问题;长期无物业管理,环境脏乱差,这与“美丽厦门”的形象格格不入。

应该汇总需要整治提升的老旧住宅小区的数量、项目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培育社会组织,通过社团和志愿者等形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可以请业主参与设计方案的讨论、确定及监督的全过程;公建配套,如公共厕所、停车场及小区道路平整拓宽等的规划改造。

10、自闭症救助

“根据厦门妇幼保健院近5年就诊的患者人数来看,2008年为185人,2012年剧增为678人,增长近3.7倍。”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的处境引起了各界关注。

厦门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民革厦门市委、农工党厦门市委、九三学社厦门市委联合建议,厦门应尽快建立自闭症患者康复救助体系。比如,应建立自闭症儿童诊断、评估的干预体系。对举步维艰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应该加大扶持,可以给予资金及场地等支持。还应规划建设大龄自闭症患者综合性托养机构,将无法参加社会劳动的14岁以上自闭症患者转入托养机构,继续康复训练。

东南网1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思亲)

目前,e通卡普通卡的押金为每张30元,这个价格已多年未变。此前,这个问题曾备受市民热议,遭受质疑。

对此,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杨行健就建议,将厦门e通卡普通卡押金调低,重新定价,并实行公开透明的第三方审计。

杨行健认为,市民在实际坐公交车时,30元的押金换来的是e通卡最多能透支1元。虽然e通卡本身有成本,但根据易通卡公司的规定,换卡费仅为每张15元,显然有矛盾。

为此,杨行健建议,厦门易通卡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性质为国企,审计部门应该就30元的押金问题介入审计,需要对押金重新定价。物价部门则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审定e通卡押金标准,进行调低。

同时,设立e通卡押金专属账户,由第三方机构定期审计,并适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东南网1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温航)

林志强(市人大代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现在厦门的胸怀还不够开放,依然或多或少怀有一种岛民心态。”林志强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林志强认为,厦门虽然是个国际性都市,但有的政府部门在引进特殊人才的时候,还是表现得不够大气。最初向他们承诺了“安居乐业”的政策,可有些人才真正来厦落户之后,却发现当初的承诺没有兑现,相关的福利和补助等措施因各部门间的推诿和不协调,迟迟没有具体落实。“比如,我们学院在引进知名艺术家时,其家眷也要随之过来学习和就业,但相关的社保、财政、教育等部门之前所联合允诺的红利没有配套跟进,导致他们离开厦门而往北上广,造成人才流失。”林志强说。

林志强建议,厦门作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海滨旅游名城,必须具备像大海那般宽广开放的胸怀,才能包容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才。

湖里人口多、密度大,但医疗资源却相当缺乏

东南网1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温航)湖里是特区的发祥地、人口密集的岛内中心城区,但社会事业发展却跟它的地位不太相称,尤其是医疗事业。如果说厦门的医疗水平“一般”,湖里就只能用“薄弱”来形容了。

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分组审议上,多位代表就医疗卫生的问题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其中湖里医疗资源缺乏,成为许多代表共同反映的问题。

加快医院建设 缓解湖里医疗紧张

苏辉明和钟庆达代表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当前湖里区的社区医疗力量比较薄弱,公共医疗服务资源极度匮乏。特别是湖里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以民营机构为主,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严重不足,且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给人们的就近就医造成很大的不便。

对此,钟庆达、吴旭、潘清源等代表建议,湖里区政府应加快推进五缘综合医院的建设,以方便岛内东部群众的就医。在此基础上再抓紧在湖里区北部殿前片区规划建设1所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并相应加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的力度。

未雨绸缪 提早应对“二孩”入学

在医疗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李澄清代表建议,要加大对市级三甲医院的投入,设备要与国际接轨;引进高精尖的医疗人才,加强本土医生的派驻学习,提高医生的整体水平;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重点发展专科特色医疗。最后,他认为市级三甲医院不宜监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重点放在科研临床教学和解决疑难重症问题上。

从医疗延伸到人口计生,在“单独二孩”政策即将实施的背景下,身为律师的吴旭代表还提议政府要未雨绸缪,加大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幼儿数量增长。

加强对非医疗机构的监管

这些年,厦门的美容院、保健会所等私立机构遍地开花。由于准入门槛不高,办证容易,所以很多这些非医疗机构堂而皇之打着医疗的广告,从事医疗工作,存在诸多隐患。

为此,李澄清、刘丽、苏国强等代表建议政府要明确主管部门,真正监管到位。政府职能部门要转换管理思路,借鉴曾厝垵文创村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相关卫生协会作为中介组织作用,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创新管理监督模式。

东南网1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2014年全国军民迎新春茶话会昨日在京举行,全国31个双拥模范城(县)的代表参加。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第31集团军政委姜勇代表厦门市出席茶话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的亲切接见。

茶话会上,王蒙徽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唯一代表发言,介绍了近年来厦门军民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做法。

王蒙徽说,厦门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特殊区位特殊作为”的理念,把做好双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坚持把双拥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发挥经济特区的经济、科教和人才优势,为驻军办实事解难题,解决了许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驻厦部队积极投入特区建设,全力支持厦门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在抗击台风、海上救助等重大抢险救援行动中,总是冲在前面,受到特区人民的高度赞誉。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殊荣。

王蒙徽说,当前,厦门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制定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明确了建党100周年时将厦门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建国100周年时将厦门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的奋斗目标。开展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从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好事做起,全市军民共同参与、军地双方共建共享,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团结,促进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王蒙徽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厦门军民将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一体谋划,努力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坚强后盾;进一步注重深化改革,整合军地资源,拓宽融合式发展途径和实践平台;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多办顺应军民期盼的实事好事,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军民。

东南网1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去年的“5·16”大暴雨,打破了厦门自2000年以来连续保持的台风暴雨“零死亡”纪录。近年来,厦门的自然灾害呈现日益多发的趋势。

市政协委员南存钿表示,自然灾害从发生到预警再到发布,信息到达广大人群的时间滞后,成了灾难发生的主要瓶颈之一。建设一个及时、准确、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迫在眉睫。

南存钿说,厦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缺乏统一平台,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尤其落后。厦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短信、信息网络、警报器、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这些发布手段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效率比较低。

还有户外电子显示屏,许多城市在重点区域如车站、商场等人群密集区都有布点,有的则在街头、小区等随处可见,而厦门则很稀少,有的电子显示屏也没有灾害预警功能。通过户外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预警信息,就是一个高效的灾害预警发布方式。

1 2 3 ... 10 下一页